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离开之前,徐晃就和臧霸商议过了,在曹操接收莒县之前就将大部分的粮草都烧毁了。
    不过秦华却丝毫没有将这五万人视为负担,经过这些年的动乱,天下人口早已大减,田地根本不是问题,就怕没有人耕种。
    秦华在接收这批人后,连同之前是十万百姓,从中挑选出两万人,组建了新的泰山军。
    洛阳当年最鼎盛的事情人口不下百万,现在即使加上这十五万人也不到三十万而已,根本不愁没有地方安置。
    至于口粮的问题,通过出售国债,秦华手中还是有点钱财的,而且眼看秋收即将到来,支撑到来年的秋收应该问题不大。
    “主公,现在财政困难,修建道路的事情是否要暂缓?还有在各地建立医馆的事情。”
    “不行。”
    秦华当即立断的拒绝道。
    “除了这些,公塾也要继续新增下去,现在读书人多,想找教书先生并不困难,我要在三年内让每座城市都有一间一间公塾以及一间官府的医馆。至于道路的建设,那也只能先放弃一部分了。不过从武威郡到长安的这段路必须要优先建起来。”
    秦华无奈的说道,基建不能停,前期看似消耗巨大,但是成型之后觉得能带来无数好处。
………………………………
第127章 大旱
    “报,并州、凉州多地大旱。”
    原本以为秋收之后,财政能够得到一定的缓解,没想到这个时候居然发生了大旱。
    秦华立刻召集群臣商议此事。
    “主公,旱情虽然严重,但以凉州的水利建设来看,并无太大关系,只是并州等地水利并未普及,恐生祸事。”
    要说最了解秦华领地内政的,那人一定不是秦华自己,而是荀攸。
    “公达所言极是,还请主公增加人手,前往并州治理旱情。”
    贾诩在一旁附和道。
    “可是现在徭役人数不足,主公轻徭役,又要兼顾其他建设,恐怕没有这么多人手吧。”
    “不然再从各郡县征召徭役,以应对此次旱灾。”
    “不可,此前刚刚额外增加过一次赋税,如果再增加徭役,恐生民变。”
    下方的官员在激烈的讨论着,秦华则是静静的听着,现在他也感觉头疼的厉害。
    原本以为下了罪己书后,领地的内矛盾得到了一定的缓解,加上自己领先的商业体系,短时间内应该就能恢复过来,没想到在这个时候居然会出现旱灾。
    莫非真如那左慈所说,自己并非这个世界的人,上天也不在自己这一边?
    “闭嘴。”
    见下方的辩论有逐渐像争吵的态势转变,秦华立刻出声制止。
    “徭役不可继续增加,但是旱情也需要治理,我决定让军队出动五万人前往并州,加速并州的水利建设。”
    说着秦华看向一旁一直没有发言的张辽说道:“文远,从军中挑选五万人前往并州,愿意前往的,粮饷增加三成。”
    “军人当为国牺牲,为百姓效力,如何能够要求主公的粮饷。”
    张辽对秦华的决定并没有异议,但是他却不赞成秦华额外支付他们粮饷。
    “那就只增加一成粮饷,其余两成用来改善伙食,水利工程多是体力活,需要吃好一点。”
    “多谢主公美意。”
    这次张辽并没有拒绝。
    “传令鲁达,工部需要在三天内安排出一支不少于三百人的工程部队前往并州,文远会安排五万人作为徭役帮助他们建设,务必救助更多的庄稼。”
    接着秦华又看向末位的马超,徐州事件后,马超断了两指,情绪一直都不太好。
    “马超、阎行,你二人听命。”
    听到秦华喊自己的名字,马超、阎行立刻站了起来。
