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第一全能纨绔》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唐第一全能纨绔- 第1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兕子笑着接过,随手便撕开信封,拿出信看了起来。看着看着,她咯咯笑了起来。

    小昭好奇,可也不好凑近去看。新城不管那个,溜到姐姐身旁,探着小脑袋去瞅信。

    徐齐霖哄小孩的,当然没有什么秘密,兕子也不介意妹子偷看。

    徐惠饮着保健茶,抿嘴微笑,也知道是小弟让公主开心的。

    “哇,徐小郎过些日子要坐船走一遍漕路,沿途有不少名胜,还能看看扬州繁华。”兕子发出了羡慕的惊叹。

    “他没说过年能不能回来?”徐惠随意地问道。

    兕子继续看着信,开口说道:“他说要赶在河水封冻前办完差使,还是要坐船回来的。”

    徐惠点了点头,刚要起身去偏殿休息,就听见外面有声音。她移步窗前,向外看了看,笑道:“是陛下来了。”说着,她赶忙至殿门口迎驾。

    李二陛下的脸色并不是太好,也不知是让人怼了,还是其他的事情。见徐惠出来迎驾,只是淡淡挥了下手,示意她起身,便迈步进殿。

    “民女见过陛下。”小昭规规矩矩地施礼拜见。

    “孩儿见过父皇。”兕子和新城就没那么正规了,笑嘻嘻地行了挺随便的礼。

    “免了,免了。”李二陛下见到三个小丫头,特别是两个爱女,脸色转霁,露出了笑容。

    同样是儿女,兕子和新城可爱至极,是李二陛下的开心果,看到就高兴;可被寄予厚望的太子李承乾,却越来越令他失望伤心。

    斩杀了称心,牵连上秦英等左道之士,本以为李承乾能感激,能理解他的苦心。

    可结果呢,李承乾竟然托病不朝,显是在表示抗议。这还不算,他还在东宫内悄悄的给称心立起灵堂,不时去缅怀祭奠,

    李二陛下不动声色,可不表示他不知道。他觉得父子离心的迹象已显,也不想再刺激李承乾,希望时间能抹平一切。

    可到底还是心烦意乱,生气憋闷。毕竟,李二陛下对培养这个儿子,是下了血本的。从小就给他找最好的老师,陆德明、孔颖达、李纲,个个都是当世大儒。还早早让他开始学习处理政事,李承乾干得也很不错。

    所谓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对李承乾的所作所为,李二陛下是越来越失望。尽管对外始终不曾显露过易储之类的意思,但长此以往,李承乾如何能成为合格的接班人?

    徐惠忙着让宫人端茶倒水,她是很会察颜观色的,知道李二陛下心情不是很好,正好在这里舒缓一下。

    “父皇,这是徐小郎的书信。”兕子扬了扬手,笑着对父皇说道:“里面讲了好多有趣的事情,他还说要去扬州呢!”

    李二陛下笑着颌首,说道:“嗯,齐霖办事很上心,也很辛苦。他有奏报,朕知道他要在明年漕运开始前布置妥当。”

    徐惠微笑不语,端茶奉上。小弟得此评语,她也是很欣慰很喜悦,尽管有些心疼小弟在外奔波忙碌。

    李二陛下端过茶盏,拔动碗盖,轻轻啜吸着香茶,微微颌首,表示对此茶水的满意。

    “父皇,徐小郎说洛阳挺好的。”兕子说道:“夏天没长安酷暑难耐,冬天也没长安阴冷潮湿。”

    李二陛下点了点头,说道:“在气候上,洛阳确比长安要好,但宫室残破,不好好修整一番,难以居住。”

