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龙牙》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唐龙牙- 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自从学会了锻体之术的“养气”分支,杜如晦已经很久没觉得气短了。特别是冰糖雪梨汁,成了杜如晦的最爱。看着礼盒里大小一致,圆滚滚的汤圆,杜如晦可等不到晚上了,立刻吩咐厨房中午就煮!

    李世民也收到了汤圆,还是特大份每种口味都有的,看了看请柬,决定散掉上元节招待百官的宴席,跟房玄龄他们一起去天下楼参加灯会。据说灯会有考校学问和见识的节目,比其它民间的节目比如胸口碎大石一类的杂耍文雅多了。

    夜幕降临,长安城却灯火通明。往常只要太阳落山,静街鼓响起,城内百姓就必须回家,各个坊市也会紧锁坊门。除了要上早朝的官员以外,其他人都必须等到天亮开坊才能出去。

    上元节这一天不同,只要你愿意,就算玩到天亮也没关系。

    天下楼的灯笼挂起来后显得很有气势,灯笼下都挂着纸条,或是写着诗文的上句,要求对下句,或是字谜,或是物谜,谜语越难灯笼越大。

    只要对上答案,就可以摘走灯笼。红色丝绸制成的灯笼啊,平民们想着猜出答案获得灯笼后把丝绸裁下来用,富商、低级官员们打算摘下来自己用。天下楼的灯笼,说出去多有面子!

    至于高官们,哪一个不是文辞斐然,对诗文猜字的灯笼看都不看,都选物谜。

    “有一物,横着走。”

    房玄龄揪了揪胡子,随后答道:“不就是螃蟹嘛!来来来,这丝绸灯笼归老夫了!”

    “哼!房乔你就是遇到容易的了,你来看看这个谜语!”

    杜如晦把房玄龄拽到了一个灯笼下,只见灯笼下挂着的纸上写着:“有一物,初生无脚有尾,长成有脚无尾。”

    房玄龄看了一下,冷哼道:“世间哪有此等之物!”

    杜如晦啐了一声:“何不食肉糜之辈!蛙都不知道,亏你还是当朝宰相!”

    冷锋跟李世民越过吵嘴的房杜,选了一个看起来颇大的灯笼,只见谜语是:“有一鱼,不游即淹死。”

    李世民对冷锋笑道:“这可难不住我,早年征战路过海边时听海边的渔民讲过,鲨鱼是也不是?”

    负责验对答案的老李笑道:“对的,对的,将军您真是见多识广。”

    李世民便衣之时从不自称“朕”,再加上他的确是百战统帅,气质摆在那,看起来真的很像将军。

    李世民笑着把灯笼摘下来交给随行的宦官,被另一个巨大的灯笼吸引了眼球。

    只见纸上书写着:“有一物,似蚯蚓,吸人血,伤处一日难愈。”

    李世民挠头,这样的东西他真的不知道。

    “皇……先生,此物应该是蚂蝗。”

    一个黑袍的官员出声道。

    够资格陪同皇帝微服来天下楼的,至少也得是国公,而这个人,没有爵位,冷锋在官员名录里都没见过他,连史书上也没见过“李余无”这个名字。

    李世民立刻问道:“什么是蚂蝗?”

    李余无拱手道:“下……(官)在下年后将要巡视岭南,对岭南风土人情做了调查。国朝西南丛林中,蚂蝗颇多,似蚯蚓,似蛇,吸人畜之血,要是遇到颇为麻烦。此物吸附肌肤之上,扯之不仅不能扯下,还会将口器遗留在人体内。”

    李世民看向冷锋:“冷公子既然知道此物,可知应对之法?”

