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男才女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之男才女貌- 第3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他无法原谅因自己的原因而导致的军中兄弟们的阵亡,更何况这种阵亡本来是可以避免的。”说到这里孙琳忽然想到,自己之所以无法劝慰刘宇,就是因为自己两个人世界观、价值观是相同的,所以虽然心意相通,但却无力相劝。相比之下,反而是熟悉这个时代游戏规则的郭嘉等人更容易用他们的人生观去规劝刘宇吧。只不过,那时候的刘宇还能是以前的刘宇吗?

    管不了那么多了,孙琳咬了咬牙,先撑过这一道坎儿再说吧。“奉孝,”他转头对郭嘉道:“刘宇他现在的心结不是我能解得开的,看来只好拜托你去开解他了。”

    郭嘉躬身道:“匡助主公本就使我辈职责所在,夫人但请放心,嘉自当为主公开解心中疑惑。”
………………………………

第二十一章 开解

    当刘宇再次清醒过来,已经又是一天之后的事了。 这次苏醒后,刘宇的情绪明显的稳定了很多,但也消沉了很多。孙琳心里虽然不安,但转念一想,既然已经将这件事拜托给了郭嘉,那么就应当信得过这个三国时代的鬼才,自己现在只要照顾好刘宇的身体就行了。

    刘宇的身体状况的回复情况惊人的好,只是两天的时间,他身上的内伤和外伤就好了个七七八八。这个情况连刘宇自己都感到有些不可思议。外伤容易好,但心病却难以解释。刘宇在养伤的这两天里常常望着屋顶出神,话也要比以前少了很多,整个人都散发着一种沉闷的味道。

    本来应允孙琳说要为刘宇开解心结的郭嘉,这两天却没有做出什么具体的行动。平时来看望刘宇时,也只是询问一下刘宇的伤势恢复情况而已。郭嘉这么做自然有他的打算。虽说和自己的主公相识的时间并不长,但郭嘉对于刘宇这个人的心性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准确的了解。他知道,自己的主公拥有着旁人所不及的远见卓识(未来人怎么可能没有远见),还有一份兼济天下的雄心壮志。有了这两样,眼前的这么一道小小的坎儿,主公完全可以自己迈过去。不然只怕他也没资格做自己的主公。谋士并不能左右自己的主公,他们能做的,只是在主公的身旁为之出谋划策,拾漏补缺罢了。郭嘉觉得,在这次的这件事上,自己就是要用这样一个提点者的身份来帮助刘宇。

    在养伤的这段时间里,刘宇只下达了两道命令,第一道是关于在汜水关一战中阵亡的将士的安置问题。对于这些铁骨铮铮的勇士,刘宇感到自己现在无论在做什么,都难以弥补自己心中的亏欠,但这些勇士们的忠魂应当被世代流传下去。刘宇想到的方法,是后世共和国为了表彰那些为了祖国解放事业英勇献身的烈士们的所采取的方式。两千勇士的忠骨,被刘宇下令长埋在了司隶这片他们抛洒热血的地方。而他们生前的衣甲,则被刘宇下令收回修缮,。对于这第二点,刘宇手下的将领则有不同的意见,他们认为,这些为国捐躯的壮士应当披挂着自己的铠甲风光体面的上路。刘宇并没有采纳他们的意见。做为一个普通士兵,他们牺牲之后,能够承载他们精神的,也就只有和他们朝夕相处的这些铠甲了。

    在下令修缮的同时,刘宇一遍遍的叮嘱工匠们,让他们在修补这些铠甲时,一定要注意不能将粘附在上边的血迹抹去。工匠们都感到十分的不能理解。在古人的眼中,使用死者的遗物就已经是很有些晦气的事了,现在主公竟然连那些牺牲者的精血都不准抹去,工匠们的心里都感到阵阵不舒服。不过即便如此,身为下属的他们也只能按照刘宇的吩咐去做。

