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坑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唐坑王- 第9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大唐共有折冲府约六百三十三个,总兵力超过六十万人。其中有二百六十一个折冲府位于关内道,其余的大多分布在河东、陇右与河南西部的洛阳附近。

    听了卢小闲的问话,郭振摇摇头:“他肯定不是府兵,可能是秦州派出的团结兵!”

    大唐的主要军事力量是府兵,除了府兵之外,还有专门负责守卫宫禁的北衙禁军,专门守卫边疆地区的边防军,以及由各州刺史统掌的募兵和团结兵。

    北衙禁军直接隶属于皇帝,兵员素质较高,很多都是贵族家庭出身的子弟。

    边防军一般采用募兵制,士兵都是职业军人,其战斗力明显强于府兵。

    募兵是临时征募民丁组建的军队,又叫募人。一般选取富户多丁、人材骁勇者充当。募兵的装备由本人自备或由亲邻互相资助。由于府兵主要分番赴京师宿卫,从事征战的兵员有限,所以多次征战主要征发募兵进行。当年,高宗征伐辽东,一次出兵五十余万人,其中一半以上都是募兵。

    团结兵是不长期脱离生产的地方武装,相当于后世的民兵。团结兵不入军籍,军事任务结束即回乡耕种。

    不过,北衙禁军、边防军、募兵和团结兵都是作为府兵的补充,大唐的主要军事力量还是府兵。

    “你怎么断定他们不是府兵?”卢小闲饶有兴趣的问。“何以见得?”

    “这个很简单,只要看看他们携带的兵器和甲胄就知道了!”郭振侃侃而谈道,“府兵虽然也是自带干粮,但武器和甲胄规格统一,质量上乘,都是由折冲府武器库供给的。募兵和团结兵就不一样了,折冲府不向他们提供任何武器装备,所有的东西都是自己准备的!”

    卢小闲点点头,郭振说的很有道理。

    仔细回想一下,刚才那些人果真没有统一的武器和甲胄,看上去五花八门,甚至还有许多人带着斧头和木棒,像是各自准备的,这样看来这些人的确不是府兵。

    卢小闲更加好奇了,接着又问:“就算他们不是府兵,你怎么就断定他们是团结兵,而不是募兵呢?”

    “虽然募兵和团结兵都是自带武器装备,但募兵多是富户人家,他们有条件准备更好的武器装备,虽然比不上府兵,但也差不了多少。刚才那支队伍当中,武器低劣,只有杂乱的皮制圆盾,而且驮马少的可怜,大多都是驴。战场上刀枪无眼,团结兵大多都是穷苦人家,若不是因为没有足够的银子,谁会拿自己的命来开玩笑?募兵就不一样了,他们会尽可能的购置足够多的长枪,还有足够坚实的铁皮盾牌,甚至有不少人还会向官府购置马槊。除此之外,他们还会赎买像样的坐骑,而不会用驴去驮运自己的装备!”

    郭振说的一点没错,在冷兵器时代,打仗必须得有一把锋利的攻击武器。同时,也要有一个坚固的防卫武器,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生存概率。否则,刀剑无眼,一上战场你就被别人切成了棍,那还打个毛啊。

    在刀剑横飞的战场上,让这些没有穿戴铠甲和称手兵器的团结兵去攻击敌人,和送死没什么两样。所以,没有哪个统帅愿意要低人一等的“非正规”团结兵,他们一般都会被派去做运送辎重物资等苦力活。

    听了郭振详尽的介绍,卢小闲突然生出一种别样的心思来。

    “前面这是到什么地界了?”卢小闲问道。

    “前面是是广武县了,过了广武再有二百里就到洮州了!”

    “广武?”卢小闲嘴里念叨了一句,又问道,“广武县可有折冲府?”

    “广武县有折冲府,折冲府就设在就在县城之内!”郭振想也没想便回答道。

    卢小闲微微点头,直接对郭振吩咐道:“郭大人,你给陈将军知会一声,今日我们就在广武歇息,明日在广武停留一日!”

