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明之请叫我列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回明之请叫我列强- 第5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得这里人多口杂,所以找了个由头,先把她们祖孙两人安顿到锦衣卫的保护下再说。

    “嗯,多谢几位仗义相救。”刘良女觉得这样做应该要好一点,所以点头应允。

    ………………

    等几人把王猛押走之后,不就又有一群人来到了已经人去楼空的这件小屋里。领头的是一个二十多岁,衣着华贵的年轻人。看见空荡荡的院子和凌乱的脚步,脸色顿时变得难看起来。

    “二公子,看来咱们来晚了一步。王猛已经被人弄走了。而且人数还不少,是不是走漏了什么风声,被人抓到了把柄?”一名手下查看了现场的情况后上前禀报。

    “先去五城兵马司和顺天衙门找人在界面上搜查,就说给我家送菜的一名商人被人掳走了,还被抢走了几千两银子。让他们去查查,看看能不能得到什么可靠的消息。然后把所有的线索都给我消灭了。先去把所有参与这件事情的师爷和账房能弄死的弄死,不能弄死的就把他们安顿到别处去。切断与大同府的一切联系,我会派人在朝廷中多加打听,但是你们要做好找出替罪羊的准备。王猛是保不住了,拿住他的家人,免得他在牢里胡乱说话。要是事有可为,有机会的话,就把他给我……”说到这里,这名公子在脖子上做了一个切断的手势。那名手下心领神会,快步退下。

    “到底是谁?坏了我的大事!我张理必然不饶你!”那名公子看着地上零乱的脚步,眼睛阴狠的看着刚才叶观几人站过的位置。

    …………

    五城兵马司和顺天府尹看到英国公府的来人,也是吓了一跳。这伙歹人胆子也太大了吧,居然敢跟英国公府的人做对。如果事情办得不好,到时候英国公参自己一本地方不靖的罪名,自己岂不是要掉乌纱帽了。当即两个衙门出动了大批的人马在街上大肆搜寻。两个掌鞭使“响鞭”在街面上打得呼呼作响,宵小流氓抱头鼠窜,摆摊卖货的噤若寒蝉,赶紧收摊了就往家里跑,搞的大街上小孩哭,大人叫,整个北京城是闹得鸡飞狗跳。

    大街上的捕快比行人都多,就连锦衣卫和京卫司和团营的兵丁竟然也派人巡街,朱厚照刚好把刘良女安顿好,正从锦衣卫镇抚司的衙门出来。看见如此情况,不由双眉一拧,冷笑一声道:“了不起,一个下人被打,居然连着几个衙门都跟火烧屁股了一样,这几年这些勋贵们的架子也是越来越大了,几乎快比得上皇帝出巡的净水泼街,黄土垫道了。不过到底是这国公府的下人太过威风,还是其中的隐情不小?明日我必然要弄得清楚明白。”

    …………

    “啪”朱厚照气的把手中暖手的暖炉使劲的砸在地上。同时重重的一拍桌子,对着叶观说到:“叶观,你说的可都当真!”

    “回殿下,微臣不仅是亲耳从刘良女口中得出的消息,而且微臣还从锦衣卫历年的卷宗中调出来了关于大同府边军的情况。其中确实有一名名叫刘世清的都司。不过当地的递来的折子说,刘世清因为与鞑子走私铁器和茶叶,被游击王杲败绩,参将秦恭,副总兵马升擒拿之时被杀。可是刘良女却说是游击将军王杲与参将秦恭等人私下倒卖朝廷禁止贩卖的铁器与茶叶和杀良冒功被刘世清得知,刘世清不愿与他们同流合污而被灭口还被栽赃陷害。所以刘世清的女儿刘良女和刘世清的母亲这才千里迢迢的从大同府赶过来,希望去敲登闻鼓,还自己父亲一个清白。没想到那些人在京城中也有人,所以才有了昨日的那一幕。”叶观把自己查出来的事情全部禀报了出来。

