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经常会出现有地的找不到人种,没有土地的想种地也没有地种(当然天朝数社会也会有类似的情况。比如房子,有房子的人房子里没人住,没有房子的人想住也住不到,呵呵)。
六万多亩地年可以收30万石,除去四千多人每年消耗(假设每个人每天吃两斤粮食,一个月就是一石,一年就是12石,四千人一年就要消耗近五万石粮食),以及各种税费开支如田租(土地税)、算赋和口赋(人头税)、徭役(力税)等(这里就不一一说明了,感兴趣的话可以去百度一下),徐家每年也可有余粮六到七万石左右,从徐家抄出的三十万石的粮食也可以说是徐家好多年的积累了。
诸事安排笃定,明日一早即刻出发。
众将散时,董守业将自己招揽之意,施向张既,说道“德容兄,我知你才华横溢满腹经纶,所以想将你留在身边,早晚请益。不知你是否愿意?”
张既心想自己在蒲阪县基本上没有了立足之地,剩下的世家大族不敢找董守业的麻烦,肯定敢找自己的麻烦,要是留在蒲阪县,恐怕将来死无葬身之地,又见董白自己颇好,也算是推心置腹,何况天下乱局已现,将来战事不断,天下又有何处是自己安身之地,不如选一明主投之,展现自己一身的报负。
眼前的这位公子年纪虽轻,举止之间却有大家风范,领兵纵横、指挥若定。加之军纪良好对百姓秋毫无犯,而且爱惜百姓,只怕将来成就不可限量。
想到这里,便下定决心,跪下施礼到:“主公在上,张既愿效犬马之劳。主公不以臣下出身微末,既感激不尽。从此尽忠职守,无有二心!”
董守业心中一喜,赶快上前扶起,道:“德容大才,我已洞悉,我得德容,犹胜千军万马。”
张既口中连称不敢,董守业又对张既说道:“不知德容家小尚在何方,是否需要安置,是否愿意现在就随军开拔。”
张既回答道:“回禀主公前段时间白波贼复起之时,卑下已经将家小送回老家冯翊郡高陵县了,所以无需担心家小问题。随时都可以随大军出发。”
董守业听完之后道:“那德容今晚就准备一下,明日随大军出发,但这蒲坂县令,不知德容可有接替的人选?”
张既答道:“本县的功曹,敦煌人周生列其才远胜与我,可以担当大任。足以接替我。”
董守业一听这个周生列在自己的脑海里一点儿都被没有印象,估计也就是个才华一般的人所以也没有放在欣赏,按着张既的意思让这个周生列担任这蒲坂县令。主从二人又寒暄了一阵,各自散去。
董守业内心狂喜不已啊,终于收到第一个小弟了,而且还是三国期间鼎鼎有名的张既张德容,这人曾经官至一州牧守,先后做过雍州刺史和凉州刺史。治政治军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是曹魏安定西北边陲的重要人物。
现在张既已经三十岁左右,已经做了好几年的蒲阪县令,有相当的地方治理经验。对将来董守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将来少不了让他主政一方,安定一隅。
董守业仍令张既率领徐家的降兵,作为大军的后勤与辅助,主要负责粮草后勤等事务。并让他多想营中将校请教治兵练兵经验,尽快整合部队。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草在战争中至关重要,张既见自己刚刚投效,董守业便将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自己,还让自己统领一校人马,这么信任自己。顿时就有士为知己者死的念头,顿时忠诚度提高了一大截啊。
其实董守业想让张既先留在身边做一名类似参谋的角色,但是目前军中连个像模像样的文人都没有,确实没人能很好的负责粮草的。西凉军后勤问题颇多,没有可靠的、有能力的人才来负责,也是造成抢劫杀掠过多的主要原因之一。
像张既这样的能上马治军、下马治政的文武双全人物目前自己军中一个也没有,既然有了,当然是不能放过。必须把他放在,最合适、最需要的岗位上,让他发光发热。而且看这模样,张既也是擅长此类工作的,毕竟是当过一方县令的人,多少有点经验何况是张既这种善于治理地方的大才。而且这样的作为文官角色的安排更容易得到他的认同,要是上来就让他打仗,估计他也受不了,马上就离心离德了。
第二日一早,大军出发朝安邑开拔。
一路上,大家士气昂扬啊!士气能不高吗,每个人都发了不少钱,个个跟打了鸡血似的,昂首挺胸,不可一世啊!这年头有令行禁止,再加上丰厚赏赐,这样的部队不打胜仗才怪呢?
