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帝国的兴亡》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千年帝国的兴亡- 第24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苏联这片广阔的土地上,哪怕是苏联人自己也没有能力在三个方向上,同时发起全面攻击。

    6月3日,一架pe-2轻型轰炸机降落在距离列宁格勒城区东南面越5公里处的机场。一个矮胖的苏军政委走下飞机后,这架轻型轰炸机便再度飞回蓝天。随着德军的攻势越来越猛,苏联西北方面军的空中通道开始变得越来越窄。

    伏罗希洛夫的防御想法很好,不过很明显这个红军老元帅是依靠上一次大战的经验来下达命令。

    德军的攻击画出个巨大的弧线。苏军除了知道他们的最终目标是拉多加湖南岸外,其他什么都不知道。

    在以列宁格勒为中心的苏联北方土地,德军由普斯科夫开始至诺夫哥罗德再到拉多加湖畔画出了一个至少有200平方公里的巨大包围网。这个包围网中至少有3条主要铁路线通往列宁格勒,然后还有数条纵横交错的铁路组成的铁路网遍布这片地区。德军有可能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向他们面前的任何一支苏军部队发起攻击。

    因为无法判断出德军的主攻方向,伏罗希洛夫只能将手中的兵力平均分配到铁路网上的重要城市中。这种安排让目前原本战斗力就不占优势的苏联红军,更可能在某些地方失去数量上的优势。更重要的是,托斯诺位于列宁格勒连接莫斯科的主要铁路线上,而沙普基则位于前者东北面不足50公里的地方。对于古德里安装甲集群来说,这两座城市实在是个诱人的目标。

    古德里安装甲集群沿着铁路线越走越快。40年横扫法国的那支德国国防军在经历了41年冰天冻地的暴风雪后又回来了。

    6月5日,古德里安装甲集群中走在最左面的第24装甲军便抵达托斯诺。随后这支装甲军绕过托斯诺,将攻城任务交给身后的第4集团军的官兵们,继续沿着铁路线向北走。伏罗希洛夫下令挖掘的反坦克战壕还没有发挥任何功能便失去作用。

    嗯……其实这些反坦克战壕还是发挥了不小的作用。至少它们成功挡住了之后第4集团军中掩护步兵行动的2型突击炮。迫使进攻托斯诺的第4集团军的官兵放缓脚步,一直等到第9集团军赶来,加强攻击火力后才拿下这座城市。

    6月9日,沙普基与它西南面的“兄弟”一样,遭到古德里安装甲集群中第46装甲军的攻击。与托斯诺不同,因为第4集团军对托斯诺攻击不顺,没能及时跟上第46装甲军的脚步。于是古德里安命令第46装甲军调头猛攻沙普基。

    凭借着临时挖掘的反坦克战壕,苏联红军将第46装甲军死死挡在防线外。仅第一天的攻击中,第46装甲军就损失了32辆2型坦克。这让古德里安气得双脚直跳,就差没冲到第46装甲军指挥部,将指挥官当场解职了。

    随后第46装甲军改变战术,试图从沙普基两侧绕过,从后方切断沙普基与列宁格勒的联系。结果负责防守的苏联红军趁德军不注意,突然发起反击。

    在沙普基东侧的丛林中,苏军居高临下,凭借着防空机枪的支援重新将德军赶了回去。结果试图从沙普基东侧突破的德军部队在损失数辆装甲车后放弃了绕行的打算,退回出发地。如果真想绕过沙普基,他们必须走出个更大的弧线,消耗更多的燃油。无论是时间还是物资都不允许他们做这种尝试。第46装甲军最后一直等到第4集团军赶来,才得以继续北上。

