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自小家境贫寒,父亲刘弘不过是一个小吏,而且早逝,根本就没有留下什么遗产。可怜刘备顶着一个大汉宗室的名头,家中却是贫苦不堪,多亏有叔父刘元起时常周济,才得以勉强度日。他自十五岁时游学天下,也曾拜名士郑玄、卢植为师,但就是没有遇到晋身之机,待回到家中之时,连个孝廉都没有混上。而家中境况愈下,他也不得不织席贩履,维持生计。这要是个平常人也就安心待命了,可偏偏刘备是个自幼便有雄心壮志的人,要他做个小小商贩度过一生,他如何肯甘心。如今恰逢黄巾贼众作乱,而且又在意外间结拜了两个英雄之弟,自以为可以趁机多立军功,谋图一个晋身之机,可自起兵以来,虽颇有战功,但前途依旧渺茫。
想到这里,刘备不禁长叹一声道:“贤弟莫要取笑为兄了。我不过是涿郡一织席贩履之人,虽为宗室,却无报国之能,现虽追随官军讨贼,至今却仍为白身,反观贤弟,年幼于备,却已位居一州刺史之高位,贤弟才是宗室英才,前途无量,似愚兄这般,终无所能为矣。”
他要哭!刘宇看到刘备这一番话道尽胸中辛酸苦闷,加上后世小说电视中对刘备的描写,心中顿时闪过这样的念头。都说刘备的天下是哭出来的,虽然不太地道,可刘宇还是十分期待能够亲眼目睹刘备的哭功,于是目不转睛的盯着刘备。
就见刘备闭目仰面,嘴唇紧闭,双拳微握,两行清泪顺着脸颊滑落下来。刘宇就觉得自己的心像是被重锤敲击了一下,刹那间,他彻底明白了,为什么关羽张飞赵云这样的万人敌会如此死心塌地的追随刘备,为什么整个前期的刘备军团会如此的揉不散打不烂,无论遭受怎样的灭顶之灾,刘备集团的成员们只要一口气尚在,都会矢志不渝的再次团结在刘备的身边。刘宇不得不承认,哭,的确是一门学问。刘备的哭,根本就不是自己原来想象中的那样,声泪俱下,捶胸顿足。这是一种无声的泣诉,是一个英雄对于时运不济的无奈与不甘,也是一个英雄对于自己信念坚定不移,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追求。英雄泪,最能打动英雄。
侍立在刘备身后的关羽和张飞双双跪倒在刘备身后,神情激动的大声道:“兄长莫要悲苦,我二人便是拼却性命,也要助兄长成就大业!”
刘宇此时也觉得眼眶潮热,胸中热血激荡,脱口道:“玄德兄不需如此悲伤,小弟虽位小言微,但却愿为兄长奔走朝堂之间,必要为兄长讨个出身!”话刚出口,刘宇自己都觉得惊讶,自己这是怎么了?这种愿也是随便许的?怎么不加思索的就说出来了。心中不禁惊惧:刘备真不愧是世之枭雄,他这一哭,连我都心神失守,怪不得会有那么多人认准了他这可树吊死呢。
刘备闻听刘宇此言,连忙道:“人各有命,贤弟无需为愚兄多费心思。”
刘宇话已出口,怎么好意思再改口,干脆就慷慨到底,道:“玄德兄毋需担心。兄战功卓著,待平灭叛贼之后,不需小弟多言,朝廷必有嘉奖!倒时兄自可一展胸中抱负。”
两人正说话间,就听帐外一阵喧嚣。刘宇微怒,自己在这里招待客人,军营之内却如此喧哗,这不是明摆着让刘备看自己治军不严的笑话吗?正想派人出去询问,就见郭嘉匆匆自帐外进来。刘宇见郭嘉面色不豫,知道肯定出了什么事,不过他却不动声色,反而向郭嘉先引见了刘备兄弟。郭嘉看到刘备三人时,也是一愣,眼中露出浓重的惊叹之色,待听到刘宇引见,才忙与三英见礼。
几人叙礼已毕,刘宇才问道:“奉孝,营外如此喧哗,可是发生了什么事情?”