    “啊?”卢小闲这句没头没脑的话,让郭振一时没反应过来。这才晌午时分,就要歇息了吗?

    这些日子以来,所有人都在马不停蹄的不停赶路,郭振以为卢小闲是想早日到达洮州。眼看着就快到洮州了,他却偏偏要在这文武县歇息,而且明日还要再停留一日。


………………………………

第一百九十九章 一切皆有可能

    郭振搞不清楚卢小闲这又是唱的哪一出,试探着问道:“卢公子!可否告知,为何要在广武县停留一日,洮州战事在即,您不去洮州了吗?”

    “洮州当然要去!但也不急这一天两天!”卢小闲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此次朝廷派王大人作肃边道行军大总管,从关中、河东、陇右征集府兵参战。我想在广武大概了解一下,这府兵、募兵和团结兵是如何集结赶赴战场的!”

    “就为这个?”郭振瞪大了眼睛。

    “当然了!”卢小闲一本正经的点了点头,“兵法云,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不了解情况军队的战斗力,如何判断将来的战场走势?”

    卢小闲的道理虽然有些牵强,郭振却无法反驳。他默然半晌,只好点头应允。反正卢小闲经常不按常理行事,对些他已经习以为常了。

    “对了!”郭振似乎想起了什么,向卢小闲问道,“你怎么会知道仇家父子有问题?”

    卢小闲淡淡道:“其实,在洛阳刚遇见他的时候,我并没想到他们会有问题!只是在和他们交谈的时,他们无意中说了一句话,让我生出了疑心!”

    “什么话?”

    “他们说自己的生意人,生意做的很远,不但去过安西四镇和昭武九国,甚至还多次去过吐蕃的逻些城!”

    “这有什么可奇怪的?”郭振不解。

    “去过安西、昭武九国还都说的过去,可他经常去逻些城就有问题了!”

    “我朝与吐蕃人的生意不是一天两天了,这没什么呀?”

    “你说的没错,我们跟吐蕃人做生意的确不是一天两天了,甚至在洮州凉州一带还专门设有两国互市的茶马市场,很多吐蕃人还到洛阳城做生意呢!可是,你想过没有!”卢小闲目光中有些玩味,“有几个大唐人会去逻些城去做生意?这些年来,朝廷和吐蕃的关系时好时坏,边境的茶马市场也是时开时关,他却能打通边境检查的关节,多次前往逻些城,你觉得这正常吗?”

    由于朝廷与吐蕃交恶,为防止吐蕃奸细混入,陇右、河西、剑南各道对出入吐蕃境内的人员盘查的很严,仇家父子作为大唐人,能自由往返逻些城,这的确有些不合乎常理。

    “更让人觉得可疑的是,他们在洛阳四下活动,要给在太宗一朝蒙冤而死的李君羡平反,这可是犯忌讳的事情。据他们所说,是受朋友之托。什么样的朋友,会让他们不惜冒这么大的风险呢?所以,我猜测仇家父子就是李君羡的后代!”卢小闲一副了然在胸的模样,“我托人到大理寺查阅了当年李君羡一案的卷宗,得知李君羡唯一的儿子被流放至剑南道的茂州。”

    郭振瞪大了眼睛,他没想到卢小闲竟然还会有如此神勇,连当年的案卷都能查到。

    卢小闲知道郭振心中所想,他接着又说:“还有让你更吃惊的事情呢!我求狄阁老向茂州府发了邸报,让他们查询李君羡后人的情况,你猜猜是什么情况?”

    郭振老老实实的摇头。

    “邸报上说,李君羡的儿子流放至茂州后,在那里又成了家。二十年前,一家人离奇失踪了,活不见人,死不见尸!只到今天,他们的贱籍还未注销,上面标注着‘失踪’二字!”

    郭振心中一动:“你的意思是说……”

    “茂州与吐蕃相邻,一切皆有可能,剩下的事情只能凭想象了!”卢小闲一脸的风轻云淡:“这世上很多事情,你若敢想,也许就和你想的一样。若是不敢想,也许就不了了之了!”

