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岭南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唐岭南王- 第17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尤其是扶余漳,更是后怕不已,好在自己同意投降,要只带百济距离倭岛道可是最近的,以大唐那巨大的船只运送兵力,只需要半天,就能在百济各地登路。

    “启禀圣上,前方就是泉州港口。”一名金吾卫拿着望远镜,走到正由房玄龄等人陪着钓鱼的李世民旁边汇报道。

    “哦!”李世民把鱼竿递给近侍,起身拿过望远镜观看。

    “港口处怎么也几艘大船?”李世民疑惑的问道。

    “那是远征号!远航船队回来了。”李靖看了一下,高兴的说道。

    “好!迅速前进,朕要好好问问。”李世民一听,也反应过来,兴奋的说道。

    …………

    “臣刘仁轨参见圣上!”两人一脸兴奋的对李世民行礼道。

    “免礼吧,两位爱卿一路辛苦了。”李世民看着犹如昆仑奴一般黝黑的两人,温言说道,不用听也能感受到二人的辛苦。

    “给朕说说,西方是个怎么样的情况。”李世民招呼二人坐下,又让房玄龄等人坐下旁听。

    “启禀圣上,臣等从贞观七年四月二十五出发,历时一年又三个月,途径南洋诸岛,沿着天竺海岸线前行,途中遇到风暴,偏离航线,最后登陆一个叫做托勒密的小国,又前往东罗马拜会了东罗马帝国国王希拉克略,这次希拉克略国王派遣了王弟提奥多拉大公回访我们大唐,并希望圣上接待。”两人对视一眼,由口才不错的李崇义介绍道。

    随后刘仁轨拿出地图,为几人详细的解说了行进路线,以及需要的时间。

    “一年又三个月?也就是说两个多月前就回来了,怎么还在这里?”李世民不解的问道。

    “回禀圣上,按照冯都督的命令,远洋船只回国,一定要隔离观察一个月,以防把疾病带回中原,臣等是第一次出海,就多等了一个月。”李崇义解释道。

    “很好,卫国思虑长远,周详,日后必须严格遵守,不过你们航行数万里,历时一年又三月,实在不容易啊!”李世民用手在地图上比划一下说道。

    “臣等惭愧,一年多时间才回来不说,也没有打探到多少东西,至于冯都督说的粮食也没有找到。”刘仁轨羞愧的低着头说道。

    “无妨,正则不必自责,此行至少探明了一条道路,而且也了解到外面的世界,知道这世界还有对手,让朕不用担心孤单,朕心甚慰,朕心甚慰啊!”李世民感慨万分的说道。

    至从西域诸国远遁,辽东三国被征服,李世民心中多少开始懈怠,这才有了巡视之举,一听原来还有把海洋当着内陆的大国,顿时精神百倍,感觉人生又有了目标。

    “不错,世界越大,大家才不会心生满足,更不会懈怠,至少知道这个世界还有外敌,才会一致对外。”房玄龄点点头跟着安慰他们道。

    “臣等谨遵圣喻,待船只维修好之后,臣等请求再次出海。”刘仁轨两人躬身请令道。

    “不急不急,你们好好休息,总结一下有何不足之处,下次需要什么,列出来,朕会让人给你们准备。”李世民含笑说道。

    “多谢圣上,臣等遵旨!”

    李世民让两人好好休息,放了他们一个长假,随后对房玄龄问道:“爱卿怎么看?”

    “远洋还是要继续,只看这次带回的财物,就不虚此行,除开所有开支,剩下财物都能让船队在增加几艘了,如果船多了,相信还能带回更多财富。”房玄龄拿着手里的清单,肯定的说道。

    “臣附议,不过臣建议召回卫国,他对于海外见解独道,想来会有更好安排。”李靖建议道!

