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第一全能纨绔》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唐第一全能纨绔- 第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徐齐霖早得刘弘业的指点,排在队伍最末,竟是挨着尉迟环。

    一路上,众人仪容端正,连话也不说一句,装得很是正经。

    到了殿外,小正太们各执家什,御刀御弓再加笏板,进入大殿,在御座两侧排开,这就算是上岗上班了。

    除了千牛备身外,仪仗还有打羽扇的、执伞的宫女,都分列御座两侧。

    仪仗摆好,过了一会儿,文武官员方才按照品阶进入大殿,按照一品班、二班品等位置站好。

    乐起,李二陛下由东序门出,上殿升坐,开始朝会。

    百官拜礼,然后坐下,也就是那种跪压着双腿的姿势,开始按照官品高下、职位轻重奏事。

    大事小情一一奏报,李二陛下或是当场处置,或是交与政事堂商议办理。

    徐齐霖老老实实地站着,笏板持得端正,耳朵听得仔细,认真记在心里。

    并不是每件奏报的事情都需要挑毛病,都需要标新立异,封建社会自有它的行政和法律,以及处理方式。

    徐齐霖对此很清楚,多数奏报也就听听而已。其实,只从增长经验来说,千牛备身还是很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起码这朝堂上的规矩,就能学个大概。

    “比有山东崔、卢、李、郑四姓,虽累叶陵迟,犹恃其旧地,好自矜大,称为士大夫。每嫁女他族,必广索聘财,以多为贵,论数定约,同于市贾,甚损风俗,有紊礼经。既轻重失宜,理须改革。”

    李二陛下的声音吸引了徐齐霖的注意,静听这给高士廉等人的最高指示。

    显然,新修的《氏族志》令李二陛下十分不满,经过这些天的酝酿考虑,终于在朝堂上要定下基调了。

    李二陛下看来很愤怒,很迷惑,从声调的提高便能听出来,“山东士族世代衰微,全无冠盖,而靠以婚姻得财,朕实不解山东四姓为何自矜,而人间又为何重之?!”

    高士廉等人噤若寒蝉,知道没有深刻领会陛下的意思,引起了李二陛下的强烈不满,怒火喷发的后果很严重。

    李二陛下发泄了一番后,终于作出最高指示,“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生新编订,尔等可明白了?”

    “微臣等遵旨!”高士廉等人躬身退下,额头上都沁出了汗珠。

    徐齐霖几不可闻地撇了撇嘴,修订《氏族志》与其说是压抑旧的门阀士族,倒不如说是加强皇权。

    况且,李二陛下的指示不等于否定了门阀观念,而是更多侧重扶持统治集团。以“尚官”取代“尚姓”进行修谱,等于在搞新门阀。

    吊用没有!徐齐霖心中冷笑,对李二陛下的这个举措十分不喜。

    你口口声声说旧世家门阀如何衰微,如何不堪,可你们老李家又自称其祖出自陇西李氏,且以此为荣。

    打脸不?!

    徐齐霖几乎能猜出按照李二陛下的最高指示,《氏族志》上第一等必然是李家,不出意外的话,李二已故老婆家的长孙姓应该能排到第二。

    嘿嘿,你玩儿得开心,觉得满意就好,老李家排特等都没意见。

    估计那些世家门阀也是这样的想法,谁让你是老大呢,反正没啥影响。一本破书而已,还真能动摇世家门阀的地位?

    至于世族门阀之间的通婚,并耻与诸姓为婚,就更是无法靠法律和行政手段解决的难题。

    要知道,“门当户对”的观念,直到后世也普遍存在。至于索要高额聘礼,后世“有房、有车、有彩礼”的标准,又能强上多少?

    观念的改变是最难的,而门阀世族在社会上的威望和地位,是自汉朝以来的,经过漫长的历史而形成的,倚仗的是深厚的家风与知识传统。

    身处那个时代,你就不得不承认世家大族的流风余韵,厚积薄发。

    以太原王氏为例,孕育出了王勃、王之涣、王昌龄、王维等一批顶尖诗人,形成大唐诗歌史上一个目不暇接的诗坛盛宴,难道是偶然?

