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第一全能纨绔》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唐第一全能纨绔- 第4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等的时间长了,人群难免嘈杂喧哗,一个站在粥棚前的大汉不高兴了,黑着脸高声叫道:“午时开饭,还有一刻钟。规矩呢,再讲一遍,都听清楚……”

    “娘,那人说了,吃饭不要钱。”一个枯黄瘦弱的小女孩由母亲牵着,边走边高兴的说道。

    “乖啊,等会就可以吃饱饭了。咱快点走,要不就抢不上了。”妇人爱怜地摸着女儿的头,同时感觉饥火难耐,脚步匆忙,一个踉跄差点摔倒。

    旁边一个老者伸手扶了一把,好言安慰道:“不用抢,要排队的。嗯,就是一个一个挨着来,乱抢要被赶走哩!”

    几口大锅内的杂粮粥冒着热气,里面加了盐,还有蔬菜,弥漫出米香,对饥肠辘辘的难民来说真是难得的美味。

    对,排队啊!旁边的一个跛脚男子咧了咧嘴,再次提醒自己可别忘了。

    不知是哪个善人开的粥棚,煮得又稠又香,可要求也多,不守规矩便要吃苦头。

    嗯,其实也挺好,那个惯于恃强凌弱的无赖不是被揍了一顿赶走了嘛,对老实人来说,有规矩还真是个好事儿。

    “会木工的这边来,会瓦匠的到这边,铁匠这边,光有力气的这边来……管饭管饱,每天一稀两干,还有两升米的工钱……”

    几个象是官府小吏的人在另一边摆好桌子,几个汉子在桌前冲着人们吆喝着。不时有男人走过去,怯生生地询问具体章程。

    尽管喝粥饿不死,可也撑不着。本身的特长,还是力所能及的工作,还能从中得到米粮,还是很有诱惑力的。

    毕竟,只想喝粥混日子的懒人还是少数,而老弱病残则不在此列。

    两升米就是四斤,一个人做工,不仅能吃饱,连家里人也能吃上粥饭,还不算是好事吗?

    “咣咣咣!”

    铜锣声终于响了起来,人群嘈杂喧嚣起来,粥棚前的壮汉大声叫道:“施粥时间到,排队,排队,不准争抢。”

    又有几个护院模样的汉子,横眉立目地走出来,紧盯着排队的人群。

    来过的难民都知道,对拥挤插队的人,这几个汉子会毫不客气地给揪出来,还少不得一顿拳脚。

    人流在几口大粥锅前慢慢移动,浓稠的杂粮粥一大勺一大勺地盛进百姓手中的器皿里。

    那对母女排到了,手里只有一个豁了边的破瓦罐,都是怯生生的模样儿。

    舀粥的上下打量了这对母女,看着小丫头眼巴巴地直舔嘴唇,不由得抽动了下嘴角,大勺连盛,直到将破瓦罐装满,还叮嘱了一句,“新来的吧,饿得久了,不可吃得太急,晚上还会再开粥呢!”

