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龙牙》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唐龙牙- 第36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冷锋摇了摇头:“你不是最讨厌不严谨的人了吗?怎么帮他求情起来了?这样吧,给他九十八点五分,分还是要减的。”

    取了平均值,已经不错了。李泰点头,表示自己没意见。

    一边的白林兴奋的写下了这个分数。

    这是今年的最高分了,能够在挑剔的魏王和护国公这里得到高分,那个学子估计会乐疯。

    下午的时候,冷锋正在看论文,一个兵部的小吏却忽然闯进了办公室,带来一个消息—

    高丽人又一次集结起来,进攻驻跸山了。

    兵部有事,冷锋只能暂时停止审核论文,随小吏回到了皇宫。

    高丽动兵,李承乾已经召集文武百官召开临时的朝会。

    太极宫内,文官武官意见产生了很大的分歧。

    文官认为太上皇大行一年都没满,这个时候不宜动刀兵。

    武官则认为高丽人都已经开始进攻驻跸山了,被挑衅到了门口,不反击连自己的百姓都笑话。

    两方各执己见,偏偏都有道理。

    李承乾是第一次面对这样两极分化的朝局,虽然表面很镇定,但是心里却已经着急起来。

    坐在龙案后的小凳子上的李承乾,忍不住看向师父和房玄龄。

    如今斗嘴皮子的都是一些小官和普通将领。诸如李靖一类的,都还没有表态。

    但是按照文官武将的一贯作风,尽管没开口,眼下,也势必会变成文官武将各执己见的局面。

    苏定方和褚遂良争论的累了,只能退回队伍休息一段时间。

    许久没人出来,长孙无忌站了出来:“太子殿下,微臣觉得,驻跸山宜固守。毕竟,驻跸山是出了名的雄关,高丽人没有火药武器这样的攻坚武器,不可能攻破驻跸山。只要固守三年以上,咱们大唐就能主动出击了。”

    长孙无忌长出来了,武将这边则是李孝恭站了出来。

    李孝恭不满道:“长孙无忌,你转到文官那边后怎么连骨气也丢了?高丽人为什么敢进攻驻跸山?之前举世攻唐的时候,他们损失可不小,甚至新罗百济差点把他们那立足不稳的政权给吞掉。这样的高丽,凭什么敢进攻大唐?他们觉得大唐元气大伤是一点,另一点,他们也是趁着太上皇大行,咱们不能兴刀兵,想要咱们大唐吃一个闷亏。

    他们都蹬鼻子上脸到这个程度了,难道咱们真的要让他们如愿?”

    长孙无忌听到李孝恭说他没骨气,脸红道:“河间王,虽然我当文官很多年了,但是没有落下武艺。要是上阵,未必就比你弱。高丽人蹬鼻子上脸不错,但是,高丽那屁大点地方,值得咱们这个时候动手吗?你李孝恭承蒙太上皇关照,才成了河间王。如今你主张出兵,对得起太上皇吗?”

    眼见长孙无忌和李孝恭又要吵起来,李承乾头大如斗:“赵国公,河间王,你们稍安勿躁。”

    叫停二人后,李承乾看向冷锋:“师父,您怎么看?”

    冷锋站起来说:“我觉得应该打,去年举世攻唐,咱们大唐好不容易打出了无敌的威风,让高丽这么一闹,咱们大唐还无敌个屁!”

    李承乾松了一口气:“那,咱们打?”

    冷锋看了一眼房玄龄,道:“去问问你父皇吧,让他拿主意,虽然他和皇后在九成宫休养,但是拿主意还是没问题的。”

    房玄龄一直没有出来表态,就算他主张打,也无济于事,只要房玄龄站出来反对,又变成了文官武将两相较量的局面。

    房玄龄注意到了冷锋的视线,对着冷锋拱了拱手。

    现在的局面,让皇帝拿主意是最合适的。冷锋让李承乾找皇帝决断,省去了他跟武将们的对抗。

    李承乾点头,随即当场修书一封送去九成宫。

    同时,他也给惊雷司下达了命令。

    不管要不要主动出击,驻跸山都需要火药武器的支援。

    举世攻唐结束后,所有边军就剩下了不多的火药武器储备。

    《大唐龙牙》无错章节将持续在手打吧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手打吧!

