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叫人抬他,并不是急着看大夫,而是急着看火炮怎么样了。
被手下抬出木屋,张仲清第一眼就看到了在窗外那个黝黑的、还冒着烟的筒状东西,那家伙怎么看怎么像炮筒的一部分。
“走,去火炮那里看看。”张仲清现在不能动胳膊,只能用脚一下一下地踩担架。
火药点燃引起的浓烟还没有散尽,刺鼻的味道惹得所有人都忍不住剧烈咳嗽起来。
一个家伙很有眼色地撕下一片衣袖,盖在了张仲清的口鼻处。
走到原本火炮的位置时,张仲清看到火炮的残骸心疼得难以自已。原本承载火炮的木制炮架已经彻底散架,火炮的炮筒碎片到处都是。
“破烂玩意儿!破烂玩意儿!”张仲清虽然嘴里吐出的都是咒骂火炮的话,可是那种心疼的感觉却让在场所有人都体会到了。
“头儿!头儿!”一个惊雷司成员忽然拍了拍张仲清,很不巧地拍到了张仲清的胳膊上,惹得张仲清立刻疼出了冷汗。
卡文,有点水
(本章完)
………………………………
第220章 太子六率
“快看!”
张仲清本来想骂娘,可是听到那人这么说,就转过头看向他指的方向。
“呵………”张仲清此时只能说出这么一个字。
火炮原本对准的那座山上,清晰地出现了一个大坑!
火炮的炮筒虽然承受不住压力炸了,可是它也成功地发射了炮弹,隔着这么远都能看到的坑呀!这一下的威力就超越人级惊雷了!
“奶奶………的。”许久之后,张仲清才找回自己说话的能力,用脚踹了一下那个抬担架的:“快点,抬老子去孙神医那里,等老子养好了伤,还要继续搞!”
张仲清受伤的消息,是必须要告诉皇帝的,李世民听到张仲清受了伤,差点就要直接出宫看他,听到“张仲清只是双臂脱臼”的话,才稳下了心,翻看火炮实验的报告。
看完报告,李世民长舒了一口气:“确定是这个威力吗?”
这个惊雷司成员,其实也是百骑司的人,听到皇帝发问,就说:“确定,属下送统领到孙神医的草庐后,亲自去实地检测了一遍。”
李世民捏了捏案角:“继续研究吧!高昌远征军的大胜,足以说明火药武器这个东西对军队的重要性,火炮研发出来后,大唐的城池就相当于扩建了一倍。”
让报讯的家伙退下后,李世民想了想,还是决定派人去看望一下张仲清,虽然以他和张仲清的交情,这样做很矫情,可是不矫情,也不是那么回事儿。
就在李世民刚写好慰问的信时,黄门忽然禀报蜀王求见。
自从文院开了术算课程以后,李恪就一直在文院任教,连皇宫都很少回,哪怕回皇宫,也是到他母妃那里看望一下就匆匆而走。
今天怎么找到他这里来了?还是求见。
“求见”这个词用于这里的意思很特殊,说明兣来找他是有公事的,如果是请安的话,他就该到后宫等候。
“传!”
李世民坐回案后,想看看自己这个三儿子唱得是哪一出戏。
李恪进殿后,跪倒在地:“儿臣给父皇请安,请恕儿臣几个月来未曾问安的不孝之举。”
李世民笑了笑:“你现在在文院任教,脱不开身,就是回皇宫,朕也忙着处理政务,你想见也见不到,你有问安的心思,就已经是孝顺了。起来吧,说说,你找朕有何事?”
李恪并没有站起来,而是继续说:“父皇,儿臣今日进宫看望母妃,途中恰巧遇到了皇爷爷,皇爷爷说师父在岭南陷入苦战,儿臣甚急,特赶来向父皇求证。”
李世民哑然失笑,这孩子一定是没听完下文就跑过来了,陷入苦战?没准这个时候冷锋已经在高州揽着美人享福呢。
(其实冷锋这个时候没有揽着刘淑雯,而是在岸边生火。)
李世民没有说出他的推测,而是对李恪说:“确实如此,你来就是来问这个的?”