    “你觉得谁说的可靠些?”朱厚照虽然心中早有想法,不过还是希望听一听叶观的看法。

    “卑职还是觉得刘良女可靠一些。登闻鼓不论输赢,敲鼓的人一律要流放三千里。如果不是有天大的冤情,谁会做这出力不讨好的事情。而且九边将官经常有倒卖军资和杀良冒功的情况存在。这几年火筛年年叩边,九边的奏报几乎都是大胜,斩首千余,明眼人都知道里面的猫腻。不过也不能听刘良女的一面之词,所以咱们可以告知陛下,让陛下派一名正直可靠的能臣干吏去大同府调查。而且就算这件事情不是真的,那王猛在京师的种种恶行也是有目共睹的,不过只是王猛势力大,所以各级官府都把这案子压着不审。如果有人开口调查,就能深挖出来。”

    叶观昨夜自从看了一些关于九边的卷宗后就一夜没睡。蒙古达延汗的势力越来越大,曾经被太祖皇帝和成祖皇帝打得四分五裂的蒙古部落又逐渐的在达延汗的手中逐渐统一起来。而火筛也是蒙古草原的一只雄鹰。这两名能弯弓射大雕的天骄就像两只锋利的长剑,不时的就往明朝的胸口上来一剑,两人轮流袭扰大同,绥宁,宁夏,宣府等重镇,掳掠粮草、妇孺无数。明廷的边军这些年也逐渐腐化,胜少败多,朝廷被打的疼了只好就互相开放榷场,讨好蒙古人。等蒙古人一退走就再次关闭榷场,等待着下一次的袭扰。

    明朝的北部之患已经形成。而南部的倭寇之患也是越演越烈。两方夹击之下,大大加重了百姓的负担,而下一次的小冰河时期又即将到来。等待中华大地的将会是,被开除的公务员的振臂一呼……
………………………………

正文 第六十六章:散播风声

“可是孤不能去跟父皇说啊,要不然咱们昨日微服出宫的事情不就漏了馅儿了?那以后可就出不去了!可是孤又答应刘良女了,一定要把事情查一个水落石出……”朱厚照虽然很想这么做,不过还是苦恼的挠了挠头。

    “诶,对了。殿下,古人说得好,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咱们可以这么做!”叶观眼睛一眯,在朱厚照耳朵旁嘀咕了一番,听得朱厚照有点兴奋,可是又有些疑惑。

    “这法子管用吗?”朱厚照疑惑的问道。

    “自然是管用的,那些御史有风闻奏报的权利,如果咱们这么来一下,不相信那些就喜欢跟勋贵作对来表明自己风骨的御史们不上钩!现在是读书人掌握话语权的时代,只要那些文臣们都认为该查,那么事情就能查个水落石出。”叶观嘿嘿一笑。

    “好,那就这么办。几日后我也要去听听看效果如何。不过叶观,那一个古人说的: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我怎么没有听过?”朱厚照一拍大腿,拍板决定,然后又歪着脑袋想了想,实在是没有想出来。

    “额,听说是一位姓毛的先生把这句话发扬光大的。”叶观挠了挠脑袋,说出这么一句话来。

    ………………

    北京天桥的广德茶楼内,台底下坐满了正准备听书的百姓。茶博士也把每一张桌子的茶杯都倒得满满的。很多听众正嗑着瓜子等待着今日说书先生再次开书。

    “诶,张大人,您说今儿这说书先生要说什么段子?是三国还是水浒?”一名嗑着瓜子的听众趁着开没看书,坐在椅子上闲聊。

    “门外的水牌子上不是写了吗,今日讲新书。叫什么《今古奇冤》,是一篇短书。你还别说,那三国水浒、西游、杨家将、呼家将、大隋唐咱都听得多了,来一篇短书换换口也是不错的。”那个被称为张大人的男子一边嗑着瓜子一边闲聊着回答。

    “张大人,咱不是不识字吗,还是您这文曲星下凡的人物,就是不一样啊。不过这《今古奇冤》怎么从来没听过?讲的是什么玩意?”那名男子恭维了一下这位张大人,然后自己也有些疑惑。

    在另一张桌子上,朱厚照和叶观以及张永刘瑾等人坐在一起,朱厚照对着叶观问道:“你觉得这样的事情能成吗?”

