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岭南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唐岭南王- 第6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大唐也保证对待你们与大唐百姓一视同仁,享受与大唐百姓同样待遇,在你们没有发展起来之前,也不会收税,你可以去看一下投靠大唐的执失思力将军,他们部落现在生活得非常富足。”

    “这事兹事体大,且容吾等回去商议,在给都督一个回答。”摩会面色凝重的说道。

    “当然如此,只要贵族同意,圣上会下旨昭告全国,大唐礼仪之邦,你等不用担心大唐反悔,为表达诚意,本官可以做主,送一批寒衣,瓷器于你们,以助度过寒冬。”冯戴文大大方方的说道。

    反正今年棉花采摘下来会有许多,又不用冬季出征,支助一批也不算什么,瓷器就更加简单,不过是付出一些工钱,但是对于契丹来说却是好东西。

    棉衣御寒自然不用多说,瓷器陶器用来装食物,能保存更多,更久,而且大唐的瓷器更加精美,更加耐用,不用担心像他们自己烧的陶罐,用力大一点就破碎了。

    摩会露出真挚的笑容高兴说道:“无论如何,多谢都督,我会尽力说服族中长老,促成此事。”

    “好,多留一段时间,看看大唐的强盛,大唐的富有,你会做出正确的决定。”冯戴文笑容满面的邀请道。

    “哈哈,那就多有打扰,一切任凭都督安排。”摩会本想考察一下大唐的目的,听见冯戴文如此说道,正中下怀,爽朗一笑答应下来。

    接下来冯戴文就设宴款待契丹一行人,过后让侍卫安排他们休息,明日出发先带他们去海边看看。

    …………

    “这,这么大的战船!!”第二天冯戴文就带着一家子,以及契丹人来到海边,摩会看见行驶到还很简陋码头的船只,膛目结舌的说道,跟着他一起来的契丹随从也被惊呆了。

    作为一个靠山的民族,那里见过如此巨大的船只,偶尔能看到高句丽的渔船都不错了。

    冯戴文笑着说道:“这只是大唐的渔船而已。”

    “渔船?”摩会不敢相信的看着冯戴文问道。

    冯戴文笑而不语,示意他继续看。

    然后摩会就看到更加吃惊一幕,数十艘冯戴文口中的渔船真的开始下鱼,而且不是一点点,整整一个时辰,还在不断的往下搬着。

    目测有大数千人在不断的忙碌着,把活蹦乱跳的鱼分拣,挑选,用着比族中勇士还锋利的刀子杀鱼,破开,堆积如山的鱼头,内脏,搬到远处喂食那些圈养着的猪。

    更远一些,密密麻麻的布满了晾晒着的鱼肉,走进一看,所有的鱼前面还涂抹着平时舍不得多放的食盐,晒干的鱼肉就被放进箱子,有民夫赶着装满鱼肉的马车走向远方。

    冯戴文同样看着有条不紊的人群,非常的满意,世家子弟确实不凡,随便拉出一个也能当小官用。

    “都督!”正在监工修建村庄的郑勇看见冯戴文施礼道,对于一边的契丹人视而不见,这是大唐百姓的傲气,对于一切异族自觉的高人一等,世家子弟更加看不上这些他们眼中的蛮夷。

    在长安城那怕是一个乞丐,都不会向异族人讨要,如果异族人胆敢施舍,轻者丢掉铜钱,不屑一顾,严重的会认为异族之人侮辱自己,会拼命搏斗,最后长安的护卫还会认为他们做得对。

    其实这时候儒家还没有被后世阉割那么厉害,虽然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但也只是拥护皇家统治而已,主要思想还是春秋。

