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第一全能纨绔》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唐第一全能纨绔- 第5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

第140章 家师陆羽

    徐齐霖挠了挠头,陪着小心举步上前,往小炭炉里加了几块碎炭,然后便看着李二陛下在玩儿。

    好玩儿吧,没玩儿过吧?徐齐霖也不敢轻易开口,心里却是瞎想。

    “坐吧!”李二陛下挥了挥手,放下茶具,捧起书看,头也不抬地吩咐道:“为朕烹茶。”

    “是。”徐齐霖应了一声,坐在李二陛下对面,熟练地操作起来。

    炭炉上的水烧开了,徐齐霖拎起小壶,冲茶点茶,比之前请马周品茶时更加娴熟,冲出的茶也要好上许多。

    夏天嘛,喝茉莉花茶比较好,淡淡的花香,裹在热气中,弥漫开来。

    “陛下,您请。”徐齐霖冲好茶叶,恭恭敬敬地双手奉上。

    嗯,李二陛下其实一直在偷眼看着,接过茶水,轻轻抿着、细细品着,脸上渐渐浮起了笑容。

    “味道还好。”李二陛下喝完一盏,放下茶杯,拍了拍旁边的书,说道:“此《茶经》写得更好,是要印刷出书嘛?”

    徐齐霖又给李二陛下续上一杯,说道:“微臣本待重新誊写后,明日入宫上呈陛下御览。若是陛下恩准,微臣是要印书出版的。”

    李二陛下伸手点了点书上的落款,问道:“此陆羽便是汝曾言的师父?”

    “正是。”徐齐霖说道:“虽不言师,亦不视某为徒,但教诲之恩,受益良多,某不敢或忘。”

    李二陛下露出赞赏之色,说道:“尊师崇道,自是应当。然汝师不收你为徒,可有说法?”

    徐齐霖想了想,说道:“家师对某言:不须远远远寻师,自是神仙自是师。爱憎不尽难求道,人我仍存枉拜师。某时时琢磨,还是不能全懂。”

    李二陛下沉吟片刻,反复揣摩,果是道家真言,听似简单,却蕴含深奥之理,不禁慨叹道:“不说你这般年纪能理解,便是朕也不敢说全部通晓。果是世外高人,可惜不得一见。你能蒙此高人传授一二,也是机缘造化,当切切珍惜。”

    “可惜微臣只是个凡夫俗子,怕是终难领悟家师真言。”徐齐霖嘿嘿一笑,说道:“悟性如此,微臣也想开了,不必强求。”

    李二陛下翻了下眼睛,显是对徐齐霖这种态度不表赞同,但也没继续唠叨,而是转而问道:“你要印这《茶经》,不只是为师扬名吧?”

    “陛下圣明。”徐齐霖拱了拱手,说道:“微臣以为,茶乃中原独有之物,比之丝绸、瓷器、铁器等物,更有其优势……”

    在历史上,茶叶这种蕴含了中国财富、荣耀和高超的政治外交智慧的绿叶,曾经被赋予了过多的含义,经济与霸权、战争与和平。

    茶叶之所以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是因为成为了战略物资,使北方游牧民族产生了巨大的依赖性。

    而真正把茶叶纳入国家经济发展的,是在安史之乱后的中唐。

    为了筹措粮饷进行消灭割据势力的战争,朝廷开始对茶叶征收什一税——茶叶销售收入的十分之一将被作为税金征收。

    到了唐文宗大和年初,文宗皇帝又想出了一个办法来,就是茶榷制度,使茶叶成为国家垄断的交易,由官府统购统销来解决茶叶的定价问题。

    而茶榷制度从唐文宗时期制定以来,成为绵延千年的国策,直到太平天国以后才被取消。

    到了宋朝、明朝的时候,朝廷都把茶叶这件武器用得纯熟无比。茶马互市由此成为“假市易以羁縻控驭”、“以茶制戎”的制番上策,屡试不爽。

    “如今茶叶产量不高,实与饮食习惯有关,微臣出版《茶经》,亦是想起到推动作用。”

    徐齐霖大略讲述了茶叶的重要作用,最后才说出自己的目的,“微臣敢请陛下将《茶经》赐予各产茶地方的官吏,命他们如劝农桑般劝茶,以扩大种植面积、增加产量。其后……”

