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水!
“把毛竹拿过来!”
施奕文这边的话声刚落,那边李得胜他们就扛着一根大毛竹过来了,在后世压水井引水管都是用铁管,而在这里施奕文选择了毛竹。它的寿命虽然比不上铁管,但在这个时代来源广泛,数量充足,最重要的是它足够廉价,老百姓能用得起。
忙活了半上午,井筒打成后,在众人的注视中,下了毛竹井管,然后一个铸铁的井头,被按了上去。
井头按好后,早就急不可耐的辛自修急声头号道。
“致远,这就好了吗?”
尽管没见过压水井,可辛自修仍然感觉差不多已经完工了。
“差不多了,等水引水上来,把泥浆排空就行了!”
施奕文一边解释,一边将水桶里的水倒进井头,然后就开始压水了。在众人的注视中,铁制的井口随着他压动铁柄,黄色的泥浆水不时的被压出来。
尽管只是泥浆水,却仍然让众人看傻了眼!
“这,这怎么可能!”
周学昆和其它的井匠,无不是惊愕的睁大眼睛,他们盯着那铁制的井头,盯着从井头里压出来的泥水,喃喃道。
“这,这水是怎么出来的?”
原本绝不可能出水的铁井头里,尽管压出来的是泥水,可却仍然让围观的人无不在惊讶之余露出满面的欢喜。
神情惊愕的辛自修走到水井前,伸手接一捧泥水,尽管泥水仍然很浑浊,但是他仍然激动的喃喃道。
“有水,有水,这下好了,这下深州百姓可有救了,这当真是引的黄泉水,救得天下人的好宝贝啊……”
………………………………
第214章 井法 (第一更,求推荐,求收藏)
一望无际的田野。
在枯焦的田禾间,走着一两一少两个人。
“赤地千里!赤地千里啊!”
突然,年迈的老人仰起脸,口里发出一声骇人的长啸。他的声音沙哑,在喊出这句话的时候,那张脸上全是绝望,对将来的绝望。
少年呆呆地在一旁看着,看着老人失魂落魄的模样。恰在这时,前面的田间传来百姓欢呼的喊声。
“出水了,出水了……”
激动的年青人不断的压动着水井的铁柄,似乎想要一下就把那水全都压出来似的,从井口压出的泥浆水顺着田袭流淌着,尽管只是泥浆水,可却让围观的百姓看到希望。
“哎呀,真的出水了,真的出水!”
“这可真是神了,铁棒往地上一戳,再装上根毛竹和井头,一压水就出来了。”
“可不是,我的老天爷,那李井匠呢?当初他可是是说要是这铁井能出水,他就把眼睛给扣出来……”
“就是就是,今个他要是扣眼珠子,也得让他给咱们村打上几口井来。”
“打这铁井,又岂用得了井匠?”
“可不是,只要身体壮实,往地上一戳,半天功夫就能打出四五口中井来……”
压水井的出现,完全颠覆了百姓对于水井的认知,一口口水井的出现,让枯焦的田禾再次返青,也让人们在这大旱中看到了希望。
有时,在这样的时节,所需要的仅仅只是希望而已。
这天傍晚,轿子刚在知府衙门前停好,已经奔波一天的辛自修就从轿中钻了出来。
“老爷这么快就回来了?”
老仆挑高灯笼照着路。
沉着脸,匆匆进门的辛自修,边走边问道。
“阿旺,施公子在吗?我有话问她!”
阿旺听着,连忙说道。
“老爷在见施公子?我这就去喊他……”
“天色都这么晚了,我去见他!”
说罢,辛自修就直奔后院,来到施奕文住的房屋前,就听到屋中传出的话声。
“……压出水井的原理,就是把一根井管通入地下潜水层,井头上面有一个活塞,下面有一个阀门,这个活塞和阀门都是一个单向阀,使空气往上走而不往下走,活塞往上走时,阀门开启,可以将下面管子里的空气抽到上面空腔来,活塞往下走时,阀门关闭,空气从活塞边上冒出来,如此循环将下面管子里抽成真空,水就在大气压的作用下,被抽上来了……”
于房中踱着步子,施奕文说着,张静修则在那里记着。
“致远,这什么是大气压?”
笔尖一顿,张静修好奇的问道。
“这个大气压……”
正想要解释时,施奕文又说道。
“子宣,这大气压解释起来倒也麻烦,其实,我编写这本《压水井法》,就是为了让天下人都知道如何打压水井,至于原理,他们懂不懂倒没有什么关系,最关键的是把这井法传播出去,这样将来要是家家户户都打上一口压水井,我大明就再无大旱之忧!”
施奕文的话,让正准备进屋的辛自修不由一惊,然后听张学敞问道。
“再无大旱之忧?这,可能吗?”
“怎么不可能呢?”