本来这一万大军中有三千左右的西凉骑兵,剩下七千人是步兵,再攻打徐家时战死了四五十人,受伤了两百多人,都被李应、李桓带走了,他们二人总带领一千人,其中伤兵也包含在里面,实际上董守业现在的人马只有不到九千人。再加上张既率领的那一校人马,总计能有一万两千多人,也是信心大增啊。西凉骑兵主要是轻骑,穿的是轻甲皮甲,自从徐家得了两百多套重甲,便从军中选出,精锐穿上重甲,变成重甲骑兵。又挑出五百套劲弩,两千套强弓组成弓弩部队,由张辽统领。给张既的部队也是配足了武器弓矢。剩下的装备还够装备三千多人的,便都由李氏兄弟运往洛阳交由董卓发落。
部队一边前进一边派遣流星骑报知牛辅,援军不日即到。又约定夹击白波军。
白波军那边李乐,胡才等人,在孟津渡口,首阳山附近设下埋伏,前几日,还可以看到对岸有船只集合,有渡河的意思,大张旗鼓了好几天却,迟迟没有渡河。后来连动静都没有了,船只也渐渐少了。李乐,胡才等人以为是敌人在麻痹自己,也没有太过心上,毕竟打仗这种事是虚虚实实的,不可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发展。
这李乐有一天是在憋不住了,便与胡才、韩暹等人商议。这李乐对二人说道:“二位兄弟,咱们都来了好几天了,对岸一开始还是大张旗鼓的好似要立刻渡河的样子,怎么现在反而没什么动静了啊!?
这韩暹也说道:“对啊,是不是这官军的船只不够啊,我看对面也没有多少船,是不是还在造船呢?”
胡才说道:“应该不会是造船,风陵渡的这段黄河水面水流平稳,河面宽广就算是扎几个木筏都能渡过来要是不够的话多扎点木筏跟在大船后面就是了,更何况又不是一次把所有人都渡过来,肯定要分好几批人渡河的。”
这李乐说道:“胡兄弟所言有理,看来不是因为船的原因,话说回来了,这风陵渡是这一段黄河水面最适合渡河的渡口,难道敌军还有其他的路线可以选择?难道这敌军与河内太守王匡再次勾结,和好如初了?还是之前传来的消息有假,这河内太守王匡难道并没有同董卓恶贼交恶?”
这时韩暹再次说道:“难道敌军还有其他选择,比如从蒲坂县的蒲坂津登陆,或者是并州境内的河津渡口登陆?”
李乐一听韩暹这话,立刻出声反驳:“现在河西境内都是匈奴人和羌人,这些异族贪婪无道,见人就杀,要是牛辅的援军从河西附近的的黄河水段走的话,非常有可能会遇到南匈奴的截击。而且河水比较湍急,我看可能性不大。”
韩暹又道:“不如我们再等几天,如果还是没有动静,就立刻派遣心腹告知大首领郭太,然后再分一部分人马到东垣县和王屋山附近,防止牛辅的援军从河内支援。”
众人都点头同意。
又等了几天,还是没有等到,便快马报知郭太等人,让郭太做好防备,防备牛辅的援军从河内郡一线渡河救援安邑。
李乐,胡才等人便率军赶往东垣县和王屋山附近,看看能否狙击牛辅的援军,又多派流星探马,细作等小心打探。
'小说网,!'