    主张修身养性,君子六艺,因为融合了墨家思想,同样将就快意恩仇,这些思想经过几百年来已经深入人心。

    在加上儒家本身就认为中原是大地中国,是世界中心,根本就看不起蛮夷,就连大唐偏远地方皆是蛮夷,何况异族。

    冯戴文与郑勇谈了一会,了解一下,表示自己很满意,并说明自己会很快离开,在不远地方,开始种植新式农业。

    郑勇表示自己明白,然后就走开了,整个过程都没有多看摩会一行人一眼。

    摩会也不以为意,待郑勇走后才感叹道:“知道大唐富有,只是未想大唐已经富有到如此地步。”说完还心疼的看着鱼肉上面涂抹着厚厚食盐。

    冯戴文自然见到摩会的目光,解释道:“大唐对于自己百姓,这食盐是相当便宜,只是售于外族价格才略高,只是现在不怎么赚钱,所以愿意运盐卖的人才少。”

    摩会知道这是冯戴文在诱惑自己,但是没办法,说实在的,他是非常心动。

    感谢呵呵大哥的月票,谢谢你们每天都推荐票,????????

    (本章完)全本书…免费全本阅读网


………………………………

第168章 山民下山

    “都督,可否卖多一些鱼肉,食盐给我族。”摩会不好意思的说道。

    “这个鱼肉没有问题,只是食盐这边也不产出,商人不运来,如之奈何!”冯戴文故作为难的说道。

    “还请都督帮忙,契丹全族感激不尽!”摩会弯腰施礼道。

    “这样吧,也不是本官不尽人情,高句丽与中原的恩怨你们也清楚,现在圣上让本官开发辽西,但是这里人口凋零,如果你们能抓来俘虏,无论是高句丽,百济,新罗人都可以,毕竟草原上突厥人都被抓得差不多了,你们去和薛延陀,回纥争抢也很为难。”

    “只要有俘虏抓来就换食盐,鱼肉都可以,这样你们部落也不需要付出什么。”冯戴文一副我为你着想的样子,爽快的说道。

    “多谢都督指点!”摩会对于冯戴文让他们去抓俘虏来换物资,没有一点心里压力,本身他们部落平时也会出去抢劫,只是不抓人而已,抢粮食还要选地方,穷了的地方还没有东西可抢,抢人就不一样了,到处都是。

    所以不但没有压力,反而是高兴多了财路,听到冯戴文如此说,摩会差点高兴的笑出声音。

    “还有那个人参,本官非常喜欢,如果有尽管送来,保管给你一个满意的价格,最好是整株采下,一根须都别掉是最好的,越是完整,我给的价格越高。”冯戴文迟疑了一下说道,毕竟人参都生长在冰天雪地,还是让这些契丹人去采,只要日后把山控制一下,就不用担心采太多了。

    “没有问题,我回去之后,会告诉族人留意,连根带叶,一跟须都不弄断的送来,只是恐怕不会很多,这些都长在大山里面,而且许多人都不认识。”摩会笑着道,毕竟冯戴文越是对他们有要求,越说明没有那他们见外。

    “无妨,我也是听你说得神奇,想让御医看下能治什么病,所以你们如果采道就拿盒子单独放起来,完整的就在里面放点土。”冯戴文故作不在意的说道。

    随后冯戴文送了100支钢刀给摩会,又告诉他自己人手不够,让他派人来拉鱼肉。

    摩会差点乐疯了,平时有铁刀就不错了,冯戴文送的钢刀,可是比族里最锋利的还要好的多。

    摩会眼珠一转,难得聪明的说道:“都督,您看您人手不足,我让族里派点人来帮忙怎么样?反正杀鱼这些一看就会。”

    冯戴文心里乐开花了,连忙对摩会说道:“当然没有问题,贵族之人前来帮忙,也不能让你们白白付出。”

    “这样吧!管吃管住,青壮一天十斤鱼肉,妇女八斤,折算成食盐也可以。”

