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在门外等候命令的西瑟立刻走了近来,从公文包中取出一封黑色文件放到任海济面前的书桌上。随后转身离去顺带关上了房门。
“这就是原件。”任海济说着再次划上了火柴。很快黑色文件便在任海济手中燃烧起来……
送走了米尔希,西瑟转身回到了任海济的书房。刚进门他便发现他的小主人正站在窗前将握在一起的双手靠在背后,双眼有些出神地望着那已漆黑的夜空。西瑟知道他的小主人此刻肯定在想些什么。不知从何时开始,那原本高高的窗台已挡不住他那小主人的视线,那里成了他的小主人最留恋的地方。每当这个时候西瑟总能从他的小主人的双眼中看到那无限的寂寞与孤独。
他一个人肩负的实在是太多了……
西瑟在自己心中小声地对自己说。
“你不用在意。西瑟。”似乎猜到了西瑟在想些什么,任海济突然开口,“自从戈林死的那天起我就知道自己必定会走到今天这一步。我已经无法再回头了,在满是鲜血与死亡的道路上我只有继续走下去。哪怕最后我自己成为这条路的路基……放心,我至少现在还活着……应该还……活着……”
“小主人……”
“西瑟,回答我。那件事怎么样了?”突然结束伤感的任海济猛地转过头,冰冷的眼神直射向西瑟。
“是,是的。小主人。”似乎是感到来自于任海济身上的恐惧,西瑟连忙打开手中的公文包说到,“根据报告,他拒绝了我们的建议。他认为法西斯的统治只会带来恐怖与战争。那不是他所希望的。”
听到西瑟的回答任海济的嘴角翘了起来,“他说的没错。但是这个世界根本就没有所谓的自由与公正,所有的一切都是相对而言的。”说着任海济点起了烟,“真是可惜啊,没办法了,就这样放着实在太危险。所以……”说到这里任海济做了个用手划过脖子的动作。
“这……我明白了。”
“记住,干净点。不要让别人抓到尾巴。”任海济深吸了一口烟,“至于后面的其他人,如果和那个人一样不愿合作。那么就全部……”
“是的,我明白了,小主人。”
“上面的人你都记住了吧。那么把名单给我。这东西留着太危险。”说着任海济接过西瑟递来的文件后用嘴中的烟引燃了那张纸。随着火焰的燃烧,齐拉德・莱奥(匈牙利物理学家。美国核物理工程的发起人。)大卫・玻尔(丹麦物理学家。美国曼哈顿计划参与者。)恩利克・费米(意大利物理学教授。曼哈顿计划核反应堆攻关小组组长)罗伯特・奥本海默(美籍犹太人,曼哈顿计划的主管。有“原子弹之父”之称。)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这个是人都知道,就不介绍了)弗兰茨・卡夫卡等一连串名字逐渐消失在火焰中。任海济在有关原子弹开发人员的基本方针就是:不能为我所用的,别人也别想得到。德国的科研技术或许不占优势,但美国也别想。
“不要怪我……我也是迫不得已……”任海济仿佛是在喃喃自语地说。
;
………………………………
第三十四章 鲜血浸染的德意志(3)
鲁伊特不停地环视着四周。他惊讶的盘点着围坐在自己四周身穿白大挂的科研工作者出自于哪家公司。
今年27岁的鲁伊特出生于一个平凡的家庭。他从小在机械方面就有着特殊的天赋,5年前刚从学校毕业,原本尝试着想去“宝时捷”找工作的他突然被“施维茵重工”雇佣。之后他自己也不清楚他的老板出于什么原因而让年轻的他参加了“拖拉机设计计划”。在那里,他第一次见到了自己的老板。那个比自己年轻近十岁的孩子所表现出的才能让他无比的惊讶。在他的主持下,鲁伊特所在的研究小组顺利的开发出了连他们自己也为之震惊的坦克。
私下里鲁伊特曾问过任海济:为什么让他这个年轻,毫无经验的人参加这么重要的计划?得到的回答却是:正因为你年轻,经验可以积累,而一但失去了创造力就太迟了。
原本重复的生活到今天被突然打断了。一大早,鲁伊特还想继续对车体负重轮进行改良。他的组长便将一纸文件交给他。顺带还语重心长地对他说:“我一直将你当成自己的孩子,没想到这么快就到了分别的时候。我知道你的才能,但你还太年轻。我有时候真搞不懂老板是怎么想的。你以后要自己小心。”
这一小段话让鲁伊特一惊,以为自己犯了什么错误。但那一纸文件上却除了一个让他报到的地址外什么都没有。一脸疑惑的鲁伊特收拾好自己的行李后上了“施维茵重工”为他特地准备的车,之后就被送到这里。
“你是‘施维茵重工’的员工吧?你知道召集我们来这里的原因吗?”一个年约40岁的男子突然向鲁伊特问到。
鲁伊特仔细看着那位男子胸口的铭牌,上面写着“戴姆勒・奔驰”。鲁伊特摇了摇头,和在场的其他人比起来,他显得有些微不足道。如果不是因为自己的铭牌上写着“施维茵重工”恐怕这里没人会和他这个毛头小伙打招呼。
“这样啊。”男子似乎有些失望,“将我们召集来的是副元首。我还以为你是‘施维茵重工’的人,会知道些内幕消息呢。”