………………………………
第十七章 半渡而击
董守业领着一干人马,日夜兼程,赶至猗氏县东侧,然后在此地宿营,驻马休息,之所以没有进城休息,而选择在野外潜伏,主要是考虑到此地已经离白波贼越来越近了,猗氏县人口不少,肯定是人多嘴杂,万一走漏消息,与军不利、毕竟行军打仗有时候还是需要做到出其不意才能克敌制胜。
扎完简易营寨之后,又放出细作哨探,将流星骑放到50里左右的范围,及时的探听与传送消息。这些事情都安排好了以后,董守业召集一众将校,商讨接下来的进军方略。
起初,董守业手下的一众将校也都以为自己的主将是个毛头小伙子,是个生瓜蛋子,但是随着董守业整治军纪,轻松攻灭徐家,以及一路上的安营扎寨,细作与探马的处理,以及各种指挥调度,渐渐的董守业的权威渐渐确立,众将也开始对他渐渐信服,不敢小视,要是董守业再能领着他们获得几场胜利,那么完全收服或者控制这些人绝对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董守业见一众将校都已经来到中军主帐,便示意军议开始。
董守业见众人已经落座并且安静下来,于是出声说道:“诸位,我军现在已经到达猗氏县,接下来该如何行军,诸位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这时李傕出声说道:“我军此行主要是为了支援牛辅将军,当务之急是尽快与牛辅将军取得联系,然后在确定下一步的行军方略。”
董守业点头称是,现在的情况肯定是要与城内守军取得联系的,若是与城内的守军没有配合,就凭目前手里这一万多人马,要想战胜白波军的十万贼众,那也太困难了,况且自己不是军事白痴,自然不会自恃其能而放着三万左右的友军不用。要是像自己久经沙场还能有点信心能够创造奇迹,可是现在自己也算是初出茅庐,信心不够强大啊!
张辽这时候也出声说道:“我军不如加快速度,赶至安邑,却不进城,然后在安邑城外不远处立下营寨,然后与城内的大军结成犄角之势,相互支援,相互扶持,坚守相持之下,白波贼必然是粮草不足。待其粮尽撤退之时,我军再出军追击,必将大获全胜。”
这张辽果真是大将之才,此法最是稳妥,一刀切中要害,毕竟向白波军这样的队伍,没有固定的后方基地,没有固定的粮草来源,只能靠抢掠,最大的对手永远都是粮草问题。
但是这个方法耗时较长,董守业虽然知道是好计策,却是没办法使用,毕竟张辽不是神,无法知道不久的将来形式将会发生怎么样的变化。
董守业心里却是清楚,现在已经是十一月中旬末了,在来年的正月也就是190年的正月,关东诸侯就要开始群雄讨董了,自己必须要在群雄讨董之前,平定河东的白波贼,结束战事,安定河东,巩固洛阳的北侧,支持自己的便宜老子董卓,让董卓没有后顾之忧,全力与关东诸侯争斗。否则,要是自己的便宜老子败于关东诸侯之手,那自己与自己的便宜老子都将死无葬身之地。虽然大多史料都记载此次关东诸侯将无功而返,但是战场千变万化,谁又能完全掌握呢?况且自己作为穿越之人,谁知道会不会造成蝴蝶效应,让整个历史从现在就开始面目全非呢?
