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董卓之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之董卓之子- 第15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第六十一章 攻城之前

    见过牛辅与李儒之后,董守业又接见了董越、段炜、李蒙等一众大小将领

    这些人中李蒙曾在董守业的手下效力过,董越与董守业的私人关系较好,段煨等也曾了解过董守业的手段,再加之牛辅这个好榜样的存在,于是一个个对董守业都是服服帖帖、恭恭敬敬的。

    董守业对于这些人或多或少地安抚几句,然后便带领着大家进入中军大帐,商议接下来的攻城事宜。

    长安城虽然自王莽乱政以来变得残破不已,但依旧是不可小视,西迁长安之后,董卓也曾对长安城进行修缮,王允主政之后更加积极修缮城墙,防止西凉军的报复。

    所以总体来说长安城乃是坚城一座,想要顺利攻下绝非易事。

    对于眼下董守业率领的西凉军来说必须攻下长安城,一方面是为父亲董卓报仇,另一方面也是立威于天下,如此方能逃过西凉军覆灭之命运。

    战胜敌人从来都是凝聚士气的不二法门,而攻下长安城凝聚西凉军士气,才能使得西凉军重新复起,立足于天下,同时董守业也能有个立足之地,有个根基。

    返回西凉虽然是个不错的选择,但西凉那个地方毕竟是太过贫瘠、难成大事,而长安城却是关中富饶治地,大有可为。

    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长安城都是董守业绕不过去的坎儿。

    既然如此那只能是以摧枯拉朽之势拿下长安城。

    想到这儿,董守业举目望向面前的众人,然后说道:“我军大部人马均已到达长安城下,至于如何攻城,不知诸位可有什么妙计?”

    现在董守业本部六万五千人马,牛辅带来了六万五千人马,总计是十三万人马。

    董守业话音落地之后,却是没有什么响应之声,这便是一个问题出现了,西凉军主战部队是骑兵,擅长野战,不擅长攻城。

    这次攻打长安城可以说是遇到西凉军的短板了。而且现在长安城的守卫兵力并不多,也不太可能出城与西凉军决战,如此一来便只有强攻一途。

    更加要命的是,董守业率领的西凉军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攻下长安城,而不能选择围困,只能是硬碰硬,否则时间拖延日久,将士们士气低落,补给也容易出问题。

    董守业虽然现在是手握强兵,但是西凉军在董卓死后面临着没有根基的情况也的确存在,堳坞只能是一时支撑,不能长久。

    李儒看着场面有点冷,便出言道:“主公之前在堳坞附近全歼一代名将皇甫嵩率领的三万精锐,前几日又吞灭吕布麾下的五千兵马,依照我军目前所收到的消息来看,长安城内的守军不足三万,我军兵力几乎是城内守军五倍,古人云五则攻之,眼下正是我军攻下长安城的大好时机。”

    这几句话暖场的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很多人听了之后,精神渐渐亢奋起来。

    郭汜闻言,站起身来,朝着董守业行了一礼,然后说道:“主公带领我军连战连胜,战果非凡,如今已然到了长安城,末将向主公请命,率先出战,攻打城门。”

    董守业闻言大喜道:“郭校尉雄壮如此,实乃我军之福,本将便应允了!”

    说起来也许无人相信,董守业虽然麾下人马众多,但是几员心腹大将都不在身边,有时候会出现无将可用,极为尴尬的局面。

    现在徐晃在汉阳独挡一面,典韦、华雄、樊稠、张济四员大将都在堳坞养伤,身边可以放心使用的大将只剩下张辽、李傕、郭汜三人,正常情况下需要有一员大将在身边护卫,一员大将作为助手,剩下的机动人选只有一人。

    牛辅、董越、段煨都是独挡一面的方面大将一些苦活、累活交给他们去做也不太合适。

    想到这,董守业不禁有些郁闷,暗中对自己说道:“还是需要招揽一些人才啊!不仅仅是二十一世纪缺人才,东汉末年也却人才啊!”

