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家世清白、才华出众、立过功勋的,才会被优先录用。那些刚刚入仕的世家子弟,以及从各地抽调上来的官员,只能安排在无关紧要的职位上。
本来鞠义有可能担任兵部尚书,就因为他向沮授开口,被军政处的官员们否决了。最后连兵部左侍郎的职位也没有捞到。还继续做他的禁军统领。
这一日。
沮授将整理好的官员资料、以及军政处拟好的六部名单,给袁熙过目。
厚厚的一本册子,足有三百多个名字。
每个名字底下,还有对他们生平的介绍、家世、立过多少功,以及军政处对他们的评价。
………………………………
第438章 从洛阳传来的噩耗
袁熙半躺在摇椅上,翻看名册。
面前站着沮授和郭图。
“主公认为六部尚书的职位,该由谁担任?”沮授开口问。
“你们军政处有名单吗?”
“有,在最后一页呢。”
袁熙翻到最后一页,军政处拟定的名单是:田丰担任户部尚书,何茂担任兵部尚书,沮授掌管军政处兼任吏部尚书,崔琰担任礼部尚书,审配担任工部尚书,郭图担任刑部尚书。
“这是你们最终的决定?”袁熙问。
“是的。主公以为如何?”
“我觉得。。。。”袁熙摇了摇头,似乎并不满意。
“何茂是幽州副都督,在北平领军,将他调回来任兵部尚书,你们觉得合适?虽然他很忠心,可我不觉得,他能掌管五个州的地方军。另外审配善于谋略和军事,让他去工部造房子,不是屈才了吗?”
沮授拱手道:“回禀主公,审配是袁尚的心腹啊,他。。。。”
“这都是哪年哪月的事了?”袁熙拿笔划掉审配的工部尚书,在后面写上兵部尚书。
“兵部?这。。。。”沮授大惊道:“主公不可,审配才归顺不久,怎么能将几十万的兵马,都交到他手上?虽然都是地方军,可地方军占着城池,这是多重要的职位。臣以为,必须交到忠诚的人手上。这个人不需要多精明强干,忠心才是第一位!”
“审配不忠心吗?”
“臣没看出来,他忠心在哪里。”
“自归降后,他可有逾越之举?有勾结高干、袁尚谋反吗?我反正没有接到地方官员对他的弹劾,他管理并州,政绩很好。”
沮授急道:“主公,防人之心不可无啊。如果将地方军都交到审配手上,一旦。。。后果不堪设想。臣还是觉得,何茂将军更为适合。”
“不,以何茂的才能,还不足以掌管几十万地方军,这个职位,非审配不可。”袁熙坚定不移的道:“沮先生,你就不要再谏了,我相信审配会审时度势。连曹操都无法抵御我们,被我们攻取了中原,何况已经失势的袁尚?”
“话虽如此,可是审配。。。。”
沮授还不死心。
袁熙沉着脸道:“如果连我们河北的老人都不能相信,又怎么能相信从曹操、孙权那里劝来的降将?”
“这。。。。”沮授不知该如何作答。
或许已经被袁熙说服了。
“主公,臣有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兵部只有建议权,没有决策权,更没有调动兵马的权利。他们要发布的军令,都必须得到军政处的同意。如此,不管谁做兵部尚书,臣都没有意见。”沮授说道。
“好吧。”
袁熙也退让了一步:“就照你说的,适应,做的怎么样,如果做得好,再把兵权给他。”
“主公圣明。”
沮授心里松了口气。
“兵部给审配,工部由马均顶上。让他做兵部尚书。”袁熙说道。
“马均?”
“你不认识?”
沮授听着有些耳熟,想了好半天才想起来:“他是不是水师督造?”