想到这里董守业说道:“如今牛辅将军初尝败绩。士气低迷,若是不能及时救援恐怕牛辅将军也不能坚守。唯今之计,必须得有一场胜利,来振奋军心。张司马的计策虽然是上佳,基本上可以说是万无一失,但是自我父安定洛阳之后,关东诸侯多有不服,若战事持久,不能尽快取胜,我担心关东诸侯必起异心,到时群雄并起,恐怕会天下大乱。”
下面的诸位将校,听董守业把此役说得如此事关重大,当下也不敢随意出声。
这时张既见大营中无人敢出声献策,于是起身说道:“公子,是否想过能否分兵出击,先遣一小部分人马与安邑城中的牛辅将军取得联系,保证消息的畅通,令另遣大部分人马,收复已经被白波贼攻下的闻喜等县,攻敌必救,攻下闻喜等县之后,立刻烧了白波贼的粮草,敌军必将来救,然后绕过敌军,抄小路快速赶回安邑与牛辅将军会和,此时白波贼军毕竟粮草不济,再与牛辅将军合兵一起与白波贼军决战,则必能大获全胜,毕其功于一役。”
听到张既的话,董守业眼前一亮,又不由得想起我朝太祖皇帝的用兵风格,围点打援啊!
想到这,董守业起身站起来,走到那副好大的行军地图旁边,用手指着地图,大声说道:“我决定,分一小部人马与牛辅将军取得联系,传递消息。然后我自率大军攻打闻喜县城,听说白波贼军的大部分粮草都屯在闻喜县,我军对闻喜县围而不攻,攻而不下,则白波贼军定会派出一部分人马,这部分人马必定渡过闻喜县城南侧的湅水,我军多派细作,待白波贼军渡河一半时,我军趁势半渡而击,必将大获全胜,然后快速回师闻喜,再次攻取闻喜县城,烧掉白波贼军的粮草辎重,然后抄小路快速返回安邑与牛辅将军会和,再一起与白波贼军决一死战。必将大获全胜,一战而定河东!诸位以为如何?”
众人闻听此策也觉得十分可行,再加上此策对张辽张既等人提出的策略都有所采纳,有所增益。于是都大声叫好,认同此策。
于是董守业让张既带着本部人马押着大部分粮草,进入安邑,与牛辅取得联系。然后董守业亲率重军改道北上到达界山,再从界山出发,直赴已经被白波军攻下的闻喜县。
此时白波军大营立在闻喜县和安邑之间的位置上,但是白波军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南侧和东侧,西北方面关注较少。黄河天险,水流湍急,船只难渡,而且河东郡西侧的黄河以西之地,很多被南匈奴所有,而与河东郡一河之隔的左冯翊纷乱无比,羌兵肆虐,匈奴骑兵到处都是。所以说,河东郡西侧黄河登陆,风险较大。而且,白波军与南匈奴也有勾结,南匈奴也算是为白波军护卫着西北侧翼。所以白波军把主要精力放在东南。
董守业领着人马,到达闻喜县西侧附近,将人马隐匿在稷山附近,又分出哨探查看,只见闻喜县城内,人马不多,防守松懈。
董守业便率军围城,没有使用太多的人马,而且还将人马伪装起来,看起来像群山贼。毕竟这个时候,山贼到处都是,想伪装成山贼太容易了!
其实闻喜人马不多,又是被从后方攻击,本可以一战而下,这时候董守业却做了个白波军看起来是昏招,看起来是山贼战斗力不济的表现。董守业派军攻城,城中只有老幼病残全加起来也没有一千多人,却是没有攻破城池,便围住城池,再行攻打。反而因西凉军的骄傲轻敌,让城内有人逃出,报知主军,寻求支援。这边郭太杨奉等人知道后方遇敌,本欲全军回师,又怕牛辅军衔尾追击,被人两面夹击。
闻喜乃是白波军屯粮之地,不可补救。
郭太只好与杨奉商议应对之策。
郭太向杨奉问道:“杨兄弟。闻喜县城现在被不知道哪来的一路人马攻击,城内兵力不多,情况危急,况且闻喜乃我军屯粮重地,我军自起兵以来抢掠的粮草有相当一部分囤积在闻喜县城之内,不可不救。杨兄弟觉得此时该如何处理?”
杨奉想了想说道:“闻喜是我军屯粮重地不假,也不可不救,但是这路人马情况不明,万一是牛辅的援军怎么办?如果我军主力回援,那安邑之围立刻便解,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