    平复了一下郁闷的心情,董守业又开口说道:“张辽校尉、杨奉校尉,攻城器械打造如何?”

    张辽闻言便出班上前朝着帅位行了一礼,说道:“启禀将军,目前已经成功打造投石车五十余架,加之军中既有的十余架,总计六十余架,应该足够攻城使用。另外有打造各种攻城器械若干,敬请将军点阅!”

    董守业闻言点了点头,六十多架投石车应该是够用了,便说道:“长安城墙高城深,可派遣军士到附近山上多多采集石弹,以备不虞!”

    张辽闻言,抱拳道:“末将遵命!”

    董守业又对王方下令道:“王方校尉,立刻放出游骑哨探,遍布于长安城周围,查探是否有人支援城内,若有消息,立刻汇报,不得有误!”

    王方闻言,立刻出班道:“末将遵命!”

    董守业看着众人说道:“传本将将令,命董越将军率领两万人马攻打东门,命段煨将军与杨奉校尉率领两万人马攻打南门,命张辽校尉与李蒙校尉率领两万人马攻打西门,命李傕校尉与郭汜校尉率领两万人马攻打北门,本将率领大部人马与西门策应诸军。率先攻下城门者官升三级,赏黄金五百斤。”

    众人闻言,齐声说道:“末将领命!”

    董守业又说道:“战端一开,全军将士务必奋勇争先,不可怠慢,若是有祸乱军心者,立刻斩杀!”

    此时,牛辅却是突然说道:“主公,是否升起血旗。”

    董守业闻言,神色一凛,杀机四溢,大声说道:“各军立刻下去准备,明日一早,便是大军攻城之时,出战之时,升起血色灰熊旗!父仇不报,血色灰熊旗不落!”

    牛辅闻言,大声说道:“末将遵命!”

    其实董守业想要安排牛辅率领一支人马攻打城门的,却又想起牛辅只会防守的特殊本领,只能苦笑作罢。

    如此也好,牛辅在陪在中军之中,若是发生什么意外也好有个照应。

    布置好攻城之事后,董守业来到董卓的灵柩前,将消息告知董卓,并请求董卓护佑。

    '小说网,!'
………………………………

第六十二章 攻城1

    初平三年三月二十日,征西将军董白董守业以为父报仇为名率领十三万大军,号称二十万围攻长安城

    此时,董卓身死不过二十日,大军将长安城团团围住,蚊蝇不进。

    董守业骑在马上,身后便是一杆大旗,大旗上鲜红无比,放佛是鲜血沾染,上着以带着翅膀的灰熊,不怒自威,杀机凛凛。又有两杆略小一点的白色大旗,左侧一杆大旗上书上书:诛杀王允。右侧一杆大旗上书:为父报仇。

    便见董守业驱使着坐骑,单骑来到长安城西门下,结义二哥张辽跟在身后护卫。

    走到一个相对安全的位置,董守业止住坐骑,朝着城墙上大喊道:“城上的诸位将士听着,本将此次举兵意在为父报仇,诛杀王允等人,与尔等将士无关。王允暗设诡计,谋杀我父,此举着实可恨,身为人子,若是不能为父报仇,又有何面目立于天地之间。尔等将士只要不扈从王允,打开城门,将其押解出来,本将保证将善待尔等。如是尔等冥顽不灵,跟随王允一起对抗大军,只怕本将二十万大军过处,尔等皆会化为齑粉。如何行事,权且思之!”

    这番挑拨离间的话一出,城楼上立刻是议论纷纷,不能禁止。

    王允见状,立刻越众而出,大声说道:“匹夫放肆,那董卓欺凌天子,鸩杀何太后与弘农王,犯下滔天大罪,人人得以诛之!老夫杀之不过是顺势而为,尔等不明是非跟随董白小儿犯上作乱,难道不怕项上的人头不保吗?”

    董守业闻言,哈哈大笑,继而说道:“王允老儿,死到临头还敢口出狂言。竟然敢污蔑先父,我来问你,你说先父鸩杀何太后与弘农王可有真凭实据?”