    所以,科举制度的改革,尽管努力给寒门学子创造公平竞争的平台。但从长远来看,在适应了科举考试制度后,世家大族在教育和知识上的传承,依然会使世家子弟在考试中占有特别的优势。

    当然,科举的改革势在必行,公平公正是最重要的,也确实能使很多庶族子弟登上朝堂。

    倒不是他们有多优秀,而是在初唐和盛唐时期,高门大族还蔑视科考制度而秉持中古贵族观念,多以门荫入仕,不接受科举考试这种新的出仕方式。

    等到“安史之乱”后,“五姓:借助于科举制度而重新抬头。

    比如荥阳郑氏,自中唐开始,连续出现了十多位宰相和重臣,遂有“郑半朝”之说。

    再如范阳卢氏,尤其是自中唐起,中进士者超过百人,这一数量令人惊异。

    诸此种种,让徐齐霖也很感无奈,也逐渐改变了他的想法和初衷。

    抛开打压世家大族这个命题,视野才能宽阔。不管出身如何,唯才是举才是正道,管你姓什么,管你是不是高门或寒族。

    徐齐霖站得端正,低首垂目,想得仔细,思索得透彻。

    朝会继续进行着,却已经没有什么需要他特别关注的奏报。
………………………………

第65章 手搏之术

    终于散朝了,皇帝拍屁股走了,官员也相继退出,仪仗才撤去。徐齐霖和小正太们出了皇宫,回到南衙,便可以下班各回各家了。

    张慎行充满恨意地目光不时投过来,徐齐霖根本无视。要不是怕打得你鼻青脸肿,在朝会上站不了班而把事情闹大,老子还有更厉害的招数呢!

    骑上马,伍菘卫护着,徐齐霖走得并不快。下班了可以轻松一些,另外一个原因则是他猜想会有人来追他。

    果然,时间不大,刘弘业和尉迟环便催马赶了上来。这两人倒也谨慎,在徐齐霖和张慎行彻底闹僵之后,没有公开明面地与徐齐霖表示亲近。

    “徐兄弟——”见面寒喧之后,刘弘业便善意地提醒道:“张慎行很记仇的,吃了大亏,肯定不会善罢干休。”

    徐齐霖拱了拱手,说道:“多谢弘业兄提醒关心。”接着,他露出鄙夷的冷笑,“缩头乌龟一个,来文的来武的,我却是不怕他。”

    尉迟环笑道:“张慎行那个德行,哪是徐兄的对手?徐兄的手搏如此厉害,真令某大开眼界,摔得漂亮。”

    拳术在先秦时称为“手搏”,即徒手技击,不用器械而徒手搏斗角力,这便是武术的本质。

    《史记•律书》记载:“夏桀、殷纣,手搏豺狼,足追四马,勇非微也。”随后的周朝,与猛兽手搏更成为一种武士风尚,被列为例行田猎中的保留项目。

    你想想,赤手空拳与猛兽相搏,没有高强的武艺,超人的勇力,谁敢拿小命开玩笑啊!

    所以,当时或许没有什么拳法套路,但却更加实用简练。你跟老虎耍花架子,啊呜一口,成虎粪了。

    到了汉朝,武术得到了迅速发展。汉朝为对付北方匈奴人,大力提倡民间习武,晁错便建议,“居则习民以射法,出则教民以应敌。”

    民间尚武之风顿起,武术理论也随之发展。其中被视为迄今所见最早的武术著作《兵技巧》中便有《手博》六篇,推测是当时的拳法专著,可惜具体内容已佚失。

    汉朝人习武时很注重力量锻炼,当时民间流行的方法有“翘关”、“扛鼎”,西楚霸王项羽便“力能扛鼎”。

    在东汉末乱世中,身手不凡之人都成了“英雄”,在三国迷眼中有“第一猛将”之称的吕布便擅长手搏,拳法出众。

    魏晋南北朝时,人们习武似乎更为勤奋,如今武林中人崇尚的“闻鸡起舞”就是这一时期出现的,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不少武术高手。

