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戛然而止,李泰的胖脸上也出现了怪异的表情,错愕、好笑,脸上的肉在抽动。
柴令武有些尴尬,强笑着说道:“徐丞文采飞扬,这楹联嘛,某却是万万不敢要的。”
李四胖实在忍不住,不由得哈哈大笑起来。
书信上先是简略叙述了下发生的事情,其下便画了一扇门。门两旁是楹联,左边是“树不要皮,必死无疑”,右边是“人不要脸,天下无敌”。中间的横批则是“敬赠*****公”。
不言而喻,徐齐霖是要把这副楹联“敬赠”襄阳郡公柴令武的,就看他如何处置这事了。
如果柴令武要和徐齐霖纠缠此事,不管是在木器店门前立上牌子写上楹联,还是找些流民或无赖,举着楹联在长安城中转一转,柴令武的名声就算是彻底毁了。
“看哪,那就是不要脸的襄阳郡公。”
“哇,原来是天下无敌的柴驸马啊!”
柴令武能够想见后果,老百姓象看猴似的望着他府中的车驾,议论纷纷;同僚见面,也是投来怪异嘲讽的目光;就算是亲戚聚会,拿这不要脸开个玩笑,也实在让人受不了。
名声啊,看不见摸不着,但在社会上还真需要。一旦名声坏了,别人敬而远之,连李二陛下都得嫌弃。说不定哪天想起来了,生气了,就撸了你的官阶爵位。
所以,不管是高官权贵,还是士族门阀,谁也不想背上个坏名声,那可是直接影响到前途和发展的大事。当然,象李愔那样的自污者除外。
柴令武想到后果,就算是心中再不服,也要认怂。不过是几个奴仆,犯不着跟徐齐霖争个高低,也犯不着毁了自家的名声,更犯不着平白得罪了鄂国公。
好半晌,李泰才收住笑声,还不由自主地抹了把胖脸,好象都笑出眼泪了。
“齐霖也是太顽皮了。”李泰也觉得很失礼,怎么都有幸灾乐祸或是嘲笑柴令武的嫌疑,赶忙开口补救道:“孤王这就派人请他过来,说和一下。柴郡公乃是朝中栋梁,岂能让他这般胡闹?”
柴令武听了李泰的夸奖,自知什么栋梁乃是客套之语,但只要李泰高兴,还能帮他排解此事,却也显得亲近了一层。
“烦劳殿下,下官在此谢过。”柴令武躬身拱手,态度恭谨。
李泰唤过侍卫,吩咐了一番,遣派出去。他又召来几个门客,便在厅中和柴令武等人闲聊,等着徐齐霖的到来。
此时的徐齐霖就在木器店的附近,一是唯恐柴令武不肯罢休,来找场子;其次则是看看自家店铺收拾得如何,香露、沐浴露等洗化用品啥时能上架销售。
除了洗化用品,徐齐霖还准备开一家糖品铺子。因为,白糖、冰糖,以及各式各样的糖果,并不需要很长时间便能制造出来。
尽管这些糖品都是大盈库所出,但徐齐霖以权谋私一下,拿下京畿道的独家销售权,李二陛下也不会见责。
没错,徐齐霖便是准备采取各道分销制,寻找代销商,从而把新式糖品推向全国。
除了分销制,徐齐霖还尝试着上奏李二陛下,争取把世界历史上第一部《专利法》付诸实施。
如果有了《专利法》,徐齐霖便要把制糖法进行授权,推动整个制糖业的发展,并从中赚取专利使用费。
说白了,《专利法》鼓励发明创造,推动科技进步,并使科研者得到应得的利益,从而推动社会各行业发展的有效手段。
不是只有读书科举才有用,才是人才,才能得到名利,这就是徐齐霖更深层次的考虑。
嘿嘿,如果《专利法》推出实施,自己会不会是拥有专利最多,躺在家里数钱数到手抽筋呢?
