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婉儿觉得奇怪,自己是武则天的心腹,当然能知晓她的心病。可卢小闲只是一介布衣,而且这么长时间不在洛阳,他是如何将陛下的心思揣摸的如此准确。
一直以来,武则天都认为皇宫之外狄仁杰是最理解自己的。现在看来,卢小闲也丝毫不差。
自登基以来,武则天一直求贤若渴。
卢小闲智谋、胆识、文才、人情事故,样样都属上乘,如此人才竟然不能为朝廷效力,简直就是暴殄天物。
想到这里,武则天突然睁开了眼睛,向张易之询问道:“朕打算征召卢小闲入朝,封他为凤阁舍人,五郎意下如何?”
武则天这话刚一入耳,上官婉儿不由愣住了。
武则天称帝后,将中书省改置为凤阁,凤阁舍人即中书舍人。
凤阁舍人虽然是正五品上的官秩,但却负责起草诏书、执掌侍从、传宣圣旨、参决百官奏表,素来便有“文士之极任,朝廷之盛选”之称,是一个既以文采名世,又有极大政治权力的显要之职。
武则天让卢小闲担任凤阁舍人,大有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气概,这让上官婉不由有些侧目。
不待张易之说话,却听张昌宗在一旁道:“陛下,其实就算您不说,臣与五郎也想过要推举他入朝为官,可却被他一口拒绝了!”
“这是为何?”武则天奇怪的问。
张昌宗侃侃道:“他说了,若真要入朝为官,就得按官场的规矩来。人在官场,身不由己,时间久了便会成为泥像木偶,唯唯诺诺,只管签字画押,大不了润色几处文字罢了。官场上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真若如此,陛下想听他的肺腑之言听不着了,臣与五郎想与他说心里话说不成了,他想恣意过自己的生活也过不了了,百害而无一利,何苦为之?”
张昌宗复述的卢小闲这一番话,武则天哪会听不懂。
看看满朝的文
武,岂不正如卢小闲所描绘的一样。
“他说的一点没错!”武则天眼中闪过一道异彩,“连朕都有些羡慕他的洒脱了!”
“对了!陛下!”张昌宗又补充道,“为此他还专门作了首诗以明志!”
“还作了一首诗?”武则天兴趣盎然道,“诵来听听!”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邙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作的《题西林壁》,卢小闲信手拈来糊弄张氏兄弟,只不过他把原诗中的“庐山”改为了洛阳近郊的“邙山”。
尤其是诗的后两句奇思妙发,卢小闲以此表明自己的态度:从不同的方位看邙山,之所以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只有远离朝廷,跳出朝廷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事态的正确走向。
“果然是好诗!”上官婉儿忍不住赞叹道,“意境浑然托出,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武则天早就听上官婉儿说过,卢小闲诗才在她之上,今日也算是领教了。
卢小闲的婉拒虽然让武则天多少有些不甘心,但她不得不承认,卢小闲说的有道理。
“对了,五郎!卢小闲可否提及对营州叛乱一事的看法?”武则天又问道。
张易之老老实实的回答:“他从不与我们谈及这些事关朝政之事,刚才陛下说他一早便去了狄阁老的府上,想必这样的事情他会与狄阁老去探讨的!”
武则天点点头,不由感慨道:“五郎,六郎,能与卢小闲成为知己,也算你们前世修来的福气,好好珍惜吧!”
……
刚进入狄府,卢小闲便远远看见狄光远迎面走来。
“狄公子,好久不见了,别来无恙?”卢小闲上前笑着打招呼。
看到卢小闲,狄光远先是一愣,接着脸上也露出了笑容:“是卢公子呀,我都记不得咱们已经有多久没见面了。”
卢小闲刚来洛阳,正巧狄仁杰被罢官,在家赋闲。
一个偶然的机会,卢小闲与与狄家父子碰了面,接着就共同开张了“秋风破”。
刚开始的时候,狄光远对卢小闲颇有非议。
相处的久了,二人关系才渐渐变的融洽。
如今,“秋风破”在洛阳城里也算是鼎鼎有名了。
想起这段经历,不管是卢小闲还是狄光远,都觉得是一种缘分。
卢小闲离开洛阳时日已久,今日突然相见,狄光远自然感觉很是亲切。
“狄阁老在吗?”卢小闲问道。
狄光远点点头:“在!家父在正厅,正与吉宰辅谈事呢!”