    郭振怔怔瞅着卢小闲,不由一阵恍惚,也不知他的脑子是怎么长的,如此扑朔迷离的事,在他的抽丝剥茧之下,变得如此简单。

    “还不止这些呢!”卢小闲轻笑道,“我又让人去查了他们来洛阳的路线!没错,他们是从洮州来的,而且所有的通关文书和路引,全部都是伪造的。所以,谜底自然也就呼之欲出了!”

    郭振深深吁了口气:“所以,你才会极力邀请他引路,而且给他设了这么个圈套?”

    “这你就说错了,我为什么要给他设圈套呢?”卢小闲笑着摆手,“我真要想对他不利,直接在洛阳把他抓起来,岂不省事?何苦要花那么大气力去为李君羡平反?”

    “那你是为了什么?”郭振有些晕了。

    “此行的计划,是我专门为仇家父子量身订做的,他们是计划中最重要的一环!”卢小闲左右看了看,轻声道,“要想离间吐蕃赞普和钦陵,必须要有一个穿针引线之人。虽然我不知道仇家父子和吐蕃人究竟是什么关系,便至少到目前为止,他们是最合适的人选!”

    郭振恍然大悟:“难怪你要让他知道,我身上带着陛下亲笔信的事情!就是为了打草惊蛇?”

    “应该说引蛇出洞比较确切一点!”卢小闲一脸的得意,“我让人暗中盯着他们呢,只要他们向外传递消息,就证实了我之前的推测。一旦推测属实,那么他们下一步肯定会设法窃取陛下的亲笔信。我就不信,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会留下破绽来?”

    郭振点点头又问:“那王林夫妇呢?你是怎么怀疑上他们的?他们和仇家父子是一路人吗?”

    “王林夫妇?”卢小闲嘴角微微上翘,“他们根本就不用去猜测和怀疑,虽然他们易了容,但从他们出现的那一刻起,我就知道他们是谁了!”

    “他们是易过容的?”郭振震惊不已,一脸的不可思议。

    “当初你也在南巴县,谈如意起兵叛乱,就是王林夫妇和他们的师父在背后操纵的!我们攻破叛军的巢穴,只发现了谈如意的尸体,他们三个早已经没有了影子!”也不知怎的,卢小闲突然想起那日在灞桥边上,唐倩痛哭场景,他狠狠甩了甩脑袋,“现在他们阴魂不散又出现了,他们和仇家父子应该不是一路,但肯定是针对此次朝廷对吐蕃用兵一事而来的。”

    “那你打算怎么办?”

    “既不知道他要做什么,也不知道他们怎么做,再说了,他们的师父躲在暗处,自始至终也没有露面,所以现在我们什么也做不了,只能耐心等待了!”


………………………………

第二百章 征兵

    陈玄礼虽然只是正六品的校尉,但毕竟是羽林军的人,很多事情由他来出面,就变的简单多了。

    广武县的县令亲自陪同,安排他们在广武县驿站住下。当然,中午饭还是白吃白喝。

    午饭过后,卢小闲打算到城外的乡村走一走,请县令安排一个熟悉情况的人为他们引路。

    广武县丞姓刘,五十来岁的年纪,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对整个广武县的情况非常熟悉,所以县令派刘县丞来做他们的向导。

    卢小闲、张猛、郭振和陈玄礼四人,带着四名羽林士兵,在刘县丞的引领下,向离县城最近的草川乡而去。

    卢小闲向刘县丞问道:“刘县丞,王大总管此次是否也调征了广武折冲府的府兵?”

    “征调了!”刘县丞点点头,一脸的苦意,“王大总管派人送来鱼符,经折冲府和和刺史府校验过,要求五日内将八百府兵集结完毕!广武县衙全力配合,我可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算是把人给凑齐了!”