    迁都洛阳,明面上是财政原因,实则还牵扯到很多复杂的因素。比如关中是均田制实施最彻底的地方,府兵制完备,这是保证皇室稳定的中坚力量。

    如果迁都洛阳,关陇集团便是李二陛下最不放心的。隋炀帝杨广的前车之鉴,他岂能重蹈覆辙。

    而迁都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起码粮食问题便迎刃而解。

    看现在发展的势头,朝廷会有越来越庞大的官僚机构,官员、皂吏,皇室、亲王、公主以及他们众多的家属和仆隶,这些人的粮食需求量会不断增长。

    作为政治中心的长安,各地来客也将越来越多多,各族、各国的使节、商人、文化人士、僧众,也不断来长安朝觐、观光、通商、学习、求道,人一多,他们也需要吃饭,但供需是不平的,不能供应太多的人。

    如同隋朝一样,关中缺粮的情况会越来越严重。而关中闹灾的次数,也让李二陛下烦心。什么水、旱、蝗,那是经常发生。

    所以,李二陛下想迁都,但也有疑虑和担忧,不敢轻易实施。

    现在呢,徐齐霖改革漕运,降低运费,关中粮食问题差不多可以解决。大盈库再赚钱,重修洛阳宫室,就又为迁都扫平了一个障碍。

    等到平定西域,压制住西突厥,李二陛下便要把目光转向东北的高丽,也趁此机会提高洛阳的地位。

    如果关东地区的府兵制也实施到位,再把关中人口向外迁移,或者干翻关陇贵族,李二陛下便可以实施迁都计划,那可是他的梦想。就是不知道,能否在他的手中实现了。

    小昭低眉顺眼,心里想着要不要求恳陛下,放姐姐出宫去看戏。左思右想,觉得甚是难办。连晋阳和新城都要通过长乐公主才能出去,何况是阿姐呢!

    “父皇,把戏班子召进宫表演可好。”新城倒是想到什么说什么,就算不能出去,在宫里看戏也能热闹一番。

    李二陛下笑道:“可是演那个《相会》?朕可知道,你们去看了两天,还没看够吗?”

    新城眨巴着大眼睛,还以为父皇不知道呢,竟被问得一时愣怔了。

    兕子嘻嘻一笑,说道:“儿臣看过,很精彩。可父皇,还有徐充容,却是没看过呀!”

    李二陛下捋须微笑,还是女儿懂事,知道让老爹也看场好戏。

    小昭眼珠转了转,觉得是个机会,便开口说道:“陛下若是允准,我便让戏班子停演一天,进宫给陛下表演。”

    李二陛下沉吟了一下,说道:“朕也有耳闻,听说那戏院建得颇为别致,声音清晰,还有什么背景、烟火。在宫中表演,恐怕没那个效果吧?”

    咦,这么说的话,好象能去戏院看呢!兕子望着父皇,很期待能再出去散心玩耍。

    李二陛下最近心烦,也不想因为召戏班子进宫再让那几个喷子怼一回。要是微服出去的话,既不让喷子们知道,又有百骑暗中护卫,应该是出不了什么事的。

    想到这里,李二陛下转向徐惠,笑道:“爱妃,可愿随朕出宫去看戏?现在长安城里可是家谕户晓,都说那戏演得极好。”

    徐惠抿嘴微笑,说道:“臣妾全听陛下安排。”

    李二陛下呵呵一笑,目光转向小昭。

    小昭立刻答道:“陛下何时前去,民女这便回去安排停演,只为陛下和充容娘娘表演。”

    。。。。。。。。。。。。。。。。。

    。


………………………………

第222章 大唐强盛的根本

    隋唐大运河的开通是在地方性运河的基础上形成的,没有地方性运河的开凿,要想开通隋唐大运河是不可能的。

    即便在分裂时期,地方政权也开凿了一些地方性运河,这些运河,从客观上讲隋唐大运河做了准备。

    隋文帝时期,通过对汉代槽渠的疏浚,开了广通渠(又称富民渠、永济渠),在渭水之南,傍南山而东,到潼关衔接黄河。

    到了隋炀帝时期,修的大运河分为四条:通济渠、邗沟、永济渠、江南运河。

    而隋朝修运河,其动机已超越了服务军事行动的目的。主要是因为当时南方经济迅猛发展,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所以,国家需要加强对南方的管理,长安需要与富庶经济区联系,需要南方粮食物资供应北方。

