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华亲帅五千亲兵,开始逐个清剿这些反叛实力,
    为了彰显自己的武力,秦华将所有战败的敌人全部斩首,用他们的首级堆起一个又一个京观。
    第一天还和叛军有接触的世家,第二天再过去的时候就发现地上出来一个用人头堆砌的京观外什么都没有了,这让他们开始感到害怕了。
    随着一个个的叛军势力全部被清剿,秦华的凶名开始在凉州世家中传开。
    当他们得知各自扶持的叛军势力都得到了同样的下场后,有些胆小的世家已经开始写信向秦华求和了。
    每次当他面听到城外有大批马蹄声经过时,一个个都心惊胆战的,生怕什么时候这些骑兵就会冲入城市。
    好在秦华并没有想杀光这些世家的打算,他准备先用贾诩的办法,杀鸡儆猴,再用荀攸的办法与他们谈判,这样既不会陷入无人可用的地步,也能极大的限制这些世家的实力。
    “安定成家、酒泉李家、北地王家、张掖徐家、敦煌许家,这五家是五郡中最大的世家,同时也是他们在组织那些小世家。”
    夜鹰部队向着秦华禀报道,这是一支由秦家家臣为核心组成的情报部队,即使是贾诩等人对这支部队也知之甚少。
    秦华之前已经将夜鹰散布到金城、汉阳和武威三郡,其他五郡的掌握力度还不够,但是在秦华远在羌人的时候,他们也已经在这五郡立下脚跟了。
    这次秦华要他们收集的是那些世家的犯罪证据,越是强大,越是年代久远的世家,必然会做过许多不符合律法的事情。
    以前那些世家的影响力甚至比郡守还强大,所有没人敢动他们,但是换成秦华就不一样了。
    他这次就是要用正规手段扳倒几个最大的世家,这样其余小世家就只能乖乖听话了,而秦华也不会落得一个残暴的名声。
    在剿灭所有已知的叛军后,秦华风风火火的回到了武威,但是铁鹰骑兵却没有休息,全部铁鹰骑兵分出五队,分别向着五郡出发,捉拿那些被秦华“看上”的世家。
    同时粘贴公告,将那些世家所犯的罪行一一公之于众。因为担心文盲太多,秦华的公告栏边上不但有士兵守卫,还有两名识字之人不间断的朗读公告内容。
    秦华这一举动一出,原本如雪花飞舞而来的辞职信全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道歉信,以及宣誓效忠的信件。
    不过秦华并没有想要将直接恢复这些人的官职,他对凉州的整治还在继续。
………………………………
第二十九章 小科举
    此时洛阳对各地依然有控制力,为了避免麻烦,在处理这几大世家的同时,秦华也派人带礼物前往了洛阳。
    送给大将军何进的是十匹良马,黄金、白银各二十斤,以及铜钱三万钱,各色珍宝无数。
    除了这些良马外还有这些世家与十常侍的交往记录以及书信往来,当然其中有部分是伪造的。
    送给十常侍的礼物也不比何进差多少,只是书信改成了他们和大将军的通信。
    秦华送这些东西并不只是为了摆平他诛杀这些世家的影响,更多的是想获得凉州的实际控制权。
    当然这些财物也不是秦华自己出的,查抄五大世家让秦华获得了大量财富,送出去的钱财连一半都不到,何况这些世家还有大量的田地。
    有段时间,秦华甚至想直接剿灭凉州内全部世家,那是一笔多么巨大的财富啊。
    不过这也只是想想,如果他真敢这么做,以后不要说争霸天下了,即使这凉州牧也不一定能做安稳。
    在秦华将这几大世家以及一些小世家资助叛军的奏书上报朝廷后(这并没有伪造,他们确实资助过叛军,最少最近被秦华剿灭的叛军就是他们资助的),立刻就获得了朝廷的授予他自行处置的权力,只需要将结果上报朝廷即可。
    等到朝廷的命令来到凉州后,那些原本还想通过朝廷来反抗秦华的世家立刻就没了声响。
    他们知道自己已经反抗秦华了,只能乖乖的认命。
    但也不是没有人想过通过一些朝廷大臣来攻击秦华,只是由于夜鹰的存在,他们送信的人都很难离开凉州。
    至于举家搬离凉州的事情,绝大部分世家是不会这样做的。
    因为汉朝时交通不便,这些世家的影响力大多只在一座城里,能够辐射到一个郡乃至整个州的已经是超级世家了,但是再往外就影响不到了。
    如果他们离开凉州,就意味着要重头开始,甚至还会遭到当地世家的联合打压,最终沦为寒门。
    所有即使秦华如此对待这些世家,他们也没有想过要离开凉州。
    世家的反叛势头虽然被遏制,但是任命各地方官的事情还是很麻烦。
    凉州人才匮乏,寒门子弟虽有,却不多。如果想将凉州治理好,依然需要借助世家的力量。
    只是如果将他们全部官复原职,那么和以前又有什么区别?
