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你也不要叫我王将军了,我就托大一下,你喊我老师吧。”
    “是,老师。”
    说着两人就往院中走去。
    “不知道王破现在还在凉州吗?”
    王越假装若无其事的询问秦华。
    “王破老师以及蒙心老师都已经在年前离开凉州了,他们说要去王破老师的故乡一起追求武道的真谛。”
    “武道的真谛么?”
    王越的脸色明显变了一下,这是他小时候和王破的约定,没想到自己却失约了。
    秦华没有携带佩剑,于是就从王越的演武场上随便选取了一把。
    两人只是交战了三回合,王越就大概知道了秦华的水平。
    “此子虽然剑法生疏,但是臂力果然,反应能力也同样非常优秀,如果认真培养必然能够成为一名剑术大家。”
    这时王越心中不免有些疑问,他知道王破也教导了秦华两年,怎么剑术依然如此生疏?
    王破虽然不及自己,但是也不知道两年时间依然还是这种水平。
    王越直接将问题丢给了秦华,这时他才知道秦华因为长期战争,所以主修的枪法和弓箭,剑法确实很少修习。
    不忍见这个好苗子埋没了,王越决定从基础开始教授秦华的剑法,要求秦华每天必须来王府两个时辰修炼剑法,秦华自然立刻就答应了下来。
    告别了王越,秦华终于可回自己府上了,此时已经接近天黑了。
    走在路上,忽然前面两匹快马冲了过来,秦华立刻向边上闪了一下。
    “大胆。”
    秦华没有说话,但是身边的护卫可忍不下这口气。
    骑马的一人将马停了下来,转头看向秦华一行人,刚想上前搭话,却被边上一人叫住了。
    结果两人再没理会秦华一行人,转身就离开了。
    “这些世家子真的是无法无天,还以为长大了会改变一些。”
    路边摊位上一名老者抱怨道。
    “老者认识此二人?”
    秦华恭敬的上前询问。
    “那是自然,此二字可是洛阳有名的浪荡子。一人为曹家子,原名曹吉利,现在好像叫曹操。另一人是袁家子,名绍。自小就仗着家世在这洛阳横行无忌。之前那曹操担任过洛阳北部尉,还杖杀过蹇硕的叔叔,当时大家还有以为他改变了,没想到这次见到依然是这幅模样。”
    “这两人就是曹操和袁绍?未来中原最大的两位军阀?”
    虽然现在就想结识这两位未来的大佬,但是现在显然已经没有办法了,秦华只能无奈的继续往自己府上走去。
………………………………
第二十二章 蔡府诗会
    时间很快就到了三天后,今天蔡府要举行诗会。
    秦华向王越请了一天假,一早就来到蔡府。
    经过两天的学习,秦华发现王越确实实力很强,虽然论力量和体质,王越比秦华要差很多,但是使用长剑切磋的时候,秦华最多一次也就坚持了五十招。
    大多数的情况下,都是王越轻松取胜。
    因此秦华也心甘情愿的担任的王越的学生,有能力的人到哪都是会被尊敬的。
    一身便服来到蔡府门前,秦华发现了一个熟人,其实也不算是熟人,是和自己只有一面之缘的曹操。
    “曹兄为何不进去?”
    秦华见曹操似乎在犹豫要不要进蔡府,就主动上前搭话。
    这位以后可是中原的霸主,提前打好关系不会错。
    “你是?”
    曹操见有人和自己搭话,但是却一时想不起他是谁?但是看秦华一身华服,想来也不会是普通人。
    “在下武威秦华,曹兄称呼我为玄虎即可。”
    秦华依然自来熟的介绍自己。
    “你就是秦玄虎?击败王国叛军的人?”
    曹操现在虽然无职(击败黄巾后,曹操就称病辞官了),但是他知道的事情比大将军何进要多的多。
    “正是在下,曹兄为何在这蔡府门前踌躇,莫非也是来参加老师的诗会的?”