鲁伊特羞愧的低下头。他已经猜到,出现在他面前的是各大公司的科研精英,和他们比起来自己的身份实在差了很多。
“heilhitler”在场的所有人向着前45度伸出了自己的右臂,同时大声喊到。
“heilhitler”任海济回礼后走过鲁伊特身边,暗地里踢了鲁伊特一脚。小声说,“抬起你的头,别像个女人一样。这里要的不是窝囊废。”
等任海济站到讲台上后,所有人默默坐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看着他。
“我想大家都很奇怪,为什么德国政府要将你们聚集在这里。我在这里先向你们说明一点。从今天起,你们就属于这里。属于‘德国武器研发部。特殊装甲车辆研发组’。今天这里在坐的人就是你们今后的同事。”
任海济的话引起一阵骚动。
“我知道你们的质疑。但是今天开始的计划将会是任何一家公司都无法独立完成的项目。而当这个计划完成的时候你们将会为自己有幸参加这个跨时代的设计计划而感到自豪。”说到这里任海济拿起了放在讲台上的文件,“各位,我将这个特殊装甲车辆开发计划命名为‘e计划’既‘entwicklung’(德语:发展)计划。各位都知道,我们德国陆军现在装备的战车以2型战车为主。(声明:这里的2型战车并非历史上的2型战车。而是之前“施维茵重工”设计的东西。)但是我们还有大量的轮式装甲车,半履带式装甲车,以及以2型战车底盘设计的突击炮和自走炮。这些由你们各大公司设计的装甲车辆将会是我们德国陆军的至宝,但是问题也很明显。”任海济说到这里停了停,“各种战车将用于不同的环境,配备不同的部队,适应不同的战场。唯一相同的便是它们将协同作战。那么为了维护这些车辆,我们的补给中将配备大量的备用,维修,替代用零件。这些规格不同的零件将大量占用我们的补给。各位想象一下,我们的2型战车的某个齿轮坏了,而备用零件中有装甲车的,有突击炮的,却惟独没有2型战车的。这个时候我们将面临怎样的窘境?同时原本的竞标的确是件好事,但现在那将是一种对于资源的浪费。而现在这个计划将解决上面的问题。”
“那,副元首。这个所谓的‘e’计划到底是什么?”
“这个‘e’计划很简单。”任海济的脸上露出了一惯的微笑。随着任海济点头的动作,原本站在他身后的两名士兵将手中的文件分发到每个人手中,“这个计划的根本便是对于德国现在的特殊装甲车辆进行整理,零件共用。即设计一系列新型车辆使他们之间的零件能够通用。这就是这个计划的基本目标。”
鲁伊特翻开那本封面上写着大大“e”字的文件,才看了两行便倒吸一口冷气。这个计划在他眼中看来无异于天方夜谭。根本就不可能现实。他听到来自于四周的议论声,他知道很多人持有和他相同的想法。
“我知道你们在想什么。”任海济大声说着,“70%以上的零件能够通用,这的确有些不可思议。但这是基本目标。”
任海济心中暗想:如果让他们知道自己最初的目标是80%以上,不知道他们会是一幅什么表情。
“我将这个计划的车辆按吨位分为5种。即e-5,e-10,e-25,e-50和e-75。在详细解说这5种车辆之前我有些话要告诉你们。首先是关于发动机。“施维茵重工”最新研制的发动机已能达到650马力,现在新型发动机仍在改进中。预计可以达到700甚至900马力。然后是克掳伯的火炮设计。可以说只有你们想不到,没有他们做不到。最后是关于装甲设计。法本化学正在尝试全新的装甲,如果他们成功的话新型装甲与尺寸相同的纯钢装甲的效果相同,重量却可以轻80%。”
任海济的话再次引起一震骚动,尤其是最后一点。但任海济知道在传统装甲中融入一定量的石英,二氧化硅或普通沙子完全可以达到这一点。他原本的时空中美国的m48预期采用的就是这种复合装甲。不过装甲研究出来后m48就停产了。
;
………………………………
第三十五章 鲜血浸染的德意志(4)
“首先是e-5。它的基本设计为轮式装甲车,用于取代现在的sd。kfz221。在这里我不得不抱怨一下。现在的sd。kfz221在速度和火力上的确能满足我的需要,但他的越野性能以及只能对抗一般子弹的装甲让我非常失望。e-5必须在以上两点作出改进。当然我并不指望它能抵挡75mm火炮的直击。不然我们就不需要之后的战车了。对吧!”任海济那种有些自嘲的话语让会议室内的紧张气氛缓和了些,“然后是e-10。关于这个我的设想是半履带式装甲车,也就是现在的sd。kfz251的后继型。关于它的要求最大公路时速不得低于60km/h。同时它必须能拖动陆军的大口径火炮,还必须能装载除驾驶员外至少6名士兵。这些都是基本,至于武器方面你们自己考虑。”