    “殿下,那位毛先生还说: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生命线,是克敌制胜的法宝。所以,咱们只要在百姓们最喜欢聚集的地方行事,必然能成功。”叶观坐在一旁喝了一口茶,然后胸有成竹的说道。

    “这人怎么听起来跟那些白莲教一样的?”刘瑾听见叶观这么说,突然想到白莲教也是这样在做,每次朝廷要围剿他们之前,都会有人去给他们报信,所以朝廷屡次围剿都以失败告终。

    “这不就跟唐太宗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一个道理吗。看来民间能人志士多啊。”朱厚照经常听李东阳和刘健讲史,所以倒是能感受到这些话里面的含义,很快的就能学以致用。

    等了不一会儿,一名三十多岁,圆脸小眼的矮小男子走了上来,众听众一看这人上来了,不自觉的就低声喝彩起来,闲谈的声音也小了下去。看样子他就是说书先生了。

    “啪,”这名说书先生一拍桌子上的醒目,等台下的声音小了去,这才开口说道:“说书唱戏劝人方,三条大路走中央,善恶到头终有报,人间正道是沧桑。”

    “好。”等说书先生一讲完定场诗,台下的听众的喝彩声就起来了,这是说书先生的定场诗,起的是压言的作用。等人性都收拢起来,说书先生这才讲到了正题上来。

    “今日里我将讲的,是一部短书。日子不长,坐在这里听个一百来年大概能听完。”说书先生刚说到这里,台下就响起了一阵笑声。

    “故事发生在哪儿呢?就在咱们山西大同府。话说大同府有一名良将,名叫刘世清。自小就是武将世家,学得是一身好武艺,为人也是古道热肠。后来父亲去世了,他就承袭了父亲的百户职位,为咱们皇上和百姓们守护长城,抵御那些蒙古鞑子的袭扰,多次立下战功,亲手砍了不少鞑子的人头下来,后来就被升为大同府都司。蒙古鞑子是什么人,大家应该都知道吧。早些年啊,英宗皇帝就是被那些鞑子掳走了,后来鞑子还一路打破了大同府和宣化府,是直奔京城,要想从草原再回到咱们汉人的花花江山来啊。如果不是当年的于太保于尚书力荐抗敌,咱们现在可都变成鞑子的奴隶喽!可惜啊,古语说得好,好人不长命,祸害遗千年。于太保被奸臣诬陷害死,那刘世清、刘都司也一样啊……”说书先生说到了这里停顿了一下,不自觉的感慨的摇了摇头。

    “郭先生,怎么不讲了?那刘都司怎么样了?”下面的听众正听得热闹,却看见这位说书先生不讲话了,顿时就追问道。

    “唉,那刘都司为官清廉正直,最看不得军队里的蝇营狗苟之徒,所以那些贪官污吏们都很恨他。可是又都拿他没有法子,直到朝廷来从别处调来了几名官员——游击将军王杲败绩,参将秦恭,副总兵马升。他们都是些贪官污吏,吸兵血,喝兵油的人,各位想想,他们把钱都贪了去,那些大头兵拿不到钱,怎么抵抗那些鞑子?难道还要把鞑子兵围北京城的事情再来一遍不成?各位客人,你们可知道那年鞑子兵兵围北京城时候的惨况啊!除了京城里还有活人,这一路上的人都被鞑子兵杀完了呀,那真是路有白骨暴(pu),千里无鸡鸣!”

    “嘿,这些当官的真不是玩意,咱们天天天没亮就要出来做生意,还要被地痞流氓盘剥,受那衙门吏胥的刁难,可咱们还是忍了,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能安稳的过个日子嘛,我二爷爷他们一家就是被那些天杀的鞑子杀光的,可怜了他一家老小十余口啊!这些该死的贪官,太祖爷爷的剥皮庙都没吓住他们,老天爷真应该收了他们!”一名看起来是小商人模样的男子咬牙切齿的说道。

    “你说他们盘剥兵丁也就算了,可是没想到他们居然还罔顾咱们圣明天子的栽培,居然偷偷的买刀剑铁器和茶叶给那些鞑子,然后从鞑子那里换来牛皮牛筋和牛羊,然后再运回咱们这赚钱。那些鞑子不像咱们汉人这么聪明,会制造铁器,所以很多鞑子兵除了弓箭,就没有什么能拿得出手的刀剑,这下可好,那些鞑子从咱们大明的官兵手中换来了刀剑,然后转过头来再用换来的刀剑对付咱们,你们说这些贪官污吏可恶不可恶?”

