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都门学此时已经解散,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当初它本就是在汉灵帝与十常侍的鼎力支持下才建立起来的,后来随着汉灵帝驾崩,十常侍伏诛,鸿都门学也彻底失去了支持,逐渐被打入了冷宫,最后变成了名存实亡的存在。
很多学子眼见出路被断,只得纷纷离开另谋生路。当然也有一些相信许康,或者不甘心就这么回家乡的人选择留了下来,许康也尽量为他们安排工作,至于一时间找不到合适工作的,许康也一一养了起来,供这些人在家继续做学问。
而这样的学子许康家中一共养了两百多人。
可惜的是鸿都门学的学子在官场中已没有了出路,否则许康也不用求蔡邕来找一个区区县长职位的人选了。
十人中领头的是许康的便宜兄弟许世,他如今已是许康的绝对心腹,对许康也是忠心耿耿。许康的很多秘密都已经告知了他,当然此行的真正目的也不例外。
如果说董卓是长安城明面上的皇帝,可以掌握任何一个人的生杀大权,甚至包括朝中的大臣。那么许康就绝对可以称为长安城地下的皇帝。
五熊帮的异军突起掌控了长安城内所有的地下势力,已经可以让许康轻易掌握每一个朝中大臣的家中情报。
比如王允结交朝中大臣的对话以及秘密宴请吕布的地点,甚至杨彪,皇甫嵩等凉州官系何以如此沉默等等。
既然五熊帮可以做到这些,那么要将一百万担粮食悄悄运到渭水河边自然也不是难事。
而此时在渭水河边也正有一支商船队在静静的等待着。
大河帮因沟通黄河和渭河水道,为凉州军运来了各种急需的军事物资,已经取得了董卓的信任,获得了渭河水系的航运权。
这也是为何当初许康要在渭水河边挑选城市的原因。而且也只有通过水系的运输,才能保证这一百万担粮食能够安全的悄悄转移。
转移完粮食,许康立刻命五熊帮的帮众在雍州地界暗中散布消息,就说京城内已拨出数十万担粮食进行赈灾,但由于灾害面积过大,赈灾的范围只局限在长安城附近,让周围的灾民尽快赶去。
饥饿的民众根本就无从分辨这个消息的真伪,在生存的巨大压力下纷纷向长安城进发。
做完了这一切,许康立刻命五熊帮潜伏下来,不得再有任何行动。因为下面就是朝堂上的较量了,他手上的这些势力已经毫无用处,现在潜伏正好可以消除他动过的手脚。
许康现在虽然拥有将军的职衔,若是到地方上,自然可以横吃一片。但在长安,几乎随便出来一个大臣都可以捏他一下。所以他要想在朝堂上有所建树,困难不是一般的大,尤其是在许靖弃官潜逃的大背景下。
因此许康要想达到自己的目的,就必须凭借大势所趋的压力迫使局势向自己想要的方向发展。具体的方法如下:
随着第一波灾民的到来,蔡邕立刻上书朝廷,要求开仓放粮,赈济灾民。同时他也呼吁其他朝中大臣慷慨解囊,当然他自己首先捐出了五千担粮食。正是由于朝中大臣们的仗义相助,第一波的灾民才被妥善安置起来。但这毕竟不是长久之法,就在朝中大臣们讨论如何迫使董卓放粮救灾时。
得知第一波灾民被安置,原本此怀疑态度的灾民也纷纷行动起来,长安城外的灾民越聚越多。
许康眼看局势已经差不多了,立刻上书道:“鉴于长安城外灾民过多,要求朝廷下旨命各地县城严格控制灾民,禁止他们迁移。否则若让这些灾民全都涌到长安城内,一旦他们的要求不能得到满足,恐怕很容易引起民乱。”
董卓听完顿时大惊,如今的凉州兵大多分布在潼关一线,长安城内的守军不足五万人,而且战力参差不齐。若真有几十万难民暴乱的话,恐怕长安难保。
就在董卓准备这么办理时,蔡邕的上书却让他再次陷入两难境地,“若此时阻止灾民入京,无疑是彻底断了他们的希望,恐怕灾民们会立刻造反,到时候整个雍州都要乱了。”
董卓左右为难,一时间也不知该如何处理。
幸好许康又上书提出了解决的方案,“不如在长安城外附近找一座城市,做为灾民安置点,将所有灾民全部迁移过去。这样即便出现什么乱局,也影响不到长安城的安全了。”
蔡邕随即上书附和,同时点出渭河上游的平城县最是合适。
至此二人的目的终于彻底暴漏出来。
但他们师徒的组合连续技已经打蒙了董卓和朝中的诸位大臣。眼见灾民局势刻不容缓,竟一步一步调入许康设计的语言陷阱里去了。
最后董卓真的下令将平城做为灾民安置点,甚至破天荒的将五万担粮食运到平城以做救灾之用。
而因此策是许康所献,董卓便将平城的防卫工作一股脑的交到许康手中,同时下令给他务必将这次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