“吉宰辅?”卢小闲眉头一挑,问道,“是吉顼大人吗?”
“正是!”
吉顼在大周也算是个能臣了,他早年参加科举,以进士及第,累迁至明堂尉。
现在,吉顼与狄仁杰一样,同为“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的宰辅。
………………………………
第三百五十五章 会见狄仁杰
“狄公子,可否向狄阁老通报一声,我要见他!”卢小闲笑着问道。
“不通报!”狄光远摇摇头。
卢小闲的笑容凝固在了脸上,他有些尴尬道:“狄公子,这是为何?”
狄光远看了一眼卢小闲,一本正经道:“家父吩咐过,只要卢公子来府,一概不用通报,直接去见他便是!”
听了狄光远的回答,卢小闲差点没上去胖揍他一顿。这厮原本挺老实的,现在竟然学坏了,竟然不动声色的调戏了自己一回。
很少见卢小闲吃瘪,这让狄光远很是开心,哈哈大笑起来。
“笑你个头!”卢小闲没好气道,“赶紧去准备,待会我要与狄阁老出趟门!”
“去哪里?”狄光远愕然问道。
卢小闲眼珠一转,严肃的说:“我们要去龙门山!”
“龙门山?”狄光远有些糊涂了,追问道,“去龙门山做甚?”
“狄阁老说了,过几天他准备辞了宰相,和我一起去龙门山重新开张秋风破!所以,我们要去原来那地方瞅瞅,商议饭庄开张的事情!”卢小闲郑重其事道,“对了,狄阁老说了,到时候还要带上狄公子你一起去,毕竟你做店小二有经验!”
“什么?”狄光远脸上顿时显出苦色来,“这是真的吗?”
“当然是真的!你要不信,等会可以亲自问狄阁老!”卢小闲拍了拍狄光远的肩头:“放心,咱们都是老熟人了,付给你的薪酬肯定要比原来多,不会亏待你的!好了,赶紧准备马车吧!一会我们就出发!”
狄光远狐疑的打量着卢小闲,心里有些七上八下。
狄光远虽然觉得卢小闲的话有些不靠谱,但他心里也没底。
有卢小闲在,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
上一次,卢小闲就成功的忽悠狄仁杰一起经营了秋风破。万一这是真的,岂不要了命了。
见狄光远面色不停变化,卢小闲不再理会他,转身便往狄府正厅而去。
一边走,卢小闲心里一边乐:狄大公子,想跟我玩心眼,你还嫩了些。
卢小闲进了正厅,果然看到狄仁杰与一个五十岁上下的官员正在说着什么。
见卢小闲进来,狄仁杰脸上露出惊喜的神色,赶忙站起身迎了过来:“卢公子,你什么时候回来的?”
卢小闲向狄仁杰行礼:“小闲见过狄阁老!我是昨天到洛阳的!”
旁边那官员见狄仁杰对卢小闲如此客气,不由奇怪的问道:“狄阁老,不知这位是……”
狄仁杰哈哈笑道:“他是我的忘年之交,名叫卢小闲!”