郭嘉答道:“主公,关押在营后的黄巾降卒有哗变的迹象,夫人已先带人前往弹压,嘉却来告知主公。”
“什么?”刘宇闻言吃了一惊,战俘降而复叛,这可是不得了的事!他连忙带着郭嘉出帐往营后赶去,刘备三人也随在后面。
等到了后营,就见数千黄巾战俘乱成一团,人人面色激动,同时眼神中还流露出深深的恐怖。孙琳则带着千余军士将降卒们团团围住,刀出鞘,箭上弦,严阵以待。
刘宇紧走几步来到营前一块微微高起的土坡上,运足气力,高声喊道:“肃静!再有敢喧哗者,斩!”
这声喊,如同炸雷一般,声音远远的传了出去。正在相互推搡的降卒们一时间愣在那里,场面顿时安静下来。听到刘宇这一嗓子的刘备兄弟,眼中都充满了惊讶,尤其是张飞,心中暗想:看这刺史文文弱弱的,嗓门倒和俺老张差不多大。
混乱地降卒刚安静下来,就听人群中一个尖细的声音冷不丁的喊道:“这是官军要来杀咱们啦!兄弟们”
刘宇眼中一道寒光闪过,他知道,这些降卒既然归降,就肯定没有了战意,可他们竟然意图哗变,这其中肯定有人在滋事挑拨。要知道,黄巾军的成分复杂,并不都是走投无路的农民出身,其中不乏一些妄图寻机作奸为恶的小人无赖之徒,这些人在官军的武力镇压之下暂时是老实了,但一有风吹草动,他们还是会出来兴风作浪的!刘宇向孙琳打了个眼色,孙琳会意,举起弓,一箭射去,正中那滋事之人的咽喉,那人话未说完,便一命归西。
“官军杀人啦!”又是一个声音响起。弓弦响处,又是一个无赖去见了阎王。刘宇同时冷着声音道:“若再有意图造谣生事者,这二人就是榜样!”说完目光冷冷的扫视众降卒。那些被他目光扫到的人,都觉的骨头一阵发寒,谁都不敢再做声。
刘宇见他们终于安静下来,满意的问道:“尔等既降,为何又起歹心,意图哗变?莫非以为我军士手中之刀不利乎?”
众降卒面面相觑,一个声音战战兢兢的说道:“我等本是良民百姓,因生活所迫,无奈从贼,今已归降,官军为何还要屠戮我等?”
刘宇大奇道:“何人欲杀尔等?本官早有言在先,凡降者皆不杀,何人造此谣言?”
那个声音又小心翼翼的说道:“早时其他两个大营中的降卒已经被杀了许多,听说领军的皇甫将军要将我等全部杀死,难道不是真的?”
这时孙琳靠到刘宇耳边说:“老公,适才得到皇甫嵩的传令,说是要将各营所俘虏的黄巾降卒全部就地格杀,一来为了威慑群贼,再者也可减轻部队负担。”
刘宇大惊,看向郭嘉:“此言当真?”郭嘉点头道:“皇甫将军确实是下了这个命令,而且中军帐以及左营依然处死了一批降卒了。以嘉看来,皇甫嵩是为了减轻部队负累,好兵贵神速,一举向南攻破汝南一代的彭脱、卜巳两处贼军。”
刘宇震怒道:“便是如此,也不可斩杀降卒!当真是岂有此理!”转身向众降卒说:“尔等不需惊慌,本官既已言明降者不杀,自然不会食言!尔等可安心在此等待,不可再起异心!”
降兵们的情绪终于渐渐平静下来。刘宇转身对刘备说:“玄德兄,小弟这便前往中军帐与皇甫将军理论,不能在此相陪,望兄见谅。”
刘备慨然道:“贤弟何出此言。愚兄对这杀俘之事亦颇感不妥,既然贤弟要往中军请命,愚兄当同去,或可助贤弟一臂之力。”
刘宇喜道:“如此更好。”便与刘备同往中军帐,要劝皇甫嵩停止杀俘。
………………………………
第七章 分兵
却说刘宇和刘备一起急匆匆赶到皇甫嵩的中军大帐。 刘宇是真的心急如焚。虽说在战场上他对黄巾军也是毫不留情的,但那毕竟是两军阵前,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自己努力招降倒是不假,可决不会故意放水,那自己的士兵的生命去开玩笑。可现在黄巾军已经投降,那么他们就是一些穷困的农民,作为一个在社会主义国家成长起来,少时候经常叫农民“伯伯”的刘宇来说,他对这些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还是十分同情的。所以他对于皇甫嵩这种可以说是残杀平民的做法相当的不认同。
该死,我怎么就忘了呢,皇甫嵩这个家伙可是个不折不扣的起义军的刽子手啊!历史上的他对于黄巾降卒的处理政策就是――杀!