    喜欢大唐龙牙请大家收藏:()大唐龙牙。


………………………………

第861章 啥?转文?

    毕竟,火药武器用于战争实在威力非凡。李世民可不希望边军的火药武器,有一天会用来反抗他。

    所以,战争结束后,所有多余的火药武器,都被收回惊雷司,进行储备。

    这一批的火药武器,不怎么多,正好全部调到驻跸山去。

    在集齐了兵部、中书省、和皇帝三方印信后,这个命令才发了出去。

    调动火药武器,只有去年举世攻唐的时候是李世民一人掌管权力,平日里,必须要集齐三方的印信,命令才能奏效。

    这是冷锋主动提出来的,火药武器作为大唐的最高武力,实在不适合掌控在一个人的手里,哪怕这个人是皇帝。

    给皇帝送信的信使带着李承乾的信去了九成宫,在皇帝下决断之前,驻跸山只能暂时勉力抵抗高丽人的进攻了。

    散朝后,冷锋正准备回到文院继续看论文,但是走到宫门口的时候,却被房玄龄叫住了。

    “护国公,留步。”

    冷锋回过头,见房玄龄正快步的向他走来。

    走近了,房玄龄才拱手道:“刚刚感谢护国公的援手,否则老夫就要站出来跟你们武将群体相争了。”

    尽管房玄龄个人也倾向于对高丽动手,但是,文官群体好多人都赞成不出兵,他也只能硬着头皮站在文官大队伍里面。

    毕竟,这涉及到文武之争,他作为文官,不管愿不愿意,都必须站在文官群体这边。

    冷锋笑道:“就算您出来维护文官群体,咱们文官武将也是五五开的局面,谁也奈何不了谁,不过就是多费口舌罢了。现在这样的局面,的确需要皇帝拿主意了。”

    边说着,两个人结伴而出。

    走到马车前的时候,房玄龄问冷锋:“护国公接下来要去往何方?”

    冷锋很疑惑房玄龄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但是还是回答道:“文院,今年我成了文院毕业生论文的审核官,要帮文院给毕业生论文打分。”

    房玄龄捋胡须笑道:“正好老夫今日有空,不如就跟护国公一起去审核论文吧,如何?”

    房玄龄这是有话想私下里聊啊!

    虽然不知道房玄龄要说什么,但是冷锋还是很乐意带上他的。

    文院毕业生的论文,之所以每年找李泰这样的人负责审核,就是为了权威性。而房玄龄,也是一个很合适的审核官人选。

    甚至于,他的评分,比冷锋和李泰的还要权威,毕竟他是多年的宰相。

    “当然可以,您可是文院请都不敢请的大神呢。”

    冷锋上马,房玄龄上车,两个人结伴而去。

    两人走后不久,李孝恭和长孙无忌也结伴从皇宫里走了出来。

    “高丽如此猖獗,是吃定了咱们不会对付他们,只能被动抵抗啊!我估计,陛下会同意出兵,到时候,就怕那些高丽人没法承受咱们大唐的怒火了。”

    刚刚吵得面红耳赤的两个人,现在哪还有一点针锋相对的样子。而一直主张不出兵的长孙无忌,现在也换了口风。

    和房玄龄一样,长孙无忌也是出于无奈的站在文官那边,而他和李孝恭的争吵,更多的是逢场作戏。

    身为朝堂老人的长孙无忌和李孝恭,早就习惯了这样殿上打架殿外合。

    李孝恭郁闷道:“可惜啊,老夫现在身体不适,否则必定要去看看高丽那些臭虫蹦哒的丑态。辅机,你若不是转了文职,这个送上门来的功劳,估计就是你家的了。”

    长孙无忌指着自己的马车苦笑道:“你以为我刚刚说的是真话?老夫今年也五十有二了,连骑马都觉得颠簸,换上了马车,怎么可能还上得了战场?”

