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据一方》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割据一方- 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周老实和周修这爷俩,决定把南方的灾民,安置在马家店,那是有他们自己的小算盘的,马家店的人,除了马小波几个,全都死绝了,不就是有一大片的田地,没有人耕种了吗那为什么不把灾民弄过来,再把那些无主的土地,据为己有,让那些灾民给周家扛长工种地呢

    这爷俩越想,越觉得这个主意好,既能占个大便宜,还能得个好名声。

    周修想着自己家,又能白得一大片田地,心里就美滋滋的,笑呵呵的赶回家,要去把这事告诉周老实。

    黎志远从周修身边经过时,见他满脸笑意,一副得意样子,不觉多看了两眼,来到周治身边后,就问道:“这人是谁呀笑的好像跟捡了个金元宝似的。”

    “我大哥。”周治说道。

    黎志远点了点头,说道:“原来这就是周家的大少爷呀,长官,你大哥的名声,可比你响亮多了。”

    周治根本不接他的话茬,说道:“你来找我,有什么事吗有事就快说。”

    黎志远原本是想从周治口中,打听一些关于周修的事情,周家能够在几十年里,从一个佃户,一跃成为一方首富,这经历有些太传奇了,黎志远有些好奇,周家的人,是如何做到的。

    周治若是知道,黎志远心中所想,肯定会说,周家能成为一方首富,诀窍便是抠门,只进不出,看到发财的机会,就像苍蝇见了有缝的鸡蛋一样,要死死的绕着鸡蛋去转。

    第三十一章民团的制度

    “我找你也没什么大事。”黎志远说道,只是他的神情有些高深莫测,似是把自己当作胸中有韬略,能以一言定邦的国士一般。

    只听黎志远说道:“我只是想知道,长官是准备要将民团,训练成一支什么样的队伍”

    周治微微一笑,说道:“当然是一支精锐,一支骄悍之师。”

    黎志远心中猛的一跳,暗道:“周治将民团,训练成一支精锐的骄悍之师,要意欲何为如果只是为了对抗马大虫,不就是有些多此一举吗”

    不过黎志远还是接着说道:“精锐之师,有精锐之师的练兵之道,可任何一支军队,若要能成军,必先要有铁的纪律,严实的章程,来约束这支队伍。”

    说到这里,黎志远问道:“不知长官,可曾有了主张”

    “若是还没有的话,黎某在新军中,厮混了数年,对新军中的那一套制度,还是知晓的,或许能帮得上长官一二。”黎志远说道。

    黎志远来找周治,说了这些,其实是因为刚才听了周治,在民团众人面前,对立正的那一番大论,起了和周治争个高下的心思。

    黎志远心中想道:“想我黎志远也是一个汉子,若论见过的世面,我从北京来到奉天,所见的人,哪个不是高官厚禄,若比才能,也不见得就比他周治差了,他周治不过只是地主商人家的少爷,都能有这般见识,那我要是不显摆一下我的才能,岂不是会让他看轻”

    “新军中的制度,在如今满清各军种之中,应该是不错的,我也愿意借鉴一二,却不准备照搬全用。”周治说道,却让黎志远心中不服。

    黎志远说道:“新军的各项制度,可全都是引自西洋军队,是世界上最好的制度。”

    “黎大哥的话,我不敢苟同,世界上哪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最好的军队制度,治军之道,千差万别,惟有适合,才是上策,新军的那套制度,只是照搬了西洋军队,都不曾考虑过这些制度,是否适合新军。”

    “那长官就是有了主见”黎志远说道,他出自于新军,自然以新军为荣,这时听周治说的话,似乎对新军不那么认同,心中难免不快。

    又道:“那可否说来,也让黎某人听上一听。”

    “你随我来。”周治起身,带着黎志远,来到民团的一间屋子里,取出了纸笔,交到黎志远手中,然后说道:“黎大哥在新军中多年,对于新军的军纪和规章制度,应该是耳熟能详的,就请黎大哥将新军的那些制度,默写下来,然后你我二人,在逐条商量,将那些不适合民团的制度剔除,再加进一些适合民团的条款。”

    黎志远接过纸笔,也不多话,将自己心中,记得的新军的那套制度,默写下来,心中却是在暗道:“新军的规章制度,借鉴于西洋,我倒是要看看,一会儿你能有什么高论,能从中挑出毛病。”

    黎志远扬扬洒洒,半天的工夫,累了个满头大汗,才将新军的那些规章制度,写了一个大概,交到周治手中,说道:“周兄弟你且看一下,这新军的规章制度,可有哪里是不适合民团的,还需要剔除。”

    周治听黎志远,说话的口气不对,暗自猜测黎志远是怎么了。

    接过那些纸,周治看了一看,只见黎志远写下的,都有新军的军规、结构组成等一系列的制度,新军的这些制度,倒是严谨,看来主持新军建军的那人,倒是有一些见识和才能。

    周治在心中暗道:“这一回可是说了大话,新军的这些制度,真是不错。”

