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曹操希望改变“英雄”的价值观,变追求虚名小利为实名大利;变追求短期效应为长期利益。作为一名刺客,不管行刺成功还是失败身亡,都只能得到一时的赞誉,转瞬即逝。比如伍孚得到的就是一首小诗:“汉末忠臣说伍孚,冲天豪气世间无。朝堂杀贼名犹在,万古堪称大丈夫。”曹操却得到了一支令李傕、郭汜等奸党闻风丧胆的军队。
如果不是曹操步步为营,分期分批清剿忠逆两股极端势力,汉末的战乱何时才能平息?当曹操将个人价值和国家利益同时最大化之后,谁还会计较他刺董时的“熊”样呢?
当然,这么说曹老板如此奸诈却也有点过了。虽然说站在什么为国为民的角度之类的去赞赏,其实本身却也否定了曹操早期对大汉对汉帝的忠心。
从五色棍到刺董再到反董联盟后期董卓火烧洛阳撤退,曹操独自率军追赶,在这个阶段,曹老板的向汉之心还是可以看见的。
要知道,刺杀这个事情可以说能够靠演的。演成失败也不是非常困难。但是兵败这个事情,你若是要这么演,那损失可就大了,曹老板在追杀董卓这一战之中被徐荣吊打,损失惨重,弄不好直接就被干掉了。
要知道,那个时候曹老板还是初出茅庐,刚刚带兵的。他哪来的信心敢在这方面弄险?
另一方面,徐荣也不是普通人物,那个阶段,真正久经阵战的根本没多少,后期的那些闻名遐迩的名将也都还没开始磨练呢,江东猛虎孙坚算是其中的佼佼者了,在东吴、西凉等各个战场上升了不少级。可以说关东诸军,真正令董卓畏惧的也不过就是孙坚一支兵马罢了。
可就是这个孙坚,连续两次被徐荣打爆,简直就是难以想象。要知道,就是这个被徐荣打爆的孙坚,他收拾残兵败将挺进阳人,斩杀了华雄。
所以说,这个事件上面可以看得出来,曹老板这个时候还不是那么奸诈的货色。那么在此之前的刺董,也必然不可能有那么多的弯弯道道在里面。
也正是因为经历了这些事情,回过头来,曹老板在这个事情上就显得比较精明了,大名鼎鼎的‘衣带诏’事件就是这里所说的,曹老板作为反方的一次事情。
演义版本自然不用多说,反正演义里面,曹老板作为大反派,汉帝一方的就是绝对的忠臣。
不过站在历史角度来说,自然不会这么武断。
汉东汉末年,曹操迎奉汉献帝迁都于许。参与护送汉献帝东归的安集将军董承在政权分配问题上与曹操产生了矛盾。董承后来官拜车骑将军,又是皇帝董贵人的父亲。建安四年,董承对外宣称受汉献帝衣带中密诏,要诛杀曹操,又与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子服、议郎吴硕等同谋。刘备一开始没有参与,后来曹操与之煮酒论英雄,刘备方才与董承同谋。后来,刘备逃离许都。董承对王子服说:“郭汜当年有数百人,但曾击败李傕几万人,就看足下与我是否同心了!昔日吕不韦有子楚之后得以富贵,现在我和足下也是这样。“王子服连忙推辞:“我惊恐而不敢当,而且兵力不足。“董承回答说:“如果事情成功,就能得到曹操雄厚的兵力,还不满足吗“王子服又问:“在京师有办事的人吗“董承答道:“长水校尉种辑、议郎吴硕都是我的心腹。“双方定下密谋。
建安五年董承阴谋败露,同谋者均被正法。
