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还谈什么?”
张燕站起身来便要告辞。
袁尚的军师审配道:“各位首领稍安勿躁。我倒是有个建议。不知你们愿不愿意?”
“先生但说无妨。”袁尚道。
张燕缓缓的坐下。。。。
众人也都看向审配。
审配接过地图展开,指着并州的西南面,说道:“诸位请看这里,有一个郡叫河东。他属司隶管辖,现在是曹操的地盘。驻军不到两万,东至弘农,北到河内,与河西相连。渡过洛河后,更是直插西凉,威胁到长安。这是一处非常重要的战略要地。如果张燕首领不怕得罪曹操,可率军前往占领。我们互成犄角,进可攻,退可守。”
“我谁也不怕!”
张燕两眼放光,一拳砸在了地图上,说道:“以前曹操占着河内郡,我还惧他三分。现在他败出了河内,我取河东,便如探囊取物。多谢先生指教,我总算找到一块安生之地。”
“正南先生。。。。”
袁尚一脸担忧的唤了审配一声,朝张燕道:“张兄弟,我和正南先生再商议商议。”
“好,你们商议吧。”
张燕目不转睛的盯着地图上的河东郡,口水都快流出来了。
袁尚带着审配到一旁,急道:“正南先生,你怎么能让张燕去攻打河东郡呢?”
“公子觉得不妥?”
“他要攻打河东,必从河西借道。事后曹操找我麻烦怎么办?”袁尚自知实力不济,不是曹操的对手。不愿意多生事端。
“公子放心,曹操不会找麻烦的。反倒是张燕,被曹操和袁熙夹在中间,有可能被讨伐。但这不正好替我们解决了并州的内患吗?公子只需坐观成败,富强自身即可。”审配安慰了他一番。
“好吧。”
袁尚最终还是答应了审配。
五月初。
张燕率领二十余万黑山军,由河西郡南下,直取河东。。。。
。。。。。。。。。
。。。。。。。。。
袁熙休息了数日,准备开始理政。
刺史府的内堂中。
沮授和田丰向袁熙汇报:“近几个月来,我们冀州的军政和民政。。。。。”
汇报至一半。
袁熙打断了田丰的话,说道:“两位先生,我有一些想法,想请你们斟酌。”袁熙示意他们入座,并叫人来奉茶。
“谢主公。”
两人入座。
田丰道:“主公天资聪慧,决策英明。不管有任何吩咐,我和沮先生都会尽力达成。”
袁熙缓缓起身道:“我想说的是改革!我们管治郡县、军队的方法,存在很大的漏洞。为了增强我们的军力、民力,必须改掉一些不合理的制度,使其更加完善。”
“愿闻其详。”沮授和田丰对视了一眼,拱手道。
“首先是土地所有权的问题。”袁熙道:“我了解过,冀幽两州一大半的土地,都由世家掌控,他们每年向我们缴税,从不拖欠,也确实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但是百姓苦啊!百姓没有土地,沦为佃户。租田的价格,由世家决定,官府威严何在?他们向百姓收取七成粮食的租金。我们官府还要人头税、力税、关税,杂七杂八的加起来,百姓不堪重负,连吃的都没有,能不造反吗?”
“再是货币的问题。自桓灵二帝以来,五铢钱的质量越来越差,缺乏信誉,物价飞涨。到了董卓时期,更是铸了大量的小钱,把市场彻底搅乱,物价上涨了几百倍。百姓又不是傻子,能要这种货币吗?”
“董卓之后,各路诸侯沿用五铢钱,又打通了市场。但是私铸货币的情况,时有发生。你们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意味着我们库房里的铜钱,每天都会矮上一截。百姓幸苦劳作一年的收入,都进了世家的口袋,世家发给他们的铜钱,全是自己私铸的。。。。”
“我刚才说的这两点,你们可有解决方法?”袁熙说到一半时,看向沮授和田丰。
“这。。。。”
关于土地和货币的问题,他们早就讨论过,但没有任何的办法。
因为世家是不能得罪的,不能强行收地。。。。
货币通用全国,谁又能控制?
沮授拱手道:“臣等惭愧,并无良策。不知主公。。。。意下如何?”
“如果你们没有办法,我给你们想一个办法。”袁熙道:“世家不能得罪,便不得罪。我们用钱向他们买。买下冀幽两州所有的地!”
“啊?”
沮授和田丰都听傻了。
这得需要多少钱?
袁熙接着道:“要做到这一点,就得先控制物价,推出新的货币,替代五铢铜钱。。。。”
………………………………
第113章 被高句丽公主看上了?
“臣明白了。”
沮授似拨云见日一般,笑道:“主公也想铸币?”
“呃。。。。。”袁熙神色一愣,说道:“先生别想歪了,我铸币和别人铸币不一样。别人铸币是为了敛财,我铸币是为了控制市场经济。”
“臣明白,只是。。。谈何容易啊?”沮授叹道。
“借用主公刚才的话,百姓不是傻子,不会相信新出的货币。五铢钱虽然贬值,且物价飞涨,可毕竟还能使用。谁会拿可靠的货币,去换不确定的货币?”