    周治将那些纸放下,然后提起笔,找来一张白纸,在上面写下“保卫一方百姓平安”几个字,说道:“新军的各项制度,倒是让我眼前一亮,我真没想到,满清的军队,干不过洋人,可新军的制度,却挑不出什么毛病。”

    黎志远听了周治的前半句,心中刚有一些快意,就被周治的后半句给激怒了,当即说道:“我新军中人,都是堂堂七尺汉子,胸怀一腔报国热血,周兄弟这话,有些太伤人了。”

    “我只是就事论事,”周治说道,“若从道光年间的鸦片战争说起,对新军可能有些不公,可李鸿章李中堂,自灭了太平军以来,主持洋务,师夷长技以制夷,数十年间,新军可有值得称道的战绩”

    “当然有,中法之战时,曾在镇南关大败过法军,就是甲午之战,朝廷的各路大军,都败于日军之手,新军不是也有在摩天岭阻击战中,击退日军的战绩。”黎志远说道,他的这些话,倒有些强词夺理,和新军每逢大战,必不战自溃相比,这几个战例,显得很是微不足道。

    “可是最后朝廷还是输了,每每大战之后,必是割地赔款,新军无法给朝廷倚仗,其所症结何在”周治又问道。

    黎志远冷哼一声,只是不服道:“我辈只是军人,岳爷爷曾言过,武死战,文死谏,我辈军人血战疆场,与敌死战便可,你说的那些,都是朝廷官吏们的事。”

    周治微微一笑,说道:“我自己的民团,可是攸关我们周家,一家老小性命的,若不能搞清楚原委,糊涂的照搬新军制度,万一马大虫哪天真的打了来,民团也和新军一样,逢战必溃,我们周家岂不是就完了。”

    黎志远这时不住冷笑,一拱手,说道:“长官这么看不起新军,可是已有了应对之道,黎某人在此洗耳恭听。”

    “办法就在这几个字上,”周治说道,“新军的问题,不是它的制度不好,而是它没有灵魂。”

    周治这时指着黎志远,说道:“不是每个当兵的,都和黎大哥一样,有着报效国家的抱负的,多数人想的只是当兵吃粮,把投身军旅,看成是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而已。”

    黎志远听了这话,在心中想道:“普通人把当兵,看成是一份糊口的工作,这难道有什么不对”

    周治这时拿起写着“保卫一方百姓平安”几个大字的纸,说道:“这就是新军制度中的漏洞,新军没有信仰,不论官兵,都只是把新军,看成是自己的一份工作,平时使劲捞钱养家,一到战时,当然舍不得豁出去自己的性命。”

    “我对新军制度的改进,便是在这些制度中,写进我们民团的信仰,告诉加入民团的那些新兵,他们参加民团,绝不只是为了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而是还有一个崇高的使命,我给民团的这个使命,就是保卫一方百姓平安。”

    周治说道:“所以,民团的所有规章制度,都必须要体现这几个字,要让所有的人,时时刻刻都在心中记着,保卫一方百姓平安,那么在平时,他们为了这个信仰,愿意遵守民团的规章制度,到了战时,为了这个信仰,他们也必然会舍生忘死,甘愿抛头颅洒热血。”

    “黎大哥觉得,我这样做如何”周治最后又问道。

    黎志远是真没想到,周治能说出这些话,心中油然佩服,暗道:“周治这人,真是一个人才,他没有去当兵,真是可惜了。”

    嘴上黎志远却还是维护新军,说道:“其实新军也是有信念的,哪个长官口中,不是把忠君报国几个字,天天挂在嘴边。”
………………………………

第12节

    “这就是另一个对新军制度的改进。”周治又在纸上写下“官兵平等”四个大字。

    然后说道:“有了制度就得执行,可是新军中,上下尊卑有别,当官的贪赃枉法,下面的人谁敢伸张,为了杜绝在民团,也出现这种情况,官兵平等,必须也写进民团的规章制度中。”

    对此黎志远不以为然,他认为官兵殊途,军官怎么能和士兵一个待遇,那军官的威严何在没了威严,军官还怎么指挥士兵。

    两人一番争论,最后各退一步,军官待遇高于士兵,可是要和士兵同吃同住,军官是指挥者,士兵是命令的执行者。

    在周治的主持下,两人就在这间屋子里,制定了民团初期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如民团内务条例初定、民团军纪概要、民团保密制度、新兵训练大纲初定、战斗口令概要及战术标准、武器管理概要、后勤保障制度、民团组织架构及军衔标准。

    第三十二章赵守山

    两人制定好民团的这些制度,便已到正午时分,吃过饭后,周治命人从周家仓库中,把洋枪取来,然后再将民团众人,集合起来。周治便将和黎志远一起制定的那些制度,向民团的人讲了一遍,说道:“无规矩不成方圆,从此以后,咱们民团再不是没有规矩约束的了,谁要是违反了军规,定然严惩不怠。”

    民团的人,听周治将那些制度,说了一遍,只觉得听的头晕目眩,天花乱坠,他们都是无拘无束惯了的,对周治的话,也就没有放在心上,一脸的不以为然。

    周治见到,在心中暗想:“看来只是定下民团的制度还不行,要让民团真正成军,拥有战斗力,还得再设法让这些制度,深入人心,怎么才能做到呢”