    大唐的府后虽然都由各折冲府管辖,但折冲都尉却无权带兵打仗,他只相当于后世的征兵办公室主任。朝廷派谁带兵,谁才能去带兵。

    此次,朝廷派王孝杰做肃边道大总管与吐蕃作战,王孝杰也不能直接向折冲府要兵,必须要有兵部给的领兵手续和凭证,这便是鱼符。折冲府和当地的刺史检查过鱼符没问题之后,才会把兵交给王孝杰。

    卢小闲奇怪的问:“广武折冲府是下府,只需征集八百府兵,有这么难吗?”

    “公子有所不知!”刘县丞叹了口气道,“若放在二三十年前,咱们广武折冲府征集个千儿八百人不在话下,可现在情形与那时候不一样了!”

    “怎么个不一样?”卢小闲停下了脚步,盯着刘县丞问道。

    “那时候,青壮争相加入府兵,因为入了府兵官府可以给每人发放一百亩地耕种。虽然每年参加折冲府训练和征调上番大约要一百二十天,装备和口粮也要自行准备,可能免去税负,大部分时间能够安心耕种,日子还算不错!”

    卢小闲微微点头,唐朝初年朝廷能掌握全国大部分男性的年龄和财产状况,把征兵令发到适合服兵役的男人手中,这绝对是跨时代的行政动员能力。大多数国家是到近代才能做到,哪怕是后世的民国时期也无力实现。

    初唐时期不到四千万的人口,在册府兵数量却已经到了八十万。虽然府兵一般是轮流抽调,无法全部上战场,但考虑到府兵实际并不是唐朝武装力量的全部,还有数量众多的募兵存在。仅仅唐朝军队就超过了当时很多周边民族的全部人口。所以说,唐初的强大在那个年代是让人无法想象的。

    “可这些年来,官府手中已经没有土地发给府兵了。由于战事频繁;很多府兵被征调不至一百二十天,有时甚至一两年也回不来,要了地也没人种,故而很多在册的府兵都逃散了。”说到这里,刘县丞显出悲愤的神色,“就拿广武来说,这些年来被征调的府兵,要么是和突厥人打仗,要么是和吐蕃人打仗,和这些异族人交战,兵士死伤极大,缺额又难以补充,府兵的空额越来越多,甚至到了无兵可交的地步!”

    听了刘县丞的一番话,卢小闲心情有些沉重。当年让大唐辉煌一时的府兵,现在竟然到了这种境地,难怪这些年来军队的战斗力下降如此之快。

    “那你是用什么办法将此次府兵征齐的?”卢小闲问道。

    “王大总管给折冲府下了死令,折冲府给广武县衙也下了死令,五日内如无法征齐府兵,贻误军机都杀无赦!”刘县丞面无表情道,“真正在册的府兵只能征调四百人,剩下 的我也只能是把人数给凑齐了!”

    卢小闲惊愕道:“刘县丞,你把没训练过的普通百姓也当府兵给征集了。”

    “没错!若非如此,我从哪变出八百名府兵来?”

    卢小闲看了一眼郭振,郭振也十分震惊。

    这些没有经过一天训练的老百姓,上了战场将会面临什么?此刻郭振有些明白了,卢小闲为什么非要到实地查看府兵征集的情况。

    卢小闲又问:“只是广武折冲府如此吗?”

    “别的道我不知道,但陇右道和河西大抵都是如此!”刘县丞的表情似乎有些麻木了,“更让我为难的是除了这八大量府兵之外,刺史大人还给广武下达了再征集八百名团结兵的任务。我也是没办法了,只得平分给广武县的四个乡,每乡两百人!”

    卢小闲沉默不语。

    郭振询问道:“那你这八百人的团结兵征集齐了吗?”

    “其他的三个乡算是勉强征齐了,但草川县到现在只齐了一百人,还有一百人的缺额,这后天便是最后期限了,我这还在发愁呢!若实在不行,该罢官就罢官,该流放就流放,我也没办法了!”

    卢小闲劝慰着刘县丞:“您先别急,带我们去草川乡去看看,总会有办法的!”

    ……

    当草川县那一百多名团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