    “老师?玄虎也是蔡邕大人的弟子?”
    “是啊,当年老师被流放并州,我曾经有幸在老师门下学习一年。”
    “那玄虎也不用叫我曹兄了,称呼我为孟德即可,说起来我还是玄虎的师兄呢。”
    “额?孟德也在老师门下学习过?”
    这点秦华还真不知道,他只知道曹操似乎对蔡文姬有过想法,但是最终却没有娶蔡文姬。
    “是啊,说来惭愧,当年老师被流放,我本想请父亲和祖父相助的,但是最后却没能成功,所以我一直无颜见老师。”
    “原来如此,那孟德就不比介意,老师胸怀大度,不会记恨孟德,何况那事是由党锢之祸引起的,源头乃是宦官和。。。”
    “玄虎。”
    见秦华似乎要说出皇帝这两个字,曹操立刻开口打断。
    “玄虎,慎言。”
    曹操转头四顾,见附近无人,这才放下心来。
    原本一脸紧张的曹操立刻露出一副无奈的表情。
    “玄虎还真是可不择言啊,这种话也是能乱说的吗?”
    “哈哈,这不是和孟德才这样说的嘛,如果是其他,哪怕是老师面前,我也不会这么说的。”
    秦华也没想到自己居然会和曹操说这种话,要知道他现在想要韬光养晦,除了那些必须要暴露的事迹,其他事情他都不想被任何人知道,没想到居然会对曹操说出心里话。
    “你要是敢和老师这么说,他非打断你的腿不可,老师他。。。”
    曹操提起蔡邕,本来情绪提高了不少,忽然又黯淡了下来,接着就向秦华告辞离开了。
    秦华知道曹操又想起了往事,也不好随便劝说,就放任他离开了。
    既然确定了同门的关系,以后想见曹操并不难。
    进入蔡府后,秦华在小厮的带领下前去寻找蔡邕,此时蔡邕正在指挥小厮们放置桌椅。
    见此情景,秦华原本也想上去帮忙,却被蔡邕拒绝了。
    就在此时,一名侍女来报,说小姐想见秦华。
    本来蔡琰(字文姬)还未出阁,是不能见外男的,但是秦华小时候就与蔡琰熟识了,所以蔡邕并没有反对。
    “华哥哥,你终于来了。”
    一股香气袭来,接着秦华的左手就被人抱住了。
    转头一看,就见一张不施粉黛,却依然清秀可人的脸颊出现在了自己面前。
    “你是琰儿?”
    秦华的记忆中,蔡琰只是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没想到这么久没见,居然出落的这么漂亮了。
    小时候的秦华几乎没有什么玩伴,因为秦煌一直认为自己是始皇帝之后,所以并不允许家里的小孩和秦华玩在一起,即使是秦月这种和秦华一起长大的,也只能算是仆从,而不是玩伴。
    有记忆的玩伴,在秦华心中就只有这个小女孩。
    在蔡邕门下读书的一年时间,是秦华小时候最痛苦也是最快乐了记忆。
    痛苦自然是跟着蔡邕学习读书,而快乐回忆就是和蔡琰两个人一起到处玩耍。
    “想不到许久不见,琰儿已经出落成一个大美人了啊。”
    秦华的感叹声立刻让蔡琰羞红了脸,手也不自觉的放开了秦华的胳膊,这倒是让秦华有点小失落。
    就在蔡邕准备诗会的这段期间,秦华就和蔡琰两人一起聊起了小时候的事情。
    “那时候华哥哥好坏,居然拿蛇来吓唬我。”
    都说人只会记住印象最深的事情,秦华可能是小时候作弄蔡琰太多次了,居然一时没有想起这事,这又引来蔡琰的一顿粉拳。
    “秦大人,诗会开始了,老爷请你过去。”
    一名侍女前来禀报,秦华也只能离开这里了。
    这时秦华忽然感觉自己的衣袖被人拉了一下,一看正是一旁的蔡琰。
    “华哥哥,我也想去诗会看看,你带我一起去吧。”
    “怎么了?小琰儿想去看看那些才子是什么样子的?是不是想找人嫁了?”
