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迷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唐迷梦- 第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我笑道:“你从来没有吃过我做的东西,怎么就能猜到是我做的?”

    他端起汤碗,又喝了一口,细细的品着,回味道:“这味道不像是府里的厨子做的,也不是御膳房能做出来的味道。若不是你,我实在想不出来会是谁。”说着,继续喝碗里的羹汤。

    我甜甜的一笑,接过他手中已经快见底的汤碗,说道:“既然殿下这么聪明,那我就再奖励殿下一碗汤吧。”又盛了小半碗,递到他面前。

    我见他汤喝得差不多了,才把米饭送到他面前,拿起筷子往他的碗里夹了一块排骨,说道:“这排骨的做法可是我自创的,保证你吃过。”

    他拿起筷子,看着我说道:“你一定是忙了半天,也吃一些吧,就当是陪我。”

    我一到夏天食欲就会变弱,虽是忙活了好一会儿,却仍是一点儿饿的感觉也没有,但见他难得食欲这么好,便也盛了一碗汤。

    我一边喝着汤一边打眼瞧着他,他的表情完全看不出来对食物是满意还是不满意。我实在忍不住了,问道:“好吃还是不好吃,你还没回答我呢。”

    他停下筷子,问道:“你不是一向都很自信的吗?怎么?不相信自己的厨艺?”

    我用汤匙搅着碗里的汤,说道:“我当然相信我自己的厨艺了,只是每个人的口味各有不同。殿下一向心思难测,喜好也让人捉摸不透,我又怎么知道我做的饭菜是不是合殿下的口味呢。”

    “这么说倒是我错了。”他夹了一片莴笋,放在嘴里轻轻的咀嚼着,咽下后,说道:“这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菜。”

    他的话远在我的意料之外。淡漠如他,从来不会说哄人开心的话,然而越是这样,这些话从他的嘴里说出来,才更加让人感动。

    我心中大动,无法掩饰内心的雀跃,说道:“那我以后经常做给你吃。”我以前不来不觉得,看着自己喜欢的人吃着自己费心准备的饭菜,竟是这么一件让人满足的事情。若是可以,我宁愿一生幽居在王府之中,每日亲自为他洗手作羹汤,只为看他辛苦疲惫之余能坐在餐桌前吃着舒心的饭菜。

    他搁下筷子,含笑看着我,道:“你是在提醒我该早点儿把你娶回来吗?”

    “我才不是这个意思呢。”我脸一红,羞怯的低下头。想起初遇他时那副冷冰冰的样子,当时我怎么也没有想到他会这么不要脸。

    他站起身,拉着我走到一旁的座榻上,手臂环着我的腰,说道:“等我手头上的事忙完了,就向父皇请旨。”

    我忽然想起了什么,仰头看着他,问道:“杨妃娘娘知道我们的事吗?”

    他道:“我没有和母妃提过,但想来她应该早就猜到了。”

    我回想着近几次见杨妃时的样子,她虽然并没有和我说过什么,但是对我的态度和之前相较有明显的不同。若论聪明才智,杨妃绝对不比包括长孙皇后在内的后宫中任何一个女人差。只是她所有的是大智慧,有些事情,即使能瞒过后宫中所有人,却很难瞒过她。况且我和李恪的关系现在本就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

    他虽伏案睡了一会儿,又吃了我亲手为他做的东西,但是脸上的疲惫还是没有褪去。我摸着他的脸,问道:“你可是在忙山西、洛阳的事情?现在情况怎么样了?”

    他握住我的手,说道:“一百多天没有降雨,春天种下的庄稼算是都死光了。百姓家里现在大多都还会有一些存粮,可是到了秋天颗粒无收,家家的粮食也快吃完了。到时恐怕百姓们就难以度日了。百姓的生活本就困苦,即使是大好的念头,所产的粮食出了上缴国库也只够一家人吃一年的。何况是一点儿收成也没有。”

    我问道:“国库里的粮食和银子够赈灾的吗?”

