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清朝当大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回到清朝当大官- 第6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因为,现在牵扯到的是两国交战的问题,随时可能就酿成大祸,随时就可能发生大事。

    这时,魏知府指着前面的一条河说道:“制台大人,你看,前面就是河界,过了河就是小沙国了,两国接壤的地带很长。所以,其中有河流,有荒地,有山林。还有峭壁。这给我们驻兵和防守都带来了很大的不利,所以,才有了小沙国一次次的侵犯和骚扰,有了民间的走私贩卖东西。还有一些人把这里当做逃亡安全之路的希望之路,在我们这里犯了杀人罪的都逃往对面,而对面的也是如此。情况异常的复杂”。

    李序然看着面前的这条河,据魏知府说,这条河并不是很深,但很宽,对面就是一座座的山林,不过那已经是小沙国的地界了。

    说起这个小沙国,还是有些历史的。

    它原先是大清的省,由于地形复杂,一个特殊的少数民族,同时,这里的人们善于骑射,生活习惯也很一般的民众不太一样,所以,当时的皇上就把这个地方交给一个王爷镇守,同时下旨这个王爷的爵位可以世袭。

    刚开始的时候,这个王爷还是很有魄力和能力的一个人,将这里治理的仅仅有条,当地的百姓也很富裕,可后来,这个王爷得了一场大病,没多久就去世了。

    继位的是他的儿子,这个新王爷是个昏庸无能、胸无大志的人,他整天歌舞升平、花天酒地的,把政务都交给当地的官员去办理。

    渐渐的这里的本地官员掌握了军政大权,同时,他们四处招兵买马,散布谣言,收买人心,可是,当时的王爷却没有发现这一切。

    皇上为了显示恩泽,会每年都召见一次这里驻守的王爷,可就在这一年的时候,这个王爷去了京城,就再也没有回来。

    因为,在这个王爷去了京城的时候,当地的官员另立新王,并取名小沙国,同时新设了文武百官,将原先朝廷派去的官员几乎全部杀了,剩下的几个也都是成了他们自己的人了。

    当时的皇帝知道这个消息后,非常的生气,他责令当时的南江巡抚和总兵派了三万兵马去招降,可是,没想到小沙国的大王下令攻打他们,结果朝廷的兵马损失大半,丢尽了颜面。

    从此之后,小沙国的大王命令他们全民练兵,以武为尚,招兵买马,修建堡垒城墙,打造兵器盔甲,兵力和战斗力很快的得到补充和提升。

    而大清国这边则相反,他们常年没有参加实战,将帅之间**成风,兵勇们也没有一个系统的训练的机制,整个个一盘散沙。

    就这样,大清的薄弱给小沙国创造了喘息和成长的机会,几年下来,他们已经是一个面积相当于大清三个省拥有强大战斗力的小国家了。

    到了先帝的时候,大清的国力有了很明显的提升,于是他曾下令二十万大军攻打小沙国,就是李序然刚穿越过来那会,那个时候他还在江都府做知府,征税就是为了给战争提供后援。

    那次的战斗可以说是连败俱伤,小沙国向北退了一百里,也就是现在的这条河以北,而大清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整个国库都差点被掏空,而且,将士们也死了近一半,当时,尸首遍地,哀鸿遍野,非常的凄惨。

    不过,那次之后,换来了短暂的安宁和相安无事,可是,最近几年,这个小沙国好像恢复了元气,又开始蠢蠢欲动了,尤其是最近进,简直就是胆大包天了。

    李序然看着这里的风景,心里却在想着不久的将来。

    如果,真的开战,那么他自己在这里会是个什么角色呢?(未完待续。。)
………………………………

第一百零六章 赫利大王

    由于过去的时候,这个地方的荒漠很多,加上他们这里的人认为全天下都是荒漠,而荒漠是很崇拜的,认为那是一种力量和源泉。所以,小沙国这个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他们不但起了名字,还扩展了土地,自封大王,学着大清的样子,用着帝王的排场,新扩展的土地也开始种上了庄稼,百姓们也学会了织布养鱼等,生存能力更强大了。

    但他们有很强的危机感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单说他们都城(也就类似大清说的京城)的风景,就知道这个小国有多么令人害怕了。

    他们的都城四周是高高的围墙,城墙上面有重兵把守,同时,围墙向外几千米全部是平地,既不种庄稼也不栽树,他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能更清楚的看到远方的敌情,因为中间没有什么障碍,所以,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城墙上的人看的清清楚楚的。