    “哈哈,多谢都督,明日我就回去,组织好人以后在通知您!”摩会高兴的哈哈大笑,不断的在心里盘算,干脆把族里不带娃的妇女全都送来,这样的话冬天能省不少粮食。

    青壮就刚好出去抓人,年龄大的就看家,摩会不断的在心里美美的想着。

    冯戴文也在想,等这些人来了以后,过惯了好日子,如果在回到过去那种朝不保夕的日子,恐怕没有多少人会愿意。

    这样就平白的多了如此多人口,也就不由契丹人不加入大唐,至于加入以后嘛,有的是办法收拾,朝廷那些老狐狸,能够算计得让他们被卖了还高兴的帮着数钱。

    两人都在心里计算,也都认为自己赚到了,相视哈哈大笑……

    送走契丹人以后,时间已经进入九月,正是秋收之季,好在四郡人口不多,种的地也不宽。

    秋收是一件大事,所有的人都在为此忙碌,冯戴文把人手分散出去,带着百姓统一收割,根据统计出来的地方,由远及近。

    不断帮着百姓收割粮食,一直往后推进,等到收割完成,最早收割的百姓粮食已经晾晒完成,开始搬迁。

    由于宣传到位,又帮着百姓收割,前段时间出来做工的百姓也收到了工钱,鱼肉等福利品,所以都非常相信官府,很积极的配合着搬迁。

    好事成双,秋收之后,各地传来消息,不断有大量山民下山落籍,冯戴文也说话算话,只要不是十恶不赦之徒,一律接收,统一安排到抚宁来。

    更加让人欣慰的是,山民大部分都是男人,拖家带口的很少,唯一不好的是都不能算壮,身体普遍较差。

    好在医官来了不少,到抚宁的山民第一件事就是医官检查身体,然后弄去清洗身体,杀虫,毕竟都是在山里生活多年,头发上,身上许多虱子,而且最怕的是鼠疫被带出来。

    这是冯戴文最为担心之事,毕竟这个时代发生瘟疫死的人就不是一点,而且医疗条件有限,一个感冒对于平民百姓都是要人命的事情。

    好在辽西天气已经开始变冷,一般细菌无法生存,所有山民在检查,清洗过后,都分到了房子,新的衣服,农具,粮食,当然这些不是免费的,需要他们日后做工来还。

    山民没有一个不满意的,下山以后吃到第一顿有盐味的饭菜,眼泪都留下来了,更不用说还有鱼肉,蔬菜,就是太浪费了,每一样菜盐味都非常的足,吃完以后又多喝了一碗水。

    搬进新家,有了新的衣服,粮食,这些都让山民们感动,所以他们对于冯戴文这个都督都非常拥护。

    冯戴文也很高兴,有了如此多的人手,许多事情都要轻松多了,而且原本四郡之地就是孤儿寡妇多,等他们熟悉以后组成家庭,等几年人口就会增加不少。

    通过宣传,查问,又有许多人自愿回山里去劝说其他人出山,毕竟不是所有人都会很相信官府,也有许多人藏在不为外人所知道的地方,这就需要原本的山民前去劝说。

    一切都进行得非常顺利,时间到了九月底,搬迁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四郡送来的山民已经达到1万1千多人,估计山里已经很少了,要不然就是藏在没有人发现之处。

    对于剩下的那一点人,冯戴文也不强行去寻找,只是安心的安排百姓。

    感谢登峰造极境大哥的月票,谢谢大家的支持,

    (本章完)全本书…免费全本阅读网


………………………………

第169章 大棚种植

    已经进入冬季,不在适合种植庄稼,所有的百姓年轻力壮的就安排开采煤矿,妇孺,体弱的就协助烧窑,烧制陶器,瓷器,青砖。

    最重要的就是烧制水泥,也正是因为有了水泥,才能如此快速的修建好村庄。

    对于挖煤,百姓并未觉得如何辛苦,一来是露天煤矿,二来挖出来的煤矿,制作成煤炭今年是免费分给百姓过冬的,体会过新家的火炕,有谁不愿意为自己多挖一点呢,何况官府又没有少了谁家一口饭。

    摩会那里动作也不慢,整整来了1000青壮,10000妇女,还有3000年纪稍微大一点,不能作战,但是还能干活的。

    这些人也被冯戴文安排一部分到码头,一部分帮着挖矿,又紧急修建了几个村庄给他们居住。

    契丹人也很满意,不但住上了从没住过的新房,虽然是两人一间房,六人一座房,但是暖和啊,晚上只需要点一个煤球,一晚上都像睡在太阳下一样,暖洋洋的,反而是白天衣服抵不住,才会感到寒冷,不过没事,只要一开工做上活就暖和了,而且官府说了,在等一段时间,就会发新衣服。