    当然,隋炀帝修运河,还有政治上的考量。与迁都一样,也是想甩脱关陇贵族的控制。

    而历史就是这样讽刺,秦始皇修长城被骂劳民伤财、不恤民力,但长城却成为世界奇迹之一,成为后代炎黄子孙的骄傲。

    大运河也是一样,隋炀帝因此被骂得狗血淋头,修运河也成为他亡国之因,但大运河所起到的历史作用却绵延千年,数个朝代因此受惠。

    当徐齐霖乘船在大运河上航行时,也不由得发出感慨,开通大运河,可谓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而隋炀帝这个人的功罪评论,也真是复杂。

    对此,徐齐霖倒是比较赞同一位哲人所说:一个朝代存在的时间长了,这个朝代就圣人辈出,因为写史的都是本朝的史官,多是歌功颂德。

    而一个朝代存在的时间短,那么大抵就没有一个好人了,因为写史的都是他朝的史官怎么会有好话呢?像司马迁这样的人毕竟是不多的。

    除了感慨,徐齐霖看到的还有将来繁荣的运河经济。开发的潜力如此巨大,但现在还远未达到。

    沟通南北经济,促进南北交流,消除南北差异,就在当时,也只有大运河能够做到。

    说起来,别人以为在外奔波辛苦,徐齐霖却把这当成一种历练,当成欣赏美好风光的旅游。

    从穿越而来的迷茫,到适应,乃至融入其中,徐齐霖发现自己爱大唐,爱这片悠久而古老的土地,爱这里的淳朴人民,爱这里的秀美风光。

    尽管也有不如意的地方,但完美是不存在的,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他愿意为之付出努力,为人民的安居乐业,为家人的幸福安乐,为国家的强大兴盛。

    “阿郎,既有各地官吏的报告,为何还要亲自走一趟。”伍菘蹲在甲板上,有些不解地问道:“这一来一回,两三个月时间也不止。”

    徐齐霖挑了挑眉毛,反问道:“怎么,这就想家了?”

    “那,那倒不是。”伍菘嗫嚅着,但表情说明他确实想家了。

    徐齐霖呵呵笑了两声,说道:“光看那些报告,并不能准确了解情况。没看我还带着很多人嘛,码头装卸、运输的设备,还有各个航段需要的船只,成立航运公司所要招募的船工,这些都需要我来先作个规范。”

    这倒是没说错,很多东西都是第一次,除了徐齐霖,别人恐怕拿不准其中的关键。而运费的节省,涉及到的方面很多,大的小的都不能忽略,那才能把成本削减到骨子里。

    朝廷对用盐利雇佣船工,而不是征召,还没有明确的答复,可能也是要看这运费到底能节省到何种程度。

    如果节省得多,为了减轻百姓负担,捞个爱民的好名声,李二陛下多半会答应,朝中群臣也不会太过反对。

    而一些并不起眼的地方,比如利用起重设备装卸,粮食改散运为标准麻袋或木箱盛装,进行集装化系统化运输。按徐齐霖的计算,每斗米的运费便能削减十七文。

    这是什么概念,向长安运百万石粮食,只此一项,便能节省一百七十贯。而通过绕道三门峡的陆路,每斗米又能节省百文,百万石便是千贯。

    而节级转运,则是运费削减的大头,也是关键。既减轻了江南船工的负担,又减少了沿途等待的无谓消耗,再精打细算的话,省出近三成运费,也是可能。

    这还不算完,如果航运公司成立起来,南货北运,北货南输,合理调度,船不跑空,效益将更加显著。

    按徐齐霖的粗略计算,连省带赚,每年十万贯还是保守数字。

    伍菘当保镖是尽职的,却哪里知道徐齐霖的筹划,只觉得这般辛苦,还有点想家了。

    徐齐霖当然也想舒舒服服地过日子,但要混吃等吃,怎么也对不起自己这个年龄,也对不起老姐、大哥,还有小妹。

    至于升官,徐齐霖表面上又讨又要,其实倒并不是很热衷。朝堂上都是人精,也并不是一团和气,要想立得稳,并不是很容易。

    特别是在封建社会,皇帝决定一切,看你不顺眼,轻则发配,重则赐死,你有什么招儿?