    据《魏书•高祖纪下》,孝文帝拓跋宏练的是弹指神通,能以指弹碎羊膊骨;南朝梁武帝时名将羊侃则是鹰爪王,他抓住殿前柱子,手指能深隐其中。

    而徒手单人表演性武术“拍张”也在这一时期出现,这种强调表演功能的武术更多地被称为“武艺”,武林诟病的“花拳绣腿”与其难脱干系。

    但中国武术门派到明朝时才形成完整的体系和套路,在唐代更是要开“武举”后才重新崛起。

    所以,当时练的武术多是野路子,讲求实用,找个老师也是现身说法,在互相练习较量中长进。

    “小技耳,不值一提。”徐齐霖摆手谦虚,心道:还有更厉害的呢,象那个寢技,我寢死他。

    刘弘业挠了挠头,觉得尉迟环的夸赞不是时候,便岔开了话题,问道:“徐兄弟,好象薛宗贵对你也甚是不满,以前有过节?”

    徐齐霖点了点头,说道:“和我打过一架,他和一个小胖子都没讨得了好。”

    “那就是他堂弟,被你挤走的那个家伙啦!”尉迟环说完又啐了一口,鄙视道:“什么玩艺儿,两个打一个。”

    刘弘业心里暗叹,新仇旧怨加在一起,这梁子看来是解不开了。

    “那薛宗贵、张慎行也有几个要好的兄弟,徐兄弟日后可要小心啦!”刘弘业再度关切地提醒,然后便告辞而去。

    尉迟环却是没走,言辞颇为恳切地说道:“徐兄,不知令师是哪位高人,可否代为求恳,亦授我手搏之技?”

    徐齐霖愣了一下,没想到尉迟环竟生出了这样的心思。想了想,说道:“小弟的师傅几年前在长安短暂停留,教了些手搏之术便云游去了,不知现下何处?”

    尉迟环脸上立刻现出失望之色,年岁小也不懂得掩饰,拱了拱手,话也不说,便要黯然而去。

    “其实,他虽教小弟手搏之术,却不许小弟以师父相称。”徐齐霖伸手搭在尉迟环的肩上,说道:“既无师徒之名,尉迟兄想要学习,小弟也不必藏私。若是有意,咱们一起切嗟练习,共同进步。如何?”

    古代讲师承,徐齐霖若不这么说,便算是私下收徒,坏了礼数规矩。

    尉迟环的脸上立刻多云转晴,喜道:“哥哥大度慷慨,小弟感激不尽。请哥哥回府稍待,小弟这便去准备束脩,很快便到府上拜师。”

    “哎,什么束脩,又不是什么师徒。”徐齐霖赶忙拦住,说道:“就是切蹉练习,没别的说道。若是兄弟不忙,直接去我府上,见识一下练功房可好?”

    “好,好啊!”尉迟环连声答应,回头告诉下人回去报信儿,他要先去徐府,晚些再回家。

    尉迟环一路上高兴喜悦,哥哥、哥哥叫个不停,让徐齐霖心中也有些得意,咱也是有小弟的人了,虽然不当大哥好多年了。

    得意之余,徐齐霖也有点小小的惭愧,他本意就是想找个陪练。说是不好听,就是个人肉沙包,尽管徐齐霖不会象假人似的猛摔狠抡。

    而找陪练的想法,徐齐霖早就有。和伍菘等家丁也能练习,但身高体重相差太大,伍菘等人也尽让着徐齐霖,哪个敢真打真摔,让徐齐霖觉得好生无趣。

    嗯,不错,不错。

    徐齐霖一边骑马走着,一边偷偷打量尉迟环,身高体形和自己相差仿佛,长得也很结实的样子,应该是个好陪练哈。
………………………………

第66章 排名第几?(求收藏,求推荐)

    尉迟环美滋滋地毫无所察,并不是他傻,而是觉得能学到手搏,别说拜师的钱财礼物,就是被打挨摔,也是值得付出的代价。

    到了徐府,徐齐霖便引着尉迟环直接来到练功房。

    这间足有三十多平方的空房,基本是按照后世拳道馆来布置。木制地板上铺着毛毡,吊在房梁的沙袋,绑着稻草垫的木桩,塞着稻草沙土的假人,还有其他几样器械……

    尉迟环还真没见过这样的练功房,一方面觉得好奇新鲜,另一方面更觉得只有厉害的手搏才配得上这样的布置。

    徐齐霖先给尉迟环简单讲解了一下器械的应用,便拿出练功服,各自穿戴整齐。

    尉迟环觉得这么正式,更怀期望,便依徐齐霖的吩咐,老实地坐在一旁。

    徐齐霖站在场内,向尉迟环拱了拱手,准备先练上两下,总得有个展示啥的,才能让人家安心不是。光凭嘴吹,谁信啊?