一定要制止他!刘宇在进帐的瞬间下定了决心。
进到中军大帐里,皇甫嵩正在和朱俊研究什么。看到刘宇面色不善的进来,皇甫嵩也是十分讶异。几个人见礼之后,皇甫嵩开言问道:“元瞻此来,可是有何紧急军务?”
刘宇面沉似水,拱手道:“正是!宇此来,正是为了一件攸关我大汉生死存亡的大事!”
皇甫嵩见他面色郑重,心下疑惑,连忙问道:“究竟是何事,竟使元瞻如此重视?”
刘宇道:“宇在营中,闻听将军下令要杀尽黄巾降卒,不知是否真有此事?”皇甫嵩不得要领,只得点头道:“正是,彼等从贼造反,乱我大汉社稷,本就是十恶不赦之罪,况且如今我大军不可久居与此,须知兵贵神速,我等要火速进兵,趁贼军新败之机,一鼓荡平汝南彭脱、卜已两处贼军,而后北上助卢中郎围剿贼首张角,早奏凯歌,以解圣上之忧。”
刘宇深吸口气,让自己平静了一点,方才劝道:“将军差矣。这些降卒,本为贫苦百姓,为生计所迫,不得已而从贼,今既已归降,便当宽宥其罪,且黄巾之事,实为张角等人,居心叵测,妄图反叛。此等罪魁及其死党,自当按律严惩,然多数贼众,不过是为张角等人蛊惑,其实并无造反之心。但能以善言抚之,而后许之以田地,使其自耕自种,彼等便复为良民矣。且这样一来,远近之贼闻得朝廷善政,必然再无反意,如此,则刀兵不加,而贼可自散。如今将军屠戮降卒,一旦传开,贼众自料降者无生,到那时,彼等必然死心塌地,与官兵拼命而战。若如此,贼势将愈大,官兵死伤者愈众,而叛乱将愈难除根也,还望将军思之!”
皇甫嵩开始还在耐心的听,可越到后来,他的脸色越差。这刘宇那里是有什么军情大事,根本是来为那些贼寇保命来了。
不过碍于刘宇的身份、战功,皇甫嵩还是耐着性子听完,然后道:“我知元瞻广有善名,为当今第一善人,但彼等贼众虽曾为良民,今既从贼,反心已种,即使今日安抚下去,他日若再有人滋事,谁敢保证他们不再次造反!若再反复,我大汉何日可得安宁。且我军即将拔寨,若将这些俘虏带在营中,如何行军,又如何能够掌握战机。我知元瞻素有善心,然此等刁民,实不足怜,此事元瞻不要再提,就按我令,全数斩杀。元瞻既来,我们便一同商量一下下一步的进军计划。”
皇甫嵩能够听刘宇说完,而且最后还是好言相对,这对于他来说,可说是给足了刘宇这个豫州刺史面子了。
刘宇这时也完全明白了自己和皇甫嵩的分歧所在。自己是来自一个人人生而平等的民主社会,所以对于黄巾降卒能用一种客观的或者说同情的眼光去对待。而皇甫嵩是汉朝这个封建等级制度森严的社会中出生地将门子弟,在他的眼中,平民的生命尚如同草芥,更何况是这些**从贼的乱民呢,出于长久维护大汉稳定的目的,再加上对这些乱民生命的蔑视,使他可以毫不犹豫并且丝毫不带负罪感的向着这些已经放下兵器的降卒们举起屠刀。
即使明白了分歧所在,即使知道皇甫嵩是一个很顽固的人,刘宇依然不想就此放弃自己的主张,他实在是无法坐视上万手无寸铁的降卒就这样死在一个为稳定朝廷统治秩序的理由下。来自后世的他深深明白,鲜血是不会带来任何的和平的,它所能带来的只是更大的反抗以及一代代传播下去的仇恨的种子。更何况,乱世开始后,“人”的重要性,刘宇比现在的大汉中的任何一个人都要明白。
所以刘宇不顾皇甫嵩的岔开话题,不依不饶的劝道:“皇甫将军,如此大量的屠杀降卒,实在是有伤天和,这样下去会折损我大汉的福祉啊!想当年,白起坑杀40万赵国降卒,致使秦朝开国只历两世而亡;楚项羽坑杀20万秦朝降卒,最终落得个兵败乌江,自刎身亡!今将军所为,与白起、项羽二人所为何易?宇恐怕如此杀戮,于当今天子的圣德有亏,于我大汉国运不利呀!还望将军慎思!”
