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不光马大秘约略猜出徐齐霖拿出《百家姓》,后面肯定还有什么说道。连李二陛下也意识到了,这《百家姓》背后恐有深意。
李二陛下简单看过,将书交给马周阅看,抬头对徐齐霖说道:“旋风书便是如此样式,倒也方便,纸张也不用太长太大。朕准了,便照此刻版印书吧!”
纸还没出来呢,着个屁急!
徐齐霖躬身领旨,腹诽却很痛快。
李二陛下沉吟了一下,开口问道:“齐霖,你可是对朕重编《氏族志》有别的看法?”
当然,没看法谁来献《百家姓》呢?
徐齐霖躬身答道:“陛下平定四海,统一天下,如今朝中众臣,皆有功绩,皆才能卓著。陛下推重朝臣,以当朝官爵高低作为标准,改定士族等级,实是英明。”
马大秘微微颌首,对徐齐霖的分析判断十分佩服。
没错,李二陛下重修《氏族志》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要去除门第观念,为寒门庶族张目,而是要建立以李氏皇族为首,以唐朝功臣,包括关陇贵族和新兴贵族为核心的新门阀体系。
但一本皇家编订的《氏族志》而已,对解决问题并没有什么卵用。
崇尚旧族门第的习惯势力根深蒂固,朝中的大臣魏徵、房玄龄、李勣等人都与山东士族攀婚。山东士族则靠标榜门第、买卖婚姻,仍然保持着一定的势力。
徐齐霖口称英明,但在分析中却指出了其中的弊端。旧门阀不倒,新门阀又生,实在是有些得不偿失。
………………………………
第77章 好几管子呢
李二陛下是站在关陇集团的立场上,当然不能容忍山东士族的自大。想通过官修谱牒的形式来提高关陇集团的地位,强行将他们定为士族。
“士族因士族制度而生而长,占田荫客制已废除,九品中正制亦为科举门荫取代,既无政治特权,亦无经济特权,又如何能称为士族?除好自矜大外,又有何能?”
“即便称为士族,名虽著于州闾,但也未免于贫贱,每嫁女他族,必广索聘财,以多为贵,论数定约,同于市贾,形同卖婚,令人不耻。”
“然门弟观念根深蒂因,深植人心,需长久之功,才可有所转变。”
徐齐霖说得比较委婉,但李二陛下和马大秘也都听明白了,《氏族志》虽能编订发行,作用却不会大。
李二陛下皱眉想了想,说道:“买卖婚姻,多纳货贿,有如贩鬻,有乖德义之风。莫如定天下嫁女受财之数,毋得受陪门财;或禁某几姓某几家不得自为婚姻。”
徐齐霖答道:“只恐禁婚之家借此更是自抬身价,有如讨了‘皇封’一般。”
越禁越珍贵,越禁越让外人以娶到其家之女而炫耀自夸,这种事情好象并不鲜见。
“这——”李二陛下垂下眼睑,手指叩击着书案,陷入了思索。
马大秘很是时候地开口问道:“宣节校尉,陛下欲改革传统的门阀观念,崇重今朝冠冕,抑制山东士族,先由官修谍谱入手,可谓切中要害。”
“陛下英明。”徐齐霖说道:“士族最重编撰族谱,讲究渊源,从此入手,正中要害。”
顿了一下,徐齐霖继续说道:“然微臣还有浅见,以为多管齐下方能打下士族的嚣张。”
哦,李二陛下捋须笑了起来,向下按了按手,说道:“还多管齐下?着实厉害呀!齐霖坐下慢慢说。”
转头又对马周笑道:“宾王也坐下,咱们听听这小辈的厉害招数。君臣坐而论道,也是一桩美谈。”
论个屁的道,小爷和你是同辈好不好?谁让你个老流氓不要脸,非要娶我姐呢!