    沙普基更东面,古德里安装甲集群中最后剩余的第47装甲军与“瓦露基利”所在的德意志第一混合装甲军还在向北猛攻。

    德军攻势一浪高过一浪。

    “瓦露基利”成了这5个装甲师中跑得最快的部队。e50的强大性能让一旁其余4个装甲师的指挥官看得眼红不已。

    性能稳定,补给便利的e50凭借着它的宽履带在苏联土地上迅猛奔驰。厚实的装甲让它完全无视苏军阵地上射来的50mm口径以下的反坦克炮弹。武装到牙齿的精锐武装党卫军小伙子们在e系列装甲车辆的掩护下冲向苏军阵地。这群小伙子们在得到直属指挥官的授权后,再次开始了他们最擅长的突击战术。在步兵还没有跟上的情况下,他们射击任何手中持有武器的苏军士兵。放下武器举手投降的,被命令脱光衣服后全部赶走。

    古德里安每次收到来自“瓦露基利”的报告上都写着:“瓦露基利”正在突击。

    与“瓦露基利”相比,他们右边的“耶路”才是一群真正的疯子。狂热的犹太复国者们才不在乎对面苏军是死是活,他们甚至也不在乎自己是死是活。与德军用装甲车辆保护士兵生命的作法不同,“耶路”的表现更像是用士兵的生命来保护那些装甲车辆。

    每一次向苏军阵地发起攻击,他们都未等己方炮击结束便直接冲了上去。直到在苏军阵地上清理出一个缺口后2型坦克才高速越过战壕,向前挺进。他们这种奇怪表现不由让任海济怀疑,如果有需要他们是不是会身上绑着炸弹冲向苏军阵地。

    与“瓦露基利”和“耶路”相比,梅耶指挥的第35装甲师表现算是中规中矩。这个喜欢像隆美尔、古德里安那样亲临前线指挥的年轻指挥官乘坐在他的半履带装甲指挥车上,头戴耳麦,双手握着望远镜,时刻注视着前方战线。无论战况多么激烈,他都始终保持着一个日耳曼军人的冷漠神情。

    6月10日,德国a集团军群的前进脚步突然停了下来。此刻冲在最前面的“瓦露基利”距离拉多加湖南畔最近处仅12公里。就是这短短的12公里,用不了一天就能走完的12公里,古德里安装甲集群的士兵们只能呆呆看着。因为他们身后,科涅夫指挥的加里宁方面军在西方方面军的支援下,开始对德军控制区展开攻击。

    接到斯大林将战略重心转移到西方方面军的命令后,西方方面军总指挥叶廖缅科下令再度强攻奥尔沙陆桥。

    朱可夫被解职后,西方方面军总指挥由铁木辛哥出任。不过之后西方方面军被他们对面的德军阻挡在奥尔沙陆桥的东侧出口,寸土未进,寸功未得让斯大林对铁木辛哥失去了耐性。于是叶廖缅科这个在基辅遭到惨败的苏联将军再度接受任命。出任西方方面军总指挥。

    关于安德烈・伊万诺维奇・叶廖缅科这个前苏联元帅有很大争议。一般都认为这个苏军元帅有些名不符实。与他同时期的几名前苏联元帅各个都表现得远比他优秀的多。朱可夫、罗科索夫斯基、马力诺夫斯基、科涅夫等等。(瓦杜丁死的太早,可惜了……)

    叶廖缅科留给人的印象就只有脾气火爆,一有不满就对部下拳打脚踢。以及他那完全没来由的自信。

    基辅合围战前夕,斯大林曾问过叶廖缅科能否靠手中的部队守住基辅。叶廖缅科自信的回答道:他一定能守住基辅,挡住古德里安这个流氓。结果我们都知道,不仅基辅丢了,叶廖缅科本人还被古德里安这个流氓狠狠戏耍了一番。

    按理说,像基辅这种惨败足够将叶廖缅科送上军事法庭了。巴普洛夫在比亚韦斯托克丢掉三个集团军,结果被斯大林直接下令枪毙。叶廖缅科在丢掉了基辅的同时,还葬送了苏联在西南地区的全部力量,更是将哈尔科夫工业区、顿巴斯和克里米亚暴露在德军面前。这样看来,叶廖缅科即便被绑起来用机枪来回扫射都不为过。

    不过很奇怪的是,斯大林虽然对叶廖缅科失去了信心,但却大度的放过了他。这可能是因为叶廖缅科和伏罗希洛夫、布琼尼一样同样是骑兵出身。也可能是因为斯大林看上了叶廖缅科的优点――那种无论面对如何危险的状况,他都能始终保持着绝对自信。

    铁木辛哥在奥尔沙陆桥表现平平,让斯大林非常不满。这个时候他想起了叶廖缅科,那个时刻都充满着绝对自信的叶廖缅科。

    有时候做不做得到是一回事,想不想却又是另一回事。

    一个指挥官如果没有想过自己能赢得战争,那他又怎么可能带领军队赢得战争呢?