李恪摇了摇头:“儿臣此来,是想向父皇请命,支援师父!”
“咦?”听到李恪这么说,李世民立刻来了兴致:“你打算挂帅出征?”
李恪摇了摇头:“儿臣不敢,出军可是朝廷大事,儿臣年幼,单是朝堂那一关就过不了。”
“那你什么意思?”李世民都忍不住挠了挠头,这傻小子不会发了昏,想要一个人去吧。
李恪在怀里掏了掏,掏出了一个印信:“儿臣斗胆!愿领太子六率支援师父!”
看清李恪手里的印信,李世民大吃一惊,甚至直接站起来大吼出声:“放肆!这太子印你从何而来!”
没错,李恪手里拿着的,就是李承乾的太子印!
李恪是蜀王,不是太子,这太子印本该是在李承乾身上,如果是这小子忤逆犯上的话………李世民摇了摇头,哑然失笑,自己真是发了昏,现在这俩人还都是孩子,而且关系好的就像一母同胞,怎么可能会出自己这样的事儿。
也不怪李世民失态,以“秦王”的身份逼宫、斩杀哥哥弟弟这件事一直是他心里揭不去的疤。多少回午夜梦转,他都会看到兄弟那血淋淋的伤手,梦到被李建成抓住脖子质问为什么要篡位。
今天看到李恪拿着太子印,恰好戳到了他的伤疤,一时间竟让他忍不住胡思乱想了。
他虽然抛弃了兄弟情,弄死了哥哥弟弟,可是他实在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兵刃相向!
李恪被李世民的大吼吓了一跳,可是他还是努力镇定下来说:“这是皇兄给我的,皇兄贵为太子,是不可能领兵出征的,但是儿臣不同,所以,皇兄托儿臣率领太子六率,去岭南支援师父!”
太子六率也叫东宫六卫率,太子左右卫率、太子左右司御率、太子左右清道率,东宫十率府中的太子左右监门率府、太子左右内率府不统府兵。为太子直属的亲兵,由其直接掌握,李承乾毕竟年幼,太子六率的指挥权名义上在他手里,可是实际上却是李世民亲自执掌的。
安定下来的李世民重新坐回去,对李恪说:“岭南但有警讯,也该是就近调集府兵,你要领着太子六率过去,这可是劳师远征,是兵家大忌。
太子六率兵员共两万七千八百人,别的不说,单单粮草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不像你师父的龙牙军,一千二百人,想跑多远跑多远。你想过吗?”
李恪点了点头:“儿臣自然是想过的,可是,除了太子六率外,儿臣又能去哪里找人?出动府兵大臣们可以阻拦,可是名义上太子六率是皇兄掌控的,他们就是想劝阻,也只能是动动嘴皮子罢了。”
李世民敲了敲桌子:“名义上你可以这么干,可是两万接近三万的太子六率的粮草你该如何解决?李孝恭、李靖远征高昌就已经把国朝的粮草储备消耗了一小半。
征国之战啊!不过派出了五万人,要是人再多点,整个朝堂都会炸锅的,要是粮草都用于战争,国内发生了旱灾什么的,你让朝廷用什么赈灾?”