    “新组建的玄甲骑已经训练一月有余了,我现在命令马超为玄甲骑统领,阎行为副统领,你二人立刻率领玄甲骑前往并州,遇到盗匪作乱,或者饥民叛乱,自行处理,务必保证并州安定。”
    “我”
    马超刚想说什么,却被一旁的阎行拉了一下,也就没有说出过。
    “是,末将领命。”
    最终两人还是接下了这道命令。
    其实马超想说的就是自己不该是统领,这位置阎行更合适,但是看到自己父亲那一脸笑意,马超又说不出口了。
    “文和,你选一批人作为赈灾官员前往并州,发放救济粮食,务必不要出现饿死人的情况。”
    “是。”
    贾诩刚想领命,秦华忽然又说道:“让大理寺安排一批人前往并州,旱灾期间一切违法之事一律严查,尤其是那些囤积粮食,高价销售的人。另外你拟定出一份粮价的标准,旱灾期间限制粮价暴涨。如有恶意哄抬粮价者,一律严惩。”
    “属下领命。”
    将该布置的都布置好后,秦华这才再次坐回椅子上,静静思考是否还有遗漏的地方。
    忽然秦华发现荀攸脸色依然不见好,还以为自己有什么地方做的不对,急忙向荀攸询问。
    “主公安排并无疏失,只是”
    “还请公达直言。”
    “主公可曾听闻,大旱之后必有大蝗。”
    “蝗灾?”
    秦华不由又头疼起来,旱灾可以通过兴修水利、挖井等方式解决,蝗灾该怎么办呢?
    “荀从事所言甚是,我险些忘了,大旱多伴随着蝗灾。”
    一众官员也是饱学之士,这种事情在书籍中多有记载。
    “古籍记载,蝗虫幼虫多生于干涸河床等地,可在幼虫未孵化前将其杀死。”
    有一名官员建议道。
    “此法效果不大,古书已有此记载,但效果不是很明显,来年依然蝗虫满天。”
    “自古以来,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扑打法与掩埋法。其一乃是蝗虫泛滥之后,百姓持布网,三面围堵,将蝗虫聚集为一处,进而扑杀。其二乃是在蝗虫必经之路上挖沟堑,以布网将蝗虫挡下,进行掩埋。”
    “你说的方法虽然一直被用来治理蝗虫,但是蝗灾受损却并未减少多少。”
    见官员们又要开始辩论了,秦华再次打断他们。
    “此事不急,你们先回去仔细想想,整理好后奏报与我。同时对领地内发布通告,寻求能灭蝗虫之人。”
    好不容易将事情都处理好,太阳也已经西垂了。
    秦华拖着疲惫的身体来到秀儿的院子,他今天准备在这里过夜。
    “爹爹。”
    秦寇一阵小跑来到秦华身边,抱着秦华的退不停的叫爹爹。
    秦华也顺势将小秦寇抱了起来。
    刚一进门就撞到了急匆匆寻找消失不见的秦寇的小小。
    “哎呀。”
    小小惊叫一身,她的小身板怎么可能是秦华的对手,撞上之后立刻就要想要倒去。
    好在秦华及时拦腰抱住了她,让她免于摔倒在地上。
    “将军。”
    因为用力过猛,小小一下被秦华紧紧的抱在身前,让小小立刻双颊绯红。
    “夫人呢?”
    “夫人在后院小厨做菜,听说将军要来,夫人决定亲自下厨。”
    月亮升起之时,秦华和秀儿两人坐在院中吃着晚饭,小小则是带着秦寇去洗澡了。
    “秀儿,你怎么给她取名叫小小啊,明明就是大大嘛。”
    说着秦华还做了一个手势,开始秀儿还不明白秦华在说什么,不过她很快就反应了过来,羞恼的白了秦华一眼,没有搭话。
    “父亲最近找过你吗?”
