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第一全能纨绔》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唐第一全能纨绔- 第10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小昭笑了两声,听见外面的脚步声,赶忙伸出手指表示噤声,还拿起剧透塞给兕子。

    新城蹦蹦跳跳地跑了进来,笑嘻嘻地对两个小姐姐说道:“丽质姐姐来了,叫你俩过去呢!”

    哦!兕子起身下榻,招呼着小昭。伸手想把兜里的剧透拿出藏好,可突然间灵机一动。哎,说不定这是个办法,让丽质姐姐带自己去看戏呀!

    丽质姐姐说话,父皇多半会听,再加上自己撒娇央磨。耶,大有希望啰。

    ……………。

    对于李二陛下允准开工,徐齐霖是比较有信心的,但没想到会这么快。而且,政事堂那边还没有研究讨论完,这边就可以先干起了。

    按照徐齐霖的估计,怎么也得先把三阶教干翻,才能拿来启动资金开工建设吧!

    这就是他与皇上的区别,全天下都是李二的,真说要拿钱,还用得着从和尚那里劫财?

    而洛阳的仓库里可不仅仅有粮食,还有江南上缴的调和庸,绢帛在当时可也是流通货币哪!

    初唐的赋税制度叫租庸调制,大概内容就是每丁每年要交粟两石,称做租;交纳绢两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称做调。

    每丁在每年还要服瑶役二十天,国家如果不需要其服役,则要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的标准,交足二十天的数额以代役,这称做庸。

    以上是主要内容,还有更详细的规定。比如服役超期,视超过的时间免调,或租调全免。遇到灾害时,按农作物的损失,免调或赋役全免。

    而在江南,几乎没有什么战事,征调民伕服役的情况比较少,上缴的粮食、绢帛已经成为唐朝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朝廷也知道漕运的陆运费高、河运多险,通常也允江南的租以绢帛缴纳,以减运量,但前提是关中不缺粮。

    李二陛下的谕旨中允许徐齐霖从洛阳仓库取绢帛,也就是直接取钱,就相当于动用了国库。

    由此可见,对于漕运改革,李二陛下很是急迫。也可以判断出明年征伐高昌将是个大阵仗,出动的人马十分庞大。

    史书所载的人马数量并不一致,有说十五万的,有说二十万的。前者可能是没把随军的工匠民伕计算在内。

    就算是十五万吧,要走几千里的路,这人吃马嚼的,需要多少粮草物资?