    至于刘宇做出的第二个决定就是关于黄巾军的十万降兵。孙夏的手下已经全部诚心诚意的归附了,而另外的近五万人马,他们是否是真心认命,那就只有天知地知了。这可是五万人,不是五百人,凭着刘宇现在手中的部队,要想完全控制住这五万有可能居心叵测的降兵,就好像在自己的身边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对此刘宇也感到相当的头痛。降将孙夏曾经秘密的向刘宇建议不如仿效楚霸王之故事,将这些人统统杀却,免留后患。当时刘宇直直的盯着孙夏大概有半柱香的时间,把孙夏弄得满头大汗淋漓。最后刘宇驳回了孙夏的这个绝后计。当然,他也顺便夸赞了孙夏几句忠君爱国之类的话。这个节骨眼上,绝对不能和这个降军中真心归顺的将领发生什么让双方心存芥蒂的事情。再说,细想一下,孙夏这种本就是莽汉出身的人,再加上在黄巾军中沾染的戾气,能够献出这样的狠招,也是预料之中的事,不过也恰恰说明了他与义军的确是一刀两断了。

    杀光那些可能心存二意的降卒是不可能的,但不代表不能杀掉一部分。杀鸡儆猴,永远是对内对外进行威慑的好方法。连日来,刘宇命令手下的暗部潜入到已经被打散编制的那五万降兵的营地,全力查找危险系数比较高的存在。只是两天的时间,暗部就查出了不下十起密谋造反的团伙,其中大多数是中军的那些从一开始就跟随张角的起义军老人,另外还有一些就是当年占山为寇,匪心难除的顽固分子。对于这些首脑分子,刘宇没有一丝的心慈手软,不能对降卒下手,是因为他们已经放下武器,回复了平民的身份,但这些阴谋造反者,他们已经从骨子里沦为自己的敌人,对于敌人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

    既然已经掌握了证据,刘宇便一改暗中行事的作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抓捕了这些不安定因素,而后命令许褚等人在营门前当众出示这些人的阴谋,而后就将他们在军营辕门之前枭首示众,还将死尸悬于虎牢城门风化以示警戒。

    一味的高压手段是不可能真正收到好的效果的。刘宇在粉碎了几起阴谋之后,对于以孙夏为首的黄巾降兵进行了厚裳。其中孙夏直接被任命为军中校尉,他手下的兵士也都被赏赐了大量的钱财,每日的伙食更是远远超过其他的降卒,甚至连刘宇的嫡系部队都有所不及。

    如此这般,被刘宇的大棒加胡箩卜手段折腾的晕头转向的黄巾降兵终于彻底的打消了再次造反的念头。毕竟他们中大多数是因为衣食无着,才奋而起事的,如今衣食不愁,谁还愿去做那些刀头上舔血的日子呢?

    黄巾降兵情况的逐渐稳定使刘宇和他的手下们都松了一口气。但刘宇还是不能完全的放心,毕竟这是在司隶,不管发生什么样的骚动,只怕自己这个招安的始作俑者都逃脱不了朝廷的责罚。保险起见,刘宇传令,由许褚等三将,连同孙夏一起,将所有的黄巾降卒先行解送到谯县,毕竟那里是自己的根据地,天时、地利、人和都在自己这边,不怕他们能闹翻了天。

    这两件当务之急的大事,是刘宇在重伤初愈的这两天里强打着精神处理的。也许也是想要借着工作所带来的疲惫来冲淡心理上所承受的重负吧。

    只是修养了四天,刘宇身上本来很是严重的内外伤竟然全部痊愈了。手下的幕僚们欣喜之余都暗自相传,认为刘宇的身上只怕是有天命所在,不然那么严重的伤怎么会好的如此之快呢。笃信唯物主义的刘宇和孙琳自然不会以为这真的是什么天命所归,不过他们两个也参详不透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刘宇做为当事人本来最有发言权,但他只是觉得自己的伤口的愈合速度几乎是平常人的两三倍。记得自己在现代社会的时候,手被小刀划一道口子,还要花上一两天的时间才能完全愈合的。

    难道是因为穿越的原因?百思不得其解后,刘宇发挥了他从小养成的好习惯,想不明白的事就潇洒的将它放在一边!也许日后灵光一现就能够明白其中的玄机也说不定。

    终于,许诺要开解刘宇心结的郭嘉,在刘宇身体完全康复之后,登门拜访了。当他走进刘宇居住的院落时,刘宇正在院子里仰望着天空出神。

    “主公。”郭嘉毫不客气的打断了刘宇的“沉思”。刘宇转头看到是郭嘉,嘴角微微向上翘了翘,问道:“奉孝此来,可是有何事要教我?”