“真要是逼急了。。。。。”
田丰瞅了眼袁熙,起身道:“臣敢请主公三思,不能铤而走险啊。”
“先生提醒的是。”袁熙道:“但凡掌权者,都想要敛财,推行自己的货币。可没有一个能成功。百姓宁愿以物易物,也不愿意配合。搞不好还会激起民变、兵变。可反过来一想,万一成功了,物价得到了控制,由我们发行货币,那得到的好处是不可限量的。”
“两位先生,我决心一试,你们可有实际的对策?”
“主公当真要试吗?”沮授的神色凝重。
“嗯。”
袁熙坐到案桌的后面,准备好笔墨纸砚,说道:“关于推行新币,你们有哪些建议,都不妨说出来,我给分析分析。”
沮授道:“推行新币最难的便是信誉,要使百姓相信,新出的货币能替代五铢钱。一者,官府明确规定,废五铢钱,使用新币以正名。二者,张贴告示,以新币购买百姓手上的五铢钱。三者。。。。。”
沮授一口气说了很多,且没有丝毫的停滞。
可见他在袁绍执政时,就想过要推行新币,是以胸有对策。
“先生说的极好,我都记下了。还有没有别的?”袁熙问道。
“禀主公,沮先生刚才说的,几乎都是废话。没有一句实用。”田丰否决道:“新币的推行,要顺势、借势,不可强行推广。若是官府明确规定,废除五铢铜钱,那百姓手上的铜钱,立刻就会变成废铜烂铁,他们到市场上买不到东西,便会造成饿死、暴动的现象。”
“官府以新币购买五铢钱,看似公平合理,实则没有人会愿意。。。。。”
“等等。”袁熙越听越糊涂了:“你刚才还说,废除五铢铜钱后,百姓手上的铜钱,就变成了废铜烂铁。我以等价的新币收购废铜烂铁,百姓怎会不愿意?”
“问题就在于此啊。”田丰说道:“有些外来的商客、当地的世家、富户,他们只承认五铢钱。因为五铢钱是全国同用的货币,他们在主公这里买不到货物,便会去别的诸侯那里买。百姓拿着新币使用,他们会要吗?”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沮授皱眉道:“官府废除五铢钱后,下发的军饷,是不是也要使用新币?士兵们拿着新币,买不到吃的,会造成什么后果?很可能激起兵变啊!”
田丰道:“还有,推行新币的事情,不能让世家参与。新币流通之前,更不能落到世家手里。。。。。”
“这是为何啊?”袁熙问。
“新币一旦落到世家手里,世家会强行推广。百姓不承认新币,轻则人口流失、重则激起民变啊!”田丰道。
“你们说的也太吓人了。。。。”袁熙笑了笑,收起笔墨。
于乱世推行新币,确实会有阻碍,但他有信心办成。
“关于推行新币的事,我会好好斟酌的。”袁熙话锋一转,道:“两位先生,现在有比推行新币还重要的事,必须马上落实。”
“请主公示下。”两人回道。
“自官渡之战后,我们的军力大损,冀州十二郡,地方军的数量占了一大半,且由当地太守辖制。中央军羸弱,威信全无。”袁熙缓缓起身道:“你们可还记得,这天下是怎么乱的?中平元年,张角组织黄巾起义,朝廷下旨让各地的郡守,募兵守备,虽然击退了黄巾军,但也增强了地方军的实力,各太守拥兵自重,相互攻伐。。。。”
“就拿眼前的事情来说。我父亲把青、并、幽三州,分给我们三兄弟,由我们自己掌管军政、民政。结果怎么样?”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怎么能再沿用这种混蛋的制度呢?”
“主公说的极是!”田丰道。
沮授走到大堂的正中,跪下道:“禀主公,臣早就建议过先主公,削弱地方太守的权利,另派可靠将领统帅全军,中央集权,便于调动。可先主公非但没听,还把剩余的三个州也分封了出去。。。。”
“主公一向英明,请下令免去各太守的兵权吧。”
“先生快请起。”袁熙扶起他,说道:“若是在几个月前,我要办成此事,还有些困难。现在为了抵御曹操,将冀州的地方军抽调一空,各太守有名无实,我只需下一道令即可。”
“主公英明。”
沮授心中大定,心道没有跟错人。
中央集权,冀幽两州的军力,定然大增,军心凝聚,更便于发展和壮大。
商议了一会儿。。。
袁熙一锤定音的道:“购买土地、推行新币的事,暂且放到一边,容我斟酌。先传令冀州的太守、县令,除了守备城邑的士兵,都派到邺城来,由我统一整编。再令幽州主簿荀谌、都督焦触,挑选一批会制造家具、酿酒、造纸的工匠,与甄家的族人一起,护送来邺城,我有重用。哦对了,还有我妻子甄宓、小儿袁卓,也送来邺城。”
“诺。。。。”
沮授和田丰应道。
商谈结束。
天色已近黑。
袁熙累了一天,准备歇息。
郭图送来一份公文,道:“禀主公,幽州急件。”
“什么事啊?”