    就象现在这样就挺好,自己管一摊,不就是赚钱嘛,后世的脑瓜,还能被这难住。

    “阿郎说那《相会》的戏很受欢迎,等咱们回去能看上吧?”伍菘不好意思提郑团团,就拿徐齐霖告诉他的事情来说。

    徐齐霖不以为意,也知道这家伙在想什么,说道:“自家的戏班,啥时想会啥时演,这还算个事儿?你别胡思乱想,安心跟着某走,少不了你的好处。”

    伍菘嘿然一笑,又开始想这好处是什么,要不要求阿郎帮忙向郑娘子说媒。

    徐齐霖的目光已经移到一艘逆流而上的小船,看那船老头已是年纪不小,操船的手法熟练,旁边还有个女子,手中持篙,用力撑船。

    那女子年纪也不算大,脸庞晒得挺黑,光着两只脚,汗水从鬓边流下。隔得挺远,只是向这边望了一下,便又专心撑船。

    生活不易啊,自己应该是幸运的,不必象他们这般辛苦。

    徐齐霖感叹一声,再度转移目光,望向沿岸的风光。

    田地里的庄稼已经收割完毕,光秃秃的,树木的葱绿也大半被枯黄代替。秋高气爽,行人寥寥。

    农忙已过,多数人要等到明年开春才能再操锄把犁。如果能有个冬天操持的营生,最好是在家里,收入会增长,劳动生产率也能提高。

    光是指着种地,没有灾害的情况不,能得温饱已是不错。若是有个副业,奔向小康岂不更快?

    徐齐霖垂下眼睑,又陷入了沉思。

    ……………。

    长安千秋殿。

    前几日出去散了心,听了歌,看了戏,李二陛下的心情还是有所舒缓。

    今天,李二陛下的心情依旧不错,特别是看到了胖儿子的来信,以及通过正常渠道呈上的奏报。

    显然,李四胖是真的悟了。不仅给老爹写信问安,奉上礼物,还给在京的兄弟也写了信,同样表示了心意。

    对此,李二陛下表示很欣慰。尽管他是通过玄武门之变,杀兄宰弟上的位,可谁又希望自己的儿子再演骨肉相残呢?

    看过胖儿子的书信,再看胖儿子的奏报,李二陛下更觉舒畅。他没想到,这胖儿子不仅文采出众,还对大唐的民生有着深刻的见解。

    说到大唐的强盛的衰落,恐怕很重要的一点便是府兵制的兴起和废弃,以及均田制的实施与瓦解。

    府兵制以均田制为基础,均田制瓦解,导致府兵制废弃,接下来便是大唐军力的衰落,以及军阀割据的产生。

    所以,均田制在历史上被看作大唐兴衰的关键因素。

    而李四胖的奏报,正是针对均田制的弊端,以及百姓由狭乡向宽乡迁徙的困难。

    均田制的起源很早,自北魏起,至唐代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它的目的是为了让平民能有土地维持生存,而让富豪不足以构成侵凌之势。

    而在唐朝,采用均田制也是有历史原因,以及实施的基础的。隋末之乱,战事频繁,造成人口锐减,土地大量荒芜的景象。

    这便使得初唐时期,国家有大量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而百姓在受让田地后,并不是永远占有,而是要在死后将其大部分归还给国家,再由国家分配别人。

    表面上,这似乎没有问题。只要大唐疆域足够广,有足够的土地分配,便可以把这个制度长久地实施下去。

    但事实上,到了高宗时期,均田制便已经濒于瓦解,实在是因为均田制有着难以避免的弊病。

    因为唐代的土地分为永业田与口分田,前者一般包括宅地与桑地等,为私有性质,可以传给子孙或者进行买卖;后者是根据人口分配的,人一出生就有权分配,一故去就要收回。

    这样一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