    “谢谢,谢谢。”母亲没口子的道谢,提着瓦罐和女儿匆匆走到一旁,小丫头一直盯着冒着热气的粥,眼睛眨也不眨。

    “慢点吃,慢点——”母亲忍着饥饿嘱咐着女儿,狼吞虎咽的样子让人心疼。

    “唔,娘,你也吃。”小丫头吃得满嘴都是,还没忘了母亲。

    “一起吃,晚上还有呢!”母亲欣慰地笑了,虽然面黄肌瘦,还透出几分秀丽。

    斯嘉丽坐在粥棚里,看着一个个难民领了粥,还不记行礼道谢,小脸上露出欢喜的笑容。

    经过一天的混乱,让徐齐霖的组织安排下,今天终于是有了秩序。

    所以,徐齐霖便撒手不管,全交给斯嘉丽和府中的下人。不过,连他连连感叹唐朝人的淳朴。虽然绝大多数都没读过书,可这素质比后世强得太多。

    “咦,是你。”斯嘉丽惊喜地叫了起来。

    一双亮晶晶的眼睛在粥棚外注视着她,仔细辨认,立刻认出了那个小乞丐,昨天好象就来过,今天是第三次见面了。

    “来,上姐姐这来。”斯嘉丽向小乞丐招着手,笑得亲切和蔼。

    小乞丐今天还是那身破衣服,可却象是洗了脸,不是那么脏兮兮的样子。手里拿着个不知从哪捡来的豁了个大口的破碗,喝完热粥好象没饱,可眼巴巴的又有点不敢再去领。

    面对斯嘉丽的招唤,小乞丐有些胆怯,但犹豫着,还是壮着胆子慢慢地走进粥棚,来到斯嘉丽面前。

    “这一碗粥能吃饱嘛?”斯嘉丽看着小乞丐手里的空碗,伸手从旁边的篮子里取了个胡饼,微笑着说道:“看,猜着你今天还来,特意给你买的。”

    小乞丐眨了下眼睛,嘴角上弯,露出很腼腆的笑意,伸出小手接过胡饼,却没再象那天般狼吞虎咽,轻声地说道:“谢谢姐姐。”

    斯嘉丽摆了摆手,问道:“还有家里人嘛,不会是就你一个在外孤独吧?”

    小乞丐垂下头,好半晌才闷声道:“都被大水冲走了,找不到了。”

    唉,跟我一样,都是孤苦伶仃。斯嘉丽叹了口气,心中又有些庆幸,碰上了徐齐霖,过得比这小乞丐幸福快乐多了。

    “姐姐,我先走了。”小乞丐抬头看了斯嘉丽一眼,转身蹒跚着离开。

    “明天再来呀!”斯嘉丽望着小乞丐的背影,期待地叫道:“我还给你买饼吃。”

    小乞丐的脚步顿了一下,慢慢转过头,冲着斯嘉丽露出笑容,也露出嘴里的一颗小豁牙。

    ………………
………………………………

第113章 楼盘预售

    售房处是一座二层木制小楼,在数天之内赶工完成,无论是外表,还是内部装潢,都显得比较粗陋。

    而此时,徐齐霖和马大秘正在二楼喝茶闲谈。

    尽管钦佩徐齐霖预售房屋的奇思妙想,可马大秘还有些疑虑。毕竟这是新事物,只是一片地基还没弄好的空旷所在,凭着几张宣传单,便有人来买?

    所以,今日散朝后没有什么紧要事情,马大秘便骑马赶到城外,先来参观一下。

    今天,也正是预售前的展示。在一楼,来见识一下的,真有意购房的,打听价钱和交工日期的,各色人等还真不少。

    等到马大秘看到了一楼摆设的楼房缩微模型,原来的疑虑便全部打消了。

    大大小小的楼房都用木头雕成,从东至西排开,南面的按照南一、南二编号,北面的则是北一、北二。

    按照编号,另一面墙上则贴着楼房的具体内容,什么面积、楼层、标价等等。

    这样一来,可就不是满眼空旷,只能凭空想象来揣测将来的房层是什么样了,可谓是一目了然。

    而且,大路两侧的楼房共是一百多间,但预售的只是其中的半数,还大小都有。剩下的楼房也说得清楚,待建成后只租不卖,公开竞拍,租房合同两年一签。

    精明的人立刻就明白其中的意思:一个是一次投入、终身受益;另一个则是随行就市,租金涨落不定。

    也别说终身受益,便是干上十几年的买卖,甚至是更短的时间,买房的钱也差不多就能和房租相抵。以后继续经营,岂不是等于白省了一笔房费?