“嗯。马均只用了两年的时间,给我们造出数百艘蒸汽机战船,他不仅善于制造,还善于发明。由他做工部尚书,我相信过不了多久,就会做出成绩。”
袁熙提笔在工部尚书后面,写上马均的名字。
“这厚厚的一本名册,我一时半会儿也看不完,你先回去,我批阅好了再给你。你先去传令马均、崔琰等,回邺城复命。再让马均带着工匠,划分出六部的办公之所。一个月后,六部二十四司,正式落实。”
“臣遵命。”
沮授拱手离开。
。。。。。。。。。。。。
就在所有人忙着组建六部,欢喜晋升时,一个噩耗从西边传来。本来被派往小平津的两万军,接到袁熙的命令,朝洛阳挺进,意在威胁洛阳的曹军,迫使曹操从荆南撤回来。当然,在这同时,中原各地,也有袁军朝兖州迫近,给曹操造成一股压力。
袁熙的围魏救赵之策,收到奇效,曹操从荆南撤回。
但是奉命挺进洛阳的两万军,在完成任务后,却并没有退回小平津。
据细作探报,他们在一处山谷中,遭到毁灭性打击,上千斤火油,装在罐子里,藏进山谷,被引燃后,发生剧烈爆炸,所有人葬身火海,尸骨无存。
消息传到邺城。
所有人震惊!
沮授去查了下,发现这两万军,是从河东、河内等地招募的,没有训练过,装备极其简陋,刚登记完,就上了战场。
没想到。。。
袁熙在州府大发脾气:“真是愚蠢!”
“主公是在骂率领这支军队的将领?”郭图问。
“左髯丈八也算老将了,却不知进退,他明知洛阳有火油,自己敌不过,还要继续深入,接到撤军的命令后,又在洛阳外围逗留,致使曹军绕道背后,埋下伏兵。”这些情报都是风神翼龙传回来的。
令袁熙生气的不仅仅是领军的将领,还有曹操竟敢大规模使用火油,焚烧袁军。
“事已至此,主公骂有何用?臣以为。。。曹操消灭我两万军,我们正该向他兴师问罪。”郭图道。
“不不。。。。”田丰上前道:“臣以为不妥。现在我们的军队都分驻在各地,难以集中。将士疲乏,军心不稳,实难支应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如果曹操挥师东进,则中原危矣。不如派使者去许昌,向曹操讨个说法。一来显示出我们的气度,二来可以避免战争,以外交手段,平息这场干戈。”
袁熙也不想打一仗。
破坏现下大好的局势。
“讨伐曹操。。。肯定是不行的。我们所有的部队,都还在休整当中,兵源残缺,装备不齐,怎么能打好这一仗?元皓说的对,还是以外交手段解决此事。”
袁熙平复了一下自己的心情,坐下问道:“你们谁愿意出使许昌?这可是一个美差,我相信曹操不会、也不敢把我使者怎么样。只会百般讨好。而且,我也相信那两万军,不是曹操下令灭杀的。他如果知道,也会被吓一跳。”
沮授拱手道:“臣举荐一人,定可胜任。”
“谁?”
“荀堪。他是荀彧、荀攸的族亲,更是颍川世家的重要人物,由他去许昌,可以和颍川世家先接触,如果能说服颍川世家的人,再说服曹操也就简单多了。”
荀堪是幽州主簿,现还在幽州的蓟县。
………………………………
第439章 荀堪拜会荀彧
袁熙点头道:“好,让他去一趟许昌。追究洛阳之战的责任。你告诉他,脑子要活泛些,不要那么死板,就说我们的军队是在小平津以南巡视,并没有攻击洛阳的想法,但是洛阳的守军却背弃联盟,屠杀我两万将士,该负全责。”
“曹操会负责吗?”田丰问。
“这就要看荀堪的本事了。。。。”沮授笑呵呵的道。
“你还笑得出来。”
袁熙脸色深沉的道:“这两万将士,才第一次出征,就血洒疆场。这可是两万条性命。他们的父母妻儿,该哭成什么样?”