    对此秦华的两大谋士也有不同的看法。
    荀攸认为应该继续使用这些人为官,只需加大监管力度即可。
    而贾诩身为凉州本地人,他知道当地官员的德性,认为这些世家子弟不足用,应该像秦华以前一样直接将那些贪污腐败的官员全部罢免,然后从寒门子弟中寻找合适的人选为官。
    参考了两位谋士的意见,秦华最终还是决定用类似科举的方式选拔这些地方官。
    正所谓治世用圆,乱世用方,现在可不能要求一个官员德智体美劳全部发展,而是要更注重他们的才能。
    将自己以前下辖的汉阳、金城两郡县令级别以上的官员全部召集起来,秦华用了三天时间制作了一分科举试卷。
    试题大多是处理地方政务方面的,以及少量的谜题和刑案,以此来检测这些人是否有能力担任地方官一职。
    再次发布公告,召集所有意愿为官的人全部参加科举考试,然后再根据他们的成绩分配工作。
    在公告中,秦华指出将不再追究之前官员的劣迹,只要他们有才能就能继续担任官职,即使是郡守也是一样。
    秦华此举是为了消除一下那些世家的怨恨,而世家们到也领情,除了原来就担任官职的子弟,还让其余子弟也来参加科举。
    这是秦华第一次举办科举,所以经验不足,好在那些参加科举的人也没有经验,只发生了两起作弊的事件。
    可能也是因为这些参加科举的人都是在重兵之中考试的,所以才没人敢作弊。
    用了一个月的时间,秦华完成了五郡的全部科举考试,由他本人以及贾诩、荀攸三人批阅试卷,如此又花了近一个月。
    最终才将五郡地方官员全部决定下来,这次的成绩倒是非常出乎秦华的以外,前十名基本都是世家子弟,那些寒门子弟在一些猜谜等问题上可能表现的还不错,但是处理政务上就要差一点。
    秦华本身对世家并没有什么偏见,所有他就按照成绩重新分配各个官职。
    为了避免这些官员受到家族的影响,在分配官员的时候,秦华会尽量让那些官员不要在自己家族所在的地方任职。
    新任官职的公告出来以后,世家们对秦华的态度转变了许多,他们发现秦华并不是想灭了世家,只是为了更好的管理凉州。
    当然也有一部分认为秦华根本离不开世家,他想治理好凉州就离不开世家的帮助。
    对此秦华倒是没有发表任何意见,只是成立了一个新的部门,叫做监察部。
    该部门会不定期的以监察官或者普通人的身份监察各地政务,然后将这些事情报告给秦华。
    这样明处有监察部,暗处有夜鹰,秦华就能更加清晰的掌握凉州各地的大小事情。
    对于那些刚刚上任的官员,秦华也给他们发布了公文,除了告知监察部的事情,还特地强调,一旦发现有人犯法,将会从重处罚。
    因此整个凉州的官场为之一清,短短三个月的时间里面,秦华在凉州的声望立刻提升了一大截。
    在完成官员任命后,那些已经彻底腐败不堪的世家,家中连一个小官都拿不到的家族,秦华就选择了一些被百姓深恨,甚至被其他世家所唾弃的拿出问罪,以此向朝廷交代。
    等到这些事情全部完成后,秦华终于可以开始对凉州的政务以及军队进行改革了。
    而首先要做的就是实行屯田,吸收更多的流民,增加粮食产量和百姓人口。
    为此秦华不得不再次准备礼物送给何进以及十常侍,只是依靠秦家去寻找流民,实在太过杯水车薪,只有借组大汉的力量,秦华才能迅速增加大量的人口。
………………………………
第三十章 凉州新政(二更)
    中平四年十月,秦华上书称凉州地广人稀,有大片良田为开垦,加之为了抵御鲜卑军力不足,希望朝廷能够迁徙人口进入凉州。
    因为之前黄巾之乱的原因,现在大汉各郡都有大量流民,有的以黄巾自称,占山为王,有的直接成为了强盗土匪,还有一些只能四处游荡,以乞讨为生。
    但是无论如何,流民多了就会引起治安问题,各地郡守州牧也非常头疼。
    因为秦华的重礼,这个要求很快就得到了满足,相比于朝廷对此不是很在乎,凉州周围的各级官吏却是非常感谢秦华的要求。
    有些官员甚至还会送一些粮食给流民,以保证他们能够顺利到达凉州。
    很多落草为寇,或者成为黄巾的人知道这件事后也纷纷向着凉州走去。
    这些人中绝大部分都不想背井离乡的,但是得知凉州有田给他们种,就毅然决然的踏上旅程。
    在他们心目中,只有有地在,就不会饿死,哪怕这些田地不是属于他们自己的。
    因为交通不便,能够前往凉州的只有附近州府的流民,但即使如此,等到中平五年三月的时候,秦华已经接收了近二十万流民。
    这么多人口,只是那些世家的田地显然不够分,于是秦华就开始四处垦荒开地。
    所有新开荒的田地全部免去三年租金,并且他们每年还能获得一小袋的粮食种子,这让那些原本只求温饱的流民万分欣喜。
    并且秦华还宣布之后耕作获得的粮食,官府只收十三的税,也就是说每次收获粮食需要交纳三成作为税收。
    与其说是税收,还不如说是租金,因为他们的土地都是属于凉州牧府的,他们只是租用。