    秦华的调侃又引来了蔡琰的一顿粉拳。
    最终秦华还是把蔡琰带上了,让她穿上一身小厮的衣服,再将头发都绑好,顿时一个俊秀的书童就出现在了秦华的面前。
    跟随在秦华身后,蔡琰感觉自己的心脏都快跳出来了,自己还是第一次做这么大胆的事情。
    不过当她看到秦华宽厚的背影,乱跳的心却不自觉的平稳了下来。
    “有事情的话,华哥哥一定会保护我的。”
    等秦华两人来到诗会的院子,这里已经坐满了人,秦华只能带着蔡琰找了一个偏僻的位置坐下。
    秦华所坐的位置边上还有一人,此人约二十多岁,留着一缕小胡子。
    这人先是没有在意秦华,直到他注意到了秦华身后的蔡琰,这才对着秦华露出了怪异的笑容。
    好像在说:“大家都是男人,我懂的。”
………………………………
第二十三章 世家之争
    此时那些学子们正在发表自己所写的文章,大多是一些诗歌,秦华对此不甚了了,只能和一旁的蔡琰小声的聊着天。
    忽然场中似乎热闹了起来,原来不知道什么时候这些学子已经开始聊起时事。
    不过像是宦官乱政,外戚干权这些事情他们自然不敢说的。
    现在所说的是如何使国家富强起来。
    “老师呢?”
    秦华发现蔡邕似乎不在场上,这种事情应该立刻阻止才对。
    要知道现在的洛阳局势可是很微妙的,如果这些学子说出什么出格的话,那么蔡邕将是第一个受到牵连的。
    “阁下是蔡邕大人的弟子?”
    秦华身旁那人有些诧异的问秦华,因为他感觉秦华更像是武官,而不是文职,怎么会拜在大儒蔡邕门下呢?
    “在下武威秦玄虎,不知阁下怎么称呼。”
    既然对方向自己询问了,秦华也只能和他自我介绍一下。
    “原来是金城郡守秦大人,在下颍川荀攸。”
    “荀攸?荀公达?”
    秦华大为吃惊,没想到自己居然能够遇到荀攸,他虽然不如叔叔荀彧有名,但也是一位顶级谋士。
    “秦大人听说过我?”
    这次轮到荀攸好奇了,要知道他现在只是在洛阳担任小官,没想到这位远在凉州的金城郡守居然会知道自己。
    “公达不必称呼我秦大人,我们以表字相称即可。”
    “那在下就不客套了,玄虎是蔡邕大人门下?”
    “嗯,当年老师被流放并州,我曾有幸在老师门下学习了一年。”
    “额,原来如此。”荀攸显然也知道蔡邕的这段往事。
    “不知道两位兄台有何高见,不妨发表出来,何必在下面窃窃私语。”
    就在两人谈话之际,忽然远处一道声音传来,原来是一名学子在叫秦华两人。
    他原本正在高谈阔论自己的观点,没想到秦华两人居然没有认真听自己讲述,还不时有笑声传出。
    最关键的是他发现了蔡琰,当然他没能如同荀攸一样发现蔡琰是女儿之身,但是蔡琰俊秀的外表却让他嫉妒。
    春秋战国时期有龙阳君,汉朝也有断袖之好,所以贵族选择俊美男童作为书童也是常事,这人就是因为蔡琰的容貌才针对秦华。
    “不知道诸位讨论到哪里了?”
    “仲道兄正在讲述世家对我大汉的贡献。”一旁一名学子立刻向秦华说明情况。
    “仲道兄?”