    冷锋想了一下说:“不能硬扯,只能用高度酒涂抹让它自己松开。取下后挤出伤口处血液,涂抹烈酒再绑上布条。”

    李世民指着冷锋对李余无说:“你要去岭南,偏偏畏惧岭南气候水土,蚊虫等,现在有冷公子在这里,你正好向冷公子请益。”
………………………………

第25章 罗艺造反了

    “冷公子,在下不日就要南下,对岭南蚊虫鼠蚁着实害怕的紧,还望冷公子指点一二。”说完,李余无还奉上了一块晶莹剔透的玉石佩。

    其实也不能说李余无胆子小,岭南气候潮湿,到了晚上蚊子就铺天盖地,被蚊子叮咬后,很容易感染疟疾。在唐朝,判罪流放最多的地方就是岭南,北方人到了岭南,哪怕侥幸活了下来,也会过得生不如死。

    不过既然李世民替他开口了,怎么也得帮帮他。

    “在岭南,山间多蚊虫鼠蚁,切记要蒙住住处的缝隙,床上最好也罩上纱帐。每日用艾蒿硫磺熏屋子,熏走毒虫。外出切记不要走山林草地,岭南蛇大多剧毒,若被噬,当机立断斩去被咬的血肉才是上策,迟了那么几瞬,就要断臂砍腿了……”

    冷锋在这边说,李余无就一点一点地记,事关性命,一点也马虎不得。

    一人限一个灯笼的规则自然管不到李世民,连续摘了几个大灯笼,在大臣们面前充分表现了自己的学识后,李世民这才进了天下楼,话说他也没忍住,下午就吩咐御膳房把汤圆煮了,晚上还是很想吃这个东西。

    好在冷锋早有准备,水煮、油炸两种做法的汤圆都被端上了桌。

    李世民很喜欢油炸的高热量食品,煮的汤圆是一口没动,吃了一肚子的炸汤圆和炸肉丸。

    散席上茶,李世民向随行的宦官,那两个宦官点点头,就开始清场。

    冷锋看到宦官的行为,就知道李世民要说重要的事了。

    “朕几次邀请冯盎那个老匹夫入朝,他都推辞不来,怎么,担心朕的长安是鸿门吗?还是他想自立岭南王打算与朕划江而治?!”

    长孙无忌站起来说:“岭南地广物博,又有长江天险阻隔,消息闭塞。而且国朝兵力尽在北方,冯盎不臣之心虽未显,但确实不可不防。”

    这还是冷锋第一次看见长孙无忌,上一次长孙无忌登楼求见,冷锋正好在三山口县建火窑。等知道长孙无忌来过,冷锋也没打算回访。不为别的,就因为长孙无忌曾在房遗爱谋反案件里诬陷李恪,还有还有一些和他不对付的朝臣。

    自古以来藩王的命运都很坎坷,李恪就是很好的例子。

    魏征站了出来:“陛下曾说过对天下万民推心置腹以待的话,难道现在忘却了吗?当初群雄割据,国朝建立之初仍旧刀兵不断,这样的环境,冯盎都没有称王。怎么可能现在却想要反叛呢?”

    魏征的一番话如同当头棒喝,李世民立刻从愤怒中清醒。对啊,当初那么好的机会不反,怎么可能现在才反?

    “算了,朕不与他计较!”李世民叹了口气,然后说:“朕打算开发岭南的土地,众卿以为如何?”

    户部尚书长孙无忌道:“国库收入过低,若想大规模开发,很难,很难。”

    房玄龄道:“岭南自古以来都是蛮荒之地,开辟无益啊。”

    杜如晦什么都没说,不过也是摇了摇头。

    李世民摆了摆手:“散了散了,朕要在天下楼多呆一阵儿。”

    朝臣散尽后,李世民看向冷锋,目光中尽是询问之意。

    冷锋想了想,才说:“开发岭南虽然是必须做的事,可是怎么也要等国朝人口突破一万万才行。我知道你想给子孙留下基业,可是你怎么也要给承乾和他的子孙留下点事做啊。再说了,年后很快就要对突厥用兵,到时候又是一片土地,百姓就那些,十里置一人都费劲。急功近利是帝王大忌,你别告诉我你不知道隋炀帝是怎么把自己的朝代玩完的。”

    李世民叹了口气,颓废地说:“我怎么不知道隋炀帝的灭亡是怎么回事,开挖运河、远征高丽都是急功近利的举措。可是……”

    李世民拍了拍自己的肚子:“自从当了皇帝,我整天都缩在宫里,案牍虽然劳神,可是更多的时间都在靠歌舞打发时间。想要出宫走走,大臣们都要上谏,生怕我出现意外。最近我觉得肚子都积累赘肉了。”

