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虽然是二世祖,却也是二世祖中的精英人才,一肚子的鬼点子,一肚子的坏主意。只见这家伙竖起一面招兵白旗,上书“忠义”二字。一下子无数人蜂拥而至,聚集观看,大家都是对这个大旗,品头论足,好奇不已啊!
你还别说,这广告一打出来,招兵的效果还真的挺好,也许曹操这树旗招兵,是这世界上最早的广告。于是,不数日间,应募之士,如雨骈集啊!
于是阳平卫国(今山东莘县)人乐进乐文谦来了,山阳郡钜野县(今山东巨野)人李典李曼成也来了。
乐进、李典皆是当地巨家豪族的代表,标准的地方豪强,尤其是李典家,李典年少时好学,不喜欢读兵法,于是拜师读《春秋左氏传》,熟读各种书籍。李典的伯父李乾,有英雄气概,在乘氏(地名)集合了好几千食客,跟随曹操征战黄巾,袁术等势力。我嘞个去,好几千门客啊,什么概念。据传战国时代有四公子曰:齐有孟尝君田文,赵有平原君赵胜,楚有春申君黄歇,魏有信陵君魏无忌,各自养士,蓄养门客多达数千人,天下知名。其中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蓄养门客多达三千,很多史料都有记录。这李家能够蓄养几千门客,可见其势力之大,实力之强,不愧豪强之名。这里着重强调一下,门客三千跟童仆三千完全是两码事,童仆三千,顶多能说明你家里比较有钱,或者是土地比较多,能养得起三千男女老幼;而门客三千一般即可以定义为你随时可以组织起一支多达三千人的私人武装,虽然不能说这三千门客都会成为你的私人武装,但是这种武装潜力绝对是不可小觑的。历史上秦国攻击赵国邯郸,邯郸告急,平原君赵胜以三千门客为死士,交与大将李胜统领,攻击秦**队,直接导致秦军退却三十里,为楚魏两国的援军到来争取了宝贵的时间,遂解了邯郸之围。
曹操作为东汉末年士人的代表人物之一,获得这些地方豪强的支持,自然是势力发展的很快。而乐进,李典二人本身也是能力出众,乐进短小精悍,作战勇猛,每战比为先登,是东汉末年名符其实的先登将军。李典儒雅厚重,是曹营中不可多得的儒将,而且待人谦和,颇有长者之风。此二人追随曹操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
又有夏侯兄弟来投,是夏侯惇、夏侯渊,乃西汉名将夏侯婴的后人。曹操的父亲曹嵩本姓夏侯,后来过继给东汉末年的大宦官中常侍曹腾作为养子。曹嵩正是夏侯惇、夏侯渊的亲叔父,所以,曹操与夏侯惇、夏侯渊是正儿八经的叔伯兄弟。夏侯惇是一员不可多得的猛将,也是曹操的铁杆兄弟。在其十四岁时,拜师学武,因为有人侮辱其师,怒而杀人。我滴个天啊,十四岁就杀人了,这曹操家的人是不是都有杀人基因啊?怎么一个个都是杀人狂魔啊!后来,曹操得罪人,犯了事儿,应该被逮去坐牢。这夏侯惇二话不说,为其顶罪,替其坐牢,端的是义薄云天,讲义气,是个有前途的古惑仔。曹操征战在外时,夏侯惇多次留守在后方,曾率军民阻断太寿河水,筑陂塘灌溉农田,使百姓受益,功勋卓著。在曹操攻徐州,而吕布攻击兖州,差一点让曹操无家可归时,正是夏侯惇与荀彧,程昱三人力保三城,才让曹操有机会反攻吕布,夺取兖州。夏侯惇一生虽多在军旅,但仍不忘治学。他常亲自迎师,虚心求教。他为人俭朴,所得赏赐全部分给将士。一生不置产业,至死家无余财。有很多史料把夏侯惇写成二愣子,愣头青,智商超低,也十分的有道理,毕竟正常人也干不出他做的那些事儿。而夏侯渊的能力应该比夏侯惇强一点,夏侯惇一生所作的乱七八糟的事儿挺多,夏侯渊基本上没有。夏侯渊尤其擅长千里奔袭,夏侯渊用兵奇疾常出敌不意,有“典军校尉夏侯渊,三日可行五百里,六日可赴千里”之语流传。在其为曹操镇守长安,负责经略西线时,率军驻凉州,逐马超、破韩遂、灭宋建、横扫羌、氐,虎步关右,所向无匹。张鲁降曹操后夏侯渊留守汉中,与刘备相拒逾年。
