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部队的战斗力固然是一个重要方面,但部队是不是能够得到民心,这也是一个很重要地因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个道,其实就是老百姓地支持。赵平等人这次要采取的行动,乃是要击杀现任主官,以暴力地不正当手段夺取益州的控制权,这个名义是很现实,但也未免太过直接了一些,这就等于承认他们自己是篡位的背叛者,背叛者不论是在什么人的眼中,都是可耻的,要是背负着这么一个称号进行作战的话,就算到最后能够暂时夺取成都,但丧失了民心的他们最终也是无法在成都呆多长时间的!
    但是,如果有了董卓同意自己等人与刘宇为难的响应文告的话,那么局势就会有根本性的变化。薰卓虽然在天下人的眼中形象很是不好,但他的手里却有着一张所有人都无法对抗的王牌工具,也就是东汉王朝的那个名义上的皇帝汉献帝。说汉献帝是董卓手里俄一个工具,这时一点都没有错,汉献帝平日的任务,就是在董卓已经写好的圣旨上盖上皇帝的玉玺,至于说圣旨的内容是什么,汉献帝却是不知道,也不想知道,而且就算他想知道的话,也不会有人来告诉他。
    这种没有尊严的皇帝生活怎么能让年轻气盛的汉献帝忍耐,不过他总算是还记得当年曾经学过遇到大事要尽量忍受,汉少帝的前车之鉴不远,刘协可不想重蹈覆辙,所以他一直在隐忍,他在等待机会,一旦等到有了合适的机会,他再新帐老账一起跟董卓算清楚。因为汉献帝甘心做傀儡,所以董卓的话,在无形中已经成为了和圣旨有着等同效力的话。
    基于这些原因,赵平必需得到董卓的首肯才能动手,因为董卓要是附和了自己,那么也就等于是朝廷上的那个傀儡皇帝同意了自己的行动,自己铲除刘宇,也就有了大义上的名分,到时自己可以说是奉诏征讨刘宇,这样一来,有了皇令做挡箭牌,那些对这些情况不了解的老百姓们又岂能分得清真假!到时候,就不用被人指称为背叛者了。
    至于说赵平等待的第二个条件,就是刘宇带着手下的人马离开成都。赶赴前线。刘宇要是在成都城内的话,这个计划也就很难实施了,毕竟一战能够击杀数千人地天下第一名将,他的名头可不是吹出来的!赵平自问,要是单论玩阴谋的话,自己大概还能和刘宇比一比,但现在要是比统兵作战,征战沙场的话,那十个自己加起来。
    都没有一个刘宇的本事大。所以刘宇必须要离开成都。赵平心中又急又闷,这两个条件可是自己这个计划当中最主要的,可现在竟然一个都没有能够达到
    正在烦躁间。一个家人急匆匆的跑了进来,手持一封书信交给赵平道:“启禀家主,长安城有信件来到,好像是董太师的回文到了!”赵平一听,顿时是喜出望外,翘首以盼了这么长地时间,,今天终于得到薰卓的回音了!只要董卓有了回应,那赵平也不用看,就知道这肯定是薰卓同意自己这么做的消息。“快。将各位家主请到府上来,我有话要跟各位家主商量!”赵平匆匆地吩咐下人,因为董卓既然赞同自己的想法,那么雍州兵自然也会攻打东川,边关告急,到时候刘宇就要到前线去指挥战斗了!
    这就说明,自己这些人要是起事的事情,如今已经迫在眉睫了。如果不称这个时候好好商议一下。等到了起兵的那一天,也许就会吃大亏的!得到赵平的传报,那些家主都或早或晚的偷偷来到黄家的内室。众人正在商量到时候起兵的具体事宜,才商量了一会儿,一个赵府家丁又匆匆忙忙的跑进来道:“启禀老爷。蜀王千岁已经颁下谕令。因为薰卓和韩遂联兵二十万进犯汉中,所以蜀王殿下将在后日率领一万人马还有驻扎在成都城外地三万蛮兵一起赶赴汉中拒敌!”
