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蜀亡国贵妃摇身一变成了大宋开国皇帝的妃子,赵匡胤如愿以偿。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花蕊夫人这样子的女人想不让男人爱都难;可她现在已经名花有主,而且这主子是独此一家的天下老大;其他男人就是爱也只能是有贼心没贼胆,隔靴搔痒瞎忙活罢了。
但有一个身份特殊的男人不仅有“心”而且有“胆”,这个人就是赵匡胤的亲弟弟赵光义。
赵光义小赵匡胤12岁,正是想女人的年纪;血气方刚的他同样倾慕花蕊夫人的才色,心说只有赵老三这样的帅哥才能配花蕊夫人。
赵光义为了花蕊夫人他明里暗里和老大赵匡胤较上劲,然而胳膊终究拧不过大腿。
男人最痛苦的事就是自己喜欢的女人被别的男人占有,眼下这种痛苦让赵光义摊上了。
自己得不到,别人也休想得到;这是一般人求得心理平衡的最有效办法。
赵光义决心付诸实践,他要杀了花蕊夫人;以花蕊夫人淫。乱皇上是社稷不稳为由头。
赵光义选择了好几处杀戮花蕊夫人的地方:狩猎场、酒宴上、亲属小聚会时节……可是花蕊夫人的美貌使他迟迟下不了手。
下不了手的赵光义放弃杀死花蕊夫人的心念,他想占有他;时机终于来了,那是老大赵匡胤生病的时候。
那是一个夜晚,太祖生病已经就寝;赵光义前去探视呼之不醒,遂乘机对花蕊夫人动手动脚。
太祖被惊醒,接下来就发生了那场“烛影斧声”的疑案;太祖蹊跷地死了。
太祖死的时候作为殿前都指挥使的薛世三竟然不知道,因为他是都指挥使不可能在太祖的门前站岗;但属下告诉他,赵光义晚上探视过赵匡胤;赵光义进到太祖的寝室探视时他们从窗户上能看见室内有人举着斧头的影子。
后来赵光义走了,赵光义走后不久;太监王继恩出来说太祖宾天,叫来赵光义;赵光义弄了一个金匮之盟登上皇帝宝座。
对赵光义的登基薛世三心中一直有疑点,他和婉云娘娘的事情如果惹怒赵光义;赵光义要杀薛世三的话,薛世三也只有针锋相对将赵光义赶下台让太祖的儿子赵德芳或者赵得昭接班。
薛世三和先祖薛仁贵一样是行伍出身,想问题似乎简单了些;婉云娘娘不同意薛世三这种十分鲁莽的计划,让薛世三找老朋友寇准商量商量。
寇准那时候是参知政事,也就是副宰相;听薛世三说他把人家淳于娘娘的肚子搞大了,幸灾乐祸地笑说:“薛兄你真有种啊!后宫那么多妙龄女子不搞,偏偏看上皇帝的老婆;我看你是获得颇烦咧!”
寇准从腰间摘下酒葫芦一边喝一边说着,薛世三一把将寇准手中的酒葫芦夺下来;有点恼怒地呵斥道:“寇老西,不要敬酒不吃吃罚酒;老薛是有事才求你,你倒摆起臭架子来了!”
寇准见薛世三夺了他的酒葫芦佯装怂管娃地站起身子道:“薛兄搞了人家皇上的老婆还理直气壮,寇准管不了这档子事;你就乖乖等着脑袋搬家吧!”
寇准说着起身要走,被薛世三在后气窝扇了一把掌怒道:“你个寇老西,在老薛跟前蹭过多少酒?老薛求到你头上来了,你却拧呲得像个锤子!”
寇准见薛世三发火,笑声呵呵道:“要不这样,薛兄给寇某打一葫芦好酒来;咱家边喝边给你想主意如何!”
薛世三见寇准赖不兮兮的样子,哭笑不得道:“寇老西啊!寇老西!你真是一个寇老西!”
无可奈何,薛世三只好打来一葫芦好酒递给寇准。
寇准一边呷着酒,一边喋喋不休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寇准壶酒计一条,全为我家薛大哥,远走高飞为上策,有情之人终纠合!”