徐齐霖嘿嘿笑着,小马扎坐得实在,拱手说道:“微臣惶恐,见识浅薄,还请陛下、马舍人多多指教。”
李二陛下笑道:“但说无妨。”
徐齐霖整理了下思路,缓缓说道:“士族能维持长久的根本是经济基础,也就是田地。而本朝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使一部分无地少地的农民得以脱离其控制,成为自耕农。这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削弱了士族的经济基础。”
马大秘点头附和道:“没错。本朝还有禁止大量占田和随意买卖土地的规定,也抑制了士族的土地兼并。”
李二陛下淡淡笑着,这说明大唐的法律制度还是对头的。
徐齐霖说道:“但士族依然占有很多的田地,还有不少农民依附。如果成为自耕农的话,凭士族的家口僮仆,又能种多少田地?”
“农民依附士族,一是没有田地,二是嫌赋税重。而士族能从中取利,一是隐匿丁口,二是虚报田亩。”马大秘微微一笑,说道:“此皆触犯国法,应严加惩处。”
哎?你特么的知道呀?
徐齐霖很有些诧异地看了马大秘一眼,再看李二陛下,轻轻颌首,望着他鼓励道:“齐霖,继续说下去。”
好吧,既然你已经说了,我再说第二个。
徐齐霖在胡凳上正了正身子,说道:“士族之所以不热衷科举,多因其有门荫入仕的路子……。”
所谓门荫,便是当朝五品官以上,有荫其一子或两子做官的特权。唐初,一批庶族出身的开国功臣获得了高官厚禄,而一些前朝的士族也被给予了相应的特权。
徐齐霖的意思很明显,并不是一下把门荫全禁,而是对门荫入仕的不加重视,虚官无权,使士族不能窃据朝廷要害,难以形成盘根错节的关系网。
“取消其门荫,尚需有借口。”李二陛下沉吟着,转而微微一笑,想抓把柄还不容易,不要说欲加之罪,便是真去查察,也必然会找到借口。
马大秘看李二陛下的样子,已经心中了然。这个决心,被徐齐霖这么一提,终于是要下定了。
“齐霖,这才双管,可不是多管。”李二陛下略带调侃地笑道,看神情便知其心情不错。
徐齐霖赶忙说道:“微臣接着说这第三个。士族垄断仕途,靠的是家学渊源,精通经纶。在科举中,陛下可重进士,轻明经,遏其所长,制其所短。或者,取消明经科,也可以吧?”
哈哈哈哈,李二陛下开怀大笑,马大秘也是笑容满面。
“没错,士族在历代所享之优势,便是对于经学的优渥学识。”马大秘深以为然,连连点头,“所以,士族子弟主攻明经。若是不重明经,士族影响势必衰微。”
李二陛下长出一口气,说道:“即便他们改攻进士科,恐也需数年时间,方能适应。再者,朕以才取士,不问出身。士族子弟若真是才德兼备,亦是我大唐之栋梁。”
“唯才是举”确是瓦解士族的最大利器,对于士族,徐齐霖并不是要彻底消灭,而是要消除他们的特权。
至于是否违法乱纪,那是国家和法律的问题,他提一嘴而已。
马大秘躬身拱手,向李二陛下奏道:“宣节校尉为武散,乃是方便任职千牛备身。待任期一满,再封文散或更合适。”
李二陛下沉吟了一下,颌首赞同,转向徐齐霖说道:“齐霖这三管齐下,确是厉害。嗯,朕便升你三级散官,为致果校尉。”
致果校尉是正七品上的武散官,与正六品下的职官千牛备身只差了三级,权守二字便可取消了。
哦,三管就是三级,这买卖合适哈。
徐齐霖赶忙施礼谢恩,又有些吭哧地说道:“其实,微臣还有第四管未说呢!”
李二陛下愣了一下,和马大秘对视了一眼,两人不约而同都笑了起来。
………………………………
第78章 制科,活字印刷
“倒是朕心急了?”李二陛下笑着说道:“好吧,你且将这第四管说一说。若是滥竽充数,可就没有封赏啦!”