    周治想到后世军队的一个办法,那就是学习,周治在心中打定主意,等民团白天训练完毕后,趁着晚上睡觉前的一段时间,将民团的人召集起来,以学习识字为名,把民团的这些制度,好好的和他们讲上几遍。

    水滴石穿,时日一久,就不信他们,不会不把民团的这些制度放在心上,想完这些,周治又指着一旁装洋枪的木箱子,说道:“咱们民团是一支武装,就不能少了武器,现在我就给大家发枪。”

    民团的人,对于洋枪,显然比那些制度更上心,听到这话,人群中传出一阵欢呼,若不是这些日子,周治不住的约束他们,这些人都能聚在一处,对即将要发的洋枪,进行一番讨论。

    周治脸色一沉,对于民团众人,刚才的那一阵欢呼,很不满意,他说道:“这给你们发枪,并不是随手交给你们,就算了的,这交到你们手中的,不止是一支枪,还是一份责任,不要忘了咱们民团的信仰,保卫一方百姓平安”

    周治将那几个字大声喊了一遍,又道:“你们要时刻记得,手中的枪,是用来干什么的。”

    随后周治又将发枪的步骤,向民团的人说了一遍,其实就是周治点到一个人的名字,那个人喊一声“到”,跑步来到周治身边,再接过周治递给他的枪,向周治敬一个军礼,然后返回队列。

    为了让民团的人,都能够明白这些步骤,周治便让黎志远向众人示范了一遍,只见周治大声念到黎志远的名字,黎志远答应一声,跑步到周治身前,接过洋枪,然后敬礼返回队列。

    民团里的人,觉得周治这么做,纯属是多事,不就是给大家发杆枪嘛,让大家伙儿自己去拿不就行了。

    而这也正是周治这么做的用意所在,他要让民团的人,时刻都能感受到,参加民团和在家务农的不同,要让他们清楚,民团是军队,要将纪律,要将规矩,一言一行都要被军纪约束,从而让他们下意识的养成服从命令的习惯。

    带兵之道,润物细无声,要让士兵在不知不觉中被你影响,服从你的命令,此乃是带兵最高境界。

    不管民团的人,心中乐不乐意,哪怕就是觉得,按周治说的那么去做,看上去有些傻,也都只能硬着头皮,去那么做了。毕竟他们是周治手下的兵,服从周治的命令,是最明智的选择。

    轮到马小波时,周治把枪交到他的手中,小声说道:“枪我交到你的手里,马大虫作恶多端,咱们弟兄一起,设法除了此害。”

    马小波眼眶微红,两手紧紧抓住手中的洋枪,点了点头,被周治的话,说的很是感动。

    等到洋枪发完后,一旁的黎志远,在心中想道:“这回该是我大显身手了,这洋枪该如何使用,民团里怕是没人比我更精通了吧。”

    黎志远倒是忘了,周治在奉天,劫法场救他时,用的可就是洋枪。

    只见周治,从木箱中,拿出一支洋枪,和民团众人说道:“你们当中,可有人会打枪”

    众人听了,纷纷看向队列中的一人,只见那人这时虽保持着立正的站姿,可是却浑身散发着一股慵懒的味道,站在那里,似是睡着了一样,那人被看的有些不好意思,觉得应该说些什么,才说道:“三少爷,我平时上山打猎,用过猎枪,不过猎枪和这个不一样。”

    周治脸色一冷,几步到了那人的面前,冲他大声道:“立正”

    那人也是有脾气的,不知道周治这是为了什么,便不去买周治的帐,站在原地看了看周治,这才慢慢的紧了紧身子,做了一个立正的样子,勉强算是给了周治一个台阶。

    周治心中冷笑,道:“还是一个有脾气的。”

    周围的人,见到那人和周治这般,都在心中暗道:“赵守山这小子,怕是得不了好果子吃了。”

    说起赵守山此人,在周家寨子里,算的上是一个有名号的。

    赵守山家世代猎户,平日靠上山打猎为生,练了一身的好枪法,由于常年在山林中度日,和野兽为伍,赵守山对于如何和深山老林打交道,有着自己的经验。

    如果赵守山能再勤恳一点的话,凭着他的能耐,在周家寨子里,他家的日子应该能过的不错,可是赵守山这人,性格懒惰,如果不是饿急了,就绝不会去想辙弄吃的,家中只除了必要的碗筷、被褥这些日常用品,再无有别的什么家居摆设。

    用赵守山的话说,就是为了去置办这些家业,而一年到头的累死累活不值得,人嘛,活着就是遭罪,再逼迫着自己,为了这些身外之物,去劳心劳力就太憋屈了。

    简单的说,赵守山这人,就是没有什么追求,只要饿不死,还能活着,他就能觉得很惬意。

    周治这时说道:“你刚才叫我什么三少爷”

    赵守山吸了吸鼻子,想起来民团的规矩,称呼周治只能喊“长官”,他的性格散漫,对什么都不在乎,这时虽知道自己犯了错,却也不去太当一回事,便又喊了一声:“长官。”

    周治也不搭话,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