薛世三见寇准疯疯癫癫吟了一首诗,没好气地说了一声:“寇老西你真不是个东西,老薛急得上墙;你倒好,咬文爵字作什么狗屁诗词……这个忙到底帮不帮啊!”
寇准扬声大笑,伸长脖子饮下半葫芦酒一本正经道:“薛兄现在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马上把婉云娘娘送到苗乡;苗乡酋长巴坤是寇准的老朋友,跟薛兄也很熟识,一定会认真保护好婉云娘娘的!”
寇准说着清清嗓子道:“薛兄立即交出兵权回湋河湾作乡佬去,至于太宗那里寇准自有说法……”
薛世三采纳了寇准的建议,把婉云娘娘送到苗乡;婉云娘娘在苗乡生下女儿鲜儿,自己改名药蠹师太……
………………………………
第一卷:大宋风云 第082章:药蠹师太(3)
药蠹师太被安全送走后,薛世三这一边也就依照寇准的计谋安排停当;宋太宗驱逐薛世三的罪名是他喝醉酒妄议皇室家事,说太祖之死和太宗皇帝有关。
至于给薛世三定的这个罪名是不是宋太宗讲的那就只有天才知道了,但从寇准嘴里讲出来;别人又不得不相信,这事因为寇准和宋太宗的关系实在不一般。
寇准是宋太宗最信任的臣子,这在朝廷无人不知。
唐代的郑国公魏征因为直言进谏而深得唐太宗李世民喜爱,寇准因为酷似魏征而受到宋太宗的亲睐更是不争的事实。
宋太宗说自己能够得到寇准就如同唐太宗得到魏征一样,宋太宗之所以说出这样一句话是因为在一次奏事的过程中;寇准的观点和宋太宗的观点发生了冲突。
而寇准并没有像其他大臣一样见风使舵,顺着宋太宗的意思走;而是固执己见,甚至说了很多让宋太宗非常不舒服的话;宋太宗一怒之下拍案而起,起身就要向后殿走去;寇准并没有就此罢休,而是一个箭步跑上前去拉住了宋太宗的衣服;不让他离去。
朝廷有这样的臣子皇上一定是哭笑不得,不过这是忠诚的表现;只有忠诚才会这样做。
最终,在宋太宗让步后,这件事才彻底定下来;事后宋太宗平复好心情仔细想了想,认为寇准的举动除了有些犯上之外终究还是为了大宋王朝好;毕竟忠言逆耳利于行。
于是,宋太宗心中也就释然,寇准的刚正不阿不仅有时候让宋太宗愤怒;甚至有些时候还会让宋太宗下不了台很是难堪。
淳化二年春,京城附近发生了几十年不遇的特大干旱;接到奏报后宋太宗像历代皇帝一样召集朝中重臣商议对策询问时政得失。
混迹官场几十年的官油子心中非常清楚,绝对不能把这件事往皇上身上扯;不然后果很严重。
古人都很迷信,有宋一朝皇上的迷信意识更是上了一层楼;每当大风、大雨、大火、大旱等极端自然现象发生后,大家都会往神灵生气方面想;而引发神灵生气的原因则是帝王的某些失误造成的。
宋太宗最担心的就是大臣们把这件事往自己身上扯,因为他的登基就有些不明不白;心中很在乎朝臣的议论。
官油子果然投其所好,说特大干旱是天数和皇帝没有一毛钱关系;宋太宗心中安慰了许多总算松了一口气。
然而,寇准是哪壶不开提哪壶;说此次大旱一定是哪里有冤案发生所引发的,这不是明摆着批评宋太宗的执政能力吗?