袁熙打开公文来看。
公文上写道:臣荀谌百拜主公。日前,高句丽国王高延忧,遣使赴蓟,欲将高句丽公主高灵,许配给主公,结秦晋之好。高句丽在我辽东之侧,常有东顾之心,既有此诚意,请主公答应,切勿得罪敌国。
“你已经看过公文了吧?”袁熙问道。
“是的。”
“你有何高见?”
郭图笑呵呵的道:“恭喜主公,这是天大的好事啊。高句丽起源于扶余,地处偏远,难以剿除,他们想结交主公,结秦晋之好,既解决了辽东的边患,还能牵制乌桓,使幽州的边境更加太平。实在是利国、利民、利于主公前途的美事。臣以为,当娶!”
………………………………
第114章 两个月后
“我要是不娶呢?”袁熙把公文合上。
“为何啊?”
郭图一脸发懵。
在他想来,与高句丽结亲,解决边患,是再好不过的事。袁熙素有大志,处事圆滑,决策英明,为了河北的大业,一定会同意。
没想到是这样的态度,令郭图费解。
“我已经有妻儿了,不想再娶,你替我回了吧。”袁熙把公文递还给郭图。
“呃。。。。”郭图愣了下神,回道:“禀主公,男人三妻四妾,是很正常的事情。卑职家里还有五个妻妾呢。沮先生、田先生,哪个不是妻妾成群。就连乡下的农民,若是多收了两担谷子,还想着多娶两房媳妇。您贵为河北之主,带甲数十万,战将上千员,声震寰宇,名扬四海,不说六宫粉黛,三千佳丽,多娶一个公主,无甚不妥吧?”
袁熙站起身走了几步,道:“哪有这样的,逼着我娶亲?”
“臣以为这是别人求都求不来的事情。为了主公的大业,娶一位公主。。。。即使主公觉得自己吃了亏,也应该忍一忍啊。等那公主来了邺城,主公不理她就是了。”郭图道。
“你这叫什么话?既娶之,又弃之,那我不成忘恩负义的小人了吗?”袁熙道。
“这。。。。”
郭图感觉自己有些跟不上袁熙的脚步:“回主公,这也是很正常的事啊。哪个男人敢说,对自己所有的妻子,都做到公平?都是喜欢一阵,弃之如履。。。。。”
“你知道你说这话有多恶心吗?”袁熙的嘴角抽搐了几下,拂手道:“你退下吧。关于结亲的事情,由你去处理,既不能答应高句丽,又不能拒绝。先拖延半年再说。”
“是。。。。”
郭图百思不得其解,缓缓退走。
袁熙躺在卧榻上,想起了在大辽河畔时救下的高灵。
一定是自己的英雄救美,俘获了高灵的心,加上高句丽国王高延忧不想打仗,祈望和平,便顺势答应了高灵,派人来结亲。
若是答应高延忧,娶回高灵,倒确实是一桩好事。
只是。。。
袁熙很喜欢甄宓,不想再娶。与甄家的关系也极好,正准备委以重任。在这种时候娶一个女人回来,且不说甄宓会伤心,甄家的态度也会有所转变。
想着想着。。。。
袁熙沉沉的睡去。
日出时。
风神翼龙送来消息。
袁尚与张燕商议,准备攻取河东。
张燕率领二十万黑山军,正由河西南下。。。。
如此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是继曹操退军后,首次出现。而且交战的双方是敌对的势力,无论谁胜谁负,对袁熙来说,都是一件好事。
刺史府中。
沮授来拜见。
袁熙给他说了张燕攻打河东郡的事。
沮授欣喜的道:“恭喜主公,这是天赐的良机。太行山张燕依托太行山,极难以剿除,他攻下河东郡,疆土与我们的河内郡相连。虽有二十万军,但装备差、战斗力羸弱。主公想要灭他,不过反手之间。俘虏的黑山部众,正好编入我军,弥补两年来的损失。”
“我也正有此意。。。。”
袁熙咧嘴笑道:“张燕的黑山军,不过一群乌合之众。他在并州境内,我把他没办法,现在到了河东,等于是把一块肥肉,送到了我嘴边,我要是不吃,真是有负苍天啊。沮先生,赶紧调兵来邺城整编。我要在一年内恢复军力,之后剿灭张燕。”
“遵命。”
沮授不敢耽搁大事,急忙去传令。
。。。。。。。。。。。。。。。。。。。。。。。。
。。。。。。。。。。。。。。。。。。。。。。。。
时间过的很快。
转眼。
两个月后。
炎热的酷暑,令人心情烦躁。
袁熙却是恰恰相反。。。。
冀州十二郡的地方军,除了守备城邑的,都已经送来邺城。
各太守、县令,怕遭到袁熙的猜忌,纷纷上表忠心。
焦触亲率两万轻骑(之前缴获鲜卑的战马,近期组建成骑兵)护送甄宓、及甄家的族人、工匠等,也抵达了邺城刺史府。
袁熙穿着一袭白衣,摇着纸扇,跑出府门:“小袁卓。。。。”
“父亲。”
袁卓已经能清楚的吐字。
走路也很平稳。
袁熙抱起他亲了一口:“好儿子,长得真俊,特别像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