    也难怪魏大爷等臣工反对远征,对于农耕国家来说,这场远征的耗费确实令人心惊。

    既然知道李二陛下猴急,徐齐霖也不敢怠慢,立刻开始把准备的物资装船西运。李四胖也是雷厉风行,马上在洛州征召民夫。

    徐齐霖没等民夫全部征召完毕,便带上几百人乘船出发,前往三门峡。按照李二陛下的安排,陕州也应该接旨行动,那里才是离三门峡最近的地方。

    倒不是徐齐霖非要当先锋,事事冲在前面。而是火药这个新东西,别人不会用啊,他不去手把手地教,那是万万不行的。

    赶到三门峡东面,徐齐霖便带人登岸,在勘察确定的集津仓地址上开工建造。同时,他派人过三门峡去陕州接洽,准备着东、西两面同时施工,以缩短工期。

    一船一船的粮食物资卸下,又掉头返回洛阳,几百人的工程队伍在工部所派将作大匠的指挥下,按照设计图纸开始了艰苦的劳作。

    按照徐齐霖的设计,是在山路中间削平峭壁,直接用起重机把粮食物资吊上去。

    所以,不待山路修好,徐齐霖便带上三百多人,肩扛背驮,通过龙岩村后那条尚未开凿拓宽的小路爬山而上。

    直线距离只有两里来地,可背负重物,爬山越岭,在林木草丛间曲折前进,大半天的时间才赶到了大致的地方。

    就地简单吃喝休息后,徐齐霖又带着几个人向峭壁方向攀爬。这里已经没有了路,只能是派人在前轮流劈荆斩棘,开路前进。

    远远的,听见了河水拍击奔流的声音,越听越是清晰,离北岩的峭壁也是越来越近。

    迎面的风越来越大,甫一出树林,眼前骤然明亮起来,出现在几个人眼前的是一片较为平坦的地势。再往前看,则是突兀的岩石,挡着这块平地。

    徐齐霖等人走过平地,已能看见对面起伏的山峦石壁。来到突兀的岩石前,举目往下看,黄河、集津仓,以及在渡口停泊卸货的船只,尽收眼底。

    举起望远镜,徐齐霖仔细观察,发现这里还是稍微偏离了仓库,还要再往回走上几十米,才是正好。

    虽然爬上来挺困难,但徐齐霖估测,和山路的垂直距离并不高。嗯,先不着急爆破,把树木砍掉,拓出通路,才能确定最终把峭壁要削下去多少。

    不一定非要和山路平齐,有几米的斜坡落差,可以制造简单的传送带装置,把粮食运到山路上的车上。

    徐齐霖的思路根据实际的地形地势开始拓展,怎么快,怎么有效率,就怎么干。

    迎着山风,徐齐霖眺望崖下涌流的黄河,心绪也奔腾起来。人定胜天,老子就要用巨响和轰鸣开出一条路,开创火药应用的新纪元。

    :。:


………………………………

第213章 呼神召雷?!

    秋高气爽,天空晴朗得没有一片云,田野、树木、山峦间浓绿色调开始掺杂些许的黄色,就象是不引人注意的点缀。

    宽阔的河面上,船只或逆流而上,或顺流而下,呈现着少有的忙碌景象。

    浪花黄浊,在船头迸溅开,带着泥土的气息,扑面而来。

    轰,轰!远处传来了低沉的雷声,在万里无云的晴朗下,显得很是怪异。

    李四胖坐在船上,听到声音不禁从厚重的椅子里站起,想走上船头甲板,却被侍卫们劝阻住。

    贺兰楚石也在船上,他本来是留在洛阳监工码头改建的。因为工作完成,正借着押运粮食的机会随魏王殿下前去观看那边的工程进度。

    打着向徐丞请示的名义,却是想能和李四胖多多亲近。这一路上,他也是极尽殷勤。

    “殿下千金之躯,船行颠簸,还是不要轻动冒险为好。”贺兰楚石在旁劝谏道“离三门峡已是不远,到了地头再看个究竟不迟。”

    李四胖呵呵一笑,又坐回椅中,有些自嘲地说道“齐霖才十几岁年纪,便能不畏艰险,孤却不宜轻动,实在是汗颜哪!”

    贺兰楚石不明白徐齐霖咋就那么招人待见,魏王殿下总是呼其名而不是官职,显得那么亲近。

    所以,李四胖这么一夸,他也不好贬低徐齐霖再恭维李四胖,只好陪着笑附和道“徐丞想必有护身之法,其师可不一般。”

    李四胖沉吟了一下,说道“或许如此吧!只是听那些船工说什么请动雷神,还是用的什么召雷法术,开山裂石,震耳欲聋。这个,孤王若不亲见,实是难以心安。”