    李恪摇摇头,满脸忧色,“自大唐建国以来,战争频仍,只有近几年还算太平了一些,可饶是如此,西突厥、吐蕃、吐谷浑还是不安分,对我们的边界时有侵扰。国库,也只是个空壳子罢了。”

    我心惊道:“那怎么办?百姓没有粮食,该如何生存。”

    李恪叹了一口气,说道:“我在早朝上提议,让各地的亲王、官员、富商捐助钱粮以充国库,留待解救受灾的百姓。可是在朝堂上,那些亲王和大臣们却是一脸的不情愿。让他们出一点儿钱财和粮食,就像喝他们的血一样。朝中亲王大臣都如此,商贾们就可想而知了。”

    我知道李恪提出这样的建议是心忧百姓,只是如此一来,他可就把朝中但凡私心重的皇亲国戚、文臣武将都给得罪了。我眼眸闪了闪,问道:“那皇上同意了吗?”他叹声道:“父皇他同意了又如何?你没见在朝堂上那些人的态度,难道还能指望他们捐多少吗?”

    我见李恪的眉头又锁在了一起,忙安慰道:“每个人都是又私心的,让他们平白无故把手里的钱财拿出来,他们当然不愿意了。”

    李恪道:“早知道这些人是靠不住的,我准备过两日先去洛阳,然后去山西。”

    我一听说他要离开长安,心里一阵失落,但是更多的是不解,说道:“事情已经这样了,你去了也无济于事啊,旱情已经这么严重了,现在即使下了雨,也来不及钟东西了。”现在即使是龙王来了,也没有用了。农作物已经尽数枯死,即使是下一场雨吧,也改变不了。

    他的手覆在我的手上,悠悠的说道:“这个时节种粮食虽说已经来不及了,但还可以种一些红薯和番薯,好过到时吃糠咽菜。”

    我点点头,随即忧虑道:“可是到现在为止,一百多天了,山西、洛阳还是滴水未下,长此下去恐怕百姓的吃水都成了问题,更别说种红薯了。”

    李恪刚要开口,忽听外面王福说道:“殿下,周先生来了。”李恪道:“快请!”又对我说道:“你先去房间休息一会儿,我忙完了就去找你。”

    我知道这个周先生一定是一个很重要的客人,并未多问,点点头,去了我以前在吴王府养伤时住过的房间。房间里还是和我上次来的时候一模一样,一点儿变化也没有。我在宫里的时候,几乎每天中午都会小憩一会儿,今天因赶着来看李恪,后来又忙着给他做饭,中午并没有睡。这会儿看到了熟悉的床,困意挡也挡不住,接连打了几个哈欠。索性脱了鞋子,歪在了床上,一沾道柔软的床,眼睛便再也睁不开了。

    醒来时,天已经擦黑了。睁开眼睛,见李恪正坐在床边看着我。我揉了揉眼睛,支起上半身,问道:“那位周先生走了?”他说道:“我安排他在客栈住下了。”

    我好奇的问道:“那位周先生是什么人?你看到他好像很开心的样子。”

    李恪脸上带着笑意,说道:“周先生是一个游侠,对地质和水利很有研究。”

    我惊讶的坐起来,“你要在山西和洛阳挖井吗?”他说道:“这是父皇的意思,百姓没有粮食,还可以忍耐些时日,若是没有水,是一天也活不下去的。所以两个问题要同时解决。”我问道:“皇上把这两件事情交给你了吗?”募粮和挖井都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募粮虽然解了百姓的饥苦,可是无疑会得罪最有势力的一群人。而挖井,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能不能挖出水,亦是难以预料的。恐怕其他人早就避之不及了。

    他说道:“父皇已经命我和萧大人负责此事,我恐怕后日就要启程去山西了。”

    我心里一空,低声道:“这么快啊?”他双手拉过我的手,说道:“早就该去看看了,只是我一直在派人找周先生,。现在周先生来了,自然是越快越好。晚去一天,百姓们就要多受一些饥寒之苦。”