皇甫嵩这下可真是火了,拍案叫道:“刘元瞻!适才汝言语放肆,我敬你名爵军功,再三好言相慰,已经给足了你面子,你竟然还为了几个贱民对我如此苦苦相逼,甚至妄托天命,诬蔑于我,汝如此维护那些乱民,诋毁统兵大将,究竟意欲何为!”
见皇甫嵩这样油盐不进,刘宇就是涵养再好也忍不住火冒三丈,大声叱道:“皇甫嵩!我敬你是朝廷钦派讨贼之将,故而适才好言相劝,没想到你竟然如此不明是非,不识进退!你可知道你这屠刀一下,损耗的都是我大汉元气!孟子尚云民为重,你如今却要如此屠戮生灵,为我朝廷多造杀孽,我还要问问,汝意欲何为!莫非要将我大汉社稷至于万劫不复之地乎?”
刘宇律师出身,一张嘴数黑论黄,颠倒是非都是家常便饭,现在不趁机对皇甫嵩讽刺挖苦就已经是嘴下留德了,但就是这样,也把皇甫嵩说得面红耳赤,怒目圆睁。
这两个人在这里剑拔弩张,可苦了旁边的朱俊和刘备,这两个人夹在中间,左右为难。到底是刘备机灵,开言相劝道:“二位将军且都消消气,且听刘备一言如何?”
刘宇本来并不想两边撕破脸,只不过刚才皇甫嵩的不通情理,让他这一口气没咽下去。皇甫嵩这边也差不多,皇甫嵩为人虽然倔强,但并不傻,他知道自己现在其实是在刘宇的地盘上,要是两家闹翻,刘宇不派兵支援倒在其次,若是他传令各郡县敷衍军粮,那可就麻烦了,朝廷这几年府库空虚,大军钱粮都是地方财政在负担。另外,刘宇刚才那一番话,皇甫嵩现在想来,也觉得后怕,他知道刘宇在上面有靠山,他要是翻脸无情,一本奏上,说自己妄开杀戮,折损国运,再拿白起、项羽的例子一说,当今天子昏庸,十常侍又在为这次起义找替罪羊,把不准就会把自己推上去顶缸。现在有刘备来和稀泥,皇甫嵩也就趁势坐了下来。
刘备见这两个人都平静下来了,便继续劝道:“皇甫大人杀降卒,是为了朝廷稳定,也是为了不贻误战机;元瞻则是悲天悯人,不想皇甫大人因此伤了天和,折损我大汉国运。两位都是在为朝廷着想,何必如此生分。以备看来,皇甫大人所虑确实有理,乱民贼心已生,且行军看管,多有不便。不过,元瞻既然在此,此虑可解,元瞻本是豫州刺史,这颖川黄巾,本是他的之下之民,此时既已归降,自然当由元瞻加以管束教化。皇甫将军可将所俘之降卒全部交与元瞻,由其交由本地郡县派兵看管,而后再加以安排。如此,皇甫将军便可不必担心贻误战机,若贼兵再起反复,也有元瞻一力承当便是。”
刘备这通稀泥活的也算恰到好处,虽然看似在刘宇这方面责任较重,可刘宇不在乎这些,他有信心处理这些降卒。因此刘宇也借坡下驴道:“玄德兄所言在理。宇适才思虑不周,以致冲撞了皇甫将军,望将军恕罪。将军可放心将降卒交托与我,宇可保其不再反叛。”
皇甫嵩鼻子里哼了一声,却也不为已甚,道:“本将适才言辞也多有过激之处,刺史大人见谅。既然刺史大人有信心使乱民向善,嵩也不再阻拦,就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