而回过头来,再汉朝的情况,你呀的没钱没关系,怎么能获得升迁?
历史上董卓之所以能够养肥,完全是因为西凉那次北宫伯玉、李文侯、韩遂、边章等一堆人作乱,偏偏几次征讨大军还都损兵折将而不能建功。最后任用了地方上势力很大的董卓,才能够压下西凉作乱的气焰,从而董卓就开始玩养寇的把戏,最终把自己给养肥了。
现在张温直接带着他们回来打黄巾了,西凉那边不放弃了,也是一时半会没功夫搭理。后来则是把马援等在西凉很凶残的家伙过去威慑。
所以在这会儿,董卓的压力也是很大,但是却也没太多的东西去走十常侍的门路,而且现在的局势不定,也不知道灵帝那边现在十常侍管不管用,或者灵帝是不是有所转变,还兴不兴走后门的套路。
但是不管怎么,这个关系还是要走的,只是一直以来都没太大的进展而已。
而曹老板这个关系还是很强大的,虽然和袁家、杨家那种玩意没得比,但是和董卓这种地方豪强比就强多了。
这个时候曹老板一起商量怎么建立功勋之后怎么把功勋拿下的事情,他自然而然就想到了请功获取利益的事情。
不过鲍鸿却觉得不对,没道理曹老板要拉着他们一起去请功啊,这里面肯定有什么问题。
事实上这个时候董卓也反应过来,哪来这么好的事情,礼下于人必有所求,曹老板肯定是有什么目的或者难处,所以要拉着大家一起的。
于是乎,一群人都是看着曹操,等着他接下来的法。
“那位想必就是广武君李左车先生吧?”曹操忽然话锋一转,对鲍鸿身旁的李左车招呼道。
“正是在下!”李左车既然来了,自然就不会隐瞒,直接开口应了下来。
“仲颖兄那边也有归附复活的人物吧?”曹操继续道,“而且都是身份不差的人物,我要的事情和诸位有关!”
曹操这么,众人更是不明所以,不知道他到底要什么。
“先第一点,大家应该都知道或者遇到一个情况,那就是除了汉室或者黄巾之外,还会有一些复活的英灵偶尔会出现,在心理方面也没有任何归属的那种,有可能被诸位纳为麾下的!”曹操继续道。
这个事情其实根本上就是系统爆表武将乱入而已,基本上对于普通人来自然太遥远,但是对于他们这个级别的人来并不是什么秘密,基本上大家都知道,甚至像是曹操所,有的还曾经遇到过。
“莫非孟德兄是已经把什么人收为麾下了,同时在什么方面有些为难,所以找我们这些同样有复活英灵在麾下效力的‘同道’过来商量商量?”鲍鸿心中一动,开口询问道。
鲍鸿自然是有一手消息的,出来的时候还是比较有自信的。
听到这个消息,董卓等倒是很惊奇的看向曹操。毕竟,虽然有听这个事情,他倒是真的没有遇到过。
“允盛兄的是!”曹操也不奇怪鲍鸿能猜到,毕竟已经到这里了,很自然就会想到这个。
“不瞒诸位,家祖平阳侯曹参前段时间突然出现在府中,不过因为情况不明,家祖并没有直接表明身份前往朝廷。”曹操开始讲述情况。
鲍鸿却是暗自嘀咕,曹参倒是爆表出去的,不过曹老板自己还召唤了夏侯婴呢。这个时候他把曹参曝光出来也不知道要干嘛。
“在家丁的带领下,家祖直接来军营与我汇合。而后面对英布的接连攻势,实在是无人能挡英布的锋芒,于是家祖前往主帅那边自动请缨,希望能够尽一份力来抵御英布!”曹操继续道,“不意刘岱乃至是几位将军都完全没有任用家祖的意思,甚至是将家祖扣押在营中,在下虽然能够前去与家祖会面,却不能将家祖接出来。”