很多人把董承事件当作是汉献帝与曹操关系恶化的一个标志,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对。吕思勉在《三国史话》中就对衣带诏的真实性表示了怀疑。我们来看一看史书记载。《三国志·先主传》说:“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承辞受帝衣带中密诏,当诛曹公。“很多人会误解为汉献帝下密诏给董承,实则不然,因为“辞“是宣称的意思(《资治通鉴》改为“称受“,意思更明确)。这就是说董承自己对外宣称接受了汉献帝的密诏,那么董承自己说的,可信吗所以说《三国志》和《资治通鉴》对衣带诏的真实性表示了怀疑。而袁宏的《后汉纪》直接表示否定,连衣带诏这三个字都没出现。范晔《后汉书》倒是持肯定态度。《后汉书·董卓传》说:“帝忌操专逼,乃密诏董承,使结天下义士共诛之。“《后汉书》成书过晚,在史学价值上不能与《三国志》相比,比较抹黑曹操。董承是牛辅(董卓女婿)的余孽,是西凉系军阀,怎么会是公忠体国的人呢另外,在曹操迎奉天子初期,他与汉献帝关系不错,皇帝怎么会让董承杀曹操呢这只不过是曹操与董承的矛盾而已。
所以说,衣带诏事件这个非常著名的故事。在《三国演义》中的那般描述,对照历史,我们明显可以发现董承案的几个与演义不同的地方:
一,历史上,董承未必是什么公忠体国的人,和曹操之间的争端更多的属于利益、政权分配不均造成的争斗。而在演义里,董承成了大忠臣。
二,历史上,董承到底有没有接受汉献帝诏书,换一句话说,汉献帝是不是下了诏书,疑窦丛生。史书的记载是,董承自己说皇帝有诏书给他。他自己说的,可信吗可《三国演义》言辞凿凿。
三,历史上,马腾并没有参与董承的密谋,恰恰相反,马腾和曹操在这时是一条战线上的盟友。马腾也并不忠于汉室。关于马腾的描述简直胡扯。
四,刘备是在煮酒论英雄之后才参与阴谋。《三国演义》提前了,说刘备是参与了阴谋后才被曹操请去。
还有一点就是历史上董承密谋败露起因不明。但《三国演义》说,董承家奴秦庆童与董承侍婢私通被发现,遂怀恨在心,将实情报知曹操。
这一点是比较关键的问题,如果说需要靠着某个巧合才能够识破董承的计划,那也实在是太看不起曹老板了。
这个事情无疑就说明了一个道理,在外戚大权在握的时候,士人要和外戚去争斗可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了。虽然宦官相对来说也要经过一番争斗才能做掉外戚,但关键是宦官时时刻刻跟在皇帝身边,你总不能隔三差五的给皇帝换一批太监吧?
所以还是那句话,霍光的制度从客观角度来看是很靠谱的,可是站在主观角度,汉帝为了尽快夺回权力,无疑不可能安安心心的等着士人过来效忠。
闲话上面说这么多,其实主要是鲍鸿心理思索的这些内容。霍光所说的则是具体的某些实施方案。比如具体的针对宦官的限制,针对外戚的限制等等。
等两人对话告一段落的时候,另一边众人的交流也已经结束了。对于那几个勇士来说,接受这些事情其实反而是比较容易的。
主要是杞梁等对晏子是处于高度信任中的,而秽沧溟虽然并不认识陈平,但是前面也说过,三韩秽国和中原诸国是有着密切联系的,不仅仅是韩国的信息能够传过去,东方大国齐国的信息自然也不是一无所知。
而陈平,虽然说在张良、秽沧溟他们刺秦的时候并没有出名,但是对于那个时代各种情况的了解也是非常的清楚的,双方对照了一番见解,自然就能够明白他们所说的是真是假。
