劫掠我大汉沿边各郡,久为边患。永寿二年(一五六年),檀石槐率军攻打云中郡,延熙元年(一五八年)开始屡屡寇边,孝桓皇帝(汉桓帝)欲封其为王,却被拒绝。熹平六年(一七七年),孝灵皇帝派乌丸校尉夏育由高柳出发,破鲜卑中郎将田晏由云中出发,匈奴中郎将臧旻率领南匈奴单于由雁门出发,各自率领一万余骑兵,分兵三路出边塞,深入鲜卑国土二千余里,欲效仿孝武皇帝(汉武帝)北征匈奴而一举荡平鲜卑,却反为檀石槐分三路击败。汉军大败,战死者十之七八,夏育等人惨败,甚至连符节、辎重都为胡虏所获。自此我大汉与鲜卑的攻守转变。后檀石槐身亡,鲜卑再度分裂,但仍是我大汉的北方边患。西有羌人为患,自孝武皇帝元鼎五年(公元前一一二年)九月就发生羌族大叛乱,相从者十数万众,之后纷乱复杂,屡禁不止,叛乱连连,造成国力疲惫耗费大汉近千亿钱,却无太大成效,虽有凉州三明(是指皇甫规、张奂、段颎三人,皇甫规字威明,张奂字然明、段颎字纪明,三人的表字中都有一个‘明’字又几乎同时在治羌中扬名立万,故而在当时被称为‘凉州三明’)等取得一些成效,却也没有根本解决此等问题。后黄巾大乱,西羌趁势而起,李文侯、王国、韩遂、马腾等人先后作乱,虽被丞相及皇甫嵩先后击败,但韩遂、马腾二人也是势力已成,不可卒除。又有巴蜀蛮人,荆南、扬州等地的五溪蛮人、山越等各自为祸一方,真不知公子如何处之?”
董守业一听贾诩老狐狸这长篇大论的还真把自己吓了一跳,于是想了一会儿说道:“当今之事,短期之内难以建功。如今皇室衰微,威严不在,关东诸侯并起,各自有裂土封侯之心。我父现掌天下之权柄,占天时之机,当尊崇汉室,奉天子以令不臣。扶天子之旌旗诏命,征讨不臣,往后父亲大人守内朝执政,我却领兵在外,征讨四方。”估计此时也不能说出取汉庭而代之的话,估计现在的人一时之间也很难接受,毕竟大汉立国四百年,深入人心,况且大汉天子尚在,出头的椽子那是得先烂掉,小袁公子袁术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贾诩一听,却是不为所动,继续问道:“那公子当如何行之。”看来这个老狐狸今天不问出个所以然来,是不会善罢甘休了。而且还觉得这董守业所说的应该还有下文,所以才穷追不舍,诘问到底。
董守业立刻答道:“效仿齐桓、晋文故事,尊王攘夷,征讨不臣。又广积粮,高筑墙,缓缓称霸。玉米产量极高,可活人无数,乃我军破局关键,当以此为根本,积极发展农业生产,富民强兵,积蓄实力,然后再兵出函谷关,效仿西秦,征讨四方。”
贾诩一听,眼前一亮,按捺下心中的异样情绪,缓缓说道:“公子所言极是,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战国后期,赵国孝成王赵丹即为之初,齐、赵两国结盟抗秦,齐国使者面见赵国王太后赵威后,赵太后先问齐国使者庄稼收成如何,再问齐国百姓生活如何,最后才问齐王安好。齐国使者以为赵太后失礼,本末倒置。赵太后以‘无粮何以有民,无民何以有国君’对之,为天下人所赞叹。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种粮活民乃立国之根本,征战天下无外乎人口与土地,若公子能以此为策,将来必定是大事可期。”
董守业说道:“贾军师谬赞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ps:求鲜花,求收藏,求评论,如果您喜欢本书,请鼎力支持'小说网,!'