又有曹仁、曹洪兄弟两位曹氏宗族兄弟来投。曹仁号称“天下福将”,与曹纯、曹休等人先后率领过曹操最精锐的部队虎豹骑,多次镇守一方。追随曹操战袁术,破陶谦部将吕由,生擒吕布部将刘何。赤壁之战时,镇守江陵。赤壁之战后,在江陵射伤周瑜,阻挡周瑜一年之久。在襄樊大战中,命令不下射伤关羽。而曹洪也是一员猛将,多次在曹操危难之时救护曹操。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多次为曹操挡枪子儿、堵枪眼。一句话天下闻名:天下可以没有曹洪,却不能没有曹操。有道是功高莫过于救主,曹洪多次救曹操小命,多次以身替之,为曹操断后。
于是众人道曹操的大帐之内拜见曹操,乐进与李典齐声对曹操说道:“明公兴此义举,讨逆董贼,我等愿效绵薄之力,鼎力相助明公铲除董贼。”曹操大喜,收乐进与李典至帐下听用。
曹氏宗族兄弟并夏侯兄弟一起拜见曹操,齐声说道:“大哥在上,小弟等从此与大哥共同进退,誓死讨贼。将来扶保天子,共创大业。”
曹操素知曹氏宗族兄弟并夏侯兄弟弓马娴熟,武艺精通,见他们各领千人来投,于是大喜各有任用。于是聚得五千余人,曹操大喜,在村中操练兵马,卫弘这个大傻冒尽出家财,为曹操的义军置办衣甲旗幡。
于是曹操一时军容鼎盛啊!这时说也奇怪,这曹操在陈留起兵,而作为陈留太守张邈却连一个屁都没有放,不闻不问,明显是放任纵容啊!这张邈作为一郡太守,不行安定一地,守土卫国,却任由底下人犯上作乱,可见士族之间,在意的是自己的私人利益,罔顾国家的死活!
ps:再次感谢繁花黎落大大的鲜花支持'小说网,!'
………………………………
第二十五章 群雄讨董(一)
曹操发一份矫诏,传檄天下,矫诏的内容大体上是这个意思:“董卓奸贼,欺君罔上,擅自废立天子,又祸乱宫闺,**妃子宫女。杀害公卿,屠戮百姓,真是残忍无道,天地不容,现如今我从洛阳逃出,带来天子密诏,号召天下群雄,一众有志之士,一起戮力同心,相互协力,共诛逆贼董卓,还我河山太平,让天子重掌朝政,安定天下,扶助百姓,我希望天下所有人都能和我一起干这番大事业!”
袁绍闻之大喜,也聚麾下文武,商议讨董之事。其实这时候袁绍在渤海的日子也很不好过,这次讨董对于他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此时袁绍手下的一众文武都来到,渤海郡的府衙,只见文有:田丰、许攸、逢纪、郭图、陈琳等等;武有:颜良、文丑、淳于琼、**、高览等等,这袁家的底蕴果然是厉害异常啊!袁绍这哥们儿还没得到冀州呢,手底下的阵容就这么豪华啊!太令人羡慕嫉妒恨了。现在的曹操跟他比就是个渣儿啊!虽然武将方面可以一拼,但是在文官谋臣方面完全不是一个档次啊!曹操现在手底下可是一个文臣都没有啊!
袁绍见该来的都已经来了,于是出声说道:“现如今董贼无道,祸乱天下。而那曹阿瞒又发了天子密诏,号召群雄讨伐董逆,我与出兵,诸位以为如何?”
