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内暖暖的,没有丝毫的烟火气,令人感到舒服惬意。
徐惠半倚在沙发里,捧着本书在看。纤手轻伸,不时从旁边的果盘里取过瓜子,却是磕得温文尔雅。
悬挂的鸟架上,是徐齐霖买来的训练好的鹦鹉,本来挺悠闲的样子,却突然歪过头,叫道:“吉祥,如意。”
徐惠坐正了身子,知道这鸟儿一叫,多半是听见了脚步声,知道有人来了。
紧随着通报的宫女,徐齐霖迈步走了进来。所谓的通报,不过是走个形式。
“是小弟呀!”徐惠抿嘴一笑,又恢复了原来放松而舒服的姿态,说道:“不是要在城外给陛下演示什么新物事嘛,这是办完差使了?”
徐齐霖点了点头,坐了下来,笑着说道:“演习完成,陛下很满意,说是会有封赏。”
徐惠笑道:“还是小弟有本事儿,这般下去,不到成年,便已是官高爵显了。”
徐齐霖接过宫女递上的茶水喝了两口,说道:“小弟前来,是有喜事要告诉阿姐。”
哦,徐惠挑了下秀眉,说道:“除了封赏,还有什么喜事,快快说来。”
徐齐霖笑道:“是大哥的喜事………”
徐惠听完徐齐霖的讲述,微笑着颌首,缓缓说道:“既是齐俜看好的,你也觉得没问题,我这里自然也不会有事。齐俜既是要到纪王那里做参军,成了亲再去,也省得在异乡孤单,没人照顾。”
徐齐霖说道:“那陈家虽不显赫,却也算是家世清白。陈家娘子,我也认识,是个贤淑识礼的。她与大哥也不陌生,这亲事应该是不错的。”
停顿了一下,徐齐霖继续说道:“要是阿姐同意,我回去便告诉大哥抓紧时间,争取在正月完婚。然后,便可去襄州任职了。”
“正月——”徐惠算了下时间,说道:“那可真要抓紧。”说着,她站起身,笑道:“待我找一找给新妇的礼物。钱财嘛,有小弟操持,家里是肯定不缺的。”
徐齐霖说道:“这倒也不急,阿姐不用着忙。”
“既无他事,你且稍坐。”徐惠款款移步,兴致很高地去梳妆台,打开盒子翻找,却是没听徐齐霖的。
徐齐霖耸耸肩膀,喝着茶水、吃着水果,看着阿姐在忙活儿。
家中有这么大的喜事,徐惠是既喜悦又兴奋。没有父母,她这个当姐的又不能出宫,自然要在这礼物上非常重视,表达出自己的祝福和心意。
“这个金钗怎么样?”徐惠转过身,手里晃着,笑着询问。
徐齐霖连忙点头,说道:“真精致啊,很好,很好。”
徐惠把金钗放进一个小盒,又翻拣其它首饰,嘴上嘀咕道:“不仅要精致贵重,还得要有好寓意的。”
徐齐霖挠了挠头,知道阿姐是兴奋,非要拿出又多又好的东西,才能显出对兄弟成亲的重视。
正在此时,外面响起了脚步声,紧接着是鹦鹉的叫声,又来了客人。
没见宫人进来禀报,李二陛下便走了进来。
徐齐霖赶忙起身拜见,徐惠也停下手,曲身施礼。
“都免了吧!”李二陛下摆了摆手,看见徐齐霖在内,有点小惊讶,没想到他回来得这么快,还跑进了宫里。
“齐霖回来的倒是挺快。”李二陛下往沙发里随便一坐,说道:“直接来见充容,是家里有事禀报吧?”
徐齐霖还没开口,徐惠已经笑意盈盈地说道:“回陛下,是齐俜要订亲成婚,便在这正月里办完大事,然后就去襄州纪王府任职参军了。”
哦,李二陛下闻听立刻露出笑容,说道:“这可是大喜事,既成亲,又任官,双喜临门啊!”