    “这一去要多久?”虽然我和李恪见面的机会并不多,有时候在宫里几天也难得见上一面,可是即使不常见,也毕竟知道他就在长安城内,在离我不算很远的地方。可是乍听他要去那么远的地方,心中不禁生出许多不舍来。

    他往前坐了坐,将我揽在怀里,说道:“我会先去洛阳,把事宜安排好了再去山西,来来回回,最少也要一个月。”他揽着我的胳膊紧了紧,柔声说道:“不过你放心,我会尽快早些回来。”

    。。。
………………………………

第八十二章 偶遇

    我往他的怀里靠了靠,头枕在他的胸口,感受着他沉稳有力的心跳。轻声说道:“你放心去做你想做的事情就好,不用为我分心。”自从准备接受他的那一刻,我就深知他不可能给我现世的安稳,我也知道和他在一起意味着什么。只是一步一步走来,自己也没有料到会沦陷得这么快,这么深。

    他就这样抱着我,静默了一会儿,柔声道:“等我从山西回来,就让父皇赐婚。”

    我从他怀里抬起头,不满的抗议道:“我还没想好要不要嫁你呢,我的婚事可不能只由皇上说了算。”我曾经无数次的想象过我喜欢的男子手托钻戒,双膝跪地的情景,怎么也没想到我的婚姻会由皇帝的一句话来决定。

    他看着我,用霸道得不能再霸道的语气说道:“想不想嫁,已经由不得你了。”我转过身,后背靠在他的身上,笑道:“我若是不想嫁,谁逼我也是没有用的。”

    他说道:“不用人逼你,你想嫁的。”语气异常自信,一副吃定了我的样子。我背过身,不去看他,说道:“你别得意的太早,我可不是非嫁你不可的。”他用指腹抚着我的唇,说道:“你一定要这么嘴硬吗?”他的声音像甘冽的酒,低醇清冽,入心入骨。不知道是不是天气湿热的原因,他的手指温而湿,因着经常握剑,皮肤并不柔软。

    虽只是一个小小的动作,我却不知怎的,脸上热热的。他的手放在我的脸上,指腹在我的唇上不停的摩裟着,也分不清是哪根手指。我见他没有要收手的意思,一张嘴咬住了他游走在我双唇之间的手指。

    我一点一点的用力,他却一点儿反应也没有,既不抽回手指,也不喊痛。我终是不忍心再用力,张开嘴,拉过他的手,看着食指指腹处的发红的牙印,暗恨自己的力气使得有些大了,心疼道:“你不知道躲开吗?”

    边说着边回过头,不想一着急,一个不留意,鼻子擦上了他的鼻子,两个人的脸几乎贴在了一起。我脸一红,急忙欲躲开,他却按住我的肩,让我无法动弹。

    如此四目相对,他的脸只在尺寸之间,我莫名的脸红心跳。虽不知一次与他相拥相偎,但是靠在他怀里时是看不到彼此的目光和表情的,而这一刻则是不同的。

    他的脸越来越贴近我的。我知道他要做什么,身体却僵着,不知是应该避开,还是应该如何。直到他温热的唇覆上我的唇,我只觉得身体瞬间软了下来,若不是他揽着我,我恐怕已经瘫在在床上了。他的唇比我想象中的要软,当他湿滑的舌探入我口中的时候,我只觉得脑子中一片空白,无法思考,亦无法动作,只余心底的悸动。周围充斥着他的气息,那样真实,那样让人安心。

    似乎过了很久,他终于停了下来,目光依旧紧紧的锁在我的身上,温暖而柔和。

    我低下头,红着脸说道:“时候不早了,我该回去了。”

    他的呼吸拂在我的脸上,说道:“我让沈洛送你回去。”我摇头道:“不用了,这里离皇宫又不远。”他坚持道:“天已经黑了,路虽不远,终究是不太安全。”我知道他坚持的事情谁也改变不了,无论大小。也就由着他了。