    最为关键的是,这几千米的空地上连根草也没有,时间久了就成了荒地了,而这些荒地的地下则是重重的机关和暗器,一般人根本别想靠近这里一步。

    平时的时候其他地方官来这里,都是报了暗语之后才可以安全的进城门,不然的话,不是万箭穿心就是跌入悬崖。

    在这个都城里,住着这个国家权力最大的人――小沙国的大王。

    现在的大王是刚上任的,他叫赫利,原先是个王子,排行老二,但是原先的大王死了后,不知怎么的他就当上了大王。听说,是他抢夺了王位,还杀了大王子。

    这个赫利身强体壮、骁勇善战,而且极好争斗。崇尚武力,同时也有很深的谋略和心思,和大清的新皇帝一样,都是新上任没多久,他们之间会不会有一场恶斗?大家都在拭目以待。

    这个赫利很会治理朝政,他把税收田产、丝绸马匹、鸡鸭牛羊等民政交给了他的叔父,而自己则专心打理军队。

    他的叔父是个老王爷,他读过书,而且记忆力出奇的好,对于民政是很在行的。当时,赫利上位的时候,他的叔父也是极力支持的,所以,现在得到了更大的信任。

    经过多年的努力,小沙国的国力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所以也积累了不少兵马粮草,尤其是军粮,一直都在积累着。好像随时都要打仗似得。

    除了文官,小沙国更是武将的天下,作为大王,赫利麾下有一名元帅、十名大将。他将小沙国分为二十个府,但和大清的知府不一样,每个府设一文一武两个官员,名义上互不隶属。但武官的地位明显优于文官。

    府上的文官叫“候”,如东沙府的东沙候、太古府的太古候等,这些爵位的地名有关。所以一直没变,无论谁当到这个府的官时就会得到这个爵位,而一旦调离了,就被收回去了,在当地,这个爵位是很崇高的。

    而武官的称呼也有这样的特点,这些武官的职务全部是将军,但每个人前面都会冠以地名,如东沙府的东沙将军,太古府的太古将军等。

    魏知府告诉李序然,这些消息都是他们长期通过打听才知道的,有时也会抓几个越界的奸细问一些情况,同时,大清这边也会派一些人混到小沙国去了解情况,久而久之,才知道了这些关于小沙国的事情。

    这个赫利大王上位后,上上下下都整顿了一番,新的元帅叫乌金,十大将有两个先锋,叫格泰和格达,他们原先都是赫利大王的家臣,从小一起练武,但他们三个似乎悟性更高,加上有老王爷请的大师指点,几年下来,这些人的武艺已经是出神入化、高深莫测了。尤其是乌金还经常研习兵法,可以说是文武双全。

    格泰和格达当了全军的左右先锋,除了他们两个,十大将中的另外八将也是各怀绝技、神通广大,在小沙国是响当当的名字。

    而在地方上,二十个府镇守的将军也是个个武艺非凡、勇猛过人,所有的人都听命于赫利大王。战时,到了战场自然是听乌金元帅的了。

    几年前,就是李序然刚穿越过来的时候,大清招降小沙国时,乌金还是个小将军,而格泰和格达连个将军都不是。可就是他们三个人,带着一百壮士,硬是闯进了几千人的队伍,最后竟然将大清的一个主将给砍了,简直是不可思议。

    听完魏知府的陈述后,李序然心里不由的发出了冷汗,就连手心里都是汗:这简直就是个全民皆兵的军人当权国家,而更可怕的是他们现在的大王赫利已经懂了民生,专门叫他的叔父负责田产税赋、马匹牛羊等,这就给后方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一旦打起仗来,简直就是无往不利、坚不可摧。

    这个时候,太阳已经渐渐的西沉,魏知府急忙说道:“制台大人,天色已晚,我们还是回去吧”。

    就这样,他们回到了同州府,魏知府为李序然准备了极为丰盛的晚宴,他说:像他这个知府,可以说是全国最苦的知府,像总督这样的一品大员,一年甚至几年都见不到一个,李序然现在既然来了,自然是全力的招待了。

    李序然看到府里的布置,可以看出这个魏知府还是个细心的人,但是一路上看来,他把这个同州府治理的还真不怎么样,而且李序然感到这个人倒不是没有能力,而是不好好的用心。

    或许是因为这个魏知府感到前途无望才心灰意冷,也或许这里地处边境,确实难以治理,非超凡能力还真不能胜任。

    饭后,李序然便回到了自己的房里,这个知府的是康王的人,所以,他也和这个人没有说的。

    这时,杜唐过来说道:“大哥,魏知府求见”,李序然看看了窗外,现在还不是很晚,于是,就让杜唐将他带进来。

    “下官参见制台大人”,魏知府再次向李序然跪下说道。

    李序然急忙把他扶起来:“不要这么多礼了,不是刚见过吧,这些俗例就免了吧,这么晚了,你来有什么事吗?本督喜欢开门见山的说话”。

    这时,魏知府急忙说道:“是是是,制台大人雷厉风行的风格下官早就听说过了,那下官就开口了,下官求制台一件事”。

    看着李序然没有说话,魏知府接着说道:“下官在这里干了近十年了,身体也大不如前,最近这段时间,时常感到心灰意冷,怕是再也没什么干劲了。所以,所以,下官恳请制台大人向朝廷上个折子,让朝廷再派个年轻有为的知府好好的来同州府干吧”。