    冷锋知道李世民这是征战惯了,突然闲下来才会觉得烦闷。这样的事别人帮不了他,只有他自己适应了才会缓解焦虑。

    冷锋又想到了李余无,对李世民说:“李余无如果还要去岭南,不如让他完善地图,关于比例尺的知识我会交给他……”

    正月十七,也不知道这是不是一个黄道吉日,没准儿还真的利于造反。被姓李的“巫婆”蛊惑得不知天高地厚的罗艺终于忍耐不住,假称奉了秘诏,进据豳州,不臣之心暴露无遗。

    朝堂之上,李世民看着鸿翎急报大怒!当即令长孙无忌、尉迟恭带兵出征。

    退了朝,李世民仍旧气氛不已。罗艺在他登基后进开府仪同三司,位比三公,就是这样依旧想着造反。可恶!可恨!

    李世民从来都不屑把危险灭杀于萌芽,他坚信自己可以面对世间任何考验。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这是开国皇帝或者篡位皇帝普遍的心态。汉高祖刘邦如此,明太祖朱元璋也是如此。

    也就宋太祖赵匡胤处理得温和些,杯酒释兵权。

    李世民不一样,跟随他的一票人在他登基之后都得获高位,房玄龄更是直接成了宰相。

    李世民太自信了,他坚信自己在位期间能够压制得住这些人,或者说,他有信心活的比这些人岁数大。

    不知不觉走到了御花园,李世民看到了正在给花草修剪枝叶的杨妃。

    看到杨妃,李世民突然想起了在尉迟恭麾下的李恪,难道说……冷锋很早以前就知道罗艺要反叛?

    李世民越想越不对劲,当即吩咐随行宦官准备常服,他要再登天下楼。

    等到了天下楼,恭候皇帝多时的老李送上了冷锋的留言:“肚子饿了会吃饭,野心大了会造反。很简单的道理,我领着你大儿子也去凑热闹了,等我们的消息吧!”
………………………………

第26章 行军

    杀了那个刺客以后,李承乾做了一段时间的噩梦,有时梦到自己被溅了一头一脸的血,有时梦到自己那一刀刺偏了,眼睁睁看着那个刺客扑向自己的母亲。

    李世民知道以后,特意叫刑部尚书带着李承乾去刑场看砍头,他觉得这样做能够让李承乾适应。

    可是他到底忽略了李承乾的年纪,八岁……李承乾固然早熟,可是作为一个孩子,他还不具备承受血腥洗礼的心智。这也是李承乾当初为何伤一好就要往冷锋那里跑的原因。

    很奇怪啊,冷锋想事情的时候泄露出来的杀气比其他人的可怕多了。可是李承乾偏偏承受的住,而且在冷锋身边,他也从不做噩梦。

    可能是我身体里流着师父的血的缘故吧!

    李承乾这样告诉自己……

    冷锋翻看了一下地图,然后拨马转向。现在他已经能熟练地骑马了,这匹汗血马四蹄雪白,冷锋就给它取了“踏雪”的名字。汗血马耐力高,速度快,李承乾在御马监偷骑出来的好马都累的不行了,踏雪反而还想着加速。

    疲兵奔袭是大忌,冷锋就拉缰绳让马停了下来,下令扎营休息。

    这一次冷锋带的是迅队,除了二狗子在“婚假”期,被冷锋一脚踹回家陪媳妇,余下都在。猛队的正面战斗力是最强的,所以冷锋就把他们派到了李恪身边,跟随大军行动。

    乌氏驿站,是罗艺被部下斩杀的地方,史书上说罗艺打算奔逃到突厥,途中部下纷纷离散,到了乌氏驿站时只剩下了两个。

    冷锋怎么看“剩下”、“两个”和“被部下斩首”这几个字都有一股百骑司的味道。

    明朝的锦衣卫遍布天下,最鼎盛时街上的乞丐没准都有一个锦衣卫“暗卫”混杂其中。明朝多少人,唐朝才多少人,就算哪一天迅猛两队里跳出来一个队员坦白说他是百骑司的,冷锋都不意外。

    这一次带迅队出来不是为了劫杀罗艺,而是为了练兵,所以必须赶在叛军散尽之前找到他们。

    从豳州到突厥,有无数条路可以走,可是考虑到尉迟恭长孙无忌的大军逼迫得很紧,估计罗艺只会挑最近的一条。

    那么……冷锋在自己的位置点跟仓桥驿站之间画了一条直线,然后跟李承乾说:“就在这里截杀他们!”