    秦华一时没反应过来仲道兄是谁。好在秦华身边的荀攸认识此人。
    “刚刚向你提问的是河东卫家的卫仲道,卫家是就是武帝时长平侯卫青的卫家。”
    原来他就是卫仲道啊,以后蔡琰的那个短命老公。
    “不知卫兄有何高见。”
    “哼,世家乃我大汉基石,正是有各地的世家存在,我大汉才能长治久安。”
    秦华虽然对这些并不是很了解,但是他也听过一句话,百姓才是国家的基石。
    “难道卫兄不认为百姓才是国家的基石吗?”
    秦华的话刚刚出口,众学子就传来一片议论之声。
    “胡说,那些贱民如何能够成为基石,他们除了能够种田还能做什么,这次的黄巾贼不就是那些贱民闹出来的吗?”
    卫家本身就是传承数百年的世家,听到秦华的话立刻怒不可遏,众学子也是一片附和之声。
    “哎,大汉的百姓是最勤劳,最朴实的百姓,如果不是地方官吏,以及各地的世家对他们太过苛刻,又如何会出现黄巾之乱呢?”
    秦华的这句话倒是没人进行反驳,他们其实也大多知道起因,就是都不愿意承认吧了,他们更喜欢将黄巾之乱的起因归咎于百姓贪得无厌。
    “你可知我大汉的官员十之八九皆是来自世家子弟,难道这样你还想否认世家不是大汉的基石吗?我大汉就应该更加重视世家,这样才能长治久安。”
    卫仲道不想再继续讨论黄巾之乱的起因,就开始转换话题。
    “那么我问你,将一对双生子分别交与樵夫与世家抚养,谁以后的成就比较大?”
    “那自然是世家出来的成就比较大。”卫仲道立刻脱口而出。
    “我再问你,如果将交与樵夫的那儿童转交给蔡邕大人抚养,那么他们两人谁今后的成就比较大?”
    秦华第二个问题,卫仲道就不好回答了。
    他心里也知道,答案肯定是由蔡邕抚养的儿童成就比较大,但如果这样说的话,那么似乎就中了秦华的圈套。
    不过卫仲道没有说,其他学子可不会想这么多。
    “自然是由蔡邕大人抚养的儿童成就比较大。”
    “这么说来,其实一个人成就和他的天赋关系并不大,更多的是取决于他所生活的环境。只要能够接受同等的教育,平民百姓和世家子弟又有何区别?”
    “而世家子弟才多少人,而平民又有多少人,如果天赋者一样,是不是平民中更容易出现人才?大汉需要的就是普及教育,让更多的人能够读书,这样我大汉朝才能收获更多的人才。”
    这话说完,那些学子的议论声立刻就大了起来。
    这些人大多出身世家,如何会认同秦华的话。
    而且在这个时代,书籍就是财富,很多书籍都是世家珍藏的,非自家子弟根本不会传授,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世家子弟都需要外出游学,到处拜师的原因。
    “一派胡言。”
    “狂妄自大。”
    。。。。。
    各种骂声不断传来,但是秦华却不为所动,因为他知道自己说的是正确的。
    普及教育利国利民,对于现代人是常识,但是对于这些世家来说却是触动了他们的逆鳞。一旦平民能够轻易学到学识,那么世家的地位必然会被撼动。
    “好了,好了。暂停一下。”
    就在众学子准备群起而攻秦华的时候,蔡邕终于出现制止了这场骚乱。
    “诗会不论时政,难道诸位都忘记了吗?”
    有蔡邕开口,现场终于恢复了平静。
    秦华坐下后,一旁的荀攸立刻表达的对秦华的佩服。
    他虽然也是世家子弟,但是却非常认同秦华的这番言论。
    “时间也不早了,下面诸位来说说自己的志愿。”
    听到蔡邕说这话,学子们又热闹了起来。
    有人说要成为三公,有人要当州牧,还有一些务实的选择了九卿或者九卿属官。
    “玄虎,你有何志向。”
    蔡邕其实一直在旁听这些学子的议论,他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