    和秀儿调笑了一会,见秀儿的心情似乎好了很多,秦华终于问出了秦煌的事情。
    这次的事情虽然都是秦华一意孤行,但是起因还是在秀儿身上,秦华担心自己的父亲会为难秀儿,为此秦华甚至给秀儿的院子外增派了三倍的兵力守护。
    “是,来过一次,不过父亲听到寇儿叫他爷爷之后似乎心情好了许多,训诫了我几句就离开了。”
    “如此最好。”
    秦华不得不佩服自己的先见之明,为了让秦煌能够接纳秀儿,早在泰山郡秦寇刚刚能说话的时候,秦华除了教他叫自己爹以外,还有就是教他叫爷爷,希望能以此打动秦煌,现在看来效果还不错。
………………………………
第128章 衣带诏
    八月
    秦华亲自带领百官视察凉、并两州的旱情。
    凉州作为秦华的老巢,早已经营多年,这次大旱灾情并不严重,甚至在秦华的命令下达下达之前,当地的官员就已经开始指挥百姓抗旱了。
    所以总来的来说受损并不严重。
    而并州作为秦华刚刚到手不久的领地,虽然韩遂卧底的时候也已经开始了部分基础建设,但是水利工程却近乎为零。
    好在秦华及时派出工部与那五万军队前去支援,不到一月时间,很多地方都已经可以进行手工灌溉了。
    整个并州一月之内新增近两千口井,而且这个数目还在不断增加中。
    各种水利工程也在逐步完善,同时有百姓人力灌溉的情况下,虽然还是有部分庄稼枯死,但是大部分还是救活了过来。
    在视察的过程中,秦华还看到了一个老熟人。
    “你是张既?”
    秦华惊讶的说道,这人是就是当初从长安逃离时,在高陵遇到张既。
    他不是被高陵县令孔防举孝廉为官了吗?怎么会出现在并州地界?还成了太原郡太守。
    “将军大人,很意外么?我可是通过科举一步步升任太原太守的,莫非将军居然不知?”
    秦华尴尬的一笑,如果他不叫张既,而叫诸葛亮、庞统、周瑜、鲁肃之类的,秦华可能一下就会发现,并且亲自召见。
    但是对于张既,秦华并没有什么印象,所以即使当初张既夺了那届的状元,秦华也没有召见他,而是直接由贾诩安排了一个职位。
    这其实还有一个原因,因为秦华急需人才,所以他的科举是每年举行一次,这几年的状元也有好几个,除了那次的荆州三位大佬,其他人看起来都不是什么名人,最少对于秦华来说是这样,所以秦华就没有对他特别上心。
    更重要的是这几年秦华一直在对外战争,内政的事情几乎全部交给了贾诩和荀攸。
    秦华虽然不清楚这张既到底是什么来历,不过他的能力确实不小,在张既的治理下,太原算是并州诸郡中最接近凉州各郡水平的了。
    这里指的是城市基建以及百姓的生活状况,张既很全面的执行了秦华所制定的政策,他虽然也发现了秦华政策的一些弊端,但是好处却更多,所以他想赌一把,看看秦华能不能将这些政策中的弊端一一剔除、
    就好比推广公塾和修建道路,短期内无法看出收益的项目,但是长久看来,这将影响并州未来的发展,乃至整个国家。
    因为张既的关系,秦华在太原足足停留了两日,期间和张既详谈许久。
    在与张既的谈话中,秦华发现这人确实很有才能,有心提拔他去长安任职,但是张既却想再在太原待一段一段时间,他想想看看太原郡在秦华的政策下究竟能变成什么样子。
    而且在地方的话能够更好的了解基层百姓的实际感受,以便提出修改的方案。
    秦华同意了张既的请求,他最近几年应该都是以内政为主,有张既这种人才在地方也是好事。
    离开太原之后,秦华又前往并州其余几个郡视察。
    在这期间他收到了夜鹰的数份情报,衣带诏事件终于还是发生了。
    因为曹操的威严日益强势,皇帝刘协越来越像是一位傀儡皇帝,所以他就命令自己的岳父董承召集群臣推翻曹操。