    历史上的42年,在北非的英军全部被隆美尔打怕了。所有人都认为亚历山大不可能守住。蒙哥马利到达后做的第一件是就是告诉在北非战斗的英军,他们能守住亚历山大,能守住北非殖民地。在蒙哥马利的鼓舞下,北非英军在阿拉曼打出一场漂亮的反击。当然你可以说阿拉曼战役,英军全是靠着手中远多于德军的武器才取得胜利的,和蒙哥马利没有任何关系。但你不能否认蒙哥马利为北方英军带来的自信。

    斯大林再次启用叶廖缅科也很可能是为了这个。一个时刻充满自信的指挥官,总比那些摇摆不定的指挥官来得强。
………………………………

第一百四十二章 英雄之城,死亡之城(17

    接到斯大林的命令,叶廖缅科二话不说直接下令进攻。结果遭到他的众参谋们的一致反对。

    斯大林的命令很笼统,只说要占领奥尔沙。

    叶廖缅科的命令也很笼统,西方方面军要占领奥尔沙。具体该如何进攻、走那条路、派哪支部队都没有说。

    这到不是叶廖缅科急糊涂了,忘了这些。也不是他故意将这些工作全部扔给下属,自己当个甩手掌柜。而是因为他根本不需要做什么。

    是的,铁木辛哥离开前,西方方面军就已经向奥尔沙发起数次攻击。只不过到最后都因为德军的拼死抵抗以及彼此间配合生疏而被迫放弃。在叶廖缅科看来,铁木辛哥制定的行军路线已经很完美了,无需做任何改变。唯一需要改变的是苏联红军的士气,以及让他们战斗到底的决心而已。

    叶廖缅科这么想,不代表他的参谋们也这么想。

    既然最高指挥部下令,将战略重心由西北方面军向西方方面军转移,那么西方方面军必须做出成绩来。否者就对不起国家,对不起党。继续沿用上一任指挥官的战术,怎么看都有种敷衍的意思。

    叶廖缅科可不管他的参谋们在想什么。直接一顿拳打脚踢外加枪毙的威胁后,新的命令被传达下去。

    一接到新的命令,位于奥尔沙陆桥北面的罗科索夫斯基立刻指挥着他的第14集团军再度向面前的德军发起攻击。与叶廖缅科相同,罗科索夫斯基也对自己抱有绝对的信心。他相信只要自己的补给能得到保障,这要一旁的加里宁方面军能掩护好自己的侧翼,第14集团军一定能在第一时间内,砸烂对面的德军,冲进明斯克。

    罗科索夫斯基一开始活跃,对面负责阻挡他的德国第2集团军一部就开始手忙脚乱。在罗科索夫斯基面前耍小手段,无异于关公面前耍大刀。当你面对一个优秀指挥官的时候,一切战术欺骗都显得苍白、可笑。

    负责指挥第2集团军与后方第5集团军的瓦尔特・莫德尔临危不乱。依照一个月前的经验,见苏军来势凶猛,他立刻命令位于普里皮亚特沼泽内的第2集团军一部向后撤退,试图拉长战线利用沼泽再度拖垮苏军。

    莫德尔的战术成功了一半,因为南侧的苏联第30集团军再次“淹没”在泥沼中,进退维谷。不过北侧的第14集团军可不吃这一套,罗科索夫斯基相信,这次他们北面的加里宁方面军一定能掩护好他们的侧翼。

    任海济一边走一边摘下头上的军帽,他随手将军帽扔在一旁的桌子上,这个动作让原本放置在桌面上的纸张四处飞扬。

    无视身边法密尔怒视自己的眼神,无视女孩走上前弯腰捡起文件的身影,任海济环视一下四周后冲着站在一起的克莱茵和凯尔两人问道:“凯尔,什么事?”