感谢尤利希尔小姐姐的打赏~~
(本章完)
………………………………
第221章 两人份
国库,不是单单金银这一项,最重要的其实是粮食的储备。
大唐以农为本,国库储备着大量粮食,遇到大军出动,需要的粮草是从国库调集的,如果哪个州府闹了旱灾、洪涝,赈灾的粮草大头也是国库出的。
这时候一个国家的粮食储备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如果粮食储备不足,百姓害了灾没法赈济,就会激起民愤。如果朝廷征收赋税太严重,也会激起民愤。
所以大唐朝堂上下遇到与粮食储备有关的问题,不论大小都是头等重要的,作为粮草消耗最重的“出兵”,一向是整个朝堂都要参与其中的事情。
李恪对老爹的这个问题很不以为意:“粮草补给而已,这和钱财是通用的,师傅不在,皇兄在天下楼就是最大头,两万多人的军队而已,天下楼供得起。”
“额………”
李世民原本以为“粮草”这个问题是足矣问倒李恪的,可是李恪却直接用“钱”对上了。
钱这个东西,虽然不能吃,不能喝,可是却能换来山珍海味、美酒佳肴,两三万大军如果是由朝廷提供粮草,魏征第一个就会跳脚不答应,可是如果是天下楼出钱的话,估计魏征也就吐槽一下太子年幼就指挥太子六率,蜀王年幼就率领太子六率这两件事罢了。
李世民见三儿子胸有成竹的样子,实在是想不出更多的理由拒绝,只能叹了一口气,把昨夜太上皇的推测说了出来。
李恪听完后直接傻眼了,他没想到,自己居然没听完皇爷爷的话就上了头,然后还惹得皇兄也上了头,太子印都果断扔给他让他带着太子六率南下了。
李世民算了算日子,对李恪说:“算算日子,你们文院的课程已经快结束了,你要是实在想你师父的话,可以南下去看看,督促你师父早点回来。不好好在长安享福,跑到岭南呆着干什么。”
李恪挠了挠头,他现在很混乱,连告退的话都没说,就一步一步地朝着殿外走去。
李世民在案后喊道:“把太子印还给承乾,你拿着本来就是失礼的事情。”
也不管李恪听到了没有,李世民微微一笑就继续处理政务,之前他对三个孩子出宫学习还有些忧虑,现在那一点点已经荡然无存了。
大儿子能够“大方”的把太子印交给弟弟,这超出了他的预料,三儿子能够堂堂正正地拿着太子印来见自己,说明心里也没有鬼蜮心思。
这样就好,这样就好!
他绝对不希望自己的儿子也要经历父伯一样的争斗,到最后再无一丝兄弟情,甚至兵戎相见。
在他拿着奏折沉思的时间里,龙影已经写好了密信,递到了李世民的案头。
李世民看着上面密密麻麻的阿拉伯数字,感觉头都疼,直接问龙影:“你写的什么?”
龙影指着中间的一段说:“除了这里的数字外,别的都是无用的,这一段数字前段代表着《春秋》的页数,中间代表着行数,最后代表第几个字。这样一段一段组合起来就是:‘老大,陛下问你在岭南做什么,为何还不回来。’”
“透明”,就是龙影毕业前冷锋对他说的话,跟随皇帝,最好彻底透明,皇帝问什么,就说什么,必须毫无保留,才能获得皇帝的信任。
这种密文,目前就龙影、二狗子、李二牛三个人彻底掌握,用来接收冷锋的秘密命令,可是今日皇帝问起,他就得全部说出来。
李世民看了一下这个密文,拍了拍手:“好办法,好办法,这样一来,哪怕密信被截获,敌人也看不懂。这样的好方法,就该推广全军才是,你应该知道,这种新式密文对军队的重要性。”
龙影说:“其实卫国公李靖也会一种和这个差不多的密文,他获取之后就一直在研究怎么让不识字的人也能看懂,在之后,臣就不知道怎么样了。”
李世民点了点头,李靖既然没有向上报告,就说明他还没有研究出来。
让不识字之人也能看懂的密文?有意思!
李世民把信收起来,盖上火漆,就放在案头等人来取,不一会儿,张文就钻了进来。
送密信这种事,最适合百骑司的人干了,百骑司里好多人都是这个方面的老手。
看了看上面“熩国公亲启”的字样,张文问道:“陛下,即刻就送吗?”