什么爱迪生,什么牛顿,统统要站到老子的肩膀上。
徐齐霖想到美好之处,不由得傻笑了起来。
等到王府侍卫跑了好几个地方,才找到徐齐霖,已经是满头大汗。
徐齐霖听了转达的李四胖的意思,略想了想,便让侍卫回报,他现在就回城去王府。
你说这个李四胖,当和事佬上瘾了吧,就仗着他胖嘛?
徐齐霖暗自腹诽,不晓得柴令武怎么又和李四胖搭到了一起。他带人先回了家里,拿出给李四胖写的字,再赶去魏王府。
来到魏王府,见到了李四胖和柴令武。李四胖给作了介绍,柴令武的神情颇有些尴尬,徐齐霖倒显得很平淡。
既然柴令武认怂了,把事情都推到恶奴身上,还口口声声说要回去重重责罚。旁边又有李四胖的说和,徐齐霖也不为己甚,很大度地表示了谅解,并承认那家木器店是自家亲戚所开,日后还要多多关照。
李四胖见又成功说和了一次,心中喜悦,便让人摆酒布宴,请徐齐霖和柴令武吃顿便饭,也算是杯酒释怨的意思。
但徐齐霖婉言谢绝,直说自己奉了皇命,要尽快把白糖制出来。否则,便要遭到陛下责罚。
柴令武也觉得事情虽然说和开来,但和徐齐霖在一起,总有些不自在,也是找借口,说是和巴陵公主说好,要回去吃饭。
李四胖见两人都是推拒,也不勉强,先送走了柴令武,还让人给巴陵公主备了份物,以示兄妹情深。
徐齐霖也要告辞,却被李四胖暂留下来,说是要当面欣赏徐齐霖所写的字卷。
“得在时,不在争;治在道,不在圣。土处下不争高,故安而不危;水流下不争疾,故去而不迟。是以圣人无执故无失,无为故无败。”
………………………………
第171章 四胖子,别赖在长安
李四胖边看边诵读,赞叹道:“好字,好词。字内精微,字外磅礴,创新可自为一体。还有这词,充满人生哲理,道尽自然之性。”
徐齐霖笑了笑,说道:“殿下说这词好,可谓才高慧眼。此乃家师谆谆教导,在下时刻谨记。”
“原来是仙长之语。”李四胖的大脑袋点了又点,感慨道:“怪道无尘俗之气,亦非是齐霖这般年纪能悟出的道理。”
“殿下可能领悟?”徐齐霖说话有点不太客气,似笑非笑地问道。
“这个——”李四胖愣怔了一下,说道:“孤也不能全部领悟,实在是惭愧。”
徐齐霖想了想,又问道:“殿下以为文学之道与经邦治国相同否?”
李四胖抬起头,若有所思地看着徐齐霖,半晌才说道:“应是不尽相同。”
徐齐霖微微抿起嘴角,说道:“殿下在长安,可能观决庶政,或参议朝政?”
李四胖皱起了眉头,老实地答道:“不能。”
徐齐霖淡淡一笑,说道:“陛下春秋正盛,群臣竭诚效忠,太子殿下应是如此,王爷也应该是一样的忠心。”
这话听起来没毛病,但仔细分析的话,却不是那么简单。
徐齐霖的意思是告诉李四胖,不要说远离京师和朝中大臣就没有交情,就没人愿意投效。你就算在长安,又有多少大臣会摆明立场,支持你呢?
李二陛下正值壮年,天下也只有一个皇帝,效忠李二陛下才是最大的政治正确,连投靠太子其实都是毛病,何况你只是个王爷?
真正位高权重的大臣,哪个不是人精?哪个敢轻易搅和到皇帝的家事里?也只有趋炎附势且尚不得志的小人,才想着政治投机,才来投靠。
李四胖缓缓坐下,陷入了长长的沉思。
徐齐霖的意思他听明白了,一是说他雅好文学却并无理政经验;二是说他呆在长安也不能随在李二陛下左右,观决庶政或参议朝政,并无太多裨益;三则指出,若是担心远离京师而不能结交群臣,根本就是想多了。
看看历史上的李治,渔翁得利,馅饼砸到脑袋后,同样是与朝中大臣没什么交情,也没有什么政治经验。
但李二陛下一手扶持了幼子,岂能不倾力打造班底以辅佐?