    “我的元首……”向任海济行了军礼后,凯尔将手中的文件递了上来。

    凯尔的话和动作让任海济一愣。他知道凯尔和克莱茵很少会对自己直接使用“我的元首”这个称呼。尤其是凯尔,当这个纯粹的日耳曼军人使用如此正式的称呼时,一定代表着他接下来说的话很重要。

    接过凯尔递来的文件,任海济微微皱眉看着凯尔。似乎在等对面这个高大的男子接着说下去。

    “我的元首,来自柏林的三重加密电报。”

    “艾瑞卡送来的吗?”任海济低头看向手中的文件,同时问道。

    “不。看签名来自陆军指挥部。”

    “哼~布劳希奇那家伙吗?”任海济略带笑意地轻哼一声后看着手中的文件,不过随着他一行行扫视过文件内容后,脸上的微笑逐渐消失了。等看完后,他将文件一把塞到法密尔手中,同时大声道,“法密尔,回电。”

    女孩一声不响从上衣口袋中掏出记事本与铅笔,站在任海济身边静静等待着。

    “一切决定权完全交由军队各指挥官手中。战役第三阶段实施时间不变,各前线指挥官必须依照原定计划行动。以此为前提他们可以在他们认为必要的时候放弃一切他们认为可以放弃的东西。但在战役进入第三阶段前,预备队不得随意调动。前线指挥官必须依靠手中仅有的一切完成计划中的任务。告诉他们,如果做不到,那就去死吧!”

    在任海济说完的同时,法密尔的笔也停了下来。这个女孩盯着自己的记事本看了半天后又用手中的铅笔来回涂了涂才撕下这张纸,递到任海济面前。

    任海济看了看法密尔递来的纸张,确认内容没有任何问题后,他又扭头看了看身边面无表情的女孩。随后他再次低头看看手中写着自己回电内容的纸张,再看看法密尔毫不畏惧,瞪视自己的眼神。

    “关于这个,你没有什么要解释的吗?”任海济看着法密尔,扬了扬手中的纸张。

    “我记录的有问题吗?我的元首。”

    见法密尔若无其事地看着自己,任海济将手中的纸张递还给女孩。

    “不,没有。”

    “我明白了。”从任海济手中接过纸张,女孩头也不回向一旁恩格尼码操作员走去。她手中那张写着任海济回电内容的纸张上,任海济说得最后一句话被女孩用铅笔涂掉了。

    得到任海济的回电,莫德尔立刻命令与苏联第14集团军对持的第2集团军一部向北移动。第2集团军的举动让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博克急得上蹿下跳。

    与第14集团军对峙的第2集团军一部向北移动,这等于为苏军让出一条通往明斯克的道路。莫德尔的举动在博克眼中简直就是叛国。

    6月11日,莫德尔被召唤到位于明斯克的中央集团军群指挥部。

    在作战会议上莫德尔与博克两人发生激烈争执。博克要求莫德尔让第2集团军一部回到他们原来的阵地。继续阻挡苏联第14集团军的攻击。而莫德尔则坚持认为自己现在的命令才是正确的。因为无法得到预备队补充,他必须充分利用手中每一支部队。

    会议最后,莫德尔大声质问博克:“现在到底是谁在指挥前线部队?是元帅阁下,你?还是我?”

    博克最后妥协了,只是他依然不忘提醒或者说是威胁莫德尔道:“我希望你明白自己在做什么。将军。我也希望你已经做好准备,为自己下达的命令负责了。”

    向博克行礼后,莫德尔头也不回走出中央集团军群指挥部。当天他就返回奥尔沙。

    战况的发展证明了莫德尔无愧于“战术大师”这个称号。

    第2集团军一部舍弃他们对面的第14集团军向北移动,一头扎进第3装甲集群的控制范围。与此同时,莫德尔越过中央集团军群指挥部,直接致电陆战最高指挥部。接到莫德尔电报的布劳希奇立刻下令,将这些第2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