    李二陛下静静地听着,对徐齐霖描绘的前景还是有所怀疑,但他决定试一试。

    毕竟茶叶要达到一定的产量后,才具备徐齐霖所说的战略物资的作用。而饮茶习惯的形成和流行,也需要时间。

    “吐蕃亦会被茶叶所制?”李二陛下不太确定地问道。

    徐齐霖很笃定地回答道:“微臣可以肯定,假以时日,茶叶将成为高原地区和草原大漠民族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

    李二陛下沉吟着点了点头,说道:“那茶叶的收购、定价、交易等,又将如何操作?”

    徐齐霖喝了口茶水,说道:“依微臣之见,朝廷收购园户一半或六成产出,价格以往年市价低两至三成为准,包括赋税在内;其余产出,园户可与商人议价,或自由出售;朝廷可向茶商征收茶税,或可按什一交纳。”

    停顿了一下,徐齐霖继续说道:“茶商与园户销售茶叶只限国内,不得进入边境榷市交易;与吐蕃和北方游牧部落的茶叶交易,只在边境榷市,只限于官府收购的茶叶。”

    李二陛下眉毛一挑,心中不免翻腾震撼,这可是巨利啊!

    朝廷收购的茶叶,不仅免税,还垄断了边境榷市,换牛马、毛皮、药材时自然可以大幅压价。交易完成后,这些商品转入国内市场,价格翻倍也不是奢望。

    还有茶商缴纳的茶税,也将是一笔极大的财政收入,充实到国库。

    而身为茶叶商品流通的最底层——种植园户,国家采购虽是强制,但价格定得合理的话,赋税也交了,还是很有保障的收入,也不必担心茶叶卖不出去。

    至于剩余的茶叶,按照后世的理解,可以看作是自留地。或自己挑到市场出售,或卖给茶商,又能够得到比较灵活的额外收入。

    说起来,这已经是徐齐霖所能想到的最好办法了。

    从古至今,都是最底层的最辛苦,最受剥削。要么是官府全部统购统销,要么是商人压价收购,大头儿从来轮不到他们赚。

    “虽有待完善,但思路和办法还不错,虽有与民争利之嫌,但也是为了国家强盛,不受外侵,长保平安。”李二陛下思考了半晌,定下了基调,也让徐齐霖松了口气。


………………………………

第141章 清心咒

    初唐之时,禀承汉初和汉末之政,不为民争利,盐铁没有实行专卖制度。直到安史之乱后,为了筹措军费,唐朝始立榷盐法,将盐户生产的盐全部低价收购起来,然后再高价卖给民众。

    随后,宋、元、明、清都把盐利视为生命线。所谓“鬻海之利居其半”,盐利甚至能达到国家岁入的一半。

    朝廷、地方官员、盐商竞相分肥,导致食盐成本越来越高,价格越来越贵。民众的财富源源流入国库,也养肥了地方官员和寻租的盐商。

    所以,徐齐霖才没那么狠,建议政府把茶叶搞个一包到底,也就是禁榷制度。

    其实,早在汉昭帝时期,便有了《盐铁论》记载的大辩论。

    “外不障海泽以便民用,内不禁刀币以通民施”,这种自由经济主张,已经非常接近后世的原则:即政府只能以适当的税率收税的形式,而不是经营一般性商业的形式获得提供公共物品的资源。

    也正是这种留有余地的方式,才能和李二陛下“不为民争利”的原则,比较贴边儿,也才有可能获得李二陛下的通过。

    当然,具体的操作还是比较复杂,需要集思广益,需要动用政府的力量,需要群臣讨论通过。

    关键是徐齐霖剖析得明白,茶叶这么搞不仅仅是为了赚钱,还是控驭游牧民族的有利武器。上升到国家安危的长远大计,实施起来也就没有那么大的阻力了。

    “拟个详细的谏议奏章,朕交有司讨论实施。”李二陛下心中狂喜,但脸上却没太表现出来,还用带有不满的口气揶揄道:“你这小子,不就是光想鬼主意,开个头儿便交给别人去办,懒惰!”