李世民点了点头:“即刻送,用最快的速度。”
张文听清楚了皇帝的要求,就拿着信走了,岭南虽远,但他也有信心用大唐最快的速度把信送过去。
可是,他不知道的是,一封来自冷锋的信,此时却已经从高州出发,过不了多久就能抵达岳阳境内。
那个渔村的船队已经返航,从岳阳一路而来的水路都有标记,他们走得非常顺利,抵达岳阳后,岳州刺史风言笑就会动用官驿送信,绝对比他们百骑司要快。
………分割线………
刘淑雯弹了一段时间的琴,已经有了一丝倦意,随后就收琴不再弹,自从她得知自己怀孕以后,就向冯夫人取了好多的经,为了肚子里那个小冤家,现在的她绝对不敢让自己累到。
阵阵的烤鱼肉的香味飘了过来,闻到香味,刘淑雯的肚子就开始抗议,于是她把琴交给揉着嗓子的李二牛,凑到冷锋那里吃东西。
冷锋正在烤鱼,鱼肉在他耐心的烘烤下已经变成了金黄色,没有一处变得焦黑。
看到刘淑雯走过来,冷锋指了指火堆边的一个瓦罐:“你的东西在那里,烤鱼肉说到底也是垃圾食品,你可不能吃。”
刘淑雯坐到冷锋身边努了努嘴:“可是我就是想吃你这条鱼。”
换作以前,刘淑雯在外边是不会这样向冷锋撒娇的,可是她现在怀揣,不对,怀着免死金牌,再加上今天玩的开心,就跟冷锋说了这样的话。
冷锋伸出空闲的手摸到了刘淑雯的肚子上:“以前可以,现在可不行,你现在可是一个人吃两个人的份。”
感谢人走茶凉和小城的打赏~
(本章完)
………………………………
第222章 那就四条
刘淑雯不知道冷锋说的“垃圾食品”是什么意思,可是能猜出这多半不是褒义词,特别是冷锋说起“一人吃两人份”的话,她就不再渴望着吃烤鱼了。
天底下怀孕的母亲都这样,想吃什么就一心想吃什么,可是如果听到这东西对胎儿不利,立刻就避而远之。
火堆边的陶罐是那些唱歌的少女取水用的,冷锋把它借了过来。这个陶罐最大的优点就是有盖子,所以不怕烟灰落到里面。
冷锋估算了一下时间,就用木棍把陶罐夹出来,把它放在一边敞开盖,让它自然冷却。陶罐一打开,就有一股香味伴随着水汽散发出来。
刘淑雯这才发现陶罐里的东西居然比烤鱼还要香,迫不及待地蹲到陶罐边看它里面是什么。
很奇怪,里面是黑乎乎的米粥,还有一些碎碎的、白色的东西,看来是鱼肉,至于那些块状看起来硬硬的东西,她就不知道是什么了。
“这是什么?”刘淑雯指了指陶罐。
冷锋说:“黑色的叫菰米,白色的是茭白,挺有营养的东西,就是不知道味道怎么样。”
菰米这东西很不少野生的,属于野外生存知识储备必备的一种,而如果菰米植株感染了黑粉病,它就会不长米,根茎变大。
这样的根茎叫茭白,孙思邈说过茭白清湿热、解毒、催乳,冷锋知道这东西富含很多营养物质,还能软化皮肤表面的角质层,使皮肤细腻柔嫩,是集营养和美容于一体的好东西。
这恰恰是现在的刘淑雯需要的。
冯盎和冯智戴俩人烤鱼很有一种野蛮的感觉,直接在火上,表面焦黑也不管,那小刀去掉焦黑的地方,就开始大嚼。
李二牛刚刚一直在唱歌,此刻正拿着木矛在扎鱼,可能是他刚才的歌声杀气太大,这里的鱼都跑了不少,惹得李二牛只能看着冯盎父子吃鱼流口水。
感觉陶罐差不多不热了,冷锋就拿出刚刚削好的木勺,尝了一下。
还行,味道不错,冷锋拿袖子擦了擦陶罐,才把陶罐递给了刘淑雯,然后继续看自己的烤鱼。
刘淑雯尝了一口,发现味道真的很不错,忍不住看了一眼冷锋,大唐有头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