看吧,长孙无忌为太子太师,司空、梁国公房玄龄太子太傅,宋国公萧瑀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英国公李绩为太子詹事。
然后,又以左卫大将军李大亮领右卫率,前詹事于志宁、中书侍郎马周为左庶子,吏部侍郎苏勖、中书舍人高季辅为右庶子,刑部侍郎张行成为少詹事,谏议大夫褚遂良为宾客……
这阵容,豪华吧,耀眼吧?!真可谓是文武齐全,还都是顶尖的人才,出名的重臣。
而为了弥补李治久居深宫、少有历练的缺陷,李二陛下又把他带在身边言传身教。上朝时,则让李治侍立于侧,观决庶政,或令参议。
如此种种,只说明一个道理。皇帝的意志和态度决定一切,你自己在那瞎操心、乱笼络,屁用都没有。
思来想去,这第一条,李四胖得认了。人家没说错呀,自己确实是以好士爱文学出名,挂个雍州牧的官职,却并不管理实际事务,当然没什么治政经验。
第二条嘛,尽管逆耳且不好听,但也是事实。有太子李承乾在,李二陛下也不可能让他观决庶政或参议朝政,那岂不是摆明了要另外培养接班人?
至于第三条,李四胖确实觉得“不之国”是父皇的恩宠,也给了他接近笼络朝中大臣的机会。
但徐齐霖的结论却给了他当头棒喝,仔细想想,还真没有什么朝中大臣表示过投效支持之意。柴令武嘛,分量不够,远远不够,李四胖也知道他是有所图。
李四胖苦笑了一下,如果真的有朝中大臣投效,恐怕对自己也不是什么好事。父皇会怎么看这样的大臣,会怎么想自己?
自己真的全想错了,也做错了?李四胖长叹了一口气,满怀希翼地望向徐齐霖。
悟了吗?这大脑袋,大胖脸,还有这圆滚滚的身材,真的能理解自己的深意?
徐齐霖回望着李四胖,也不太清楚自己的话是否让李四胖彻底醒悟过来。
“齐霖,本王要何去何从?”李四胖拱了拱手,诚恳地说道:“还请教我?”
徐齐霖赶忙还礼,说道:“殿下聪敏绝纶,自有决断。下官见识浅薄,哪有什么建议?”
停顿了一下,他又说道:“若是编撰《括地志》,何处不可?若是要历练,下官以为相、卫、黎、魏、洺、邢、贝诸州甚佳。”
李四胖遥领相州都督,徐齐霖所说的七州正是他的管辖范围。
具体的地域包括后世河南省的安阳、卫辉、南乐、清丰等县,河北大名、魏县、馆陶、邢台等地,山东冠县、莘县、阳谷等县地。
这片地域正属于华北平原的一部分,农业发展前景光明,在后世也是国家的重要粮棉油生产基地。
如果能把这片地区治理好,无论是粮食产量,还是棉花推广种植,都将为征伐高丽提供充足的物资,可又是大功一件。
当然,徐齐霖没有说得这么深。李四胖除了相州都督外,还挂着扬州大都督、鄜州大都督、越州都督,具体去哪里历练治政经验,恐怕也要权衡思量。
李四胖果然没有马上决定,毕竟这是大事,总会有些犹豫迟疑。
徐齐霖的话到此为止,也算是仁至义尽了。就算李四胖是个大嘴巴,把这话传出去,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又没撺啜你谋反,又没教你害人,劝你之国,劝你到地方体察民间疾苦,挺正常的。
李二陛下不就是想堵住群臣谏议之口,才给李四胖安了个雍州牧的官职嘛?
“出齐霖之口,入本王之耳,这世上再无别人知晓。”李四胖也看出徐齐霖的谨慎小心,立刻给了他定心丸。
顿了顿,李四胖又感慨地说道:“齐霖今日能坦诚相告,本王万分感激。嗯,除了谈诗论赋,讨论文学,还未有人能给本王剖析得如此明白透彻。”
这就是你招揽了众多文士的作用?竟然没一个厉害的谋士,没一个人看出这长安乃是非之地?