宋太宗听寇准这么讲气得脸色发青,并没有当即发作而是起身走向后殿;把寇准和大臣晾在前面。
过了一会儿宋太宗的火气消得差不多了,下令把寇准叫进来自己当面质问;为何会说大旱与冤案有关系。
寇准直言不讳地讲述完事情的全部经过后,宋太宗是彻底消气了;因为寇准说出的这件案子宋太宗确实没有听人汇报过,而且听起来确实像一个冤案。
事情真相最后大白天下:不久之前朝中大臣处置了两起贪污案件,犯案者分别是名叫祖吉、王淮的两位小官,但在处理案件的时候贪污受贿数额巨大的王淮因为自己哥哥是当朝的参知政事(副宰相)王沔,而被从轻处罚,打了几十大板后就官复原职;另一位案犯祖吉就没有那么幸运了,贪污受贿数额并不大的他反而被斩首示众。
宋太宗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后,对包括王沔在内的办案官员全部进行了处置。
通过这件事,宋太宗更加喜欢了寇准这种敢说敢做不畏强权的大臣;任命寇准为左谏议大夫兼枢密副使,正式进入大宋王朝的权力核心。
寇准一开始就觉得自己在薛世三和淳于夫人这件事情上有把握说服宋太宗,宋太宗可能考虑到自身的声誉让寇准酌情处理;寇准便带太宗行事。
给薛世三所定的罪名是不是宋太宗亲口讲的自然值得怀疑,问题是这件事孰真孰假无人过问和追究;便就被人慢慢忘记,但王钦若和丁谓一伙还是相信薛世三是因为醉酒后议论了宋太宗的私事而被贬黜皇宫回到湋河湾做乡佬的;还煞有介事地派了奸细出没在薛家营附近监视薛世三。
王钦若派出的奸细把薛世三在湋河湾上修建鹦鹉洲的事情回报给宋太宗,宋太宗也就将错就错地说出:“只要老薛家不结党营私,不招兵买马;不出现薛刚反唐的事,修鹦鹉洲就让他修去吧!”而且还让度支司拿出10万缗钱赠予薛世三。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时有还无。
苗王巴坤是制毒高手,江湖上流行的毒药全出自苗寨;巴坤临死前将收集的制毒配方全部传给药蠹师太,希望药蠹师太能继承下去发扬光大;从而达到以毒攻毒的目的,为民众做点好事;苗王巴坤反对邪恶以毒制毒的心态彰显得淋漓尽致。
巴坤离世后,药蠹师太和于鲜儿潜心钻研制毒配方;对配方一方一方进行验证。
半年前,薛世三召唤药蠹师太母女回到湋河湾;薛世三打算向家中的妻儿老小公开药蠹师太这个为薛门生下千金的淳于夫人,药蠹师太也能为自己能重新和心中的白马王子薛世三团聚而激动万分。
但鲜儿姑娘已经15岁,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为了闺女,药蠹师太建议薛世三不要急于公开她们之间的秘密;薛世三也只能暂时割弃和亲生闺女相认的愿望。
药蠹师太不让薛世三认鲜儿这个亲生闺女,请求他找个僻静地方安顿她们母女;薛世三想到轮子沟。
轮子沟在天柱岭养马场向西北方向的七星河畔,是一座山大沟深的隐秘山谷;山谷中林木茂盛,花草葳甦;人走进去犹如进入仙境。
早年薛世三的先祖薛刚起兵反唐,就是在轮子沟秘密结社的。
轮子沟建有数十间房子,薛世三称其为轮子沟山庄;便将药蠹师太母女安排那里居住。
担当轮子沟山庄和薛家营两地联络的人是薛府家将马萧,马萧和十几个梯己家丁每月要把米、面、粮、油和一干消费物质进轮子沟;对外则称是给养马场输送储备。
萧挞先和属下被擒拿后,薛世三立即想到药蠹师太的毒药配方验证;让马萧带人将她们母女请过来现场。
郑爽对薛世三的部署举双手赞同,他欣赏药蠹师太和鲜儿姑娘的勇气和毅力;十几下来已经验证了了几十种毒药,还剩十几种等待验证。
这些毒药一旦验证成功,将对即将开打的宋辽之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古人有东方不亮西方亮的说法,郑爽对宋辽两国的军事实力做过对比;认为宋辽两国对峙以来,一直是辽强宋弱,这是因为辽国有诸如铁林军这样强大的骑兵;宋国也曾经有过静塞军跟辽国抗衡,但总体局势上宋国处于守势。