徐齐霖拱手说道:“微臣岂敢骗陛下的封赏?之前的三管,陛下英明神武,定然是早已想到,只待发动的时机而已。可这第四管,却是微臣的独创。”
李二陛下看徐齐霖信心满满的样子,又不禁失笑,说道:“把最好的留在后面,你倒是滑头。”
徐齐霖嘿嘿一笑,开口说道:“微臣这第四管,便是请陛下在科举的常科考试之外,再加设制科……”
所谓的制科,又叫特科、制举,目的是防止常科考试埋没特长生,选拔“非长之才”,以弥补常科的缺陷和遗憾。
历史上,制科始于唐高宗永徽三年。而现在说出来,确实是独创之举。
简单地说,制科就相当于后世的“特招”。比如国家急需军事人才,便设“足安边科”;若需贤良方正之才,便开直言极谏科……
而制科的开放性比科举更广,参加者可以是布衣,可以是已经获得进士、明经及等的中举者,也可以是在职官员,只要你认为自己有特长就可以经推荐参加考试。
“……初试过后,还可再加阁试,最后由陛下主持殿试,加试策文数篇。文策高者,特授以官,其次与出身……”
徐齐霖把制科如何设立、考试方法和作用影响大致讲完,抬头看着李二陛下。有点眼巴巴的意思,好象在讨封赏一般。
李二陛下已经听得入神,捋着胡须、垂着眼睑,陷入长长的思索之中。
马周先是有些惊愕,而越听便越是赞赏。如何不拘一格地录用人才,离“野无遗贤”的目标,又迈进了一大步。
徐齐霖收到马大秘伸手比出的点赞,笑着点头,又向李二陛下那里挑了挑眉毛。
就是这么巧,李二陛下正好抬头,把徐齐霖的小动作尽收眼底。
这臭小子,谏议的时候也耍心眼儿,还想捞封赏呢!也怪自己小看了他,以为三管就完了,没想到最后还有一管子。
这刚给升了三级,再升就有点太快了。
李二陛下想了想,笑着地对徐齐霖说道:“齐霖这第四管极好,可还有第五、第六?”
徐齐霖眨巴着眼睛,说道:“本来应该是有的,可想得还不确实,便不敢妄提。待微臣回去细思,再向陛下奏报。”
滑头!
李二陛下知道徐齐霖是故意模棱两可的回答,有些待价而沽的意思。但徐齐霖的年龄摆在那儿,徐齐霖也有意做出这种姿态,还真让李二陛下没法暴跳如雷。
沉吟半晌,李二陛下开口说道:“归根究底,还要落在造纸和印书这两件大事上。打破士族对知识的垄断,才是最为关键。”
停顿了一下,迎着徐齐霖稍有些迷惑的眼神,李二陛下微微一笑,说道:“齐霖,明日便不必上殿当值,全心全力把造纸之事做好。嗯,待成功之日,朕两功并赏,定不吝啬。”
两功并赏?!再升两级的话,官阶和职官便划等号了。
徐齐霖躬身谢恩,先把这事敲定,省得李二陛下赖账。其实,他心里还是有些腹诽。凭什么其他的千牛备身就因为有个好爹,自己就得凭功绩向上爬?
特么的,真不公平啊!
徐齐霖拜退而出,边走还在犹豫着,是不是把活字印刷也搞出来,来个造纸印刷一条龙。
不用分析研究,活字印刷就是比雕版印刷更科学的技术,比雕版印刷省时省工省料,单字排版可重复使用,占用的空间小,容易储存和保管。
当然,活字印刷也有字模的数量巨大,前期投入资金庞大,回报率低等问题。
但要从政府层面,或者说是皇帝支持的话,这些就都不是问题。
难道巍巍大唐连一套铅字模都造不起?只要李二陛下一个口谕,百八十套也不在话下。什么这体,那体,统统来一套。
哦,活字印刷需要至少认得一万个字的读书人来排字,没有读书人愿意去当排字工?