    “爱卿言之有理,朕让人做好准备,另外召集卫国回来,等巡视岭南回来,卫国也就差不多到长安了。”李世民点点头赞同道。

    “臣建议带上提奥多拉,让他见识一下大唐的强大,日后就算合作,也是强大一方占据主动。”房玄龄建议道。

    “臣以为东罗马必然是有强敌在侧,而且是处于下风,展示一下力量,更加具有好处,至于交易,就看一下他们有何需求,那怕是需要出兵,臣以为也可以出动炮兵,不过由我们自己指挥。”李靖从刘仁轨两人的话语中,敏锐的感觉到了不同寻常之处,对李世民劝解道。

    “此事容后再议,明天开始,带着那个提奥多拉好好参观一下,朕也要好好看下,这天下打下来,朕还从未放松的游玩观赏。”李世民挥挥手说道。

    “圣上为大唐付出太多心血,是该好好亲眼看一下,这总比奏折来得直观。”房玄龄含笑说道。

    “太子处事还不错,朕也轻松不少,正当四处看下,从倭岛道离开后,朕才明白为何父皇喜欢到处游玩,原来天下还有如此多美景。”李世民放松一下,斜坐着高兴的说道。

    “现在大唐近一点的不过就是吐蕃,调集大军去吐谷浑道训练,适应,等修养几年之后,反手灭掉就是,其他不过是一些小部落,圣上只需要安排小股士兵,就能征服。

    所以圣上适当休息一下,也是无妨事的。”李靖笑着劝解道。


………………………………

第435章 富庶大唐

    第二天,李世民就召见了提奥多拉,两人进行了亲热的交谈,而提奥多拉经过大半年的时间,不但对大唐的繁荣钦佩不已,而且学会了大唐话,至少交流起来没有多少难度,只是口音不太准确。

    江南道是除去岭南最早种植两季稻,三季稻的地方,且经过辽西配育杂交种子,产量相当喜人,现在是供应关中的主力之一。

    李世民最先查看的就是刚刚丰收的粮食,这段时间的粮食不但官仓堆满,而且为了平粮价,更收购了不少,正在运往码头,所以一路上都能看到大队车队,全部装着的粮食。

    提奥多拉身边有通译给他解释,自己也在倾听,观察,一路上已经非常吃惊了,还以为大唐这是要进行战争,才运送粮食,听了之后,才知道这是收购百姓的。

    到了官仓,才知道先前所见,只是冰山一角,守卫深严,用砖石,水泥修建的仓库,不但防火,而且更加宽大。

    一座官仓就是几百万石粮食,犹如小山一般,一座座的耸立在营地当中,官场里面粮食离地三尺,层层叠叠,地面不但是水泥地,还有一尺厚的石灰,所以显得非常干燥。

    提奥多拉早已经被惊呆了,如此多粮食堆积,且不是战争时候,这在东罗马最鼎盛之时候,也是非常少见的。

    更何况通译告诉他,这只是江南道六大官仓之一,像这样的官仓,全国还有几十个。

    一行人离开后,又随意挑选了几处纺织作坊,最后又参观了霜糖作坊。

    这一切都在冲击着提奥多拉以及东罗马一起来的随从,没有想到在他们那里价比黄金的丝绸,这里如此多,而且百姓,工人,还有奴隶都是穿戴整齐,不像他们国家,百姓都是衣衫褴褛,难得一件像样的。

    “这位尊敬的房长官,丝绸,霜糖,还有粮食,能不能多交易一些给我们。”提奥多拉操着不太熟练的大唐话,笑着对房玄龄问道。

    “提奥多拉大公,这些都没有问题,只是路途遥远,粮食运送过去价格就太贵了。”房玄龄掌管商业好几年了,自己已经有了许多独道的见解,当下儒雅的笑着解释道。

    提奥多拉想想也是这个道理,又想到就算帝国粮食最大产区,尼罗河流域,每年所能收到的税收,也不过是自己所见到的十之一二,不由深感两国差距。

    而且一路随处可见的百姓,手里种地都是用着铁器,所有士兵,全都配有长短不一的刀,可想而知武器装备相差有多大,要知道他们用长枪的可是最多的,因为长枪简单,只需要枪头安装铁的枪头就行了。