手摇折扇,施奕文笑道,
“打一口压水井,至多也就二两银子,一口压水井每天出得水可以浇十亩地,虽然费些体力,可总好过旱时无水可用吧,这一家一户只要有一口井,即便是碰着大旱,只要有这口井在,就不愁庄稼没有收成,如此,百姓也就再无大旱之忧了。”
闻言辛自修走进屋来,语气显得有些激动。
“致远,你这井法赶紧写出来,待压水井风行天下时,我大明百姓受益者又岂止千百万!待书成后,本官就上书朝廷,将此法推行全国,到那时,天下百姓必定再无大旱之苦。”
相比于南方的偶发的旱情,北方隔三差五的大旱,不知让多少北方家庭流离失所、卖儿鬻女维持生计。作为河南襄城人的辛自修自然看到压水井推行于世的好处。
收起手中的纸扇,施奕文笑道。
“如此,就有劳抚台了。”
“本官这里那谈上什么劳?”
摆摆手,辛自修又说道。
“不过,这压水井关键是要有铁铸的井头,要是没有井头,单有打井的井法,怕也没什么用处。”
看着施奕文,辛自修说道。
“现在,这深州城内外的铁铺虽全力铸造井头,可每天制出来的不过只有区区十几个,这十几个井头,别说是外地,就是深州府自己也不够用啊!现在各村为了争抢井头,纷纷加价购买,即便是加价也不得啊!甚至就县里都没有铁铸井头啊!”
拿起桌上井法草稿,辛自修长叹道。
“这井头虽说简单,可一个井头需要用铁将近三十斤,一个井头看似用铁不多,可单就是一个深州,没有几千个井头是万万不够用的,老夫今日与李知县去乡下的时候,村里的乡绅甚至请老夫许他们把城墙上钟楼里的铁钟拆下来铸井,可即便是如此,也不过只能铸出区区百余个井头,僧多粥少、僧多粥少哇!”
想着乡下各村争抢井头的模样,辛自修忍不住摇头长叹道。
“这个好办。”
听辛自修这么一说,施奕文便笑道。
“铁料不够就办铁厂炼铁就是了,嗯,我在遵化那边就有一家铁厂,如果有需要的话,可以直接从那边买铁过来,甚至直接铸成井头,铁厂生产的井头可以经运河运过来……”
提及自己的铁厂,施奕文的眼前顿时一亮。这倒也是一桩不错的买卖,自己怎么把这茬给忘了。铸压水井也需要大量的铁,这不正是扩大销路的好时机吗?
“哦?是么?”
辛自修脸上立即浮起喜色,他看着施奕文说道。
“你有铁厂?那就再好不过,此事就由的致远操办,不知致远以为如何?”
对于辛自修的这个要求,施奕文当然不会拒绝,救人赚钱两不误,这也是好事。所以也就答应下来了,毕竟,这本身就是件好事。
………………………………
第215章 分散(第二更,求推荐,求收藏)
两天后,施奕文一回到工厂,就立即组织工厂开始制模生产压水井的铁井头,与在深州时用砂模铸造不同。因为需要大规模生产,所以改用铁模铸造。
铁模并不是什么新技术,早在春秋战国时,就已经出现在铁范铸造,其中有铁农具范,制作精巧,构造完善,工艺水平很高。直到现在各地铸锅、铸农具等大规模铸件时,也都是用铁模。
因为压力井原本就没有什么技术难度,有了模具以及充足的铁料,不过只是一天的时间,就铸造出了数百个。
“现在一天可以造的600个,按这个产量的话,一个月差不多可以铸两万个……”
沉吟片刻,施奕文摇头说道。
“产量还是低了些,既然是救灾的物件,要赶着天时,这样再增加一些模具,让工人加加班,争取一天造2000个以上,这样一个月就能造六万个……即便是六万个,也还是不多啊。”
施奕文长叹了口气,这个时候,他更加怀念另一个时空里,让人羡慕嫉妒恨的工业能力了。
“北直隶百姓又岂止百万户,受灾的百姓差不多有几十万户,哎,只能说勉强够吧!”
个人的力量总归是有限的,一家工厂的力量也是有限的,即便是把卢沟铁工厂全部的产能都用上,也不可能满足北直隶的需求,面对这样现实,施奕文也显得有些无奈。
“公子,即便是造出六万个,也能活民不下数百万,这也是大功德了,”
徐思诚看着神情无奈的施奕文说道。
“况且,你不是让书楼那里刻印《压水井法》了吗?想来不出几年的时间,这压水井必定会风行于世的。到那时天下苍生也能从中受益。”
天下苍生……徐思诚的话,让施奕文想到了几十年后的崇祯大旱,陕西几年不雨的旷世奇旱,靠着井深只有不到十一米的压水井,有用吗?
不过随后,他又想到另一种可能,也许再过几十年,在自己的努力推动下以到时候技术水平,兴许都已经可以打出深井用蒸汽机,甚至柴油机抽水了。到那时机井的深度可以达到上百米。
“但愿如此吧。”
默默的点点头,施奕文看了一眼图纸,然后说道。
“现在咱们厂的铸造成本是多少?”