而众军师都是心思玲珑聪慧之辈,对症下药,说明他们关注的话题,自然很容易就获得了他们的认可。
“鲍将军,杞梁他们没什么要求,对于将军这些时日一来的所作所为也是非常佩服,愿意投入将军麾下效力!”晏子笑着说道。
要知道晏子自己同意跟着鲍鸿也是有条件的,日后要是有齐国姜氏嫡系,不能阻止他前去投靠。而杞梁他们却没有这个要求,毕竟从他们的事迹就看得出来,两人都是义气深重之辈,对于齐国并没有太绝对的认同感,既然鲍鸿的所作所为符合他们的胃口,投入鲍鸿麾下也不是不能接受的。
至于秽沧溟,要求也很简单,那就是要知道故乡的情况。
《三国志》载后世夫余、沃沮、高句丽等族的居住地都是古秽国的势力范围。
在西汉汉武帝征服卫氏朝鲜后,秽国所在地先后隶属于临屯郡、乐浪郡二郡,这里的秽人也逐渐汉化了。
那么说起来的话,那地方就属于幽州最边境的地方了。(未完待续。)
………………………………
第181章 黄王与齐五虎
如今那地方虽然名义上说是还在大汉治下,实际上来说,幽州这边过去还隔着乌桓、辽东等地方,不是那么容易过去了。秽沧溟虽然武力很高,但是这个时代,高武力的家伙出现的也不少了,他要是贸贸然的冲过去,很可能还要再被秦军干掉一次。
安抚好几人,外面有士卒传来消息,大军已经初步控制住了局面,柴荣、虞允文等军中长史已经带着人马前去处理伤亡、后勤等。而裴行俭也带队出城,现在就开始招降黄巾军了。
“啥?不是冲杀一阵击溃对方就回城吗?怎么变成出去处理后事了?对面直接被击溃了?”鲍鸿疑惑道。
毕竟是势均力敌的战斗,一开始的设想也只是引起敌营的骚乱,杀杀对方的锐气。对敌方造成最大的损伤也就是营啸本身相互践踏带来的影响而已,真正砍杀对方的数量不会非常多。
不过,现在看样子,对方的训练度实在是有些差劲,一旦遭遇到这种局面,完全就崩溃了,根本不知道该做什么,只是疯狂的逃跑,这种局面,任你名将再怎么厉害,也难以挽回。
事已至此,鲍鸿也懒得去追究彭宠那群人到底为什么这么渣渣还有信心引军前来,实在是作死的节奏啊。
“既然如此,诸位也开始处理各项事务吧!”鲍鸿笑着招呼道,“城外虽然说已经控制住了局面,但是兵荒马乱的,几位武师就跟着保护一下几位先生!”
“遵命!”
既然是鲍鸿正式下令,众位军师和众位武道大师以及力士、勇士等也是纷纷应命。
有夏书湮、周侗等一批武师以及杞梁等一种力士猛士,贴身保护几个军师去做事,基本上就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了。
毕竟,黄巾已经被击溃了,最多也就是一些零散溃兵,不构成规模根本就不可能是武师或是力士的对手。
大战之后,各项事务非常繁杂,虽然说柴荣、虞允文等几个长史能力出众,处理起来也是非常轻松的。但是事情多了,哪怕是能力再强,那也是要一件一件去做的。众人分头去做无疑会更加方便一些。
要知道,这个时候没节省一点点的时候,就可以多俘获数十个俘虏,越来处理完这些事务,月能够获得更大的战果。
安排众人前去处理事务,鲍鸿自然也没闲着,跑到大厅主殿居中调度。
“杨继周冲入黄巾阵中,生擒王梁,武器、坐骑蜕变成宝物,盘龙皂缨枪武力3,白龙滚风骓武力1,速度大幅提升。杨继周武力103,系统发生爆表!”