    徐齐霖嘿嘿一笑,说道:“陛下知微臣懒惰,可谓知人识人,英明之至。”

    李二陛下哼了一声,对这惫懒小子也是无奈,转而又挑起别的毛病来,“你不是在研究羊毛纺织嘛,怎地不务正业,搞起茶叶来了?”

    徐齐霖赶忙起身,走到旁边的木架子旁,取过两个木盒子,放在桌上,打开让李二陛下观看。

    “这是经过洗毛、除杂、梳毛等工序,得到的羊毛。”徐齐霖指点着说道:“从外表上看,微臣还不知其孰优孰劣,哪种更适合纺线织布?”

    李二陛下伸手抓起一撮,又捻又撕,还凑到鼻下闻了闻,说道:“也就是说,第一阶段已经研制成功,接下来便是纺线织布的实验喽?”

    “正是。”徐齐霖说道:“微臣已经派人去寻会纺善织的女子,一边试验纺织,一边改造机械,估计很快就会有结果。”

    “寻几个织女还用费事?”李二陛下瞪了徐齐霖一眼,说道:“朕看你就是偷懒拖延。”

    说着,李二陛下招呼门外的侍卫进来,命他去掖庭宫,让掖庭局令挑选几个纺织技术不错的女工,带上纺织机械速速过来。

    掖庭的前身是西汉时的“永巷”,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就把曾经最得宠的戚夫人囚禁于此,让她每日舂米,后来又派人将其做成人彘。

    后来汉武帝将“永巷”改为“掖庭”,这个称谓一直沿用到唐朝。

    在唐朝,掖庭是宫女居住的地方,同时又负责关押有罪的嫔妃、公主,还有被籍没的犯罪官吏的妻女。

    掖庭局则是专门负责管理掖庭的机构,通常设令二人,丞二人,宫教博士若干。除此之外,还会提拔一些女宫官参与管理,她们在宫人里是地位是比较高的。

    而籍没而来的奴隶,先是由刑部登记后分配到司农寺,按照有无技能,司农寺再把她们分到掖庭,会歌舞的则分到太乐署、教坊。

    那些籍没的女奴隶在掖庭中主要负责各种杂役,象打扫卫生、舂米一类的粗活;有技能的则可以在内侍省的蚕宝石里养蚕、抽丝、织布、缝制衣服等。

    很多后宫穿用的衣服都出自掖庭女奴之手,可见其中有很多能工巧匠,技艺精湛。

    徐齐霖不是没打过掖庭宫女奴的主意,成立织造工坊的话,都是现成的纺织女工。李二陛下先开了口,倒省了他多费唇舌。

    趁着侍卫去掖庭宫找人,徐齐霖又从架子上拿过一套茶具,还有一盒保健茶,送到李二陛下面前。

    “这是微臣献给陛下的。”徐齐霖笑着说道:“所谓:上有所好,下必行焉。陛下若饮茶,对推广茶叶极有好处。”

    李二陛下笑了笑,状若无奈地说道:“罢了,朕就助你一回。”

    什么叫助我一回,这可是关系到你的小金库是否充盈呢!

    徐齐霖干笑了一声,又打开茶叶盒,说道:“家师患有气疾,遂自制保健养生茶,每日服用,经年不犯。微臣记得方子,特献与陛下,愿陛下身体康健,此国之幸,民之幸也。”

    李二陛下微微颌首,面露欣慰之色,拿过方子观看,却是很简单,桑叶、银杏叶、菊花、枸杞、决明子,开水冲泡,有补益肝肾、益精明目、降压通血管之作用。

    李二陛下把方子放进茶叶盒,叹了口气,说道:“朕有气疾,不宜下湿,暑辄顿剧。齐霖有心了。”

    嗯?李二陛下突然看到茶叶盒的盖子里还有张象绢帛似的物品,不禁露出疑惑之色,望向徐齐霖。

    徐齐霖赶忙伸手把绢帛取出,展开在桌面上,说道:“此乃家师所授的《清心咒》,时常诵念,可清心定神,去烦止恶。”