“本以为是上面有什么安排之类的,但是直至今日急需扩大战果的时候,依旧没有让家祖出来,我估计应该是上面对这类英灵有什么顾忌,并不准备让他们出现在世人面前!”到这里,曹操也是无奈,毕竟乱入到他府邸的曹参压根不鸟他,自然不会听他的安排。不然的话,像夏侯婴那样隐藏身份在军中呆着,压根没这么多屁事。
“李先生?”鲍鸿望了李左车一眼,示意他好好考虑这个事情该如何应对。
这个事情也是出乎鲍鸿的预料,没想到曹老板请他们过来是问这个事情。对于这个问题,鲍鸿的态度还是比较明确的,一般这些人还是隐姓埋名不要暴露的好,和召唤的后世武将一样的用法,基本上不会因为他们的身份而去有什么表现,除非是需要借助他们的身份去做什么特别的事情,像是晏子去招募什么齐国熟人之类的。
但是对于安排那些汉朝老人、功臣去倚老卖老,继承爵位之类的屁事,鲍鸿实在是没啥兴趣。这是政治方面的博弈,汉帝只要是不傻,就不可能给他们太大的权限,白了所谓继承爵位不过是虚衔罢了,至于请他们来倚老卖老或者是来肘制自己的权势,那汉帝也不可能这么傻。
在这个事情上面,鲍鸿的态度那是非常明确的,整个团队的制度也都是看能力而不是看身份,对于这个规则,那些人还真不能够啥。
怎么?承认自己成立不够,需要靠身份才能获得职务?那不是自己打脸吗?
还有一点就是,鲍鸿丫的都已经把赵合德收了,你特么再扯那些不是废话吗?按照身份来,这个直接是诛九族的罪名好不好!
………………………………
第256章 士人
话回来,自己不看身份是一个方面,但是你不承认又是另一回事情了,到时候我要是借助他们的身份去做事情,你来句不承认那可就不好玩了。
虽然是这样,鲍鸿也不会贸贸然的把自己的态度表达出来,给曹操当枪使,还要看曹操接下去怎么了。
而董卓那边就更没什么紧迫感了,曹参和李左车还算是汉朝名正言顺的功臣,讲道理灵帝除非推翻不承认刘邦他们是自己祖先,否则那些爵位必须要捏着鼻子认了。这个也是曹参会被扣押软禁,甚至在此之前董卓、鲍鸿他们都没有得到丝毫消息。
曹老板自然也知道这一点,不会指望把这个消息传出来之后,鲍鸿和董卓会帮忙主持正义,关键是要把这个事情扯到和他们切身相关的方面去。
“先前陛下已经有令,不计较复活的英灵前世的事情,大家都知道,陛下这么做可谓是非常英明的决断,对于大汉局势有着非常大的好处!”曹操顿了顿,见众人并没有回应,而是静待他的下文。
这个事情鲍鸿与众谋臣早就讨论过很多次其中的利弊关系了,灵帝真要这么做绝对是好处巨大,至于他顾忌的那些弊端根本就不是太大的问题。
而从汉灵帝对于这个政策的举动来,却是非常奇怪的,前面这个政策可谓是英明神武,随后一转身就开始懵逼了,自己打脸不,造成的影响也是非常巨大的,这其中的反差却是令人难以看清这家伙究竟是什么情况,是原本的确英明,只是被蒙蔽了呢,还是本身的确就是彻彻底底的昏君。
真讲灵帝这家伙,还真不能是完全不行的,至少各方面来,不英明不英明,聪明这一个绝对逃不了的。
永康元年十二月,桓帝逝世,被外戚窦氏挑选为皇位继承人,于建宁元年正月即位。
大将军窦武因定策刘宏继位有功,其族人加官进爵,从此窦氏外戚权倾一时。窦武依赖太傅陈蕃主持朝政,而陈蕃大量启用在第一次党锢时受处罚的士人,二人在不久后即达成一致意见,密谋铲除宦官。窦武指使尚书令尹勋等弹劾并逮捕黄门令魏彪,为进一步弹劾宦官罗列罪名。
九月七日,窦武返回家中休息,而尹勋秘密写给窦武的奏章被长乐五官史朱瑀获得,事情泄露。朱瑀将此事通知宦官王甫、曹节等,众宦官歃血为盟,当晚动政变。史称“九月辛亥政变“。至次日清晨,宦官取得政变全面胜利,窦武、陈蕃等人均被灭族,未被处死的族人则流放到交州。窦太后则被迁徙到南宫云台居住。