………………………………
第七十一章 略有小成
本来贾诩被董卓从河东调到长安归于董守业麾下作为军师,也没什么特别的想法,想来不过是陪太子读书之类的活计,还不如跟着牛辅镇守河东呢。
在贾诩看来自己现在在西凉军军中资历尚浅,官位也低,人微言轻的,也难以成就什么大事。河东地理位置相当重要,无论是将来西凉军北上并州,经略河北,还是兵出函谷关继续东进,重新占据洛阳,都少不了牛辅的在河东的配合,因此未来的河东郡估计也是战事不断,正是谋臣武将们发光发热的时候,正好能让自己有机会建功立业。
现在的贾诩可不是见惯了东汉末年天下大事分分合合,朝廷崩溃,天下混乱,也没有几度易主,生死交替而后心灰意冷,成为一个选择明哲保身,不愿轻易沾染世事的老狐狸。
再加上本身也是自我感觉才华横溢,一腔抱负,也不愿终老田园。西凉名士阎忠评价其有“良、平之奇”,这张良和陈平要是没有建功立业,一腔抱负无法施展,那还能叫张良陈平吗?有道是年过四十而不惑,此时的贾诩已是天命之年,正是建功立业,成就一番功名的好时候。
现在的董守业虽然已经崭露头角,取得了几场胜利,却没有经历过什么恶仗,困境,再加上年纪比较轻,难以服众,所以能力还没有得到大部分人的认可。
贾诩被董卓强行调到董守业的麾下,也有几分的无奈,几分的不情愿,还有点对新晋人才的好奇,毕竟好奇之心人皆有之。而董卓的命令,贾诩也是无法违背,所以只能收拾行装,来到长安。
当初在接到丞相的调令的时候,上面只是说到长安任职,却没有说什么具体的职位,后来多方打听,贾诩又向自己的上司牛辅询问,才得出自己要被调到丞相之子董守业的麾下。
贾诩记得刚刚来到西凉军的时候,董卓刚刚担任太尉,征辟天下名士,贾诩在西凉有点名气,当时便被太尉府征辟为太尉掾。
后来又以太尉掾迁为平津都尉归属与中郎将牛辅的麾下,辅助牛辅屯兵安邑,守卫河东,而后白波黄巾贼复起,贾诩却是由于刚刚到牛辅麾下,人生地不熟,又是人微言轻,连向牛辅建言献策的机会都不多。
牛辅作战失利,向董卓求援,董守业领兵前去支援,在蒲坂津登陆,包围闻喜县城,然后围点打援,趁白波黄巾贼渡湅水时,半渡而击,灭了援军,而后进入安邑城内与牛辅会和,再以疲兵之计,三次夜袭白波大营,攻破白波黄巾贼主力,迫使其残部向东流窜,进入河内,东郡等地。不到月旬,这位少年将军便与牛辅一起平定河东黄巾贼的**。
沾了点胜利的光,牛辅犒赏全军,恰好贾诩的上司一个校尉在战斗中身亡,贾诩运气好,顶替上去,便升为讨虏校尉。本以为将来能在牛辅的麾下崭露头角,成就一番功名,没想到一纸调令,便飘然而至。
还好,到了长安之后,贾诩的这位新上司,新主子对贾诩还是非常的不错,有时接风洗尘,又是安排衣食住行的,做的可以说是面面俱到,十分贴心,也让人十分舒服,难以推辞。
贾诩也开始认真观察自己的新主子,看看这位如今风头正劲的年轻人是否值得自己效忠。难得的是贾诩的这位年轻的新主子,还不错,各方面都比较优秀,贾诩也比较满意。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贾诩这个新主子,一上来都任命贾诩为军师,也是让贾诩惊喜不已,没想到陪太子读书竟然还是个重活计,还能有机会让贾诩,发光发热。
要说作为校尉,引兵征战,贾诩这个小身板还真不一定能抗的住,作为军师,不用冲锋在前,只需要在有事儿的时候出出主意,设计几个奇谋,正好让贾诩一展所长,专业十分对口啊!