    李二陛下垂眼观瞧,只见绢帛上写着:“清心若水,清水即心。微风无起,波澜不惊。幽篁独坐,长啸鸣琴。我心无窍,天道酬勤。我义凛然,鬼魅皆惊。我情豪溢,天地归心。我志扬达,水起风生。天高地阔,流水行云。清新治本,直道谋身。至性至善,大道天成。”

    清心咒是唯一一个除了古佛经以外,由后人自创的咒语。读诵思想精深,可清心定神,是修身养性的好伴侣。


………………………………

第142章 掖庭奴婢,免费劳力

    “大道精深,无丝毫虚伪与造作,汝师真乃世外高人啊!”李二陛下揣摩其意,连连感叹,突然又转头对徐齐霖笑道:“齐霖这楷书写得极佳,已有宗师风范。”

    废话,颜真卿大师上身,写得能不好嘛?不过,还得把想好的理由说出来,别和日后所写相差甚大,老找颜大师上身,也挺麻烦的。

    徐齐霖躬身答道:“微臣欲写《清心咒》献与陛下时,万籁俱寂之夜只闻蝉鸣草动,心绪平和,思及家师,又感陛下知遇之恩,下笔如有神助,一挥而就。其后观之,也自觉乃是平生佳作,欲再写出,却颇不如意。”

    李二陛下微微颌首,这也算正常。写书法和作诗都讲究个灵感和环境,心境不同,作品中便能表现出来。来个超水平发挥啥的,很多人都有这种经历和感受。

    “甚好,甚好。”李二陛下观看着这雄秀端庄的字迹,默诵着《清心咒》,揣摩其中精深的思想,连连点头称赞,“当装裱起来,挂在朕的书案前,时时诵念,才能悟其真意。”

    对喽,这么干就对喽!以后的史书上就会有这么一段:太宗悬徐氏齐霖手书之《清心咒》于案前,时时诵念,悟其真意。

    牛掰不,真特么牛掰!

    徐齐霖心中得意,还得使劲憋着,痛并快乐的感觉,酸爽啊!

    李二陛下默诵了几遍《清心咒》,又有感而发,苦笑道:“若早有此咒,朕也不会因心绪烦乱而出宫了。亦不过是些许小事,却有人犯颜直谏,偏不让朕心中痛快。”

    哦,原来是又被啪啪打脸啦!这是到我这里来寻求安慰,还是要拿我当出气筒?

    徐齐霖挠了挠头,说道:“子曰:国有诤臣不亡国,家有犟子不败家。若谏议有理,陛下纳之;若不合理,便只当轻风拂面。又何必为此心烦呢?”

    李二陛下皱了下眉,一边思索,一边疑惑地问道:“这句话是何书所载?朕如何不记得?”

    徐齐霖只是顺口一说,没想到李二陛下刨根问底,不禁磁愣了眼睛,嘴巴微张,半晌才讪笑道:“这个,是小子随口胡说,陛下不必费神思虑。”

    李二陛下眉毛一挑,给气乐了,笑骂道:“臭小子,胆大包天,敢消遣圣人。要不是实话实说,朕今晚都要搜肠刮肚、辗转难眠了。”

    徐齐霖嘿嘿笑着,说道:“陛下好学,微臣不及。”

    李二陛下心情大畅,被怂被打脸的郁闷一扫而空,茶香扑鼻,窗外不远处还有爱女在网床上悠悠荡荡。心血来潮到了这里,还真是对了。

    徐齐霖又殷勤奉茶,给李二陛下讲解下茶道的规矩。君臣二人有问有答,倒也融洽。

    正在这时,侍卫回报,掖庭令带着挑选出的善纺女奴已经来到。

    这种事情哪用李二陛下出面,徐齐霖请命之后,抱着两个羊毛盒子出屋赶去。

    我去,这是纺线试验哪,还是要开工坊?

    看到几十号人在肃立等候,徐齐霖吓了一跳。可能是侍卫没说清楚,也可能是掖庭令猛拍马屁,反正这三四斤羊毛是真不够纺的。

    掖庭令不过是从七品下的小官,看见徐齐霖过来,赶忙躬身施礼,“可是徐库丞当面,咱家胡朝恩有礼了。”

    “有礼,有礼。”徐齐霖把盒子放下,拱手还礼,说道:“只是些许的羊毛纺线,胡令竟如此重视,多谢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