其他将领面对这样的烂摊子,大多的反应恐怕应该是百般推脱,毕竟此次粮荒的规模究竟有多大,谁也说不上,将来局势一旦失控,这是谁也担不起的责任。但这确是许康一致等待的机会,当董卓的命令下达时,他立刻带着自己的手下,欢欢喜喜的上任去了。
………………………………
第七章 平城赈灾
平城位于渭水南岸,境内多丘陵,树木,但因城市建在唯一的一块平地上故名平城。城内户数不足三千,人口也只有一万多点,多居草屋陋室,是一个典型的贫困县。
许康这回一次就带来三万灾民,若不是王粲、许世二人早已有了准备,依平城的实力肯定会出大乱子的。
县衙内,许世摊开地图,地图上的平城业已被分成了无数个方块。“我们已经考察过整个平城,这里地势开阔,很适合建房。而且空地颇多,便是安置十万灾民也没有问题。”许世说完,又开始介绍起每一个方块将来的用途。
王粲在一旁看的目瞪口呆,他本是与许世一起来到平城,这几天双方接触也不少了。许世带来的九个人整天在外面跑来跑去,王粲有时候也感叹他们的勤奋,但却怎么也没想到对方竟然已经瞒着自己做了这么多事。更主要的是许世说的计划自己这个县长竟然根本就没有听说过,这让他心中不免有些不乐。
许世介绍完平城内的规划,又开始介绍城外的地貌。“……原平城渡口虽然离城很近,但地方狭窄,不适合大船停靠。所以我们在东边二里处又找到一块儿空地,可以用来建设新的渡口。渡口旁边又大片的树林,如果能把这些树木砍伐掉的话,可以做为耕地使用。”
许世说到这里,基本上已经将自己的计划介绍完毕,抬起头看着许康,想听听他的意见。
许康满意的点点头,没想到许世现在越来越能干了,竟然将所有事情处理的井井有条,当真难得。看来自己派他做先锋果然是英明的决定。转眼看见王粲站在一旁,他便笑道:“王县长怎么看?”
王粲本来正闷闷不乐,闻言一愣,随即兴奋起来,眼神中透出几分光彩道:“其实我这几天也在城内四处查看过了,刚刚听到你们的安置计划果然很好。若按照这个计划,这些灾民的生活恐怕比平城的百姓还要好一些。”
许康一愣,道:“师弟的意思是?”
“平城百姓听说要救济灾民,本来也很积极的,可是若看到灾民的生活比他们过的还好,恐怕是要生出一些麻烦来。”
许康顿时对王粲刮目相看,没想到他才来几天,竟然已经对平城了解了这么多,看起来他不是一个只知道死读书的书呆子。“师弟所言极是。这样吧,平城内凡是愿意的百姓都可以加入我们的灾民安置计划。”
王粲疑惑道:“灾民安置计划?”
“没错。”许康取出几本小册子道:“这是我想了好久的一个计划,目的是为了能更有效率的安置灾民。凡是愿意加入此计划的人,我们在这个冬天全部包免食宿。但是这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他们必须先交出所有的财物供我们统一分配使用。这样吧,你们先看看,看是不是还有什么需要补充的地方。”
王粲看完击节赞叹道:“师兄此计划果然面面俱到,这次灾民有救了。我这就去宣布,让平城的百姓也能早点儿知道这个好消息。”
看着王粲匆匆离去,许康感叹道:“没想到他小小年纪,又是世家出身,竟然还能如此为百姓早想,当真难得。”
许世笑道:“大哥不是想将他收为己用吧?”
许康道:“若得如此,不好吗?”
许世点点头道:“自然好,他是王家的嫡子,又是大哥的师弟,更主要的是才华横溢,将来必然可成大器。”
许康笑道:“没想到,现在你也这么有眼光了。”
“跟着大哥这么长时间,总会沾染一些灵气的。”
“马屁精。”许康瞪了他一眼,道:“好了,你觉得我的计划怎么样?”
“完美无缺。最主要的是大哥竟然把计划做的这么细,不但将每一个分组的人数和招收条件做了介绍,甚至连他们的工作都讲解了一便,而最让我惊叹的是连由老人负责清道夫这种事情你竟然也考虑进去了。这下我的工作就省心多了。”
许康道:“你少得意,计划制作的再好也要执行人的努力才行。能不能做好才是考验你的时刻。而且这次灾民人数超出我们的预料,将来到底会来多少谁也说不准,所以你不但要妥善做好当前的安置工作,还要制定临时应变计划。绝对不能出现手忙脚乱的情况。”
许世道:“大哥放心,若连这一点都做不好,你就砍了我的脑袋。”
“我要你脑袋何用?”
许世哈哈一笑,过了一会儿,有些犹豫的道:“我还有一个疑问,不知该不该问出口?”
“你我之间还用得着吞吞吐吐吗?”
许世感激的点下头,道:“我只想知道,难道大哥真的想将平城建成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否则为何要花这么大的力气,我可知道,若按你的计划实施,要消耗的可不只是一百万担粮食那么简单。其他各种花费,几乎可以掏空大哥这几年的所有积蓄了。”
许康没想到他会这么问,淡然笑道:“那你觉得我是为了什么?”