    李承乾兴奋地把手按在刀鞘上,可是考虑到自己的年纪,又颓然地低下了头。

    冷锋笑着揉了揉李承乾的脑袋:“你今年已经九岁了,总有你长大、上阵杀敌的一天。虽然你的根骨不如李恪,可是也有希望成为一流的高手。”

    听了师父的话,李承乾第一次无比渴望长大。

    一个白天的时间,在现代飞机的帮助下足以跨越大洲。可是放在唐代,在保证马力和骑士战斗力的情况下,三四百里已经不错了。

    两天过后,冷锋等人赶到了仓桥驿站。

    仓桥驿站在仓桥北面,而仓桥,只是一个十多米长的木桥,横跨两山之间,木桥下是一条湍急的河流,由于两山之间土地松软,河流硬是在岁月的支持下冲出了一条深深的沟壑。

    “猴子,带人把桥拆了!”冷锋指着南边说:“咱们就在这里恭候罗艺的部队。”

    ……

    李恪现在的身份是尉迟恭与长孙无忌的护卫队长,带领六十个猛队队员保护尉迟恭和长孙无忌的安全。

    看着浩浩荡荡的大军,李恪在内心中直呼过瘾!他喜欢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英雄气概,也喜欢师父讲的“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儒将风范。

    看着阳光下比尉迟恭矮小多了的影子,李恪开始痛恨自己的年纪是这么小,不由得小声地说:“要是我现在年纪够,肯定就能指挥这样的大军了!”

    “哼!小小年纪,不要好高骛远,这是为将大忌!”

    长孙无忌横着眼对李恪说。

    长孙无忌很不待见李恪,这与李恪的血脉有关。李恪的生母杨妃,是隋炀帝的女儿,也就是说李恪的身上同时继承了两个朝代的血脉。李世民登基后立太子时,就有不少在隋朝也担任官职的老臣建议立李恪为太子。

    这就触及了长孙无忌的利益了,李世民是他的“布衣之交”,长孙无垢是他妹妹,李承乾和李泰是他外甥,这样不论在李世民当政的时候还是李承乾或李泰继位的时候,他都能保持超然的地位。

    若是李恪成了太子,那就有意思喽……皇权对于外戚的打压向来都是严厉的,李恪与他非亲非故,不收拾他收拾谁?

    李恪白了长孙无忌一眼,不屑道:“我师父说过,没有理想的人活着不如一条咸鱼,我这样的年纪,正是应该树立理想的时候。等到了该成熟稳重的年纪,就应该学会谨慎。赵国公,你吃过咸鱼吗?咸鱼从海边运来早已鲜味全无,哪怕我师父身怀易牙绝技也没法把它做得好吃。我师父说咸鱼就和废物是一类的词汇。”

    李恪对冷锋的这番教诲熟记于心,原因就是那次冷锋用尽浑身解数对付那该死的咸鱼都不能做得好吃,特意扯着李恪他们哥三个当入宫门牌,混进御花园钓了好多鱼。

    长孙无忌冷哼一声不再理会李恪,尉迟恭却呵呵笑道:“你师父跟你说的,必定是金玉良言。好好跟你师父学,到时候来我家,我跟你过招!”

    说话的时候,前方草丛突然射出无数箭矢,早就被冷锋训练得敏锐至极的李恪举起盾牌,把长孙无忌护在身后,随即下达命令:“猛队!干掉他们!”

    此时是大军是行军状态,统帅都行进在前方,从斥候没有示警这一点来看,对方的伏兵必定是精锐小队,不可能是大部队。

    猛队队员们身上穿戴的都是重铠,穿着这一身装备骑马不可能冲刺,索性纷纷下马,抡着狼牙棒嗷嗷喊着就冒着箭雨开始冲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