    董承找来了越骑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子服等人密谋起兵。
    其实董承也多次暗示或者明示想要左将军刘备也参与进来,可惜刘备早已看穿其中的危险,早早的逃往了新野。
    董承的密谋早就被曹操密切监视着,种辑等人的军队刚刚出兵营就被曹操的大军团团包围,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了。
    车骑将军董承被诛,连同他的女儿董贵人。
    种辑、吴子兰、王子服等人全部被杀,夷三族。
    至于算是主谋的董承为什么没有夷三族,那是因为董承是董太后的族人,皇帝的岳父,就是现在的曹操也不敢夷他的三族。
    在解决了衣带诏事件后,曹操完全控制了朝政,他自封为大将军,都自己的部下大加封赏。
    为了照顾袁绍的情绪,曹操还将太尉之位封给了袁绍。
    至于秦华自然是没有任何好处,现在曹操算是和秦华闹翻了,他怎么可以再给秦华什么官职。
    而且现在秦华已经官至骠骑将军了,再往上也就曹操封给自己的大将军之位了。
    不过秦华更在意是情报中其他几个消息。
    首先董白已经与刘协取得了联系,秦华万万没有想到原以为早就死在了长安的李儒居然改名换姓进入了皇宫,而且颇得刘协信任。
    当然李儒并没有投靠秦华,他知道董卓居然还有后人在秦华这里,这才表示愿意和秦华合作,加上董白的身份,李儒表示愿意全力配合秦华。
    其二,曹操终于决定出兵徐州了,这次看似应该是真的。
    第三个消息就是郭嘉现在的位置终于找到了。
    徐州事件时,郭嘉原本是留在莒县的,在曹操军包围莒县时,郭嘉就被曹操给接走了。
    像郭嘉这种智谋之士,曹操自然想要收归己用。不过郭嘉却对于改换门庭不感兴趣,于是曹操直接将他囚禁起来。
    戏志才与郭嘉本就是好友,病中之中的戏志才想要再为曹操做一件事情,就让曹操将郭嘉送到了他那里,由他来劝服郭嘉。
    由于这件事并没有多少人知道,所以即使是夜鹰也直到今日才得知郭嘉的去向。
    “子龙,命令部队收拾行囊,我们明日就回长安。”
    并州视察也差不多了,秦华决定立刻返回长安,就曹操攻打徐州之事与贾诩等人商议。
    徐州事件也不全是坏事,一直不愿投入秦华麾下的赵云居然在这次事件后愿意加入秦华的麾下了。
    原来是赵云也不齿曹操等人的计谋,认为这样实在太不仁义,而和秦华相处这段时间看来他发现秦华这人还不错,于是决定暂时留在秦华的身边。
    秦华为了能够和赵云“培养感情”,就将他留在身边做了护卫长。
………………………………
第129章 夜莺
    “你能确保将郭嘉带回来吗?我要的是毫发无伤的郭嘉。”
    秦华看向董白严肃的说道。
    “我办事你放心。”
    董白忽然依偎在秦华的胸前,用手指在他的胸口画圈圈。
    看着董白媚眼如丝的样子,秦华也不由有些意动起来。
    不过这次的任务将郭嘉救回,这是自己仅次于贾诩的谋士(按加入先后排名),荀攸虽然也有大才,但是他更偏向内政,而非谋略。
    而且秦华以前就对郭嘉非常敬重,他不希望郭嘉因为自己的失误而死。
    “郭军师可不是普通人,他在戏志才的府上虽然也被严密监控着,但是他却依然能够联系上我。”
    原来郭嘉来到戏志才的府上后,戏志才多番劝说郭嘉加入曹操麾下,但是郭嘉却不为所动,每次都打哈哈过去了。
    郭嘉现在每天就知道喝酒享乐,就连书都不看了。
    在看过了戏志才府上所有歌姬的表演后,郭嘉就要求再找一批过来,可是找来几批郭嘉都看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