停顿了一下,李二陛下又笑着问道:“娶的是哪家姑娘啊,家世如何,容貌性情可好?”
徐齐霖开口又介绍了一遍,少不得夸上几句。
“小家碧玉。”李二陛下点了点头,说道:“这样也好,背景简单。齐俜是有才学的,也不须靠什么钻营。”
“如今是大治之世,政治清明,有才华必不会被埋没,自是要走正途。”徐齐霖巧妙地恭维了一句。
李二陛下呵呵一笑,倒觉得徐齐霖说话实在。治世就是治世,拍马屁说是盛世,倒是假了。
徐惠在旁笑着说道:“陛下稍坐,臣妾正在找给新妇的礼物,很快就好。”
李二陛下点了点头,笑道:“兄弟成亲,你这个做姐姐的当然要上心。”
停顿了一下,他转向徐齐霖说道:“回去告诉齐俜,既要成亲,又要远行,待成婚后带着新妇进宫,见见充容。”
这已经是格外的恩典了,妃嫔是皇家的人,出外省亲是不可能的。但家里有事故,可以派太监或宫女去探望一下。
而嫔妃的父母兄弟,以及娘家的女眷也可以偶尔进宫来探望,但是必须要请旨准许。如果妃嫔身怀有孕了,也可以请一位娘家女眷进来侍候。
徐齐霖腹诽李二陛下太小气,徐惠却已经拜倒谢恩,“臣妾谢陛下隆恩。”
李二陛下伸虚扶了一下,笑道:“爱妃免礼。对了,给新妇挑选礼物,御赐之物也是无妨,便算是朕赏齐俜的。”
按照规矩,妃嫔是可以周应娘家的,但御赐之物却是不允许给别人,触犯了要受处罚。
徐惠再次拜谢,这下挑选起来就方便多了,不用考虑这,担心那儿的。
徐齐霖想了想,觉得等大哥和嫂子入宫的时候,阿姐再把礼物拿出来更好,便起身告退。
李二陛下抬手按了按,似笑非笑地说道:“兕子和新城又要去丽质府上玩耍,还挑的上元节。是不是你又弄出什么新奇玩艺儿,引得她们如此心急?”
徐齐霖不敢说没有,也不敢说有,嘿嘿一笑,说道:“想是有人把某在除夕晚上放烟花的事情传了出来,公主殿下听闻,便有了去观看的心思。”
停顿了一下,他又赶紧补救道:“若是陛下不放心,那微臣便把烟花拿到宫门处,或是长乐公主殿下府上。”
李二陛下想了想,说道:“便在宫门处吧,朕也想看看这烟花是何样子。”
“还有——”李二陛下伸手指了殿角,说道:“那镜子,就是小的吧,送进宫十面。现下只有徐充容这里有,旁人眼热得很,频繁来去,也让充容不得清静。”
这些都是别人送给老姐的礼物,是想要镜子吗?
徐齐霖猜测着,赶忙点头答应,施礼告退而出。
“这小子哪搞出来这么多花样儿,逗引得兕子和新城在宫内都不安心。”李二陛下待徐齐霖出去,不禁摇头苦笑,似是有些抱怨。
徐惠却不以为然,笑道:“陛下,自齐霖和小昭频繁入宫,两位公主殿下是不是更加欢快活泼了?”
李二陛下不得不点头承认,这是眼见的事实,他其实也感到高兴。
徐惠不再细说,暂且放下挑选礼物的心思,坐到李二陛下身旁,笑着说道:“大盈库印的书,齐霖都送来给臣妾看。这本《自然常识》很有趣,陛下可看过?”
李二陛下伸手接过,看了看封面,说道:“哦,这还是教材。朕记得大盈库只有一个算学馆,难道是给那些学生读的?”