徐齐霖暗自撇嘴,起身告辞。这次,李四胖是亲自送到门口,显示了礼遇和感激。
……………。
黄昏的太阳将没未没,余晖也是越来越淡。
花园中,尉迟门神端坐凉亭,粗壮的手指在琵琶弦上勾抹,弹出别人还听不懂的曲子。
这画面,很违和呀!如果是徐齐霖看见,恐怕会掉出眼珠,惊掉下巴。这是勇冠三军的猛将,这是威风凛凛的门神?
其实,这就是老门神的晚年生活。为了消磨时间,学习清商乐自娱自乐。只不过,似乎有种张飞绣花的搞笑感。
闭门谢客,一是老门神受到了李二陛下的告诫,不得不约束自己的行为;另外的原因便是朋友不多。
因为尉迟敬德居功自傲,以前见到房玄龄、长孙无忌等人,常常当面讥讽他们,议论其长短。有时甚至在宫廷之上厉言争辩,于是和这些人的关系逐渐恶化。
老门神正弹着不知所谓的曲子,小儿子尉迟环指挥着下人,搬抬着桌椅进了花园。
“父亲,家俱都运回来了。”尉迟环兴高采烈地向父亲禀告道:“木器店还白送了两把摇椅,正好给你和娘亲使用。”
尉迟门神停了下弹奏,把琵琶放在一旁,走出凉亭,围着两把摇椅转了一圈,拣那厚重结实的往上一坐,在摇晃中倚躺下去。
“舒服吧?”尉迟环嘿嘿笑着,躺进了另一把摇椅。
尉迟门神眼睛半闭着,幽幽地说道:“老夫虽闭门谢客,却也不是什么都不知道。听说柴令武家的人要抢咱家定制的家俱,被徐齐霖带人狠抽了一顿?”
尉迟环不以为意地说道:“是有这回事。齐霖兄也算仗义,不惜得罪柴令武。”
尉迟门神哼了一声,说道:“你想得太简单了。那徐齐霖明着是维护咱家,实际上却是拿老夫作阀子。好在事情不大,也让外人知道老夫虽闭门不出,可也不是谁都能欺侮的。”
看着儿了迷惑的眼神,尉迟门神翻了翻眼睛,斥道:“为什么白送两把摇椅,你连这也想不明白?”
尉迟环眨了下眼睛,试探着说道:“是在感谢父亲,或是表示歉意?”
嗯!尉迟门神在摇椅上又倚躺过去,半晌才说道:“跟徐齐霖学着点,这家伙的心眼多呢!”
尉迟环嘿嘿笑了两声,说道:“父亲教训的是,孩儿晓得了。”
尉迟门神轻轻吐出一口长气,说道:“改天叫他过来,老夫要问问修道的事情。”
“他不修道。”尉迟环傻傻的回答。
尉迟门神气得一瞪眼睛,斥道:“他不是有一个修道的高人师父嘛,多少应该知道点炼丹的法门吧?”
“对,对,孩儿差点忘了。”尉迟环赶忙应承,“明天我就去找他,一定让父亲满意。”
尉迟门神哼了一声,表情松缓下来,微闭上眼睛,在摇椅中感觉十分惬意舒服。
……………。
徐齐霖确实利用了尉迟门神一下,虽然不算什么大事,也不算是全部瞎编挑拔,可还是白送两把摇椅表示下歉意。
这就是他的为人处事之道,是自己的不是,再小也认;不是自己的,强压也不怂。
而且,从这件事情中,徐齐霖意识到了一种力量,一种不必使用武力便能威慑别人的手段。
这个别人,便是权贵,便是士族,便是那些顾念名声的,当然也包括道貌岸然之辈。
舆论的力量,即便不能覆盖到大字不识的平头百姓,口口相传也是异常强大。而这个力量,显然还没谁的认识和掌握,能够超过徐齐霖。
而舆论的载体,肯定是报纸无疑。但要人们认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