    郭嘉的脸上露出一个心照不宣的微笑道:“嘉近日来,常为主公大事思谋,奈何心中颇有疑难之处,此次前来,乃是想请主公指点一二。”

    刘宇摆出一副饶有兴致的模样问道:“哦?奉孝有何疑难之处,不妨说出来,我或可为你参详一下。”

    郭嘉拱手道:“嘉所疑难者,乃是主公若想的成大事,不知是想采王道呢,还是用霸道?”

    刘宇长叹一口气,悠悠的说道:“奉孝你也不用再绕圈子了。我知道你这次来是为了什么。唉,天下之路,并不是那么好走啊。我又何尝不知道,这争霸天下,仅凭王道或者霸道都是不可以的。若仅凭王道,则难以在乱世中立足,稍有不慎,恐怕会重蹈宋襄公之事;而仅靠霸道,也许能够荡平四海,显赫一时,但最终只怕也免不了强秦两世而终的命运。治乱世,须用霸道威之,而以王道抚之。待到天下一统,则要以王道治之,霸道佐之。这些道理,想清楚容易,可真要将这神髓完全领悟到行事举止中,太难了。”

    看着怔怔出神的刘宇,郭嘉轻叹一口气道:“主公宅心仁厚,体恤将士,但欲行霸道,就免不了会有死伤,希望主公能够看清楚,在这个即将到来的乱世之中,什么才是最主要的事情。”

    是啊,自己曾经已经习惯了漠视敌人的生命,而以后,只怕自己也要学会如何去遗忘同伴的鲜血吧。刘宇仰望着片片流云滑过的天空,无力的闭上了眼睛。
………………………………

第二十二章 进京

    不论刘宇在心中将这次的战斗定位为胜仗还是败仗,整个大汉朝廷还有司隶万民,却都将他视为立下不世之功的大英雄!毕竟朝廷只是关心战争的结果,刘宇能够用不足万人的部队打败拥兵十余万的黄巾贼寇,这已经可以说是一个奇迹了!而司隶的民众只是在关心自己的生活是否会受到战火波及,没有人会去关心在这场战斗中,刘宇的属下有多少死伤,在他们的眼中这只是一个数字而已。

    在刘宇养伤的这段时间,京师洛阳从朝廷大员到平民百姓都是整日欢欣鼓舞,前些日子的那种惶恐不安的气氛早就被丢到九霄云外去了。京师本来就是天下首富之地,即使是民间也颇有余财,所以这番庆贺下来,真可说是夜夜歌舞升平。庆贺之余,司隶臣民都对拯救了大汉社稷的英雄刘宇充满了好奇。

    在大汉中央,朝廷百官也对这个当初因为行善而被提拔为谯郡太守,如今竟立下如此殊勋的现任豫州刺史议论纷纷,朝堂上的各派大佬也都在琢磨是否要拉拢一下这个铁定的大汉明日之星。

    作为一国元首的天子汉灵帝刘宏心中此时的喜悦更是比别人多了三分。刘宏生性就很是懦弱,让他当个太平天子,做做败家的事情倒是有余,让他去抵御外敌入侵可是万万不成。更何况这次黄巾军是直接兵临虎牢关下,距离京师可说是只有一墙之隔,这简直就是想要了刘宏的命啊。所以汉灵帝在一得知黄巾入寇的消息之后,就起了迁都避祸的想法,结果这个想法因为朝中重臣的竭力反对而流产了。再加上刘宏总算是还记得自己的祖宗陵寝都在京师附近,为了不让人骂成是败家子,又让荀爽给他打了一支强心针后,刘宏的胆子总算是壮了一下,开始在京师司隶一带加强警备。

    可怜刘宏的胆量本来就没多少,就这仅有的一点勇气,却被袁绍的大败亏输给吓到了爪哇国去了。两万五千大军啊,只是两天就被人家打了个几乎全军覆没,这怎么能让刘宏对京师的防守放心。这阵子刘宏表面上要装出一副与黄巾军决战到底的姿态,暗地里却吩咐张让火速派人往西京长安整顿宫室,一旦有什么不对,自己也好有个退路。毕竟如果在祖宗陵寝和他自己小命之间选一样的话,还是自己的小命重要。