田丰出班说道:“主公,此乃天赐良机啊!昔者齐桓公九合诸侯,成就春秋第一霸业。现如今袁家四世三公,门生故吏无数,主公乃天下人望之首,又是士族领袖,若是借此机,主公振臂一呼,天下云集响应者必将如雨骈集,主公会盟诸侯,则必为盟主,到时收天下人望为己用,必将能成就一番春秋霸业。”
袁绍此时听了谋士田丰的话,也是不住点头称是。这时许攸又说道:“主公,如元皓兄所言,此良机若失,甚是可惜啊!况且此时韩馥韩文节,不怀好意,对我军防范甚严,已经派河间国啵ń裰泄颖笔∪吻鹗校┤苏培A率一部分人马屯兵河间郡的成平、东平舒等县;骑都尉沮授屯兵在清河郡的广川、德州等地。此二人都是胸怀韬略、长于军事,此二人对我军监视防范,将我军卡在渤海不能动弹,长此以往,我军难以发展啊!又有冀州上将潘凤,有万夫不当之勇,也是引兵屯在安平郡的武邑,观津等县,我军无论是想要南下还是西上都是无路可走,若是强行出兵攻击,现在韩文节身为冀州牧,而主公却为冀州治下渤海郡的太守,以下犯上于主公名声不利啊!只有值此良机我军出渤海,才可能有一番作为啊!”
郭图此时出声说道:‘主公,此次出兵,虽言讨董,但是仍需以保存实力为上,若在讨董之役中,我军主力损失过大的话,将来不利于我军以后的发展啊!“袁绍一听也是暗自点头,却也不好表现出来,毕竟这种事不是很光彩,其他的几位谋士,虽然在内心之中鄙夷郭图所说的话,但诸位谋士都是胸怀韬略,海内闻名的大才,自然也明白郭图所说的是实情,却也没有出声反驳。
这时久久没有发言的逢纪说道:“主公,冀州乃王霸重资之地,讨董之后,主公还是应该返回渤海才是。到时再寻机发展。”
袁绍与一众谋士听罢逢纪的话也都是,点头称是。虽然逢纪说的很隐晦,但是暗示性太强。在座的都是聪明人,自然是一点就懂啊!根本不用把什么话都挑明。
于是,袁绍站起来做总结性发言:“诸位,我意已决,即刻发兵三万,离渤海,往赴酸枣,参加诸侯会盟。”
却说袁绍引兵三万离渤海与曹操会盟。在曹操没发矫诏,传檄天下之前,袁绍在渤海修甲练兵,冀州牧韩馥惊惧不已,慌忙拍派数部人马守之,把袁绍卡在渤海,不能动摇。而冀州牧韩馥见袁绍起兵参加诸侯会盟,自己也不知如何是好,于是也是聚合手下商议接下来的行动。
于是冀州文武聚集一堂,韩馥说道:“诸位,今有东郡太守桥瑁替京师三公传书与诸郡,希望各地郡守能起兵相助,共讨董卓,现在问题来了,咱们现在是帮助袁氏呢,还是帮助董卓呢?”
这时冀州治中从事刘子惠,大声说道:“现在国家处于危难之时,兴兵为国,何分袁、董?自然是谁对国家有利就帮助谁!”
这韩馥听了以后,是满面愧色。
刘子惠觉得自己说的话太重了,有点伤韩馥的面子了,有出声说道:“兵者凶事也,大人不可以作为首倡,不如先看看其他州郡如何行事,如果相应的人多咱们就也响应出兵。”
于是韩馥写了一封信给袁绍,肯定了袁绍为国起兵的正义行为,撤出防卫袁绍的军马,放任袁绍离开渤海,参加酸枣诸侯会盟。
却说袁绍见到曹操檄文一发,终于有了正当理由,可以大展身手了。这个时候,袁绍的势力可比曹操强多了,根正苗红,朝廷钦命,正儿八经的渤海太守,曹操还是逃犯一个。袁绍麾下允文允武,能人辈出,慕其名声,蚁附相投者不计其数。
袁绍此人善于沽名钓誉,能礼贤下士,善养士卒。本是司空袁逢的庶出长子,后袁逢的哥哥袁成早逝,袁逢便将袁绍过继给袁绍的伯父袁成。生的是英俊威武,一表人才,深得袁逢和袁逢、袁隗喜爱。凭借家里的强大关系,年少为郎。不到二十岁已出任濮阳县长。尔后母亲逝世,为其母亲守丧,尤为父亲补丧,前后累计六年,孝顺之举天下闻名。汉朝重孝,守丧之举给袁绍带来了天大的好名声。后来朝廷多次征召袁绍为官,都被其拒绝,一直隐居在洛阳二十多年。也还是那句话吗,袁绍的关系底子太硬,要是一般人老是不鸟朝廷,早就被找理由弄死了。