任海济的话说到这里停了下来,用眼光扫视了一下在坐者,所有人都一脸沉思状。在他们看来设计一辆优秀的半履带式装甲车并不难,难的是在零件方面要保证和之前的e-5通用。其实在任海济原本的时空中e-10的设计是装备了75mm火炮的驱逐战车。不过在任海济看来既然已经有了更为优秀的e-25,e-10的存在实在是可有可无。所以他直接将e-10改成了半履带装甲车。
“各位注意,接下来的将是我们德国陆军的主力。e-25驱逐战车,该战车将与之后其余两款战车协同作战,同时也将配属于步兵作为必要的反装甲力量。其火炮要求至少为75mm/l70。最大装甲不得低于80mm,最大公路时速最少60km/h。e-50,88mm/l72火炮,采用30度倾斜式装甲,最大装甲130mm,最高公路时速60km/h。交叉式负重轮,宽履带。e-75;88mm/l100火炮,最大装甲150mm,30度倾斜角,最高公路时速50km/h,交叉式负重轮,宽履带。”
任海济一口气说完,想了想又补充了一句:“以上都是标准。在设计的同时不要忘记给予战车足够的发展空间。”说完也不等人提问,任海济直接转身离开。留下一群人大眼瞪小眼。
鲁伊特不停回想着他的老板之前所说的。自从见识过任海济对于发动机的改良后他丝毫不怀疑他的老板刚才所说的一切。但所谓的“交叉式负重轮”到底是什么他想了半天不明白。看看周围一群人紧缩眉头的表情估计也是遇到了和自己一样的问题。
“e计划”能否成功任海济根本就不担心,既然历史上已经出现了那决不会有任何问题,问题是这个计划要多少时间才能见到成果。任海济记得在他的时空中这个计划是对德国战车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总结后跨时代的设计,现在德国的战车还没上过战场,问题也没法总结。
“算了,到时候如果他们实在不行再给点建议吧。”任海济小声对自己说。这个时候任海济真恨自己不像那些穿越的同伴,不是带着电脑就是脑袋和电脑有的一比。他的确是喜欢工程,但坦克这种东西他也只有从资料上看过。而作为军事迷,当他看到坦克的性能后就将那些结构图给忘了。所以当初的2型坦克他只参加了发动机的改良,整个坦克的设计都是由“施维茵重工”的员工自行完成的。
让任海济没想到的是根据战后统计从1934年正式生产到1943年正式停产的2型战车(包括各种改良型号)总共生产了约9300辆,成为名副其实的“钢铁军马”。从1941年年末正式生产到1945年正式停产的的“豹”式坦克总共生产了约5500辆。从1942年年初开始生产到1944年停产的“虎”式坦克(包括之后的虎2型)总共生产了约1100辆。而从1941年开始生产的e-50和e-75到1945年分别生产了约2100辆和1300辆。更让任海济没想到的是德国的设计者们在完成了“e计划”后对最具潜力的e-50进行了改良和重新设计。新坦克被命名为e-60s。该坦克于1943年开始生产,因为登场时间太晚只参加了最后的“莫斯科攻防战”和“攻克克里姆林宫”两战,战后该坦克依然进行改良设计,加装各种现代化装备直到1970年被德国新一代主战坦克“gespents”(德语:亡灵)取代。
“你说让我出使英国?”希特勒难以置信地反问到。
“是的,我的元首。”任海济说着将面前茶几上放着的小块蛋糕扔进自己嘴中。这个动作让坐在他对面的赫斯微微皱起了眉。任海济才不在乎赫斯的感想,在他看来只要希特勒不出声指责那自己能表现出多少无耻就表现多少。反正这种私下的午茶聚会是不会有外人在的。
希特勒看着任海济缓缓端起面前的咖啡杯:“那么理由呢?”
“为了与英国达成新的协议。”
“新的协议?”里宾特洛甫问,“什么新的协议?”
任海济心中暗暗向着里宾特洛甫翘起了大拇指。这个问题问的及时,要不然希特勒这个德意志的元首就要看上去像个只会提问的学生了。
“是关于海军的新协议。”任海济从口袋中掏出了烟,“现在陆军已经臣服与您了,我的元首。但海军的态度还不明确,所以我认为是时候给海军点甜头,让海军追随您。而最方便的莫过于让海军看到崛起的希望。让他们意识到只有跟随伟大的元首您才能让海军重建。”
“听起来似乎是不错,但成功的希望有多少?”
“我亲爱的施佩尔阁下,我可以明确告诉你。只要不超过英国人的底限,这个协议的成功率可以说是一百。”任海济的脸上挂着一惯的微笑,“那些英国人自喻绅士,只要能保证自己的颜面,他们是不会拒绝我们的。”
“那英国人的底限是多少?”这次是戈培尔在提问。
“很简单,35%”任海济的话停了停,“整个英联邦舰艇总吨位的35%。”
“不可能的,英国为确保自己的海上霸权是不可能同意这个协议的。”里宾特洛甫连忙否定。
“不,他们会的。”任海济喝了口咖啡,微微皱眉。他不喜欢咖啡这东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