    就在汉灵帝的耐性就要到头的时候,前方竟然传来了黄巾大军被赶来救援的豫州刺史以不足万人的部队击垮的捷报,这简直是喜从天降,刘宏一时间都怀疑自己是否身在梦中。在反复确认了这战报的准确性后,刘宏的心欢喜的好像要炸开一样。他甚至有了一种想要去祖陵拜谢列祖列宗的冲动。这个豫州刺史真是好样的,帮了朕的大忙,朕一定要好好封赏他!刘宏在心中暗下决定道。

    比汉灵帝的喜悦不相上下的还有一个人,那就是十常侍之首的张让。张让当初刚一听到虎牢告急的消息的时候,也是被吓掉了两魂六魄,惊惶之下,他匆匆的向汉灵帝献计迁都,当即就与本就已经心存退意的汉灵帝一拍即合。没想到这个计划被朝中大臣阻止了。事后张让冷静下来,又开始觉得迁都是个不明智的选择,自己本来是个宦官,这些年得到皇帝宠幸,才得以发达起来,可他这些年搜刮来的钱财和家产都集中在司隶京师之内。如果真的迁都到长安,汉灵帝是天下之主,自然不缺受用,可他张让到了长安可就成了一穷二白了!自己本就是个不完全的男人,张让实在不敢详细那个自己没有了钱,活着还能有什么快乐。

    后来张让受到汉灵帝暗令,派人前往长安预留退路,他也借着这个机会将自己的家产转出了一部分,但杯水车薪,在眼前这个敏感时刻,任何大规模转移财产的行动都会被视为扰乱民心,破坏京师警备的大逆行为,是会被诛九族的。

    正当张让在家产与性命之间痛苦徘徊的时候,让朝廷畏惧不已的黄巾军竟然被人击溃了。这可真是双喜临门啊!自己的家产得以保存,这是第一喜;这第二喜嘛,就是这立功的人不是别人,是豫州刺史刘宇!刘宇是谁?那可是咱家一手保荐上去的。当初是自己保荐他为谯郡太守,不久前也是自己保举他为豫州刺史!(他忘了当时只不过是拿人钱财为人办事而已)哼哼!张让心中暗道:平日里那些朝廷大员只知道找咱家的茬,见到咱家就眼睛不是眼睛嘴不是嘴的,可到了朝廷的危急关头,他们一个个都做起了缩头乌龟,谁都没有退敌之策,反倒是咱家保举的人立下这等功勋!这次咱家一定要为刘宇好好请功,让你们看看咱家推举的人是何等英雄了得!

    张让在虎牢关大捷后的第二天,就在朝廷举行的庆贺朝会上向汉灵帝提出要重赏刘宇的建议。汉灵帝本来就有这个打算,朝中大臣大部分也觉得刘宇立下这等天大的功劳,受到封赏是理所当然的,所以这个提议很顺利的便通过了。汉灵帝得知立功的这个人竟然是汉室宗族中人,心中更是大喜。唉!紧要关头,还是同为高祖一脉的宗室兄弟靠得住呀!刘宏当即命新任太尉邓盛前往虎牢关宣旨,诏刘宇进京陛见。委派位列三公的重臣为宣召使,汉灵帝也算是给足了刘宇面子了!

    邓盛来到虎牢关的时候,刘宇的伤势刚刚好转。要是换了别人,伤势好到这个程度,肯定是马上感激涕零的叩谢天恩,一刻都不敢耽误的赶往京城的。可刘宇偏偏不这样。当太尉邓盛来到虎牢关刘宇养伤的院落时,刘宇正一副病怏怏的虚弱样子躺在榻上,看到邓盛进来,他便做出移动很艰难的模样,挣扎着想要起来向邓盛行礼。邓盛并不知道刘宇的伤势究竟如何,在他看来,刘宇能够凭着不足万人的兵马打败十多万贼兵,那么他身上受的伤肯定轻不了!现在看到刘宇拖着“病躯”要起身行礼,连忙伸手阻止道:“刘大人有伤在身,不必多礼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