    “该死,应该把他们点了天灯!千刀万剐之后生吃了他们的肉!”台下面的听众叫嚷嚷的,恨不得真的把那些贪官污吏活活吞了。

    “哪位刘都司不愿意与他们同流合污,每次他们的手下偷偷运送铁器给鞑子的时候,刘都司都把他们抓起来就地格杀,几次之后他们恼了,所以订下了个计谋,预谋害死刘都司……”

    ………………

    “刘都司有个女儿名叫刘良女,年方二八,生的是花容月貌,闭月羞花,但是看见自己的父亲被人害死,那些贪官污吏还在私通鞑子。所以呀,才有这刘良女千里迢迢进京告御状的故事传来啊!”说书先生一口气把一本刘良女千里告御状的故事讲了出来。

    “郭先生,您讲的可都是真的?”下面一名听众听的兴起,所以大着嗓门问道。

    “是啊,那姑娘现在正在衙门里告状呢!等说完了书,我也要去衙门里看看情况。”

    “真的?”

    “同去,同去。咱们不能帮她些什么,去帮她涨涨志气也是好的!”几名喜欢凑热闹的男子相约着一起去衙门里看热闹,站场助威。

    “走,年兄,咱们也去看看,这朗朗乾坤,居然还有那等为非作歹之贪官污吏,真是枉负了圣人教诲!如若真如这位先生讲得这般,咱们也要去上书各位老大人,让他们奏报与六部衙门,缉拿那些无君无父之人!”几名看起来是读书人的年轻人也是义愤填膺,相约着一起去看情况。

    听完这说书先生的书,又看见下面那些群众咬牙切齿的样子,朱厚照突然对叶观说道:“那毛先生是古人还是今人?要是古人就算了,要是今人,必然要把他请来当锦衣卫指挥使,如果他不当,就把他杀了,以绝后患。对了,把这说书先生也给我请到宫里去,他的书说的不错。”

    “是古人,古人。”叶观听后也是一个劲儿的冷汗,果然是英雄惜英雄,同样的,英雄也要杀英雄啊!
………………………………

正文 第六十七章:天子之怒—难出国门

叶观等人听完书的当夜,北京城就又下起了大雪,大雪整整下了一夜。让那些喜欢雪的小孩子乐不可支,却让贫苦百姓难以御寒,如果不是京城的大户人家好心办了粥厂施粥,今年又得冻死饿死不少苦命的人……

    就在京城里的富户发善心施粥的时候,远在千里之外的大同府。

    七日之前——

    “老沈,你说这快过年了,今年这卫所有没有月例银子发下来?”一名身穿明军制式铠甲的男子靠在大同府城墙垛后面一边弓着腰跺脚,一边给冻得通红的手哈气取暖。一边得闲的时候与旁边同样在城墙上值守的同伴聊天。

    “那谁他娘的知道去。又不是刘都司在的时候了。每年多少咱们都能分点银子好安稳的过个年啊,还是刘都司啊,可怜额刘都司一家了,自己落得个粉身碎骨的下场,女儿和老娘也不知道哪里去了,想必是那些狗官把他们祸害了!俄家的闺女早就缠着俄给她买只珠花回去了。眼看着明年她就出嫁了,我这当爹的要是再不买,以后可就没机会喽!今年的冬天真他娘的冷啊,要是有口热得面条吃就好了。”年纪大一点的兵丁一边揉…搓着冻得通红的耳朵,一边想着自家的闺女就要嫁出去了,可是自己还没有给闺女买过什么好东西,心下有些愧疚。可是这白毛风一吹来,似乎把冷风都吹到了人的骨头里,冻得人只打寒颤,这位老沈又馋了,想着热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