    还有一点,令前来参观的人们不得不佩服这经营者的算计。

    按照买房的章程,后天开盘预售,如果一房只有一人来买,自然是按标价成交;如果一房有多人争购,那不好意思,竞价吧,价高者得。

    这有点类似于后世的饥饿营销,人为地降低商品数量,制造“供不应求”的假象。

    但是不是假象,恐怕也只有在市场上,在购房的数量上进行检验了。

    马大秘在一楼由徐齐霖陪着看了一圈,原来的顾虑消除大半。这么搞,连他都觉得要买个铺户不容易。不仅房源不多,还很有可能和人争抢。

    马大秘可能说不清现代用语,但买到就是赚到,好象就是这种类似的心理。

    这下子放了心,马大秘又被徐齐霖邀请到楼上,奉上茶水,闲聊起来。

    初唐时,饮茶风尚局限于东南、西南,北方饮茶者很少,多集中于寺庙僧侣。

    但制茶技术已经比西汉时有了进步,发展出了饼茶,就是用蒸青法紧压制作而成,很好的保留了茶的香气和内含物质。

    徐齐霖从寺院中购买了饼茶,却不用当时的煎茶法,也就是煮茶,而是用的冲茶法,在宋朝又叫点茶。

    马大秘看着徐齐霖将饼茶碾为碎末状,放进茶碗里,注入少量沸水调成糊状,然后再注入沸水,并用茶筅搅动,茶末渐渐上浮,形成粥面。

    其实,这已经很象抹茶。反正徐齐霖懒得钻研,这么弄喝起来味道不错,那他就是专家,是宗师,谁让茶圣陆羽还没生出来,谁让起源于宋朝的点茶还没出现呢!

    马大秘接过徐齐霖双手捧过的茶汤,轻轻啜吸,细细品味,笑道:“齐霖此种调茶手段确是新奇,这味道嘛,也还可以。”

    徐齐霖笑了笑,说道:“喝茶有助于身体健康,某是个懒人,不取煮茶之繁琐,便用此冲泡之法,也别有味道。”

    马大秘微笑颌首,说道:“齐霖总是能独出心裁,却又于实际中合用,难得。”

    徐齐霖说道:“某还托了市中商人,请他们帮忙采购南方各地茶叶。等运到时,送与马兄日常饮用。”

    马大秘拱手表示感谢,又有些不太确定地说道:“不瞒齐霖,某有消渴之症,是否适合饮茶,还要请医征询。”

    消渴症?!

    徐齐霖眨巴着眼睛想了想,好象就是后世所称的糖尿病吧?

    就是到了一千多年后,糖尿病依然是不能治愈的疾病,现下的医疗水平,最好的办法也只能是延缓和维持啦!

    马周见徐齐霖皱眉思索,不以为意地说道:“齐霖不必思虑,此病并无大碍。”

    徐齐霖也没有马上召魂上身,来给马大秘诊脉开方。啥都会,那不成妖怪了?

    “这个——”徐齐霖迟疑着说道:“某听说,得此病者要少吃甜食,少吃米粮,少饮酒。至于饮茶,似乎无妨碍。”

    马大秘笑着点了点头,不想与徐齐霖讨论治病的事情,他不懂,也认为徐齐霖不会懂。

    “陛下昨天赐齐霖《管子》数卷,齐霖可知其意?”马周饮着茶,岔开了话题。

    徐齐霖猜测着说道:“陛下可能是耳闻某预售房屋,以筹款建造之事,赞赏某善于经营,可向先贤管子学习,更加进步吧!”

    马周轻轻放下茶碗,说道:“齐霖如此想,倒也没错。但你可知,陛下或许还有期盼?”

    “愿闻其详。”徐齐霖拱手请教。

    这段时间光忙着搞房地产啦,朝堂上的事情,徐齐霖还真是知道得不详细。

    这样不好,国内国际的大事不清楚,李二陛下的心理和意图不分析判断,最高指示不细心揣摩领会,那还能混好?

    徐齐霖做了自我批评,检讨了自己不关心社会发展,不关注国家大事的错误,认真地听马大秘讲述了最近发生的几件大事情。

    吐蕃遣使求亲,这件事情涉及到国家的政策方针,不是徐齐霖能左右的。

    试想,连皇帝和大臣都不认为这赐婚是屈辱的,你慷慨激昂的上纲上线,说什么“不纳贡,不赔款,不和亲”,那不是故意歪曲赐婚与和亲的区别,自己找抽吗?