“回公子,一个井头用铁三十一斤六两七钱,一斤铁市价是一分银子,虽然咱们厂用的遵化铁厂的铁,成本比市价低上五成,不过在计价上,仍然是按市价采买,所以铁价就是三钱一分六厘加上化铁用焦以及工费,一个井头的成本不超过四钱二分,我初步定下的出厂价是一两一钱五厘。”
在徐思诚一一道出井头的总体成本时,施奕文深思片刻,然后说道。
“我们的成本不到五钱银子,是因为我们的化铁成本低,我深州的时候算过,民间的铁匠铺铸造,成本不会低于八钱,我们卖一两一钱,铁匠铺的利润就会少很多,现在我们需要的是他们把就近生产,在短时间内让尽可能多的百姓受益,所以,我们可以把出厂价提高一些,这样,铁匠铺有利润,他们才会纷纷铸造的井头,他们从中获利的同时,才能让更多的百姓受益。”
有时候,产品定价并不一定会遵循市场规则,就像二战时日本为了动员民营企业生产军火,把武器价格提高了一成,以激发民企生产军火的热情。而在备战时期,国家向地方动员线采购武器的价格,甚至有些产品是用一倍于正规兵工厂的高价。
现在施奕文提高价格的目标,是为了增加“小企业”的利润,让他们有足够的热情投入到井头的生产制造中,从而让更多的百姓受益。
“我明白了,这样的话,井头的最后售价差不多就是二两,再加上打井的费用,应该不会超过二两三钱……百姓们差不多也能负担得起。”
点头表示赞同之余,徐思诚又说道。
“公子,估计到时候各地会需要很多铁,我看铁厂那边的产量可以增加一些,毕竟一个井头要几十斤铁呢,千百万户人家,要是家家都打井的话,到时候需要的铁可是个天文数字。”
“嗯。”
轻应一声,施奕文笑了笑。
“其实,咱们通过卖铁也可以获得不菲的利润。”
其实也就是随口一说,相比于井头获得的利润,施奕文反倒更看重压水井给天下百姓带来的诸多好处。
“等到北方百姓家家户户有了压水井之后,北方百姓就不再纯粹靠天吃饭,小旱无忧、大旱糊口,到时候,咱们的棉布等产品的销量,也会有所增加,嗯,甚至……”
突然,施奕文像是想到什么似的,先是沉默片刻,然后又说道。
“甚至咱们还可以制造肥料,有了肥料的帮助,不但作物的产量可以成倍的提高,甚至一年两熟也会非常普遍,冬种小麦,夏种玉米……”
想到后世黄河两岸常见的一年的两熟作业,施奕文自然而然的想到了空间里农牧研究所里的农作物标本,也许今年就可以把那些标本取出来进行繁育。那些小麦、水稻、玉米等农作物标本,数量虽然不多,但是只要慢慢的繁育,不出几年的时间,肯定可以成倍的增加农作物的产量。
“制造肥料?”
对于玉米,徐思诚并不陌生,它御用的谷物,最初可能只是在上林苑嘉蔬署这样的地方种植,但是现在已经逐渐传入民间,虽然有些稀罕,但却也能吃得到。相比之下,他更好奇肥料是怎么制造的,之所以会这么好奇,是因为他知道,施奕文口中“制造”的含义。
“难不成,肥料也能像其它的东西一样,在工厂里头制造?”
诧异的看着施奕文,徐思诚的语气中尽是怀疑状。
“嗯,差不多吧,有一些矿石通过简单的处理之后,是可以当作肥料的,甚至就连同咱们硫酸厂的矿渣,也可以用来制造肥料。”
………………………………
第216章 张公子的算计(第一更,求推荐,求收藏)
化肥!
尽管开始的时候不过只是灵光一闪,但是当天晚上,仔细寻思了一下,施奕文发现这件事确实大有可为。尤其是在图书馆里查找了一些相关资料后,他有些诧异的发现,化肥的生产制造确实非常简单。
“磷矿石加硫酸……这样就得到了磷肥?”
诧异的看着土法生产化肥的资料,在惊讶之余,施奕文又找起了磷矿的资料。
“张家口市涿鹿县矾山磷矿,嗯,储量差不多两亿吨……这可真是个大矿!”
硫酸、磷矿石!
想到制造酸厂本身就已经过剩的硫酸产量,施奕文自然把念头动到了涿鹿县矾山磷矿上,毕竟,那里距离京城并不算远,只不过在万历七年,并没有涿鹿县,不过却矾山。甚至在蒙元时期,矾山还是一个县。
因为资料中有矾山磷矿的位置资料,所以所需要的仅仅只需派人去开采磷矿既可,而在派人去开采磷矿的同时,施奕文又把念头动在遵化铁工厂炼焦炉上,那些炼焦炉原本只是简易炼焦炉,而这次去遵化,施奕文却是冲着炼焦炉里排出的废气。
“老师,那些焦炉里的废气有什么用?”
徐光启有些不解的问道。
“废气里也有很多东西,煤干馏后可得到焦炭、煤焦油、粗氨水和焦炉气,焦炉气,可以用来升火、点灯,至于这个粗氨水,可以充当肥料,一亩地只需要施上十几斤,就能增加产量几十斤。”
老师的解释让徐光启,有些不解的说道。
“氨水可以增产,这氨水里又是什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