    徐齐霖在山崖峭壁大搞爆破,一会儿一声巨响轰鸣,下面河上来往的船工哪里知晓究竟。

    但见崖上土石飞扬,黑烟滚滚,还有震耳欲聋的响声,惊惧之下胡乱猜测,又是雷神,又是五雷道法的瞎传,洛阳那边也得到了风声。

    这得去看看哪!李四胖听闻之下,便坐不住了。带上人坐船出发,要来一睹究竟。

    贺兰楚石也是惊疑不定,心中暗自害怕,幸亏没太惹着这家伙,否则一个炸雷召来,自己就要灰飞烟灭了。

    说着话,三门峡已经映入眼帘,船行渐缓,又有纤夫上岸拉船前进。

    又行了一段水路,便看见了前方河岸上忙碌的劳工,以及高台上已经修建得七七八八的仓库。

    两架起重机立在扩建完成的码头上,船只靠过去,便有吊笼缓缓落下,装载货物后徐徐升起。吊臂一动,往岸上拉动了一段距离,吊笼落下,劳工上去装车运走。

    这种带着小轮子,既能吊起重物,又能前后移动的起重机,洛阳码头上便有,李四胖等人看着也不新鲜。

    但众人依旧感叹徐齐霖的奇思妙想,这般运上运下,可比人肩扛背驮走跳板强多了。

    大船靠岸,李四胖在侍卫的卫护下走下船,刚踏上实地,一声巨响便轰隆而至。

    这回可离得近了,巨响在峡谷间回荡,更显威势,把李四胖等人吓了一大跳。

    “那边,在那边。”贺兰楚石回过神来,有些震骇地伸手指着崖上土石翻飞、烟雾升腾的地方。

    李四胖举目瞭望,也看不清楚什么。

    烟雾逐渐散去,人影出现在崖上,挥锹抡镐,清理着碎石残土。

    一个小官吏被侍卫叫来,跑到李四胖面前施礼,“殿下,下官有礼了。”

    李四胖摆了摆手,问道“徐丞呢,可是在那山崖上?”

    小官答道“正是。”

    “这个——”李四胖的手在空中划了两下,才找着合适的词语,问道“开山炸石也是徐丞在指挥喽!”

    “正是。”小官说道“这种凿石之法只有徐丞会用,声势惊人,工程进展也是极快。”

    李四胖嘿然一笑,说道“确实惊人。如山崩地裂一般,这响声,震耳欲聋啊!”

    小官看来已经习以为常,还张嘴笑了笑,说道“这山崖已被削去数尺,按照计划,今天差不多便能完成炸石,明天吊装平台也就基本完工了。”

    李四胖抬头看着峭壁山崖,不由得咧了咧嘴,把山石削去数尺,听着都悬,可这小官却是满有信心,可见这个开山凿石的法子极有威力。

    “上山之路可平坦?”贺兰楚石开口问道,也是看出李四胖有那个意思。

    小官指点着说道“从那边的龙岩村上去,山路虽尚在拓宽施工,但至平台这一段已基本无工,车马皆可行得。”

    贺兰楚石好象还有点疑问,又开口问道“以前开山凿石也有先例,使用何法,效率如何?”

    小官说道“以前或用‘火烧水激’法,或人工凿打,费时费力,要做到现在这种程度,恐怕需四五十天。”

    这才二十多天嘛,李四胖点了点头,说道“稍微歇息片刻,便上山去看看徐丞吧,孤对这般声势的裂石之法甚是好奇。”

    ……………

    碎石、残土被清理完毕,徐齐霖上前观察。在众人敬畏的目光中,又标记了几处打眼装药的位置。

    黑火药的威力不大,是相对于什么tnt、硝化甘油、黑索今等炸药来说的。而即便在后世,某些采石厂还在用黑火药,可见其爆破威力也还不错。

    而黑火药的配方是徐齐霖采用的最科学的配比,他也知道需要局促的空间才能使火药产生爆炸的效果。否则,就是个绚烂的大嗞花。

    用铁做外壳,当然是好,可惜做工费时,缓不济急;把石头凿空,做那种炸得鬼子哇哇叫的石雷,也不轻松。

    所以,如果是要把石头掀起,徐齐霖便用竹筒装药,在石头底部挖坑填埋;如果是要炸裂大石,他便让工匠先在石头上凿眼,再填装火药,密封引爆。

    事实证明,黑火药爆破比人工手动,以及传统的“火烧水激”法,效率提高了一倍不止。

    试验、摸索、总结、改进,徐齐霖也不可避免地经历了这些过程。毕竟,他也不是什么爆破专家,对黑火药的具体威力也不是很了解。

    现在嘛,徐齐霖可以傲娇地称自己为大唐第一爆破专家,没人可以挑战他的崇高地位。

    那些不明所以的人,更是已经把徐齐霖传成了能请雷神相助,或是能使出掌心雷无上道法的高人。

    挖坑,炸!刨土,炸!开石,炸!挡路,炸,炸!