    王允闻言一怔,便出言答道:“此事乃是人所共知,又何须证据!”

    董守业听罢又是一阵长笑,然后说道:“王允老儿,想你也是当朝司空,岂能因为些许流言蜚语便认定是先父鸩杀何太后与弘农王。众人皆知弘农王的封地在弘农,其被废黜之后,便与何太后一起前往其封地,我来问你,你可曾亲身前往弘农王的封地核实此事?”

    王允一下子被噎住了,讪讪地说道:“不曾核实,此事乃是天下共知,又岂用核实?”

    董守业一听,便大声说道:“没有真凭实据便妄加揣测,胡乱给先父安上罪臣之名。以我看来,此事怕是你王允老儿不岔先父身居高位,妒火难止,便处心积虑图谋先父,好取而代之。如今先父身死,你便执掌朝纲,身居高位,可以说是最大的得益者,难道此事还有假吗?”

    此言一出,城墙上的议论之声变得越来越多,几乎是不能禁止。

    这下子,王允更加是哑口无言,的确董卓死后,其是最大的既得利益者,现在朝中也是以其为尊,董守业所言虽然有些强词夺理,却也是不争事实。

    只见这老小子一张老脸被憋得通红,犹自强颜争辩道:“简直是胡言乱语,乱放厥此,老夫诛杀董逆乃是奉了天子诏书,正大光明。倒是你这黄口孺子,不待罪反省,反而兴兵攻打长安,难道是想要造反不成?”

    董守业闻言,大笑一声,说道:“王允老儿,世人都说你是正人君子,以我观之不过谣传而已。众人周知,当今天子乃是先父所立,先父于天子有从龙之功,而且天子对先父信任有加,先父一直辅佐天子处理朝政。先父曾言,天子聪慧圣明,将来必是有道之君,待到其年长之后,便要还政与天子,试问天子又岂会自断臂膀,下令诛杀心腹大臣。这一切都是你擅自做主,干天子何事?”

    王允经过这一番口舌上的争斗,终于发现自己想要在言语上占便宜是不太可能的了,便将心一横,说道:“是非曲直,自有公断,老夫又岂会与你这黄口孺子争那口舌之利。长安城城高墙深,坚固无比,老夫倒要看看尔等乌合之众能将长安城奈何?”

    董守业闻言,顿时大怒道:“老匹夫,等到董某攻下长安之时,看看尔等还敢不敢如此嚣张。”

    王允在城墙之上冷笑一声,声似嘲讽道:“董白小儿,你便放马过来吧,老夫倒要看看尔等乌合之众能否攻下长安!”

    董守业见状,知道再也不能在言语上占到什么便宜,便不再与王允做那口舌之争,打马返回己方军阵之中。

    入阵之后,大声喝道:“传本将将令,全军立刻开始攻城。”

    一声令下之后,便听到军阵之中传来阵阵缓慢而低沉的鼓声。

    咚咚咚地以着一种高亢的旋律,传入人的耳中,传进人的心间。

    负责攻打长安城西城门的正是张辽与李蒙,董守业将令一出,张辽便返回其军中,立刻集合队伍,向着西城门缓缓靠近。

    距离城门四百米之时,张辽下令道:“举盾,结盾阵!”