沮授拱手道:“禀主公,我们军政处决定给这些阵亡将士的家人,双倍补偿。不仅是为了安抚,也为了收买人心。因为中原刚刚平定,百姓对我河北军,还不甚了解,参军的也不多。如果受伤和阵亡,可以得到巨额赔偿,百姓应该很乐意从军。”
“就照你说的办吧。”
袁熙并无异议。
。。。。。。。。。。。
幽州主簿荀堪被调回邺城,奉命出使许昌。
在他走之前,袁熙先派人去向曹操通报,说明谈判之意。并告知曹操,荀堪的行动路线。这样一来,曹操就有保护荀堪的责任。
许昌。
丞相府。
曹操也是刚回来,还没来得急觐见天子,便收到从洛阳来的捷报。
洛阳守将曹旭(曹操的义子),只率领三千老弱,便击败了两万袁军,凡进入洛阳境内的袁军,无一生还,皆被焚于鱼谷。
听到这消息,曹操差点没背过气去。
自中原大战后,他对袁熙又敬又畏,躲都来不及,怎么能主动出击?万一惹怒袁熙,河北大军再来攻打许昌,必是一场生死之战。
而且,他没有把握取胜。
“你去叫文和来。”曹操对门口的一个侍卫吩咐道。
“诺。”
侍卫离去。
贾诩(字文和)受招赶来,恭敬的作揖道:“拜见丞相。”
“文和不必多礼,快请坐。”贾诩刚刚坐下,曹操便问:“你可听说了洛阳的事?”
“在来的路上听说了,旭公子不愧为丞相的义子,出手不凡。能以三千之旅,歼灭两万袁军,这在任何战场,都是很少见的。”
曹操说道:“可是这样一来,袁熙不会善罢甘休。他极有可能引兵来犯。我们刚班师回朝,又逢荆南大败,实在不宜与袁熙交战。”
“文和先生,你有何妙计,能化解此危机?”
贾诩微笑道:“丞相,您怎么就肯定,袁熙会引兵来犯呢?”
“这是他一贯的作风。”
“所谓一贯的作风,也要切合实际。敢问现下的实际是什么?臣以为,袁熙虽得中原,可他同意损失惨重。据细作探报,袁熙一向仰仗的狼骑军、先锋营、朝鲜长矛兵,有一大半阵亡,已经没有战斗力。从幽州调往中原的精骑,也十不存一。他应该必丞相更心痛,更想休养生息。”贾诩笑呵呵的道:“臣敢保证,他不会因为这件事情,主动挑起战事。。。。”
“或许吧。”
曹操可没有贾诩那样乐观。
为了稳妥起见,他下令驻守在长安的曹仁,沿弘农、洛阳,返回许昌。又让徐晃、张辽,加紧招募兵勇,扩充荆州军的实力。
如果袁熙真的引军来犯,他也好调军抗击。
。。。。。。。。。。。。。。。
时间过的很快,转眼到了六月份。
奉命出使许昌的荀堪,在一队侍卫的护送下,终于抵达曹操的首府许昌城。
这里是荀堪的家乡。
曹操麾下的谋士荀彧、荀攸,都是他的族亲,并与其他颍川谋士,非常熟悉。
到了这里,他有一种回家的感觉。
不过。。。
想到在幽州蓟县的亲人,想到袁熙对他的重托,荀堪在心里说道:“我一定不能念旧情,辜负了主公的期盼。”
他进入许昌城。
先去见了荀彧。
荀彧是曹操麾下很得力的谋士,不仅善于谋略、政治,还善于治理内政。曹操每次出征,都让荀彧镇守后方,调运粮草、兵力等。
如果说贾诩是第一谋士,那荀彧就是第二谋士。
“文若兄,好久不见。”
“是啊,好久不见了。”荀彧拉着荀堪的手,进入荀府。
“兄长在曹丞相麾下,过的可好?”到了正堂,两人相对而坐,荀堪问道。
有丫环奉茶。
荀堪慢慢的喝了一口。
荀彧微笑道:“那是自然。丞相虚诚待士,赏罚分明,对我们颍川书院出来的谋士,特别照顾,现在全都受到了重用。”
“是吗?”