    ……………………………………………………………………

    李世民从国库中拨了粮食,命吴王李恪、宋国公萧瑀前去洛阳、开封、山西三地安抚救急灾民,并要求他们根据当地情况,妥善解决灾民们的生计问题。

    李恪已经离开长安三日了,我算着路程,他定是已经到了洛阳,不知道当地的情况怎么样,也不知道他有没有时间好好休息。

    御花园的牡丹大朵大朵的竞相开着,各色蝴蝶在花间翩然起舞,似是世间最好的精致。我走到假山旁边,见芍药丛中两个女孩子一边折着花,一边聊着天。看她们的穿着打扮,不是宫女,也不是妃子,应该是公主或者郡主。只听粉衣女孩儿说道:“我父皇说赈灾是吃力不讨好的差事,皇上可真是偏心,这么难的事情让吴王去办,交给太子的事情都是既轻松又容易看到功劳的。”

    另一个女孩儿一袭蓝色衣衫,笑着说道:“因为太子是储君啊,皇上当然要让太子树立威信了。皇上也并不是偏心,他把赈灾的差事交给吴王,定是认为吴王比别人更合适。”

    那个女孩儿看上去不过十三四岁的样子,说话的语气却异常沉稳。我忍不住多看了几眼,她长得并不十分出众,但是自有一种端然大气的风度。她说得没错,知子莫若父,李世民定然比任何人都清楚自己的每一个儿子谁更适合做什么。太子能力不足,然而他是嫡长子,李世民不愿废他,只能给他寻找更多立功的机会。而李恪,的确是几位皇子中最适合去赈灾的人选。

    前面不远处就是佛堂,我忽然想到长孙皇后的忌日快到了,决定去里面取一卷经书来炒,待长孙皇后忌日的时候烧给她。

    佛堂里平时只有两个宫女负责洒扫,很是安静。我走到佛堂门前,见一个穿着红色裙装的小女孩儿双手合十跪在铺垫上,口中喃喃有词,“大慈大悲的菩萨,求您保佑我家乡的人们早日远离饥寒之苦,保佑我父母亲人身体安康,保佑我早日见到皇上。”说完,伏在地上虔诚的磕了三个头。

    我见站了起来,上前问道:“这位可是皇上新封的才人?”

    她听到我的声音,回头看过来,疑惑的问道:“你怎么知道?你认识我?”

    我摇摇头,说道:“我并不认识才人,只是见才人身上穿着不似宫女,也不似公主,看着又面生,我想一定是皇上数月前刚封的才人中的一位了。”我并没有告诉她,我之所以猜到她的身份,重要的是她那句“保佑我早日见到皇上”。可见她一定是新近入宫的,只是她样貌不俗,举止也优雅得体,入宫这么久居然还没有见到李世民的面,实在是奇怪。

    她说道:“这位姐姐真是冰雪聪明,敢问姐姐是何人?”

    我笑道:“我可当不起才人的这句姐姐。”小时候看宫廷剧,总是见后宫的妃子之间姐姐妹妹的,她是皇上的才人,虽然知道一句称呼而已,没有别的意思,但是我还是觉得怪怪的。说道:“我是尚仪局的司乐,我姓萧,你可以叫我慕雪。”

    她惊讶的说道:“是你啊!我听说过你。”

    “哦?”我好奇的问道:“你听说过我什么?”

    她笑着说道:“听说过你编的歌舞啊,你的月下流仙舞我在并州的时候就学过。”

    “你的老家是山西并州?”我想起她刚才向菩萨祈求“家乡的人们早日远离饥寒之苦”,原来山西是她的故乡。

    “是啊。”她点点头,脸上有淡淡的忧虑,叹声道:“我的家乡今年遭遇大汗,所有的庄稼都枯死了,不知道人们要怎样过活。”

    我道:“难得你身在宫中,还惦记着家乡的人。”听说李世民今年所纳的妃子都是出身氏族官宦之家的,她既然入得宫来,可想而知家里非富即贵,旱灾对她的亲人并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她所指的,一定是家乡中那些普通的百姓。这样的姑娘,将一辈子埋身在寂寂深宫之中,真是可惜了。

    她看着佛堂外面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