仅仅是九个月的时间,他就把当朝的权臣拿下,夺回了政权并且一直将政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
他施行党锢及宦官政治,又设置西园,巧立名目搜刮钱财、卖官鬻爵,导致黄巾大起义。
灵帝在文学艺术方面有很深造诣,创作了《皇羲篇》共五十章。光和元年,灵帝设置鸿都门学,并不是研究儒家经典,实际上是探讨辞赋、书法这类灵帝感兴趣的学科。重用出自鸿都门学的学生,他们出任刺史、尚书、侍中,甚至还有封侯。太学的儒生往往鄙视这些人,拒绝与其为伍。鸿都门学一时非常兴盛,学生多达千人,但延续时间不长。一因士族猛烈的攻击,二因黄巾起义,随着汉王朝的衰亡而结束。在“独尊儒术“的汉代,改变以儒家经学为唯一教育内容的旧观念,提倡对文学艺术的研究,是对教育的一大贡献。它招收平民子弟入学,突破贵族、地主阶级对学校的垄断,使平民得到施展才能的机会,也是有进步意义的。同时对明创造情有独钟,指挥钩盾令宋典、掖庭令毕岚等一批明家,明了类似喷泉的“天禄、虾蟆”,及人工洒水车“翻车渴鸟”等等。
其实灵帝非庸主,以外来户亭候身份,突然骇然入中央坐帝位,借宦官之手灭宋氏外戚,不拘一格立屠户出身的何氏为后,又借士人党整垮曹节、王甫两大宦官,重用张让、蹇硕等心腹;又扩大党锢压制士绅、打击太学,立鸿都门学培植心腹官员,宦官、党人、外戚三大势力都被他摆平了,自两汉诸帝以来,有几个比他灵帝还擅长奸诈权谋呢?再有,自孝和帝之后的帝位比他还稳固?灵帝,不愧自称“无上将军”!
但是!!!!他断送了整个大汉天下,实乃千古罪人。就这一点,其他都是废话。
至于荒淫无道之类杂七杂八的事情,真要讲的话,一句私德完全可以洗掉七七八八,反倒是税收方面是个大问题,逼得百姓不得不造反。不过,这也不算事,讲道理你要是武功够得上,真的压榨得多一点也不算事,归根到底,还是导致汉朝跪了,所以他就必须被钉在耻辱柱上!
不过到底,这个昏君也不能是天生的,很多情况下只能是自制力不足加上环境问题所导致的。
当初司徒杨赐大人告诉汉灵帝,要遵守先王制定的制度。之前的皇帝们,在皇宫的左面修建了鸿池,可以赏花宴饮;在皇宫的后面,修建了上林苑,可以骑马射猎。这两座皇家园林,规模已经挺大。当然也不算太大,也不算太寒碜,差不多够日常使用。现在,再提出修建两座园林,定在京城郊外,那就必须赶走百姓,侵占良田。这样可不符合爱民如子的古训啊。皇帝在长安城外,已经有五六座皇家园林,真的不能再增加了。
杨赐搬出节俭皇帝汉文帝来告诫灵帝,要多学习先帝爱惜民力、拒绝修建露台的光辉事迹。
汉灵帝听了,放弃修建园林的计划。这时候的汉灵帝,还是有良知的。
可是,一伙人出现了。
闲聊的时候,汉灵帝向身边的侍中任芝、乐松牢骚。皇帝日子也不好过,既不能修建园林,又不能随意骑马打猎,没有什么好玩,日子实在无聊。
任芝和乐松:“当年,周文王的园林,方圆一百里,老百姓还嫌;可是齐宣王的园林,只有方圆五里,人们都嫌大。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周文王能够与民同乐啊。如今,只要大王能够与民同乐,那么,修建两个园林又有什么关系呢?”