    “尊敬的大唐皇帝陛下,不知道能否卖一些武器给我们。”提奥多拉趁着李世民空闲,上前两步,弯腰施礼道。

    “没有问题,你与他们商量就是了,这些都是小事一桩,需要交易什么,你先看好,然后去和他们商量,下次船队出发,带上就是。”李世民大气的说道,随后又指指房玄龄,李靖等人,表示这些小事,实在不值一提,用不着麻烦自己。

    提奥多拉心里苦涩,没有想到自己重视的事情,在别人眼中都是不值一提的。

    接下来几天,李世民等人又参观了村庄,游玩了城市,就不在停留,启程前往岭南。

    岭南冯盎已经从商船口中得到消息,明白李世民的用意,也没有大张旗鼓,只是带着几个官员前来接待。

    君臣相见,自然好一阵感慨,交谈,且两人还是亲家,当然更加亲热。

    冯家不用仗势欺人,只是凭着农业,商业,就是一方巨富,交州作为岭南港口,自然非常繁荣,何况早年俚人,撩人等搬下山寨,也是移居在此。

    同时岭南出了不少士兵为李世民征战,所获得奖赏非常多,尤其是各族女人,早年的突厥妇人,后来的倭奴,所以岭南成年人甚少单身,所以整个城里,乡下,不但显得人口密集,而且大大小小孩童非常多。

    “这些孩童在农忙之时,就会放假,回去帮着做点,也是学习种地,空闲了才又来上学,托圣上恩典,现在孩童绝大部分都能识得许多字。”冯盎得意的摸着胡须介绍道。

    “仓禀实而知礼仪,有了足够吃穿,一定要多读书,才能懂得礼仪,不至于迷失自己,变得市侩,爱卿这方面做得非常好。”李世民满意的点头说道。

    “圣上英明,臣也是如此想的,从小母亲就教导臣,做人一定要懂礼,不然就像山寨土人,愚昧无知,且犹如野兽。

    这些臣一直铭记于心,长大后也深以为然。”冯盎感慨道。

    “冯家家风良好,世代忠良,且容朕为洗老夫人上一柱香。”李世民感激的拍拍冯盎肩膀说道。

    “臣……臣叩谢圣恩!”冯盎感动不已,连忙大礼拜谢。

    “爱卿快请起,这都是你冯家应受之殊荣,单凭爱卿为大唐平添如此多人口,就是大功一件。”李世民亲自扶起冯盎,安慰道。

    冯盎对于这十年来岭南发展也非常满意,李世民简直夸奖到他心窝里了,当下就带他们在城里参观了一下。

    城里虽然还是有无数种不同口音,土话在交流,但全都穿着大唐服饰,使用的也是贞观通宝,一片繁华景象,不逊色于关中各地。

    而且从往来人群中并未发现有人面带菜色,全都是脸色健康,穿着整齐,一看就知道日子过得不错。

    街道上商店林列,各种商品充斥其中,也有人不断运来各种特色物品,摆摊设点,进出商店的人络绎不绝,显然生意不差。

    当晚冯盎邀请了附近几十个山寨,部落族长前来朝拜,感谢李世民,无论是充满土族风情的歌舞,还是当地土族的感谢,都让李世民虚荣心得到满足。

    而提奥多拉得知这里是大唐一个偏远山区,几百年都没有皇帝来看一下,居然都是如此富裕,差点把眼珠都瞪出来,在他的心中完全无法想象,这么富裕的地方,皇帝居然好像从不重视一般,更加无法想象,传说中的长安,到底是个什么样子的,想来应该和天堂一般无二


………………………………

第436章 提奥多拉游记

    第二天,李世民按照路线,就去参观了水果罐头工坊,金秋时节,水果分外多,橘子,犁儿,香蕉,还有从骠国移栽过来的菠萝蜜,堆积如山,还在被不停的运来。

    水果罐头作坊位于一处山脚,山上泉水流下,正好一排排的工人清洗水果,在挑过去被切成小块,然后装入罐头,整个过程形若流水,数百人忙而不乱,且衣着整洁,头发全都涑紧紧实实,男子胡须一根不留,全都看上去干净利落。