吉顼身材高大,走路时喜欢高昂着头,视高而望远,故而被人起了个外号叫“望柳骆驼”。
卢小闲虽然从未见过吉顼,但从面前之人的身材上判断出,他便是吉顼。
“草民拜见吉宰辅!”卢小闲向吉顼施礼道。
吉顼一脸茫然的向卢小闲回了礼,他不知卢小闲为何一口便能道出了自己的身份。
“来来来,卢公子,快快请坐!”狄仁杰招呼卢小
闲坐下。
让下人奉了茶后,狄仁杰这才详细询问起卢小闲离开洛阳这些日子的情形。
卢小闲有问必答,但只是简要的向狄仁杰介绍了情况。若是真要细细说来,恐怕没有两三个时辰说不完。
尽管如此,一旁的吉硕听了也不由啧啧称奇。他没想到卢小闲一介布衣,竟然做成了那么多事情,难怪狄仁杰会如此看重于他。
听卢小闲说完,狄仁杰急切的问:“卢公子,你从营州来,你觉得现在形势如何,朝廷该如何应对?”
卢小闲看了一眼狄仁杰:“想必陛下已经做出了决断,可否说来听听?”
说起朝廷对营州叛乱一事的最后决断,狄仁杰不由有些忧心忡忡。
朝议出兵平定叛乱,群臣没有异议。但在主帅人选上,反倒生出了些波澜。
武三思自然是以一副积极的姿态,所举荐者自然是他武家人,尤其是与他交好的建安王武攸宜,甚至提出愿意亲自挂帅。
狄仁杰老成持国,也举荐了几个人,薛仁贵之子薛讷、凉州都督唐休璟、甚至遭贬不久的王孝杰与娄师德。
但武则天的态度,一直是不置可否。
狄仁杰看得出来,女帝此次在任帅用将上,十分谨慎和犹豫。
边事告急,根本没有给武则天和群臣太多迟疑的机会,武则天虽然谨慎,但也绝不是瞻前顾后、迟疑不决的性格。
最终,武则天还是迅速地做出了决定。
听狄仁杰说完,卢小闲大概知道了朝议的最终结果:一是给李尽忠、孙万荣改了名字;二是任命武三思成为此次平叛大军的主帅;三是派出二十八名将领参与平叛。
武则天下诏把李尽忠的名字改为“李尽灭”,把孙万荣的名字改为“孙万斩”。
貌似当年阿史那骨咄禄建立后突厥汗国,武则天对其无可奈何,也给其改名为“不卒禄”以泄愤。
至于武三思挂不挂帅,卢小闲根本懒得过问,他知道此战必败,所以谁挂帅都无所谓。
至于派出二十名将领,估计武则天是想到了云台二十八将。
云台二十八将,是汉光武帝刘秀麾下助其一统天下、重兴汉室江山的二十八员大将。
世民间传说,云台二十八将对应上天二十八星宿,是天上的二十八星宿下凡转世。
武则天凑了这么个吉利的数字,可见一举平定营州之乱的决心是很坚定的。
据说,凤阁舍人李峤以其生花妙笔,接连写下二十八封授将制书,文不加点,一气呵成。
现在,卢小闲最关心的是二十八将都是哪些人。
右金吾卫大将军张玄遇、左鹰扬卫将军曹仁师、司农少卿麻仁节、左豹韬卫大将军李多祚……
大多是朝廷的三四品大员,此次出征,规格不低。
张玄遇,两年前岭南獠人之叛就是此人平定的。
李多祚,长寿二年冬奚人反,就是他领军,且此人卫戍禁宫好些年了,虽然是靺鞨人,资历却很深厚,且得女帝信任。
曹仁师,这些年大周四面
用兵,总能在制书上看到其名字。
当然,这里面有些人也是用来凑数的。
譬如说,卢小闲的老熟人陈玄礼和郭振赫然也在其列。
陈玄礼从洮州归来,被晋升为从四品的羽林军中郎将。
郭振是正五品上的礼部主客郎中,现在也摇身一变成为从四品的右监门卫中郎将。
十六卫的将军和中郎将、府寺的少卿、六部的郎中,再加地方的都督、守将,简直是一锅大杂烩。
二十八个将帅。
这让卢小闲不由有些头疼,若这其中有王先生的人,让他如何去一一甄别呢?