    “大唐人就是好啊!还帮我们看病呢!”一个契丹妇女对睡在她旁边的人说道。

    “谁说不是呢,不但每天让三顿吃饱,听说回去时候还有鱼肉发呢!”旁边的人接过话道。

    “他们可真幸福,不但每天吃得这么好,还有这样暖和的房子住!可惜年后就要回去。”刚开始说话的那个女人说道。

    “小娟,你还想回去?我说你干脆嫁给大唐人好了,反正你家里又没有别人了,我就不行了,家里还有两崽。”旁边那个妇女说道。

    “琴姐,这样可以吗?”小娟明显心动,坐起来问道。

    “怎么不行,嫁给大唐人以后你就能生活在这边,难道你还想去睡帐篷,经常饿肚子,就不想每天吃三顿饱饭,你这个傻呢子哟!要不是大姐年龄大了,都想不走了。”琴姐也坐起来用手点点小娟额头,狠狠的说道……

    “阿牛哥,这大唐人真富有啊,挖矿锄头都比我们家里的刀锋利。”一个契丹青壮一边挖矿,一边对身边的人说道。

    “是啊,我听我大哥说,好像族长在召集长老开会,讨论加入大唐。”阿牛迟疑一下,停住挖矿说道。

    “阿牛,真的吗?”

    “是不是真的?我们也能加入大唐,和大唐人一样吗?”阿牛的话被旁边几人听到了,纷纷停下手里的活路,兴奋的问着……

    ……

    秦皇岛因秦始皇派船出海,寻找海外仙山而得名,虽然名字叫岛,但是只能说是半岛,有一部分延伸至海中。

    地处辽东与辽西边界,不但气候宜人,而且具有辽东黑土地,土地肥沃,用老农的话来说,就是用手使劲一攥,就能攥出油来。

    冯戴文选择了距离港口最近的抚宁县,用来做实验大棚种植,虽然没有塑料,但是有土办法。

    冯戴文招来抚宁县令黄埔文,让其带领没有安排的山民开始围绕县城,趁着土地还未冻之前,把荒地翻一遍,一来让多余之人有事可做,因为人空闲下来就容易招惹事情,无事生非嘛。

    二来是冬季之前翻地,能去处地里草根,让即将到来的寒冬,更加深入的冻死地里面的虫子,有句老话叫做瑞雪兆丰年,其实就是冬季如果下雪,地里面虫子就会被冻死,所以来年收成会非常好。

    冯戴文自己也没有闲着,召集抚宁百姓用刚刚秋收过后的麦秆,编成席子,在地里搭建巨大的棚子,在侧面用白布拉起,也能透光,每日正午到下午时分,看天气把席子打开,让植物晒晒太阳,

    在棚子角落有一个土灶,气温太低的时候就会点燃,让灶上的水烧开,水蒸汽弥漫在大棚里面,即能提升温度,也能保持湿度。

    由于冯戴文也不知道如此大棚是否能行,只能先做几次,如果成功,来年就能大量推广,至于成本,冬天蔬菜卖贵一点,应该也没有人会说什么。

    要知道现在本身蔬菜样式就少,能在冬天吃的也就是那几样,现在大唐能吃到最多的就是萝卜,豆芽,豆芽还是冯戴文开发出来的。

    随着各大世家不断的送来种子,幼苗,也有南洋收刮的,西域商人送来的,几百个品种。

    基本上每一种种子,冯戴文都会让人介绍一下之后,画出图形来确认具体是什么,然后在有经验的人带领下种植。

    水果被统一种植在一块向阳的山地,山上其他树木,杂草被清理干干净净,其他的也分门别类种了下去。

    冯戴文站在山顶,满意的看着下面,来年必然让大唐多出不少能推广的水果,蔬菜。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