没关系,李二陛下嘴一张,排字工位居五品,你看自视清高的读书人是不是打破脑袋、哭着喊着抢着干?
所以,只要皇帝下令,政府运作,国营企业干活字印刷没个不行。效果呢,初期投入大,但肯定比雕版印刷快,时间长了,印的书多了,成本也肯定就会比雕版低。
至于雕版印刷,该怎么发展就怎么发展。民间印书坊从成本考虑,藏书家从精美来欣赏,那就用雕版好了。
而活字印刷的最主要特点,就是一个快。象朝廷邸报啥的,你这边刚刻版,那边已经排好版开始印刷啦!
徐齐霖放慢了脚步,觉得很可行。他就喜欢这样,提出个思路,搞出个创新,剩下的便交给别人去办,自己落得清闲,还少不了功劳封赏。
嗯,今天是不能再回去了,过几天再说。或者,可以拿着鸡毛当令箭,先让工部的能工巧匠先搞出木活字。光有活字还不够,还得有轮子排字架。
想到这里,徐齐霖加快脚步,向宫外走去。李二陛下一开口,就给自己放了假。很美,很自由,很特么地想飞呢!
正觉得身心俱爽,向前走得轻快,便看见前面来了两个正太,前后还有宫人陪侍。
徐齐霖闪到路边,躬身低头。小爷让你们先走,先走先死!哼哼。
两个正太说着话走到近前,其中一个看了看路旁的徐齐霖,笑着打招呼:“这不是徐小郎吗?”
徐齐霖抬头一看,忙躬身施礼,“下官见过晋王殿下。”
“免了,免了。”晋王李治伸手虚扶,说道:“你今天当值?还是入宫办事?”
徐齐霖答道:“陛下见召,询问一些事情。”
李治笑道:“是那个沙盘,还是万里疆域图?这两样东西,孤都喜欢,经常去观看,还和李欣在沙盘上推演呢!”
李欣?!魏王李泰的儿子,为李二陛下所爱,四岁的时候被接进了宫中抚养。
………………………………
第79章 滑头,朕怕封赏不起
正所谓有其父必有其子吧,李欣小小年纪就非常乖巧伶俐,常常和年岁相仿的小叔叔李治一同玩耍,叔侄二人感情非同一般。
徐齐霖笑了笑,说道:“陛下见召,是询问造纸之事。”
“造纸?”李治不懂,也不明白徐齐霖怎么会扯到这上面,便岔开话题道:“徐府的饭菜味道鲜美独特,晋阳最是爱吃,孤也喜欢。宫中厨子虽是在徐府学了些时日,但做出的菜肴吃起来却是多多不如。若是方便,再让你府的厨子做几样新菜式送来可好?”
徐齐霖想了想,说道:“下官也想让殿下多尝美味,可宫中自有规矩,下官也不敢再三触犯。”
“不过是几道菜肴,旁人若听得宫中想吃,早便献来,怎地你这多托辞?”旁边的正太有些不满,开口斥道。
徐齐霖有些不悦,看了看这个正太,用询问的目光望向李治。
李治说道:“这便是魏王世子李欣,是孤的侄子。”停顿了一下,他又对李欣说道:“徐小郎说得不错,宫外饭食确是不能随便送进来,亦是不能随便吃的。”
李欣对自己的小叔叔倒还恭敬,赶忙说道:“侄儿自知宫中规矩,只是见他不过六品职官,回话却不知委婉,断然拒绝叔叔好意,有些无礼。”
徐齐霖淡淡地说道:“下官虽只是六品,却是凭着功绩而获陛下封赏,非为门荫,也非为承袭。”
这话说得实在,很傲气,也会让人觉得有反讽之意。小爷是凭本事儿得的官阶品级,你们呢,不过是有个好爹,投了好胎,却狗屁不是。
特么的,一个不叫舅,一个不叫舅爷,反倒让小爷装孙子,滚你们的蛋吧!
李治听出来了,李欣也觉出意味不对,不禁皱眉打量了几眼徐齐霖。
不等他们开口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