许世焦急道:“我正是想不明白所以才一直憋在心里。其实用这么多的物资我们完全可以在任何地方,比如青州,兖州,建立一片属于我们自己的基地。没必要非要在董卓的眼皮子底下做这一切啊。”
许康道:“你能在想不明白的情况下还忠实执行我的命令,我很欣慰。其实事情没有你想的那么复杂,我只是不想眼睁睁的看着这么多灾民无辜的死去,所以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罢了。”
许世今天明显是鼓足了勇气,要在许康面前将自己心中的疑惑一次性问完,道:“我想不明白,我一直以为大哥是一个拥有雄心壮志的人,不会被私人的感情影响判断。”
许康笑道:“你直接说我是一个贪财的,冷酷无情的人,这样我会更好理解的。”
许世脸一红道:“属下不敢。”
“这没什么,其实再做了这个决定以后,连我自己都有些吃惊。可是我还是决定这么做,或许是为了弥补自己的过失吧。因为只有做了这些,我才能告诉自己。看吧,我果然还是个好人。”
许世一脸疑惑。“过失?什么过失?”
许康却道:“你不明白也好,这些毕竟是我心中的秘密。”
………………………………
第八章 长安募捐
时间到了十一月份,竟然有三十万灾民涌入了平城,新增加的人数远远超过了许康等人的预期。
经过分析发现,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搞的那个灾民安置计划,让附近县城内的穷困百姓看到了生的希望。于是在平城百姓的示范带头作用下,这些人在吃完家中最后一点儿存粮后也纷纷赶来。
对于这些人,刚刚从长安赶过来的荀攸本来提议不收的,却被许康、王粲阻止,反正都是救人,救谁不是救啊。
但现在看来,事情明显有些失控了。
许康站在平城的城头,看着远处阴沉的天空。
荀攸就站在他身旁,随着他的目光看了一会儿,方苦笑道:“看起来是要下雪了,对我们来说这或许算得上是一个好消息。”一旦下雪,道路就有可能封闭,其他地方的灾民便很难再赶到平城了。
如今的荀攸已经接替了许世的位置,掌管了整个平城的救灾工作,压力比旁人要大了许多,看上去也颇为憔悴。因此会说这样的话也不奇怪。
许康无言的点点头,目光转向城内。此时的平城宛如一个大工地,几十万人正有条不紊的将城外的一处处森林砍平,然后将木头运往城内,建起一排排干净爽利的住房。
许康既然出了这么多的粮食自然不会让这几十万灾民闲着没事干。他采用以工代赈的方法,号召灾民自救。将每十户灾民组成一个单位,以每人每天二两的最低生存口粮为标准实行大锅饭制度。
当然若只是这样,灾民们最多维持在不死的状态中,这可不是许康所希望看到的。所以他又提供无数个工作岗位,招揽青壮劳力取石造城,伐木建房。让他们用自己的劳力换取更多的食物。
但一个小小的平城能有多少工作可做,如今不仅平城内的木房已经建了个七七八八,即便是新建的小平渡口也是鳞次栉比,宛如一座小型的城镇。
可是,灾民们依旧在不停的涌来,许康无奈,只好向朝廷求助了。“我写的奏折朝廷有回应了吗?”
荀攸露出一个无奈的笑容,道:“没有。”
许康神色严肃,想了一会儿,道:“不行,不能让长安城的那些老爷们太过舒服了。”
“你还有什么办法吗?”
“将灾民中一些能说会道的老头老太太都给我组织起来,组成乞食大军。让他们到附近的县城去乞讨,尤其是长安一定要多派些人。这样不但可以贴补些家用,还能让朝廷大员们明白,平城的事他们别想置身事外。”
荀攸目瞪口呆的看着他,道:“这恐怕有些不妥吧。”
许康彷如没有听到荀攸的话,也不知想到了什么,神情竟是越来越兴奋,道:“我们还可以组织一些能拉会唱的人,倒长安去组织义演。没错,走,让我们好好计划一下该怎样给长安人一个惊喜。”
第二天,许康便骑着马带着十几个护卫呼啸着离开了平城,回到了长安。
长安蔡府,蔡邕这些天都奔波于朝廷各个衙门之间,为灾民的事情劳心劳力,虽然辛苦,但看上去却是精神奕奕。
这日蔡邕刚回到府中便听说许康来访,正在书房等候。如今的他对这个徒弟当真是刮目相看,闻言快步走向书房。
许康见到蔡邕进来,正要行礼,却被他一把拉住,道:“你来的正好,快跟我说说平城的情况怎么样了?”
许康没想到蔡邕竟是如此关心灾民的境况,心中极为感动,将平城的情况一五一十的道出。当听到平城已基本上解决了灾民的住房问题,并且至今还没有一个人饿死,蔡邕不禁老怀大尉。
谁知许康话锋一转,道:“如今平城灾民人数已经突破了三十万,而且看趋势还会往上涨。我们存的粮食虽然还有不少,可是要坚持一个冬天恐怕还有些困难,所以这次来长安,我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