    贞观初年的名臣勇将,大多都已经上了岁数,不复当年。

    李孝恭无奈道:“不管了,爱谁去谁去吧,咱们征战半辈子,现在也该歇歇了啊!”

    长孙无忌点头,随后跟李孝恭道别回家。

    如今,只有皇帝的决定,才能起到一锤定音的效果。

    所有人,都得等着皇帝的决断。

    另一边,冷锋和房玄龄到了文院。

    得知房玄龄也来参与审核,白林自然是热烈欢迎。

    等候分数的学子们,特别是想要当官的学子,紧张的同时,也带着一丝丝的期待。

    房玄龄作为文官之首,只要能获得他的认可,仕途就算是没有坎坷了。

    进了办公室,房玄龄屏退自己的护卫,跟冷锋和李泰一起翻看论文。

    冷锋知道房玄龄有话要说,也不直接点破,等着房玄龄主动开口。

    半晌过后,房玄龄翻到手上论文最后一页,写下了“九十分”的评分,并在分数上盖了自己的私印。

    白林看到这个分数,兴奋不已。

    能让房相打出九十分的论文,拿出去绝对能够震惊所有的学子。

    把论文交给白林后,房玄龄说:“这个学子对政令如何施行这一点的见解,连老夫都为之惊讶,让他好好熬资历,今后必定能在朝堂大放异彩。”

    白林对房玄龄拱手道:“感谢房相的评语,在下一定转告那个学子。”

    房玄龄点点头:“出去给我泡一壶茶吧,我和护国公有话要说。”

    听到这话,白林赶紧抱着一摞已经被评分了的论文,离开了办公室。

    如今,办公室里,就剩下了冷锋李泰和房玄龄。

    李泰是王爷,房玄龄没法直接开口驱赶他,不过他也是冷锋的徒弟,倒不用避讳。

    见房玄龄支开了白林,冷锋就放下手里的论文:“房相,您有什么要跟我说的?”

    房玄龄搬动椅子坐到冷锋对面,笑呵呵的说:“老夫就想问问你,有没有兴趣和长孙无忌、李道宗一样,转职到我们文官这边来?”

    “啥?”

    冷锋有点傻眼,房玄龄想要让他转文?

    他在军方混的挺不错的,怎么房玄龄要让他转文官那边?

    “为什么?”。

    想来想去,冷锋也想不出房玄龄这么问的原因,只能直接询问房玄龄。

    李泰本来抱着事不关己的样子专心看论文,但是听到房玄龄的话后,也大吃一惊,忍不住把视线投过来,等着房玄龄的解释。


………………………………

第862章 宰相可是锅王

    房玄龄无奈道:“老夫也是思虑再三才决定来找你的。冷锋,你虽然身在武将队伍,但是,你跟文官武将两方的关系都不错,特别是你本身就有宰相之才,可以说,你是当朝除了老夫以外,最适合成为宰相的人了。”

    “不是,等一下,房相,我怎么听着你有一种要卸任的意思呢?”

    房玄龄不结解释还好些,一解释,冷锋反而更懵了。

    怎么这家伙偏偏找到他来继任宰相了?

    房玄龄叹息道:“对啊,老夫就是有卸任的想法。说实话,老夫现在处理公文,已经觉得力不从心了,特别是有的时候需要熬夜。当初年轻的时候,老夫就算三天三夜不睡觉依旧不耽误上朝。但是,现在老夫稍稍晚睡一会儿,第二天就头昏。

    老夫询问过孙道长,孙道长说了,我这样再坚持下去,只是损耗元气而已。老夫已经不适合当这个宰相了,自然要考虑一下继任人的人选。虽说下一任是陛下直接任命的,但是,老夫的决定,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左右陛下的选择。

    这些天老夫思来想去,也只有你最最适合成为下一任宰相了。首先,你跟文官武将们的关系都不错。作为宰相,首要任务就是要调节皇帝跟百官的关系。其次,你是太子的师父,太子继位后,你还能当一段时间的宰相,岂不美哉?”