    深吸一口气,徐齐霖摆开架势,先来了一遍散打的拳法和腿法,什么直拳、摆拳、抄拳、鞭拳、鞭腿、蹬腿、踹腿等等。

    十二岁的徐齐霖在身体柔韧性上远超后世,再经过这几个月来的不断练习,原来做不出的难度动作也不在话下。

    以漂亮的腾空正踹、腾空侧踹作为收式,徐齐霖的额头也见了汗。

    “好,好啊!”尉迟环起身拍掌,大声赞扬着走到场中,向徐齐霖拱了拱手,拉开架势,出拳踢腿,也练了起来。

    哎呀,不赖呀!

    徐齐霖往后退了退,给尉迟环让出更大的空间,心中却是暗自称奇。还真是小瞧古人了,这拳脚招式,虽不是花哨漂亮,若论实用,也不输于自己的散打。

    说起来,尉迟环的武艺也算是家传,他爹尉迟老黑可是久经战阵的勇将,李二的超级打手,功夫不好早嗝屁了。

    当然,尉迟老黑的武功没有什么套路,可称之为“街斗把式”或“乱战高手”。

    但徐齐霖却更为重视这种实战功夫,估摸着要与尉迟环真打起来,也未必能稳操胜算。就是那张慎行,要不是疏于防备,恐怕也不会被自己一下子就干翻吧?

    尉迟环打完拳法,徐齐霖也是高声叫好。同时,他也收起自大之心,与尉迟环认真切蹉起来。

    幸好,在摔法上,练过柔道的徐齐霖要比尉迟环要高明不少。什么大内刈、大外刈、背负投等招数,尉迟环根本连见都没见过。

    徐齐霖讲解演示一回,尉迟环便被撂倒一次,虽然未用全力,可连着被摔也是挺疼的。

    “哈哈,好招儿,好招儿!”

    但尉迟环也不知是皮糙肉厚,还是练过啥护体神功,摔倒就爬起来,象没事儿似的,还大笑着叫好。

    “兄弟,咱们歇会儿?”徐齐霖摔得都不好意思了,委婉地想暂时中断演示。

    尉迟环正在兴头上,没听出徐齐霖话里的意思,笑着连连摆手,“徐兄暂且歇息,让小弟再练会儿。”说着,门儿清地直奔假人,拎起一个便摔了起来。

    这家伙力气真不小,那假人的高矮体重都是仿真的,还有手有脚,足有五六十斤,竟被这家伙举重若轻地摔打。

    徐齐霖苦笑了一下,走到旁边坐下,拿起下人端来的饮料慢慢喝着,不时出口指点尉迟环的动作要领。

    尉迟环开始还生疏,可逐渐在徐齐霖的指点下掌握了要领,手脚更加到位,摔得更加自如,更加带劲儿,还带着一声声的呼喝。

    好半天,尉迟环才停下手脚,已经满头是汗,面色发红。

    来到徐齐霖旁边,尉迟环拿起饮料,一口便干了,抹了把嘴巴,大呼“痛快”。

    徐齐霖说道:“用假人练习力量是很好的。若与真人对摔,便要有虚有实,争取借力,摔起来未必会用上太大的力气。”

    尉迟环放下杯子,手上重复着刚才的动作,说道:“徐兄说得有理。人是活的,他会挣扎反抗,借着劲儿摔,应该更容易。”

    停顿了一下,尉迟环缓缓说道:“在千牛备身中,某的武艺大概能排在第四。有了徐兄,某就只能再往后排了。”

    徐齐霖愣了一下,意识到尉迟环话中有话,便开口问道:“还请兄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