    “哈哈哈!”赵平听到这个消息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脸上露出因激动而潮红的颜色,赵平边笑边说道:“这真是天助我也,天助我也啊!我真没想到,刘宇不但带走了成都城的一万人马,而且还带走了那三万蛮兵,看来,汉中那边恐怕是出了什么岔子了!这下子可就方便了我们,到时候成都不过只有一万人驻守,而我们聚集到现在,私兵已经将近五万,这么大的兵力差距,到时候成都城必被我们所破!”
    忽然间,他好像又想起了什么,便又向那报信的家丁问道:“蜀王的谕令之中,有没有说是由那些将军随行呢?”那家丁回想一下道:“随同蜀王往汉中的,有许褚、张郃、张任等将,留守成都,管理成都内外警戒的,是满宠和何曼!”听到这里,赵平地脸上又露出了惊喜地神色,其他的家主也都是咧嘴大笑。夺占成都,除了兵马以外,就是领兵的将领了。
    刘宇手下的这帮将领的统帅才能虽然并不为世人所知地,但这些人地勇名,却是尽人皆知,许褚这些人,各个都是武艺高强之辈,每个人都拥有百万军中取上将人头的豪气和能力,他们当中地任何一个留在成都镇守,都会让世家的部队感到寸步难行,他们的兵虽然多,但这些杂兵可不见得能够挡得住那些猛将,万一要那些将官杀到自己面前,一刀取了自己的小命,那岂不是太亏本了!
    不过还好,这次刘宇带走所有大将,只剩下一个平日里基本上都是文士装扮的满宠,另一个则是曾经做过山贼的何曼,这两个人到底有多大的本事,赵平并不清楚,但想来不过尔尔。这一次,一定要成功!赵平在心中暗暗想道:“自古以来,都是成王败寇,我一定要成为王,而不是成为寇!”这个时候的赵平真的是感觉自己是有上天相助了,自己所计划的每一步,都很好的被实现了,接下来只需要等待,等待起事的日子到来,而后放手一搏就是了,而这场搏杀,不出意外的话,胜者就是他!
    都说顺境会使人的判断力下降,此时的赵平,他的心思已经安全放到成功夺取成都之后要怎么怎么样了,至于他之前心中的那些疑惑,比如自己的这次计划为什么会这么成功,为什么会进行的如此顺利,这些他曾经的不解,如今都已经被他抛之脑后,而这恰恰导致了他最终的失败。
    高兴了一阵子,赵平发现来报信的那个家丁还在厅中,并没有出去,便奇怪的问道:“你还有什么事情要禀报吗?”那家丁连忙说道:“回老爷的话,小人确实还有一件事要禀报老爷!”赵平皱皱眉头,他现在只是关心成都城中的兵力部署,对其他的一些事,他都不是很感兴趣,不过他最后还是让那家丁将听到的事情说出来听听。
    那家丁得到了他的允许,便说道:“老爷,今天蜀王不但下令要亲自往汉中御敌,同时还传下令旨,说是要成立什么都察院!”“都察院?是什么东西?”赵平第一次听到这么个名词,心中好奇,便向家丁追问了一句,那家丁见赵平有了兴趣,便一五一十的将他所听到的关于都察院的消息向赵平陈说起来。
    都察院,本来是原本历史中明、清两代最高的监察、弹劾初及建议机关。建于明初,朱元璋在洪武十五年改前代所设御史台为都察院,长官为左、右都御史,下设副都御史、佥都御史。
    又依十三道,分设监察御史,巡按州县,专事官吏的考察、举劾。清代改以左右副都御史专为总督,至雍正元年(公元1723),又将六科给事中并入,所以又合称为科道。到了乾隆十三年(1748),废左都御史,都察院的最高长官改为左都御史,对内又称总宪。
    刘宇在诏令中对都察院职能的描述是:“职专纠劾百司,辨明冤枉,提督各道,为主君耳目风纪之司。凡大臣奸邪、小人构党、作威福乱政者,劾。凡百官猥茸贪冒坏官纪者,劾。凡学术不正,、上书陈言变乱成宪,希进用者,劾。遇朝觐、考察,同吏部司贤否陟黜。所属十三道监察御史,主察纠内外百司之官邪,并郡县不法之事!”