    这时,李序然看了看魏知府,慢慢的站起来,打开窗户,望着窗外说道:“魏大人,你为什么不在这个位置上把他干好呢?本督能看出来,你还是个很有心的人,也是个有能力和眼光的人,凭你对小沙国的了解,一般人是做不到的,希望你能留下来帮帮本督,本督不会亏待你的”。

    没想到李序然说完这句话后,魏知府竟然跪下来,留着眼泪说道:“制台大人,早就听说过大人的威名,没想到大人的心胸是如此的开阔,官场的人都知道下官是北江巡抚的人,也是康王的马前卒,当年康王得意的时候,就把下官安在了这里,为的就是一旦开战,下官就可以建功立业了”。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康王出了这样的事,其他人唯恐躲还来不及呢,可是制台大人连问都没问,还叫下官留下来,同时还请下官来辅佐大人,下官真是惭愧。

    现在,皇上也没有将下官免去,这更令下官日夜惶恐,一段时间下来,下官似乎看破了红尘,再也没有了心思去打理政务,现在就想辞官回家,能平安度晚年就知足了,谢谢制台大人了”。

    这时,李序然才明白了这个魏知府的真正心思,原来是他因为康王的背景,知道自己是不会有出头之日的,同时这里的事务繁杂,他也是有心无力,才想起了回家养老,不过,他说的看破尘世之类的似乎倒是心里话

    但是这些事情李序然还真的决定不了,于是,他说道:“魏大人,既然你执意要走,本督也不勉强,但有些事情是要朝廷决定,本督是不能擅自做主的”。

    就这样,他们又说了会其他的,然后就道别了。

    第二天的时候,李序然便依计划起身往回走,魏知府依旧毕恭毕敬的送别,李序然看着他感到很难受,康王一个人,既可以让多少人飞黄腾达,也可以让多少人心灰意冷。

    回到总督府后,李序然便召集了两江的巡抚、布政使、按察使、还有两位提督,他将自己这一个多月的所见所闻向他们说了一遍,希望他们能出出主意,共同把两江治理好。

    同时,李序然命杜唐把各位大人的意见记录下来。

    晚上的时候,李序然把自己这一个月的经历和白天与诸位大人讨论的意见结合起来,想出了一个方案。

    他立刻提笔写字,身为两江总督的他,现在要给皇上上折子了!(未完待续。。)
………………………………

第一百零七章 意想不到

    李序然一个人坐在屋子的桌前,想着这一个多月以来的所见所闻,同时想着回到总督衙门后那些官员向他提到的问题,还有一点,就是自己外出的时间,尘远按照他的命令,详细的了解了北江境内的山匪情况。

    根据尘远他们的明察暗访,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情况。

    在北江境内大大小小的山匪组织有近一百多个,而且人数和规模要比自己在南江省太仓县剿匪时遇到的山匪厉害多了,人数在一千以上的就有十几个山寨。

    同时,他们的罪行也比一般的山匪要重的多,光天化日之下抢劫是再普通不过的了,杀人之类的凶案也时有发生。

    最为关键的就是这些山匪中有一些人是从小沙国那边混进来的,这些人往往能说会道,诡计多端,同时他们都带有重金,所以,在山寨中的地位很高,李序然甚至怀疑,一些山寨压根就是由小沙国的人当着家,他们在这里兴风作浪,为的就是让原本就很乱的北江省更加的乱起来,以便于他们到时能顺利的打下北江省。

    当年剿匪的情景还在李序然的脑海里清楚的留着,那个时候,他都是能放就放,能免就免,因为毕竟,那些人也是生活所迫才落草为寇的。

    但是,这次却不一样了,这些人中有小沙国来的奸细,这样的话性质就变了,只是,李序然似乎又看到了血淋淋的场面,一旦皇上下令剿匪,或许会发生类似于屠村、屠城之类的事情,那样的话难免会有人会被误杀。

    边境之乱、山匪之患、民生之苦、人心之散,百姓生活艰苦,官员敷衍了事,所有的这些都在李序然的脑海里回放着……

    过了好一会,他终于开始提笔。

    在折子里。李序然详细的向皇上说明了自己这一个多月来实地了解到的情况。

    当然,身为两江总督,李序然对两江的情况都做了说明,但重点说了北江省,而在北江省,他则重点说了边境的情况和山匪的现状,同时对于民生和其他关系到百姓生活的细节也做了阐述,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和计划。

    同时,李序然也向皇上禀报了一下南江省的主要地方官员的情况,两江的两个巡抚和提督都是朝廷指定的。剩下的就是布政使和按察使,两个布政使也都是从京城调过来的,其中南江的布政使还和李序然交情深厚,至于北江省的布政使,那也是从户部来的,相信也有些能力。

    现在最主要的就是按察使,南江的按察使是司徒晋,他是从刑部来的,李序然对他的能力和为人还是了解一点的。通过这段时间的接触,觉得他还是个可以胜任这个职务的官员。

    最为关键的是现在各北江省的按察使,他在北江省为官多年,是一步步的干上来的。在北江的关系盘根错节,有很深的基础,听说,和原先北江的巡抚还是关系不错的。

    李序然现在不管什么关系什么基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