    当然,在赐婚吐蕃这件事情上,是可以运作的。起码,不能向吐蕃派那么多能工巧匠,给那么有用的好书。

    大概,可能,也许,中国保密垄断上千年的丝绸手艺,就是因为赐婚吐蕃而外泄到了中亚的。
………………………………

第114章 跨界我最牛

    最近比较忙,暂时保持一更,说声抱歉,很快会恢复两更,感谢大家继续支持。

    ***************************************************************************************

    徐齐霖心中有了粗略的想法,再听到关于远征高昌的意向,也完全明白了李二陛下赐《管子》的全部意图。

    这其中,固然有赞赏此次房地产开发的意思,但背后还有着些许的期望。可巨大的钱粮物资压力,自己真有办法加以解决,或是缓解吗?

    而徐齐霖对于李二陛下的心情也很是理解,实在是战争有些频繁,百姓的负担很大。

    要知道,武德年间战争不断,主要是对内的削平割据、统一国家。

    从贞观元年开始,唐朝也没消停过,转向了对外战争,跟东、西突厥打,击党项羌,击吐谷浑,平獠人叛乱,与吐蕃的松州之战,几乎是大打小打、无年不打。

    而在农耕时代,战争的消耗是极惊人的。比如汉武北击匈奴,不仅把爷爷和老爹二代人积攒的钱粮全部花光,还“海内虚耗,户口减半”。

    只以粮草为例,出动数万军队,背后就要有数量相当甚至是数倍的民伕转运;千里的距离,水陆转运差不多是对半消耗,陆路转运则三七或二八消耗,山地转运则消耗更大,甚至能达到九成。

    当然,战争也是有缴获的,可入不敷出,抵不过消耗呀。

    所以,在贞观年间,人口并没有大幅增长。百姓的生活也算是安定了,但负担还是很重,离过上好日子还差之甚远。

    尽管如此,从徐齐霖的角度来看,这战争还是得打。不豁出血本,怎么能打出和平安定?不服就揍,揍到服为止,又是多么地令人扬眉吐气?

    至于史书上所说的永徽年间的民生比贞观时更胜一筹,那还不是李治他老爹的功劳?

    东突厥灭了,薛延陀完了,西突厥、高句丽残了,周边小国多数都臣服了。民生搞得好,能离开这样的大环境?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现在的唐朝,现在的李二陛下很缺钱。别的不说,大明宫可是还烂尾在龙首原上呢!

    “放眼朝堂,既能谏议政事,又擅经营获利的,除了齐霖,又有何人?”马大秘充满期待地望着徐齐霖,“若是既能远征高昌,又显陛下仁德,不加赋税于民,齐霖便立下大功,授实封不在话下。或还可加官进爵,再获封赏。”

    徐齐霖嘿嘿一笑,完全明白了。

    自己为啥独特,在官员中最会赚钱,在经营的商人当中品阶最高。很牛掰吧,跨界巨星嘞!

    而且,就算自己想不出办法,远征高昌也是势在必行。大不了重复原来的历史,老百姓负担再重一些,数郡的经济几年不能恢复,也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

    李二陛下也是打着这样的主意,虽有期待,但并不依赖。

    嗯,这时候不表现,什么时候表现?

    何况,自己本来就有后着的。现在嘛,不用城东城西的工程全部完工,只要预售达到目的,两边工程的款项筹齐,便可以建言奏报啦!

    “依马兄判断,这远征高昌的时间可能在几时?”徐齐霖并没有立刻给马大秘准确的回答,而是谨慎地询问。

    马周沉吟了一下,说道:“至少也要在一年之后吧!”

    徐齐霖点了点头,说道:“马兄良言,某已尽数记下。有没有办法,还要待某细思。”

    办法肯定是有,但得一股子一股子的往外冒。哗啦,整个大瀑布,别把李二君臣给淹着。

    再说了,事出反常必有妖,人若反常必有刀。若是整出一堆办法,你怎么解释得清嘛?

    哦,牛掰不解释。你这么说的话,李二陛下不削你才怪。

    所以嘛,得尽量弄得自然点。时常提一下子虚乌有的师傅,也是提前打个预防针,有个解释的理由,你不信那就是你的问题啦!

    除此之外,徐齐霖还经常通过小昭从宫里借几本书,其实他是不看的,就是想铺垫得更自然合理。

    马周见徐齐霖并没有露出为难之色,知道这小子正象李二陛下所言的无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