    听到这里,赵平打断了那家仆的话,有些奇怪的自言自语道:“奇怪,这个都察院,不就我朝的御史大夫吗?”不过又想想当年刘宇、在益州设立三省六部,所置官吏,闻所未闻,如今弄出这个一个等同于御史大夫的都察院,倒也不是什么值得惊讶的事情。不过刘宇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弄出这么个东西来呢?赵平一时有些糊涂了。
    不过可以确定的是,这个都察院和自己这次起事并没有什么关系,所以赵平也并没有怎么放在心上,只是又问了一句:“那现在的左都御史是谁?”那家仆答道:“回禀老爷,新任左都御史,就是张家二公子,张松张永年!”
………………………………
第六十一章
    州张家二公子张松张永年,自幼聪慧过人,而且天赋目不忘之能,用后世的话来说,就是记忆力超强!得益于此,张松的年龄虽然还不到二十,但对于各家各派的经典论著却都已经是熟记在心,要说在益州谁的学术理论水平最高,那肯定就非张松莫属了,毕竟一个什么东西看一遍就能记住的人,他要是想要用书本上的东西来对付你的话,那可是太容易了。
    正因为如此,刘宇在改革了官制,施行三省六部的时候,就将张松用为礼部从事,当时张松不过十五岁,但一来他对于儒家经典的掌握水平确实足够,二来,他是张家的人,所以当时虽然有人持反对态度,但最终这项用人决议还是顺利的通过了。
    不过老天爷是公平的,张松虽然拥有了异于常人的记忆力,但同时也拥有了异于常人的相貌,他的相貌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丑!太丑了。这个人长的难看,主要是看五官的搭配,历史上的包拯虽然脸比较黑,但样貌长的却不错,方方正正的,有一股威严的感觉,可张松这张脸倒是不黑,而且五官要是分开来看得话,倒都还挺正常的,可搭配到一起,就实在是对不起观众了。为了他这个样貌,他们家的老爷子没少操心,因为汉代虽然不是美男社会,但社会高层上的人还是很讲究自身样貌的。
    比如汉朝在汉灵帝以前的这几百年中,大多数的皇帝选拔的高级臣僚,长的都不错,不能说各个面如冠玉吧,但至少能拿得出手去。在他们看来,一个朝廷的臣子长地什么模样。直接代表了朝廷的脸面,比如说,你要是派个人下去视察百姓,难道能找一个晚上出来能吓死人的去?那肯定就会成为天下的笑柄。所以说。朝廷取士。就算名义上不对相貌有所限制,但事实上,以貌取人地现象还是相当严重地。张松的这幅尊容,在张肖看来。这辈子是不可能进入朝堂之中了。
    但事情往往出人意料,益州来了一个对相貌要求并不高的刘宇。这下子张松不但没有仕途受阻,反倒是凭着自己的才学平步青云。当然。刘宇本人也不是完全不在乎他人地相貌,谁想要自己的屋子里站着一群恐怖地生物呢。但他到还没到那种以貌取人到不辨贤愚的地步,再者说,他手底下地这些人里面,就只有张松这么一个人长的不行。所以大不了平时少看几眼便是!
    当然。刘宇能够包容张松,不代表其他人也能有这种胸襟。在刘宇集团中,很有一些人对张松打心里感到不屑,这不只是因为张松的样貌,也因为张松升迁的速度。嫉妒心可是人人都有的,谁也不愿意看见一个自己平时瞧不起地人忽然爬得比自己还要高!就是这么一伙人,在当初刘宇委任张松为从事地时候,就处处阻挠,虽然最后顾及到张家的强悍势力而不得不作罢,但他们时刻都没有忘记找张松地麻烦。再加上张松在礼部任职确实是有一点小问题,所以这段时间以来,他的位子却是不太稳!