袁绍虽称隐居,表面上不通宾客,其实一直暗中结交党人和侠义人士。典型的口是心非,表里不一的代表人物。在洛阳坐观天下二十年,不断抬高自己的身价,与一众党人关系密切,是东汉末年有名的党人领袖之一。待到群雄讨董之时,袁绍振臂一呼,一时之间天下云集响应着不计其数。
曹操发檄文去后,各镇诸侯皆起兵相应:第一镇,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第二镇,冀州刺史韩馥;第三镇,豫州刺史孔伷;第四镇,兖州刺史刘岱;第五镇,河内郡太守王匡;第六镇,陈留太守张邈;第七镇,东郡太守乔瑁;第八镇,山阳太守袁遗;第九镇,济北相鲍信;第十镇,北海太守孔融;第十一镇,广陵太守张超;第十二镇,徐州刺史陶谦;第十三镇,西凉太守马腾;第十四镇,北平太守公孙瓒;第十五镇,上党太守张杨;第十六镇,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第十七镇,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诸路军马,多少不等,有三万者,有一二万者,各领文官武将,投洛阳来。
却说当初有尚书武威周毖、城门校尉汝南伍琼,劝说董卓纠正桓、灵之政,擢用天下名士以收众望,董卓从之,命周毖、伍琼与尚书郑泰、长史何颙等沙汰秽恶,显拔幽滞。于是征处名士荀爽、陈纪、韩融、申屠蟠。拜荀爽为平原相,荀爽刚刚行至宛陵,又迁其为光禄勋,这荀爽刚在光禄勋这岗位上干了三天,董卓又拜荀爽为司空。自被征命及登台司,总共才九十三天得时间。又以陈纪为五官中郎将,韩融为大鸿胪。只有申屠蟠得征书,有人劝他赶去赴任,申屠蟠笑而不答,董卓始终不能让其屈服,恰好这老同志七十多岁了,寿终正寝,于是名声得以保全,也没有遭到迫害。董卓又以尚书韩馥为冀州牧,侍中刘岱为兖州刺史,陈留孔伷为豫州刺史,东平张邈为陈留太守,颍川张咨为南阳太守。
又说当初袁绍在洛阳城中与董卓对抗,后来出逃冀州,董卓本欲行文追捕,周毖、伍琼又对董卓说:“夫废立大事,非常人所及。袁绍不达大体,恐惧出奔,非有它志。今急购之,势必为变。袁氏树恩四世,门生故吏遍于天下,若收豪杰以聚徒众,英雄因之而起,则山东非公之有也。不如赦之,拜一郡守,绍喜于免罪,必无患矣。”董卓以为然,乃即拜袁绍为勃海太守,封邟乡侯。又以袁术为后将军,曹操为骁骑校尉。袁术畏惧董卓,出奔南阳。曹操刺杀董卓失败,也出逃。
结果,周毖、伍琼这两个人说的太多了,言多必失。这两个哥们儿推荐的**多起兵反对董卓。却说袁绍这些被周毖、伍琼推荐的人也太不厚道了,完全不怕连累二人,完全不顾二人死活。要是其他人推托说自己并不知情,也就罢了。可是袁绍、袁术这哥俩呢,明知自己叔父袁隗还在京城当大官儿,还是强行起兵,完全不顾自己叔父袁隗的死活,完全不顾自己叔父袁隗会被自己的举动连累。结果袁隗一家并宗族五十余口被杀。
董卓见群雄起兵讨伐自己,顿时将周毖、伍琼二人杀了,又遣心腹,骑着快马,让董守业快速回转京师。此时河东郡战事基本完毕,闻听袁绍等人业已起兵,群雄讨董开始,董守业于是将所剩粮草大多都留给牛辅,自己率领大军走风陵渡口,快速回援京师,参加这惊世大战。
'小说网,!'
………………………………
第二十六章 群雄讨董(二)
说这北平太守公孙瓒,闻听檄文号召讨董,便带着精兵一万五千,赶赴洛阳。要说这公孙瓒的精兵一万五千那是名符其实的精兵,常年的在辽东与乌丸,鲜卑等少数民族交战,以勇猛豪迈而成名的,善使双头铁矛,人称白马长史,手下三千骑兵,皆乘白马,号为“白马义从”。威震辽东,周边北方游牧民族进皆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