“卧槽!前面刚刚乱入的杨继周这就杀出来了?而且一下子就立下大功,生擒了一个云台名将,这是要吊炸天咯!”鲍鸿虽然感到意外,却是非常高兴。
“乱入第一名武将,唐末农民起义领袖。大齐政权冲天大将军黄王,黄巢统率85,武力95,智力70,政治53。”
黄巢,曹州冤句人,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出身盐商家庭,善于骑射,粗通笔墨,少有诗才,“黄巢五岁侍翁,父为菊花连句,翁思索未至,随口应曰:堪于百花为总首,自然天赐赫黄衣。巢父怪,欲击巢。乃翁曰:孙能诗,但未知轻重,可令再赋一篇。巢应之曰: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但成年后却屡试不第。王仙芝起义前一年,关东发生了大旱,官吏强迫百姓缴租税,服差役,百姓走投无路,聚集黄巢周围,与唐廷官吏进行过多次武装冲突。
乾符二年,黄巢与兄侄八人响应王仙芝。黄巢率军攻陷郓州,杀死节度使薛崇。
王仙芝死,众推黄巢为主,号称“冲天大将军”,改元王霸。乾符六年,兵围广州。东都留守刘允章迎黄巢军入洛阳。十二月一日,兵抵潼关。兵进长安,于含元殿即皇帝位,国号“大齐”,建元金统,大赦天下。
黄巢败死狼虎谷。昭宗天复初年,黄巢侄子黄皓率残部流窜,在湖南为湘阴土豪邓进思伏杀,唐末农民起义结束。
相对于历史上的几次应试进士科,但皆名落孙山,演义版就要奇葩很多了。
却说曹州冤句县赤墙村,一人姓黄名宗旦,世为盐商,娶妻田氏回家,径从巢林经过,见一小儿席地而坐,身穿黄衣,叫田氏为娘,化一道黄气冲入田氏怀中,田氏归即有孕,怀胎二十五月,一日诞下,形容怪异,身长二尺,眉横一字,牙排二齿,鼻生三窍,左臂生肉滕蛇一条,右臂生肉隋球一个,背上有八卦,胸前有七星。宗旦见了惊疑,遂将此子丢在沟渠。
时有土地将此子移在巢树上鸦鹊窠中。经过旬日,宗旦复从巢林经过,忽闻树上小儿叫声,宗旦举目视之,乃七日前丢的小儿,遂取将下来。宗旦惊曰:“此子奇异。”乃抱回家,仍命田氏抚育,取名黄巢,及长,表字巨天。博览经史,精熟武艺。
巢闻长安大开武试,招募英才,即辞父母,竟赴长安,入场试毕,果中武举状元。次日朝帝,令孜引至驾前请旨。帝问:“那个是状元?”令孜奏曰:“此人是状元。”僖宗一见黄巢,身长一丈,膀阔三停,面如金纸,眉横一字,牙排二齿,鼻生三窍,唬得魂不护体,半晌方定。僖宗大怒,将黄巢革退不用。
首先,武科这个东西是演义最喜欢用的玩意,岳飞、王伯当什么的也都玩过。
另一方面,纯粹的因为长相就不认用,也是纯粹的把皇帝当成昏君的描写方式而已。
历史上作为起义军的首脑人物,武力自然是必不可少的。不过却没有太多的佐证。
而演义的描写则要强大的多了。
金统帝黄巢黄巨天,僖宗帝李儇钦点的武科状元,因僖宗嫌其貌丑,加上皇太后震怒,因此被革退不用,后来在祥梅寺试剑起兵反唐,做了四年大齐国皇帝,胯下铅顶干草黄,掌中一条菊花紫金枪,老罗家“献把梅花枪”的传人,枪法绝伦。
不过,完全没有什么政治头脑,作为开启群雄割据时代的主导者,却也是彻彻底底的垫脚石。
“乱入第二名武将,唐末农民起义军黄巢麾下,兵马大元帅,五虎上将第一名白玉将葛从周统率94,武力95,智力82,政治66。”
葛从周,字通美,濮州鄄城人,唐末五代时期朱温手下将领。
初为黄巢起义军效力。唐中和四年,朱温于王满渡大败黄巢军。葛从周于是投靠朱温。
在一次战斗中,朱温临阵落马,秦军来势又很猛,情况十分危急,葛从周挺身而出,扶起朱温上马,之后又与秦军短兵相接,奋力格斗结果他不仅脸受伤了,而且手臂由肘到肩的部分也中了数箭、身上也中了数枝枪矛,但他仍然毫不畏惧、拼尽全力,为的就是保证主帅朱温的安全。幸而此时另一位将军张延寿回马来相助,且奋力厮杀,才使得葛从周与朱温都侥幸逃生了。之后,因为此役不利,朱温下令军队退到溵水。由于此战的失误,差点让朱温都战死,所以朱温很不高兴,将许多部将都削职了,但只有奋力营救朱温的葛从周、张延寿升迁为了大校。
葛从周从平秦宗权,破朱宣,败时溥,五日而下三州,屡立战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