汉灵帝一听很开心,就下令修建园林了。
任芝和乐松,是两个非常典型的官场老油子,大奸臣。一个奸臣最大的特征,就是不分好坏对错,一切以领导的喜好为宗旨。当然,有的人是坏人,是恶人,但是还算不得是奸臣。比如董卓之后的郭汜李傕,都只能是乱贼,因为两个人没脑子。可是任芝和乐松不一样。他们表面上没有劝汉灵帝去做坏事,实际上却把汉灵帝往沟里带,打着学习圣贤的名义干祸国殃民的事情。
汉灵帝,就是被一群这样的奸贼给惯坏了。
当然,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汉灵帝本人也不是什么好鸟。汉灵帝本性不正,于是任芝一挑唆,汉灵帝就调转方向学坏去了。
所以,有的时候这家伙太有能耐也不是一件好事,要是汉灵帝被窦武他们压制的时间长一点,有过一段时间郁郁不得施展的经历,经历过一段艰苦朴素的生活,那么回头就算是上位了那也不会肆意妄为了。
开国皇帝自然不用多,被吕后压着的文帝直接大大展大汉的经济民生,与儿子开创了文景之治。回头是被霍光压制的刘病已,史称“孝宣之治,信赏必罚,可谓中兴”……
而窦武那些家伙丫的一年没到就被灵帝拿下了,然后灵帝现大权在握就没啥事情了,所以爱干啥干啥,为所欲为,随心所欲喽。
至于什么十常侍之类的,什么‘认父母’不如直接‘保姆’算了,白了就是负责帮着他享乐的而已,根本上来,他们的命都牢牢地捏在灵帝手里好吧,要弄死你跟玩似得。
然而现在情况不一样了,之前不管是什么十常侍也好,何进也罢,其实根本上来都不可能有‘造反’的机会的,哪怕是何进真被封为所谓的大将军,统领天下兵权,他要敢开口造反,分分钟士卒直接反过来砍死他。
但是到了这个局面下,一般级别的彻侯也就罢了,毕竟不算什么大势,就算是让他们沿袭爵位也没啥,但是到了那种在仕林乃至是民间有巨大声望的家伙,跑出来汉灵帝这家伙昏庸无道,真要来什么清君侧乃至是另立明君之类的,汉灵帝还真有点担心的。
要知道,前面他可是废了一大堆‘忠心耿耿’的‘党人’,讲道理那些丞相之类的也算是那个阵营的人物,要是对于灵帝的政策有意见,那绝对是大问题。
东汉桓帝、灵帝时,当权者分为宦官、外戚两派,交替专权。宦官党有侯览、曹节、王甫等,他们任用私人,败坏朝政,为祸乡里,如侯览曾夺人宅舍三百八十一所,土地一百一十八顷;其兄谋财构陷无辜,聚敛上亿的财富。相对而言,外戚一党的窦武等人却比较清正,因此贵族李膺、太学生郭泰、贾彪等人与外戚一党联合,对宦官集团进行激烈的抨击。这些人通常被称作士人,也就是后来所的士大夫。
此时的士大夫和贵族,都是好名的,都是好交结的。这一个出于战国之世贵族好养士,士人好奔走的习惯,一则出于此时选举上的需要。当时的宦官,多有子弟亲戚,或在外面做官暴虐,或则居乡恃势骄横。用法律裁制,或者激动舆论反对他,正是立名的好机会。士大夫和宦官遂势成水火。这一班好名誉好交结的士大夫,自然也不免互相标榜,互相结托。京城里的大学,游学者众多,而且和政治接近,便自然成为他们聚集的中心。结党以营谋进身,牵引同类,淆乱是非,那是政治上的一个大忌。
当时的士大夫,自不免有此嫌疑。而且用了这一个罪名,则一网可以打尽,这是多么便利,多么痛快的事!宦官遂指当时反对他们的名士为党人,劝桓帝加以禁锢,后因后父窦武进言,方才把他们赦免。桓帝崩,无子,窦后和武定策禁中,迎立了章帝的玄孙灵帝。太后临朝。窦武是和名士接近的,有恩于窦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