而且这个年轻的新主子对贾诩执礼甚恭,敬爱有加,对贾诩非常推崇,人前人后都是“军师军师”地叫着,给足贾诩面子,让贾诩很是受用。
更让贾诩想不到的是,贾诩的这个新主子竟然还在秘密种植一种高产的粮食。当今之时,南方主要种植稻米,北方主要种植粟麦,南方地广人稀几近蛮夷之地,北方地大物博,但是粟麦的产量有限,一亩地所产不过四五石,三百斤左右的粮食。五口之家,能有两个劳动力,所能耕种的土地不过三十亩,能收得九千斤的粮食除去苛捐杂税,不过刚刚糊口,难有余粮。若是太平年景,天公作美,或者略有余粮,温饱不愁;若是遇上灾年,那只能是节衣缩食,省吃俭用,才可勉强度日,甚至难以温饱。若是大灾大难,那只能是饿殍满地。而如今,自己的新主子正在种植的高产粮食,亩产几乎是现有粟麦的二到三倍,一旦成功,这种局面则可以大大改善,可以活人无数。争夺天下,无外乎是土地和人口,有了人就有了兵,就能耕种更多的土地,有了兵就能打下更多的土地,有了土地就能养活更多的人,这样的无限循环,最后才能使夺得天下的机会大大地增加。
如今关东诸侯并起于世,合纵抗董,兵力众多,达三十余万,强于西凉军。董卓控制京师,执掌朝廷,害怕兵力损失过重,而失去对朝廷的控制,因此西迁帝都于长安,暂避关东诸侯兵锋,避免主力与关东诸侯决战,希望将来能够连横,一一击败关东诸侯。关东诸侯此时也各怀鬼胎,害怕兵力损失过重,反被他人算算计,所以都想保存实力,不肯并力西进。
如今关中残破,难以养活太多的人,而这个高产的玉米若是能推广成功则西凉军的局面则可以大为改观,能有了立足关中,然后再争霸天下的本钱。困扰西凉军的最大问题就是粮草问题,若是无法解决,西凉军为了存活,只能是四处劫掠,势必滥杀无辜,伤及百姓,历史上的西凉军由于粮草不济,正是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而这个玉米就恰好是解决粮草问题的关键,有了它,就可以有了充足的粮草,西凉军没必要到处烧杀抢掠,滥杀无辜了,由此而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便有了持续发展的可能,就有了经略关中的希望。
贾诩作为天下智士,原本是对西凉军的未来充满担忧,料定西凉军恐怕不能长久因此,只求自保。现在,贾诩看出了这个问题的关键将会发生重大变化,看出了西凉军在董守业手上将有可能成就一个美好的未来,于是对董守业的态度大大改观,由原来的得过且过,混吃等死的消极心态,转变过来,开始变得积极起来,想尽快地融入董守业的小团队。
这一点倒是董守业没有想到的,之前董守业为了收服这个东汉三国时期的著名老狐狸也是费尽心思,绞尽脑汁,想了无数的办法,都没有什么成效。没想到现在确实误打误撞,因为玉米这个东西,而使贾诩一举归心,让董守业也是喜出望外。
董守业见到贾诩对自己的态度转变,再联想到玉米的一些功能作用,以及自己推广玉米的目的、出发点,不难猜到贾诩态度转变的根本原因。乱世之中,君择臣,臣亦择君。没有拿得出手的几把刷子,没有一些特别的优势,又凭什么能得到这些天下英才的效忠。
这时旁边的杜畿典韦等人,看着自家公子与军师二人你来我往地说了半天,典韦这个憨大个儿愣是什么都没听明白,只感觉到自家公子与军师的关系好像更好了。而杜畿这边却也是隐隐约约有点明白了,心中也是非常高兴,之前一直困扰自己的一些问题现在也是迎刃而解。
至此董守业历经近一年的时间,终于在自己的便宜老子董卓,以及便宜大姐夫李儒,便宜二姐夫牛辅等人的帮助下招揽英才,自己本身也是费了许多心思,不知都花费了多少脑细胞为代价,终于成功地将自己的奋斗班底组建成功,也可以说核心团队成员基本上到位了。现在董守业官拜东中郎将兼上军校尉,手握三万余众的大军,其中大部为西凉军中灰熊军精锐以及前西园军的精锐。以贾诩为军师,李傕为典军校尉,张辽为中军校尉,徐晃为下军校尉,张既为左校尉,杨奉为右校尉,华雄为助军左校尉,杜畿为助军左校尉。也算是重新搞出个西园八校尉出来,其中也是允文允武,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另有,著名的保镖头子,忠心护主的典韦作为亲卫将领。又有自己的便宜二姐夫牛辅与自己的关系颇好,西凉军的大将、汉末牛人徐荣也明确表示要服从自己的领导,而且是独当一面,以为呼应。现在的董守业可以说的上是兵强马壮,不可小觑。
现在的董守业可以说得上是意气风发,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信心,自己麾下的实力也可以说得上是不逊于关东诸侯,甚至可以说的上是略有小成。
更让董守业感到底气十足的是自己的老子是董卓。董卓是一棵大树,比李刚厉害一万倍,能不底气十足吗?