    当然岭南的粮食也没有让人失望,最震撼当然是盐田,与海产。

    盐田冯盎只是带着人群在远远的观看,一样无涯的盐田,让大地犹如大雪初晴,白茫茫的一片,在烈日下闪着银光。

    一群人骑着或者坐着大象,前往海边渔村,也近距离观看了一下渔民养殖珍珠,养殖海带,近海养殖各种鱼,虾,贝。

    利用海湾,引海水做鱼场,只要当年没有忒别大的飓风大浪,都有一份稳稳的收入,要知道现在山珍海味,在关中还是非常好卖,而且价值不菲。

    海湾中向来风平浪静,一点小风暴,都没有影响,渔民把打捞的小鱼小虾,都养殖在其中,一两年后就可以打捞。

    现在海边渔民并不多,所有有足够的海湾让他们利用,等日后人口多了,自然有更多办法,更多地方。

    连续数日,提奥多拉都是在昏沉沉中度过,所有见识都完全颠覆了他的人生观念,从未想过,居然能有地方如此富裕,就连他们的君士坦丁堡的贵族,和这里一比,还不如一个小商人,最多就是士卒多一点。

    参观完岭南之后提奥多拉几乎没有跪在地上,祈求着房玄龄,李靖等人一定要卖武器给他们,最好能够教会他们种植粮食,或者赐予种子,完全把大唐摆在了比东罗马高等级的地位。

    武器装备房玄龄答应了出售,至于粮食种子,只是说需要商讨,并未直接给予答复。

    一行人陪着李世民从岭南直接就回了洛阳,在洛阳逗留数日,看望了老态龙钟的屈突通。

    屈突通已经快要八十,此老三年前告老还乡,一直居住在洛阳,虽然年迈,但还是耳聪目明,带着特意制作的老花镜,很随意的接待了李世民。

    李世民也不以为意,毕竟一个快八十的老人,有资格随心所欲,何况是一个为国家付出半辈子的老人。

    李世民不但又传旨赏赐了许多人参,鲍鱼等补品,还给屈突寿,屈突诠两兄弟升了官职,高兴的笑得露出仅剩的两颗大牙。

    贞观八年十一月底,离开长安大半年的李世民才悠哉悠哉的回来,至于出征高句丽的赏赐,早自己发放下去。

    太子李承乾监国大半年,表现可圈可点,朝堂上下赞叹有佳,而李世民军权在握,也就非常放心的外出。

    李世民需要回京,也是因为年关将至,许多事务必须要他做决定,且新年也需要安排,这才一路直接回京师,要不然还在外面游荡。

    占领高句丽,兼并新罗百济,这都是他的功绩,当然需要大肆庆祝,国内城外新修建的征辽烈士陵园,也修建完成。

    忠君报国,又一次在报纸上强调宣传,烈士将永远被人铭记,那怕是改朝换代。

    这次出征,虽然死伤不少,但是按照李世民定下来的赏赐,也是前所未有的丰厚,金钱,土地,全都有,官职,爵位该有也有,当然还有女人,没有家庭的全都分配有,正在为大唐人口事业,做出贡献。

    由于高句丽留下的寡妇太多,就连牺牲将士家中兄弟没有成亲的,都安排得有一两个,让失去亲人的家庭多少减少了悲伤。

    现在大唐周边,几乎没有了敌手,李世民回京后,就举行了盛大的庆典,随后下旨普天同庆,并通告天下,贞观九年百姓粮食税收减少三层,可谓真正的普天同庆。

    跟随李世民一起来长安的提奥多拉,已经完全被长安所折服,在他回国后写下的回忆录是这样记载:长安,天堂一般的地方,是比君士坦丁堡更加巨大的城市,拥有二百万人口,但是一点都不像君士坦丁堡那么拥挤。

    他们拥有宽敞的街道,高大而漂亮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