    冲在最前方的将士闻令便立刻利用辎重车与大盾作为掩护,大盾与大盾之间紧密相连,没有一丝缝隙,组成一面盾墙抵挡城楼上射来的弓箭。同时,一步一步地慢慢向城墙靠近。

    城墙上的守军见状,立刻便是一波箭雨射出,密密麻麻的,犹如一阵阵疯狂的飞蝗,飞向张辽麾下将士组成的军阵之中。

    将士们组成的盾墙以一个斜面存在,最前面的一排将士是竖放着盾牌在其身前,挡住前方飞来的箭雨,而后面几排的将士却是将大盾举过头顶,横放在头顶,遮挡头顶飞来的箭雨。

    这样一来无论是前方飞来的箭雨,还是空中飞来的箭雨都被盾牌遮挡。

    偶尔出现盾牌出现缝隙,举盾的战士,被射中,便立刻有人上前顶替其位置,保持盾墙与阵型的完整性。

    将士们训练有素,将防御做的是密不透风,因此城墙上射过来的箭雨并没有取得什么良好的效果,反而是lang费了不少的箭矢。

    几波箭雨之后,杀伤有限,反而是lang费了不少的箭矢。西凉军将士们也将其阵型向城墙靠近了不少。

    '小说网,!'
………………………………

第六十三章 攻城2

    西凉军将士将阵型行进到一定位置便不再前进。

    再往前就快要到投石车的攻击范围内了,大盾组成的盾墙可以阻挡箭雨,却阻挡不了漫天飞舞的石块。

    这个时候由于技术有限,投石车的射程比强弓手的射程要低,等到袁绍曹操官渡之战时,曹操的谋士刘晔改进投石车,其射程才大大提高,超过弓箭的射程。

    稳定阵型之后,张辽便下令让军阵之中的弓箭手慢慢上前,伺机射杀城墙上的守军。

    之前的位置虽然也能射杀,但是地面弓箭手射击城墙上的敌人属于仰攻,没有什么优势,只有将距离拉近到一定程度后,城下与城上的差距才会不那么明显。

    攻城便是一场拼消耗的战斗,地面上的攻城部队,不会一下子就取得什么样的战果,通常都是慢慢消耗对手的实力,然后再寻找机会突破。

    张辽让麾下的弓箭手伺机射杀城墙上的守军,便是为了一点一点地蚕食对手,消耗对手的实力。虽然杀伤不会很多,但可以是慢慢积累。

    看着弓箭手已经到达指定攻击位置,并开始攻击,张辽便给后阵之中的人马发出信号。

    董守业见到张辽已经稳定阵型,发出信号之后,便下令道:“让井阑上前,保持合理位置,充分发挥大弩射程优势,压制城墙上的弓箭手。”

    一声令下之后,便有一队将士,推着十辆井阑缓缓地向前移动。

    这井阑相传是战国时期的墨子发明的,可攻击城墙上敌军的一种攻城兵器,加架上它,任何兵种都可以远射。攻城时居高临下对地方城墙上的守军进行移动扫射,攻击范围极光,打击能力超强。

    董守业命人打造的这些井阑高约二十五米,比长安城的城墙还高出几米,是专门为了攻打长安城而制,上半部分由木材打造,下半部分装有目轮,只是移动速度比较慢,用起来不太方便。

    井阑到达指定位置之后,周围便有人马上前护卫,同时让战士们攀爬上井阑准备攻击敌人。

    为了能更好地打击敌人,董守业特意命人在井阑上准备了大黄弩作为主战武器,并配备一定的强弓和蹶张弩。

    准备完毕之后,张辽一声令下,井阑上的强弩手和地面上的强弓手配合,一起往敌方的城墙发起迅猛的射击。

    城墙之上,不断地有人被漫天的箭雨射中,顿时传来了一阵阵惨叫之声,城墙上的守军见状便立刻探回身子,躲在箭垛之后,并且时不时地探出头来,张弓射箭,作出反击。即便是这样,城墙上依旧有许多人被西凉军的箭雨射中。

    城下的西凉军顶着大盾像是个乌龟壳,单凭弓箭在短时间内很难撕破其防御;井阑与城墙上的守军保持一个比较安全的距离,大多数箭矢无法射到井阑上,即便是有些人射程较远,但由于是木制结构,且结构较为密集,比那箭垛的防护可强多的,城墙上守军射出的箭矢要么就是没有射中,要么就是直接钉在井阑表面,根本无法对其内部的西凉军战士造成什么有效的伤害。

    城墙上的守军经过好多次的努力尝试之后,这才确认己方人马根本拿这个井阑毫无办法,反而渐渐被井阑所压制。

    由于西凉军的箭雨猛烈,城墙上的守军只能选择暂时躲避。

    这下子由于井阑的存在,西凉军弓弩手有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