'小说网,!'
………………………………
第一章 风云再起
东汉末年天下乱,
英雄小丑各乱窜。
关东二袁关西董,可怜义真与子干。
东汉末年,自黄巾起义以来,天下大乱,虽然各有英雄用命,覆灭黄巾。但帝皇失政,宦官揽权,忠臣难以得到施展,也难以挽转汉室大厦将倾的颓势,四百年的大汉江山危在旦夕。天下间英雄与小丑共舞,你方唱罢我登场,各自逞得一番机谋权政。
灵帝暴毙,大将军何进扶其外甥十四岁的刘辩为帝,此少年皇帝即为少帝,后何进联合党人议诸宦官,又发出诏令,令董卓,丁原等地方实力派将领领兵进京,参与大事。
何进本人却是踟蹰犹豫,难以下定决心,又为其妹何皇后所牵绊,没有对宦官十常侍大举屠刀,痛下杀手,反而被十常侍用计诛杀,而后出自四世三公袁家的袁绍、袁术兄弟,引兵攻入皇宫,击阙犯禁,凡是宦官太监,不分老幼,不分好坏,不分贤良,见到就杀。
十常侍没有兵权在手、不是二袁兄弟的对手,只能苟且偷生,苍狂而逃,裹挟少帝刘辩、陈留王刘协出宫,帝王血脉处于危难之间,之后袁绍袁术兄弟杀尽皇宫之内的所有太监宦官,多达数千人,又焚烧宫室,于是帝都洛阳城大乱。汉室蒙羞,天子威严扫地。
张让、段珪等人劫拥何太后、少帝和陈留王,卢植卢子干单身匹马,孤身一人,手执长戈,直面张让、段珪等人,先后用手中长戈杀死数个随从的宦官,张让、段珪等人虽数十人众,却无奈只答应释放何太后,卢植难以敌众,只得先救下何太后,何太后由此幸免,张让、段珪等人困迫,只得劫拥少帝和陈留王从后宫暗门逃跑,一路仓皇狂奔,逃往小平津。宫内宫外,公卿数百,无人敢追逐,救回少帝和陈留王。
卢植安顿好何太后之后,又是只身一人,连夜追逐张让、段珪等人。
后张让、段珪等人劫持少帝和陈留王一路向北逃至小平津,卢植与闻讯赶来的河南中部掾闵贡会合,追上张让、段珪等人,卢植与闵贡,手持兵器,毫无惧色,与张让、段珪等人等人对峙,闵贡厉声质责张让、段珪,大声喝道:“今不速死,吾将杀汝!”所以与卢植一起持剑斩杀数人。张让、段珪等人惶怖不已,叉手再拜,叩头向少帝辞曰:“臣等死,陛下自爱!”遂投河而死。
一代宦官十常侍,也曾纵横京师,风光八面,最后却落得落水而死。
至此,困扰大汉王朝百余年的宦官弊政,不复存在,清流党人与宦官之间相斗多年,也没有搞定的宦官问题,在极短的时间内,被袁绍、袁术兄弟以异常暴力的手段,彻底的解决宦官干政的问题,而此时,在洛阳城内估计也难以找到一个太监。
袁绍、袁术兄弟二人也被所谓的清流党人推为英雄,一时风头无二。
而卢植与闵贡扶少帝和陈留王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