    说完,房玄龄用希冀的目光看着冷锋。

    冷锋连连摇头:“怎么可能嘛,房相你还不知道我?你让我在后面出谋划策、特别是走不同寻常路的策略还行,但是你让我正经八本的当一个官职,我不可能办好的。”

    房玄龄呵呵笑道:“屁,你这个兵部尚书不是当的很好?平日里文官担任兵部尚书,武将们根本不听安排,甚至经常起冲突。自从你担任兵部尚书后,就连最能折腾的程咬金,都特别的老实,连缩减右武卫的兵员数量都没意见。”

    冷锋挠了挠头,房玄龄的想法实在是让他头皮发麻。他从来没想过,还能有一天,房玄龄来让他当宰相的情况会出现。

    “杜如晦也上了年纪,咱们就把他抛除在外,长孙无忌不行吗?还有褚遂良,他也有宰相的潜质呀。”

    房玄龄摇了摇头:“不行的,你看哪个朝代会让外戚坐到宰相的位置上的?一部尚书,已经是长孙无忌的顶点了,再高,难免他们家会再受到打压。至于褚遂良,冷锋,别告诉我你不知道,这家伙早就跟长孙无忌成了利益的共同体。同进退的两个人,你让褚遂良当了宰相,和长孙无忌当宰相有什么区别?”

    冷锋叹了一口气:“房相,我就直说了吧,以我是承乾师父的这个身份,等承乾继任皇帝,隐退才是我最好的选择。你找我,真的不合适。”

    房玄龄摇头道:“老夫暂时找不出比你更合适成为宰相的人选了,你要是有合适的人选的话,老夫也不至于纠缠着你不放。”

    看到冷锋的反应,房玄龄明白了,这家伙就是想悠闲度日,当一个兵部尚书,已经是他对朝廷最大的妥协了,再往上,他才不会答应。

    李泰忍不住插话道:“本王觉得狄仁杰就很合适,他跟皇兄是师兄弟,关系也不错啊。”

    房玄龄叹息道:“狄仁杰确实有宰相之才,但是他的资历不足,他或许能成为下下任的宰相人选,但是现在他绝对不行。”

    十六岁的大理寺少卿,已经很骇人听闻了,怎么能让他成为宰相?

    以他的资历,根本做不到服众。

    回答完李泰的建议,房玄龄笑呵呵的看着冷锋:“你就认了吧,为了朝廷的安定,你最适合成为下一个宰相了。”

    朝堂这个暗潮汹涌的地方,如果没有一根定海神针在,天知道会掀起怎样的风浪。

    如今大唐外无强敌,威振四海。朝堂在政权艰难的时候团结一心,安定的时候内斗已经成了惯例,那个朝代都不能避免。

    而如今,房玄龄觉得冷锋就很合适成为这一根定海神针。

    见师父为难的样子,李泰忍不住出声道:“房相,本王觉得中书令杨师道也很适合呀。”

    听到李泰的提醒,冷锋顿时反应过来。

    中书令杨师道本性不坏,资历威望也足够,确实适合成为宰相。

    房玄龄皱眉道:“我不是没想过杨师道,但是,他是前朝观王的子嗣,虽然现在官员的履历已经不追究到前朝了,但是让他担任宰相的职责,也未免有失妥当。”

    李泰悠然道:“如果是武德年间或者贞观初年,您说这样的话还差不多。但是,如今已经是贞观二十年了,前朝的影响,早就该消散一空了不是吗?”

    冷锋也说:“杨师道挺合适的,他的年纪也不小了,有他担任缓冲地带,下一代文院毕业的人才差不多跻身朝堂重要位置了,别的不说,郑诚、王玄策等人,可都有宰相之才。”

    拿起下一本论文,房玄龄无奈道:“我算是看明白了,你这家伙就是不想让公事压到自己身上啊!也罢,那等老夫准备告老的时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