    这个问题,就是张松的工作性质。历史上的礼部所管辖的事务很多,包括主要包括祭祀、外交还有学政。其中祭祀最为重要,但占用礼部官员精力最多的还是学政,礼部直接管辖太学,对太学的太学生的教育方针等问题负责,同时还是科举考试的组织机关,而正是因为有科举的存在,礼部才能和其他的几部平起平坐。不过益州一开始实行三省六部制的时候,可并没有同时推行科举制,而当时作为一个小小州牧的刘宇,他所需要举办的祭祀很少,所以当时礼部的主要任务就是外交。
    外交这个工作可不单只是一个接待的问题,在这种时局之下的外交具有相当重要的政治意义和军事意义。有的时候,一次成功的外交,其效用足够冲抵十万大军的征战,由此可见三国时代外交工作的艰巨。刘宇集团中的礼部尚书孙乾就是一个三国时代杰出的外交家,历史上的孙乾为了刘备集团能够在诸强并立的环境中左右逢源的生存下去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三国演义中的司马徽嘲笑孙乾是个白面书生,可说是不识人才了。刘宇当然不会犯下这种错误,将礼部交给孙乾,他也能够放心了。
    孙乾在益州担任礼部尚书,这个工作环境可是要比历史上他跟随刘备东跑西颠的要强上百倍。刘备当年可说是到处寄人篱下,他那样的一个弱小势力,在开展外交工作的时候,自然也是要低声下气的。可现在的益州在天下的诸侯眼中,不下于洪水猛兽,那些人巴不得能够和刘宇搞好关系,所以作为外交官自然也能够挺起腰杆,强势办公了。
    这些年来,礼部的官员们在负责外交领域的工作时,绝大多数时间是在接待来访的各个诸侯的使者,这其中有希望能够搞好关系,有希望能够得到帮助的,还有希望能够结盟的,就是没有特地前来挑衅的。但这种求人的使者反而更加的让人头痛,要知道,应付请求比起应付挑衅要困难百倍!因为伸手不打笑脸人,人家作出那样的一个低姿态,你总不好太打击人家吧!本来前来商谈的这些使者是抱着善意而来的,要是因为外交工作上的失误,搞的人家善意变成恶意,那礼部的责任可就太大了。
    偏偏张松这个人因为自己的样貌的关系,从小就在一个特殊的环境中成长起来。人们经常会就他的相貌议论纷纷。这些议论当然不可能是什么好话,所以张松从小在心中就有一些自卑感。
    像他这样的人,在这样一个万众侧目的环境中长大,无非会发展成两种情况,一种是自暴自弃,严重自卑,最终导致愤世嫉俗或者直接发展成为自闭症。张松当然没有按照这种道路成长起来。他的本性不允许他沉沦下去,尽管开始的时候难免那种自卑的情绪,但他却把这种自卑当作了动力。
    人在极度地逆境之中,往往会爆发出极为超常的动力。张松是那种生来就有傲骨的人。加上他所拥有的过目不忘地天赋。更是让他自信绝不比别人差,甚至他要比其他地庸碌之辈还要强!人们越是议论他的相貌,他就越是奋发,想要用实力和才学来向其他人证明自己的价值。这就是第二种成长方式。沿着这条路一路成长
    张松。在年纪大了之后,倒是没有变得愤世嫉俗。才傲物,目中无人起来。别人不是看不起他地长相吗?他就要在学问上远远超过别人。让那些在背后议论他的人在他面前,在学术学问方面同样地感到自卑!这也可以说是张松的一种报复心态在作樂吧。
    刘宇来到益州之后,张松得到了他意想不到地重用,这让他对刘宇心存感激,一心要为刘宇尽忠。以报答他的知遇之恩。但是,他从小养成的那种个性。却并没有因此而得到改变,面对他人看向他时的那种异样的眼神,他也同样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