荀堪随意问了下,轻笑道:“兄长刚刚提到了颍川书院。我真是怀念那时候,我们一起读书的日子,那才叫快活啊。”
“都是过去的事了。。。。”
荀彧斟了一壶茶,眉眼上挑,瞅向荀堪:“贤弟这次来,是为了洛阳之事吧?”
“什么都瞒不过你。”
“不知袁将军派你来,是何用意?”
荀堪站起身来,神神秘秘的走到荀彧旁边,低声道:“兄长,我不瞒你。我主听说了这件事情后大怒,差点下令攻打兖州。后邺城的官员们,也义愤填膺,他们都力荐主公,讨伐曹公。唯有沮授、田丰等劝阻。僵持几日后,主公命我出使许昌,向曹公要一个说法。恕我直言,如果曹公不能让我主满意,我主必定率军来攻。”
“你说真的?”
“当然是真的。”
“呵呵。。。。”
荀彧笑呵呵的放下茶壶,说道:“没有这么严重吧?”
“不严重?”荀堪焦急的道:“两万条性命,皆葬身于火海,这是多大的事情啊。能不严重吗?如果不是沮授、田丰拦着,河北军已经进入兖州了。”
“好吧,就算你说的是真的。我想知道,袁将军想要多少赔偿?这应该是你来兖州的目的吧?”荀彧一眼看穿了荀堪。
荀堪皱眉道:“文若,我们虽然是族亲,但是有些话,我必须说在前头。”
“你说。”
“在来之前,我对主公言,洛阳之战,乃是曹操的过错,曹操应该主动派人去往河北,向主公请罪。我们怎么能先派人去许昌呢?这不是明摆着向曹操要东西吗?”荀堪说到这里,哼道:“兄长刚才的语气和态度,好像是在说。。。我们是厚着脸皮来许昌,要赔偿的?或者说。。。敲诈?是这意思吗?如果你说是,我立刻就走,绝不当这讨人嫌的使者。”
………………………………
第440章 一路吆喝着
“哈哈。。。。”荀彧大笑道:“贤弟的话,说的可真白。”
“我是个直肠子,不会拐弯抹角。”荀堪神情严肃的道:“我需要申明一下,我到许昌来,不是要饭的。而是给曹操一个机会。如果他不懂得珍惜,那便罢了。。。。”
“贤弟,我明白你的意思。你放心,我明日就带你去见丞相。至于赔偿等,你与丞相谈吧,我省得过问。”荀彧道。
“好,咱们说定了。。。。”
荀堪在心中窃喜。
次日。
荀彧带着他去了丞相府拜见。
曹操也如荀彧一般,直言不讳的问:“荀堪,你到这里来,无非是想得到一笔赔偿,我不与你争辨,你就直说,需要多少?”
“五千万!”
荀堪没有反驳曹操对他的侮辱,直接道出了一个天价。
五千万五铢钱,对于袁熙来说,不算什么,甚至连甄家都能拿得出来。但是曹操年年征战,年年用钱,哪有那么多?
别说五千万了,即使两千万,他也拿不出来。
“你是在说笑吗?五千万?”
“在下没有说笑。这是我主的原话。如果。。。丞相拿不出五千万,那么不出一月,我河北军将再次南征,到时。。。。”
“你敢威胁我?”曹操也是有傲骨的人,岂能受此威胁。
“不敢。”
荀堪低着头,微微拱手。
他意识到自己的话有些重了。。。
因为曹操与荀彧不同。
荀彧是他的族亲,又是曹操的下臣,在他面前彰显自己的身份和重审立场,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荀彧不会生气。
但是曹操就不同了。
曹操是人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