“应该是吧!”徐惠也不确定,说道:“这上面虽然只是一些简单普通的知识,但人们却未必知道。臣妾也从中学到很多,获益匪浅。”
李二陛下微微颌首,随手翻开,读了起来。
………………………………
第250章 给庄稼人看的农书
徐齐霖回到家中,便把消息告诉了大哥,催着他赶快进行下面的婚嫁流程——纳吉。
所谓纳吉,便是男方选吉日,带上礼品到女家,正式奉上订亲的聘书。
但正式奉上聘书,还不算大功告成。过了纳征,婚约才正式成立。
而婚约正式成立,即意味着新娘算是夫家人了。如果之后娘家获罪,新娘不会受娘家的罪责连坐;但反过来,新娘就算未过门,也要因夫家获罪而倒霉。
所以,纳征是很重要的环节,又被称为纳币、过大礼。
而送礼这事,徐齐霖自然不吝啬,直接一万贯给老哥,想买啥买啥。自然,现在连权贵豪富都难以入手的宝镜,他也送出一大一小两面,特有面子。
除了一万贯聘礼,徐齐霖还让管家负责操办,花多少钱尽管从账房支领。
没错,就是有钱。除了成亲的花费,徐齐霖还另外给老哥准备了两万贯,拿去襄州买房安家、置办家用。
这个时候,徐齐俜才真是大吃一惊。
他只知道小弟赚了不少钱,可却不知道具体的数目,平常也不关心,更不过问,甚至连家里有几个工坊,几间商铺,都不得而知。
眼见着成千上万贯被小弟不眨眼地拿出花用,徐齐俜震惊之余,也不得不佩服小弟的经营之道。
由此,他也明白小弟能青云直上,担任大盈库库丞,是真有本事儿。这么厉害的搂钱耙子,李二陛下还真是慧眼识珠。
对于大哥的婚事,徐齐霖最大的帮助就是拿钱。别的,他也帮不上什么忙,不懂啊!
好在家中还有几个老人,管家、账房等忙前忙后,操持办理,倒也忙中有序,让徐齐霖得了清闲。
可要说清闲,徐齐霖发现是享受不到的。家中事不太用他管,可元宵节的烟花、开春前要写出的农书、经营河西的方略,一桩一件压在他身上,却是忙得脱不开身。
唉,人生就是如此吧,在不停地解决问题中前进。要是没事可干了,人可能就废了。
徐齐霖叹了口气,背着手出了工坊,还不记叮嘱管事,要特别注意安全,可别因为烟花而弄出什么爆炸事故来。
回到办公室,徐齐霖喝了杯茶,觉得头脑清醒,又拿起纸笔,开始写农书。
农业是中华古文明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历朝历代,上至官府,下至平民,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技术经验的总结和推广。
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古代先后出现了很多种类的农业书籍,流传后世的便有三百多种。
在这三百多种农书中,尤以《齐民要术》、《农桑辑要》、《王祯农书》、《农政全书》和《授时通考》内容最丰,影响最大,称为“五大农书”。
按照正常的思维,越是年代在后的书,收集的知识越多,技术也更先进。
但徐齐霖在后世好歹从事过农业,知道一些对农书的评价,也了解现在的人们的知识水平,认为编一部厚厚的农民,只是在理论界能扬名,却根本不实用。
而历史上对于农书评价极高的,却是元朝鲁明善的《农桑衣食撮要》。
别看是在蒙古人统治的元朝,对农业不重视,鲁明善还是少数民族,但就是这么令人称奇。他编写的这本只有一万多字的农书,却成了明朝初建时的救命稻草。
据说,朱元璋为了改变王朝初建、农业凋零的局面,特意官刻印刷《农桑衣食撮要》,并发给州、县官员人手一本,以其作为指导性文件,恢复振兴农业。
为什么《农桑衣食撮要》这么厉害,历史上评价那么高呢?