“狄阁老,现在契丹有何动向?”卢小闲收回心神,向狄仁杰问道。
狄仕杰回答道:“十日前,崇州被契丹攻破,龙山军讨击副使被俘。五日前,契丹再攻檀州,被清边道副总管张九节部击退。”
“我离开营州没多长时间,没想到竟然会有这么多动作?”卢小闲吸了口凉气,踌躇道:“看来,契丹的胃口不小呀!”
见狄仁杰与卢小闲都是一脸愁容,吉顼实在忍不住了,大声道:“狄阁老,你们是否有些太过高看那些契丹人了,二十几名将帅,十几万大军,定如泰山压卵,契丹叛军必将灰飞烟灭!”
卢小闲瞅了一眼吉顼,微微摇了摇头,没有说话。
不仅只是吉顼,估计包括武则天和中枢的那些大臣们,到现在依旧没觉得契丹之叛影响会有多大。
在他们看来,当年阿仆固联合奚人作乱,还不是被轻松镇压了,反成就了薛仁贵武功威名。
此次契丹造反,顶多是规模大一些,却也还不足以让大周朝廷如临大敌。
契丹毕竟不是吐蕃,甚至远不如三年前惨败的后突厥。武则天和群臣有小觑之心,也是很正常的。
小小契丹,竟劳动这许多名将、如此庞大的一支军队,未免有些小题大做了,杀鸡也用牛刀!
狄仁杰没有答话,看向卢小闲:“卢公子,你怎么看?”
“这根本就不是将帅和兵力多少的问题!”卢小闲慢慢晃了晃脑袋,眼中弥漫着忧色:“一个口号,便直击朝局痛处,实不可小瞧彼辈吶!”
狄仁杰和吉顼默然。
自天授革命以来,社稷的承继问题一向是大周朝内部的主要矛盾。
武则天不遗余力地对“反武”力量进行清洗削弱,但朝野内外,怀念故唐的人一直也没见少。
更多的人都把目光放到武则天百年之后了,关于继嗣,皇帝与朝臣们之间进入了一种“默契”状态。
如今,契丹打着扶持庐陵王李显的旗号,着实挑动了一些人的神经,将那隐于浮面下的矛盾,直接给挑了出来。
狄仁杰对此相当的担心,他小心翼翼的问:“卢公子,你说陛下会不会对庐陵王……”
武则天猜疑之下,会不会因此对李显甚至李旦出手?
狄仁杰担忧朝局动荡,更担心李显的安危。
李贤之死,哪怕过了十余年,仍旧历历在目,怎么不让人心有余悸。
………………………………
第三百五十六章 十条理由
卢小闲没有回答狄仁杰的问话,却突然反问道:“狄阁老,您还记得当年我们在龙门山所经营过的那所饭庄吗?”
狄仁杰不解其意,但还是回答道:“卢公子说的是秋风破吧!我当然记得!”
卢小闲叹了口气道:“狄阁老,说实话,我真的很怀念当初那段时光。龙门山虽然在城外,人迹罕至,但那里空气清新,视野开阔,心情不好时哪怕扯着嗓子吼,也没人理会你,多好呀!哪像这洛阳城里,如此拥挤不堪,到处都是人挤人,让人很烦心呐!”
卢小闲没头没脑的这一番话,让狄仁杰有些茫然。
稍一思忖,他旋即心中霍然开朗,笑着附和道:“卢公子说的一点没错,我也觉得龙门山是个不错的地方,非常的清静,比洛阳城那可是强的太多了!”
卢小闲的目光与狄仁杰碰撞在了一起:“狄阁老可有心情故地重游?”
狄仁杰很默契的回答:“当然有心情了!”
“择日不如撞日,那咱现在就出发,如何?”卢小闲嘴角微微上翘。
“好!现在就出发!”狄仁杰很配合的答应了。
“哎哎哎!”一旁的吉顼一头雾水,赶忙道,“狄阁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