宋国处于守势并非宋国人不会打仗,关键的问题是马政上出现纰漏。
古代战争的军马犹如现代战争中的坦克,缺乏军马和坦克想打胜仗只能是纸上谈兵;更何况契丹人是马背民族,小孩四五岁就能在马背上翻筋斗做游戏;中原民族的孩子从小读书80%的连战马见都没见过更甭谈骑乘。
从这个层面讲,中原民族已经输给草原民族一着;如果宋辽要进行大规模的阵地战,辽军的胜算有80%,而宋军只有20%。
可是如果开辟出第二战场,譬如潜入辽国境内用暗杀、投毒等手段削弱辽军战斗力,鹿死谁手那就另当别论;这就是东方不亮西方亮的说词。
宋国军事实力弱在骑兵上,而立国以来一直没有实现华夏的真正统一;辽国是匈奴的后裔也有一统华夏之野心。
宋辽两国对峙百年——辽国建国比宋国要早将近50——谁也不让谁,不经过一次大的战争相互对峙还将持续下去……
………………………………
第一卷:大宋风云 第083章:药蠹师太(4)
辽国的经济不如宋国,但辽国有广阔的疆域,养马场比比皆是;宋国苦于养马之地使军队的战马捉襟见肘。
华夏大地上3个出产良马的地方河西、北地、河套都不在宋朝国土上,宋国要建立一支强大的骑兵只能是纸上谈兵。
后来王安石改革马政,反而让北宋的马越来越少;如果把王安石改革马政用一句话精典的词语来概括;那就是从集团化的国有大规模饲养到分散的农民小规模饲养。
用二十一世纪的时髦词句讲就是国营企业私有化。
鼓励民户养马并不是王安石一个人的想法,早在真宗时期曹彬的儿子曹玮任知秦州时便试办了农户养马以补官方牧马的不足。
而之后的王旦、丁度、宋祁、叶清臣、李中师等人都向仁宗皇帝提出过废牧马监养马于民的建议,改革马政是当务之急;也算呼应了长久以来对朝廷改革的呼声。
根据熙宁八年官方的统计数据,农民养马的成本是每匹花费12。6缗钱。
这个数据不仅和叶清臣提出的牧马监每马耗资500缗区别巨大,而且比朝廷向西北少数民族购买价25缗也节约了近一半钱。
至于民间农户养马的素质如何,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能否保障宋军骑兵驰骋沙场,这倒不是最重要的了;因为牧马监产出的马素质同样低下,而且农户养马在存活率方面肯定远胜国有马;靠民间养马节省下的钱足够使朝廷向西北少数民族兄弟挥舞钞票购马了。
宋神宗新法期间的大宋王朝加大了与西北少数民族兄弟马匹的交易量,并确立了以茶换马的茶马交易制。
宋廷在原、渭、德顺军三处设投买马场——后改置熙、河、岷、通远军、宁河寨、永宁寨六场买马,每年向西北买马量都维持在两万匹左右;年耗茶20000驮,极大支撑了宋廷频繁的军事活动。
还有一笔巨大的经济帐没算上,那就是宋廷将原来国有牧马监占有的良田都租给农民;这些广阔的良田成了国家新的一笔经济收入;仅元丰三年(1080)一年,废监租钱遂至百十六万缗。
至于下级酷吏以此为名目逼迫盘剥养马农户等新法必然弊病,在巨大的经济帐面前倒显得微不足道了;保马法基本是达到了王安石理财强兵的两大基本目的。
神宗皇帝逝世后旧党卷土重来,废新法第一就是保马法;言:新法之不便者以保马为急,王安石昔日的死党章淳都叫嚷着“保甲、保马,一日不罢,有一日害”。保马法和其它新法的命运可想而之。
在旧党的反扑下,宋廷又开始在洛阳、单镇、原武、淇水、东平、安阳等地设置牧马监,经此折腾;原有国有化牧监的弊病只能是重上加重。
在此之后,北宋朝廷都是在新旧国策中反复;宋哲宗又在绍述三年罢设各路牧马监推行给地牧马法,如此反复的结果是国有、民间养马两样都不靠谱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