    徐齐霖简直有点收不住了,这可比过年放鞭炮过瘾多了哈!这爆炸的场面,仿佛来到了炮火纷飞的战争,他就是那无敌的英雄。

    其实也别怪徐齐霖这么玩儿,爆破是一门学问,他一点不懂,不用实践来摸索怎么办?

    何况,这么大的动静,不传扬出去才见了鬼。这就很可能被某些人重视起来,应用于军事领域也不意外。

    要是徐齐霖不搞出些数据,以后研发起来还不知要死多少人呢!

    其实,工程的进度超乎别人的意料,并不只是火药的功劳。统筹组织,也同样的重要。

    木匠、铁匠、石匠、力工,分职组织;伐木、推土、铺路、夯筑、挖沟、砌石等工序,合理进行;道路分段,同时施工……

    这也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徐齐霖虽然不是专业,但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总能让工作效率更高一些,人员劳力的使用更充分一些。

    后世的教育,发达的资讯,让很多人都象他这样,好象什么都会,但又不够精,不够深入。

    叮叮当当,石匠们按照徐齐霖指划的位置,开始用铁钎在石头上凿眼。

    这是比“火烧水激”更原始费力的办法,要凿一大块岩石下来,通常要凿一排小眼,再用撬棍撬下。

    而徐齐霖发现,凿好几个石眼后,填充入火药并捣实,然后用铁锤把小石头砸死洞口,爆炸的威力非同小可。

    也就是说,约束的越紧,爆发的越猛,这应该是黑火药的一个特性。

    而古代的“火烧水激法”的具体操作时,先用铁钎在岩石上凿缝,将麻嵌入石缝中,浇以桐油,点火焚烧。待岩石烧红,泼上冷水,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使其开裂。然后将石块撬开,搬运出去。

    两相比较之下,显然是黑火药的效率要高很多。尽管由于爆炸威力的关系,在岩石上要多凿几个眼,多填充火药。

    “徐丞。”一个小官吏走过来,拱手说道“陕州赵县丞派人过来,请调独轮车二十辆,还请徐丞前去发雷破石。”

    发雷?老子还发功呢!徐齐霖翻了下眼睛,有些不悦地说道“咱们这边还不够用呢,怎么能把车调给他们?至于破石,也要等到此处吊运平台完工。”

    “是,徐丞说的是。”小官吏苦笑了一下,说道“可他们的进度太慢,也拖累了整个工期。”

    徐齐霖想了想,说道“那便调十辆车过去,再调十名木匠,直接在那边造车使用。那赵县丞看着也还精干,也在这边看了数天,怎地一点也学不到东西,还是那老一套。”

    说着,徐齐霖转头看着小官吏,说道“不如你去那边指点指点,提高效率,加快进度。”

    小官吏有点迟疑,说道“依下官的职级,徐县丞能听?”

    “你告诉他,若是按期完成,都有功劳。若是迟延工期,那某便上奏朝廷,处分无能之辈。”徐齐霖脸色一板,严厉地说道“此次漕政改革,以大盈库为主,不以官职级别分权限。”

    “是,下官明白了。”小官吏精神一振,躬身施礼,转身而去。有了撑腰的,还怕什么。

    独轮车俗称“手推车”,是一种轻便的运物、载人工具。特别在北方,几乎与毛驴起同样的作用。

    虽然只有一个车轮为标志,根据重心法则,独轮车应该是极易倾覆的。但中国古代人用它载重、载人,长途跋涉而平稳轻巧。

    因为,独轮车利用了杠杆原理,把负载的抗力点的靠近支点(即车轮)而令本身运作有效率,亦把负载分担在独轮车及操纵者之上。

    正是独轮车将笨重或大量的负载移动变得轻松,所以它在建筑工地、山地、花园中应用极广。

    至于独轮车的车辕,其长短、平斜,支杆高低、直斜及轮罩之方椭、几乎随地而异、随人而异。

    尽管独轮车的出现据考证是在汉朝,但规制不同,常常需要两人以上操作,也只是在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