    也正是因为如此,这些人才会对秦华感恩戴德。
    如果只是普通佃户,租种世家土地的话,他们需要交纳六成,甚至七八成的收获,即使是大丰收,他们也就勉强吃饱而已。
    秦华的政策让世家非常不满,因为这条屯田政策不光是针对流民的,凉州本地的居民也能从牧府那里租种土地,这样就导致世家手中的土地渐渐的都无人耕种了。
    但是摄于秦华的威严,他们又不敢直接和秦华说这事,于是他们就想到了两个人。
    其一自然是秦华的父亲秦煌,秦家也是武威郡的老牌世家,所以和秦煌交好的世家也不少,于是凉州各大世家就委托他们来向秦煌求情。
    秦煌以前的确只是一个普通的世家之主,但是在秦华的势力一天天强大起来后,他已经开始摆脱了世家的身份,而是真正将自己当成了始皇帝的后人,并不屑于与这些世家平等交谈,而且他也非常信任秦华,虽然答应会向秦华提出世家们的看法,但是却也没怎么放在心上。
    而他们所求的另一人就是秦华两大谋士之一的荀攸。
    荀家在颍川也是一个大世家,荀家有八位俊才,号称八龙。
    荀攸虽然不是荀家八龙这一脉的,但怎么说也是荀家的人,所有世家们都把他认为是自己人。
    而且他们也打听过荀攸在之前处理世家问题上的看法,更加认同了这一点。
    只是他们在与荀攸的交谈中,却发现此人似乎并不是很想为凉州世家说话的意思,甚至连他们准备的礼物都退了回来。
    “诸位耐心等候,关于这个问题主公很快就会做出答复。”
    在秦华整治凉州事物的这段期间,由贾诩和荀攸带头,秦华那些心腹们都已经正式拜秦华为主公了。
    这也意味着他们以后就是秦华的家臣,而不是同事之间的关系。
    本来秦华并没有想到这一点,虽然他记得书里还有电视里面,这些将领应该都是称呼他们的君主为主公,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张辽等人一直都是称呼自己为大人的,直到贾诩告知自己,秦华才明白过来。
    一旦他们称呼秦华为主公,那么就相当于绑在了秦华的战车上,一旦离开就是背叛,在汉朝这个注重名望的年代,背叛的代价可是很大的。但是如果他们只是称呼秦华为大人,说明他们只是上下级的关系,即使某一天他们背叛,虽然也会有影响,但是比起前者要小的多。
    时间来到了五月,秦华终于完成了对军队的改制,现在凉州军队规模已经达到了十万。
    不过其中有三万青羊军需要守卫青羊城,平时不好调动。
    其余还需两万驻守各大关隘和边塞,真正能调用的也只有五万。
    不过这五万军队的相比于普通军队要强大的多少。
    除了长期严格的训练外,秦华还为他们全部换上了新式铠甲,而不用像普通军队那样只有一柄武器加上一件皮甲就算全部军备了。
    五万军队中有三万是步兵,除了秦华最自豪的三千陷阵营外,其余部队也非常出色。
    在整治军队这段期间,秦华将原先军队中那些老弱全部替换成了青壮,所有整体实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以前军队的俸禄只够士兵自己吃饱,秦华改制后,士兵们就有了粮饷,除了自己吃用外,他们还能将自己的军饷带给家人。
    而且军队还有完善的军功制度以及抚恤制度。
    军功制度很简单,就是杀敌,杀敌越多奖励越多,有点类似秦朝的军功爵制,但是又不一样。
    军功爵制能够通过杀敌获取爵位,但是秦华这边却只能获得钱币的奖励,即使是升官也只能升到千夫长的级别,想要成为将领就需要有足够的军事知识。
    这一点会有专门的人进行考核。
    而抚恤制度就简单多了,意思是在战场上死去的士卒他们的家人就能获得抚恤。
    和以前的抚恤机制不一样的是,秦华所给的抚恤非常多,战死士兵的家人能够获得两千钱的抚恤金。
    不过这并不是一次性发放的,秦华会按每年一百的标准发放,同时还是送上一些肉食、布匹之类的。
    而且战死的士卒家人可以免去三年赋税,家里的孩子也能进秦华刚刚开办的公塾读书。
    这也是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愿意加入军队的原因,如果不是秦华有意控制人数,他的军队规模可以达到十五万,甚至更多。
    但是秦华信奉的是精兵政策,兵不在多而在精,这从王国叛军的表现就能看出。
    剩下两万是骑兵,其中有八千铁鹰骑兵,这是一支用来骚扰以及追敌的轻装弓骑兵。除此以外剩下的都是穿上了铁甲,用来冲锋陷阵的铁甲骑兵。
    不过这些铁甲并不是特别重,算不上重骑兵。
    其实秦华也考虑过建立一支重骑兵的,他知道重骑兵能够给敌军带来怎么样的杀伤力。
    但是碍于重骑兵的局限性,以及那高昂的造价,秦华并没有建立重骑兵队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