关键便在于它的字数少,不深奥,通俗易懂。号称是识字的就能看懂,不识字的听别人讲也能学会。
通俗地讲,《农桑衣食撮要》就是适合老百姓的农业百科全书。尽管其中很多内容引自《齐民要术》等古代农书,但也有新增内容,而且实用性最强。
而此书另一个优点便是按照月令体裁写成,十二个月该干的农事都列出并讲解做法。啥时候该干啥,照着这本书便全明白了。
你别看书的字数少,可内容却丰富。如气象物候、农田水利、作物、蔬菜、瓜果、竹木、桑蚕、家畜家禽、养蜂采蜜、粮食和种子保管、副食品加工、衣物保管等等,农林牧副渔可谓应有尽有。
庄稼人嘛,就需要这样的书。就算不识字,不还有地方官员嘛,拿着这本小百科全书指导就是了。
当然,徐齐霖也没全部照搬照抄,他还加入了一些先进的理论。比如如何制造土化肥,如何施用,如何精耕细作,算是为大唐农业的增产增收又作了贡献。
而精耕细作在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技术成形期,隋唐宋辽金元才是扩展期,明清则是深入发展期。
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便又能为多种植棉花、甘蔗等经济作物,提高农民收入,打下政策实施的基础。
粮食产量上去了,朝廷才会放松对农作物种植面积的限制。而光种粮食,农民兄弟啥时能致富奔小康?多种经营、综合利用,讲求经济实效,才是王道嘛!
徐齐霖边想边写,几大篇子很快就码在案头。早干完、晚呈上,省得李二陛下又给自己乱加担子,连做纨绔的时间都没有。
欺男霸女、走马斗鸡……其实,徐齐霖除了穿着好衣料的衣裤,还真没干过啥可以标记为纨绔的事情。
对此,徐齐霖也很无奈呀!就算是青楼,他的年龄也不够,只有小猪蹄子能勉强沾点便宜。
正在徐齐霖放下毛笔,准备歇一下的时候,有人直接跑到办法室来找他了。
“徐丞——”李武忠进屋便拱手,笑得很是开心。
徐齐霖起身还礼,笑道:“怎么来也不提前送个信儿,某好安排,为你接风洗尘。”
李武忠摆了摆手,笑道:“何必那么客气。某来长安,没啥事儿,就是来看看正元节的热闹。”
“那你可来着了。”徐齐霖伸手相让,请李武忠坐下,又让仆役端茶倒水,“今年的上元节,某准备了些特别的玩艺儿,正好请李兄观赏。”
哦,李武忠眉毛一挑,说道:“齐霖弄出的玩艺儿,定是新奇好看。到时候,可别忘了叫我。”
徐齐霖知道李武忠来长安可不只是为了玩耍,也不开口询问。该他知道的,李武忠定然会相告。不该知道的,问出来倒让人家为难。
李武忠喝了杯茶水,说道:“某刚往渭南煤矿送了些劳力,顺路还运来了几车盐碱。”
“这大冬天的,李兄辛苦了。”徐齐霖摸着下巴,说道:“行徙在即,郡王那里还需要什么,某能帮上的,绝不推辞。”
突厥降众北返是国策,凡是能做到的,能让李思摩尽快率部行动的,李二陛下基本不可拒绝。正因如此,徐齐霖才敢夸这个海口。
李武忠挠了挠头,说道:“家父一是想让某来看看那石炭的取暖效果,二是想从齐霖这里购置烈酒。”
草原苦寒,在冬天取暖时,薪材就是个问题。多数牧民要晒牛粪,牲畜更是没有什么取暖措施,有个草棚就不错了。
要说到石炭,后世的五大露天煤矿可有好几个在内蒙古。什么鄂尔多斯、哈尔乌素,徐齐霖不用使用技能,便知道好几个。
但这可不能乱指点,毕竟是突厥降众,要有制约他们的手段,石炭好象可以。
徐齐霖沉吟了一下,说道:“渭南石炭要运过去的话,恐怕耗时费力。待某想一想,可有别的解决之道。”
“至于烈酒,那便简单了。自家所产,还不方便。”徐齐霖笑着说道:“此事包在某身上,定让郡王满意。”
李武忠顺利办成一件事情,也满心欢喜,却不知道徐齐霖留了个心眼,没告诉他想要石炭,也容易得很。
不说内蒙古地区的煤炭资源,山西的朔州、大同,便有上好的煤矿。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