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崛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宋崛起- 第6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新任侍郎曹得兴站出来提议,说的也是有理有据,言语之间丝毫没有毛病,说完之后还扫视张世杰为首的武将一圈。

    何勇飞马上站出来反驳道:“杀死钦差大臣,就是有辱圣上的威严,蔑视朝廷岂能坐而视之?不管是什么原因,张镇孙都已经犯了滔天大罪,就应该拿下之后以叛逆论罪、株连九族以示严惩。”

    整整一个时辰,两边的大臣们嘴巴都说的干了,龙椅上的小赵昺眼神发散,眼看着已经有些困了,压轴的张世杰和陆秀夫才站了出来。

    “皇上,请准派人出使广州,查明真相之后再做定夺。在此之前请下一道圣旨,张镇孙职位暂停,广州一切大小事务暂时由王道夫和凌震代管。”

    赵昺得到了龙椅后传来的暗号,细声细气的开口说道:“好的,就依照两位大人的办法去办吧,退朝!”不等身边伺候的太监伸手搀扶,身子向前一纵,稳稳的下了龙椅,迈开八字步走向后堂。

    “太后,他们为什么每次都要先吵一番,最后张大人陆大人才出来解围,干脆不要他们议事了,直接交给两位大人去办就好了,那样岂不是更加省心省力!”

    赵昺只有回到内堂和太后在一起的时候,才有那么一点点的笑容,整日里刻板的坐在那里,倾听一帮人说一些自己不懂的话,已经把这个孩子的快乐生活全部侵占了。

    “皇儿啊,乱世危途,你我只能依靠他们,大宋朝廷才能够坚持下去。你还太小不懂得国事,他们争吵也很平常,张大人和陆大人忠心侍奉皇儿,我们就知足吧,所有的事情都由他们去做主好了。”

    杨淑妃搂了搂怀中已经已经疲惫的赵昺,轻轻拍着他的后背,嘴里轻轻的哼起了歌谣,哄着这个不是自己亲生的儿子安然入睡。自从年幼入宫以来,蒙先皇宋度宗宠幸,从初选入宫为美人,后封为淑妃生建国公赵昰,本来一路青云直上的坦途,却碰上了国破家亡的厄运。

    南逃之后儿子建国公赵昰被推举上位,宋端宗登基之后年号景炎,自己也尊为皇太后。可是命运波折,这一年多来四处奔逃,颠簸流离之下端宗体弱,遇台风被冷水一激之后驾崩。赵昺的生母余修容在临安失陷之时失散,一直跟在杨淑妃身边长大,登基之后更是把皇天后杨淑妃当做比母亲还要亲近之人。

    轻轻的把熟睡的赵昺放在软塌之上,盖上锦被之后杨淑妃也躺在了一边。

    “整个世界就此停顿该有多好,让灾祸远离让时间停留,让我们一对可怜人不再遭受痛苦和磨难。”

    喃喃自语的杨淑妃慢慢的睡去,只有在梦中在能和自己的亲爱的儿子相聚!
………………………………

第一百五十一章 弥月的心

寒风呼啸大雪封街,可是元大都的各处工地上人声鼎沸,干活的工匠如同蚂蚁一般,围在一处处未完工的工程,不停地在搬运的土石木料。

    自从忽必烈把燕京定位都城,改名为元大都之后,不停地在施工建造这个城市,已经连续的干了十几年。中书省官员刘秉忠为营建都城的总负责人,阿拉伯人也黑迭儿负责设计新宫殿。郭守敬担任都水监,修治元大都至通州的运河,并以京郊西北各泉作为通惠河上游水源。

    今天忽必烈在大宁宫内设宴,犒赏押送自临安送来粮食的张萱,五百艘运粮船自大运河辗转数月,终于到达了涿州靠岸,完成了元朝第一次漕粮直达元大都的航程。

    在热闹的酒席之中,一个愁眉不展的女子,坐在角落的桌上低头垂目,和热闹欢快酒席格格不入。

    “我心爱的弥月,什么烦恼让你的脸上起了乌云,难道是一个帅气的小伙偷走你的心了吗?”

    已经老的快要走不动的奶娘,收起手中的拐杖,坐到了弥月公主的身边,还不忘打趣的逗她两句,也只有她才了解弥月心中的苦痛,来自于远在南方那个出家的母亲。

    “奶奶你又取笑我,我都快要伤心死了!FJ打仗很厉害,尤其是泉州附近,一直都是不那么安定,我不知道……”

    “你不要瞎想了,你的母亲我虽然没有见过,但是她一定是个善良美丽的女人,才能生出这么乖巧的小弥月啊!她一定会平安无事的,等你成婚了以后,大汉才可能给你自由,不要再想着逃婚啦!”

    弥月又重重的一低头,呜咽着道:“奶奶,我不喜欢我不喜欢啊,不喜欢怎么能够相爱一生呢,草原上的雄鹰都是自由挑选自己的伴侣,为什么我就不行呢?”

    “因为你是大汉的女儿,这个世界上最尊贵的公主,只有伟大的忽必烈大汉才能替你挑选夫婿,其他人都没有资格!”

    “可是我不喜欢,我要一个我喜欢的男人!这个要求过分吗?为什么妈妈告诉我的不一样呢,她告诉我一定要找到自己一生的爱人,就不要放弃自己的坚持。”

    “哎,我可怜的小弥月啊,看来是有一个男人勾走你的心了!”

    “没有的,奶奶你最疼我了,你就忍心让我这么痛苦的活着吗?”弥月扑到奶娘怀里,撒娇的扭来扭去。

    元世祖忽必烈今天喝的不少,这条水路开通以后,获取江南的米粮就容易了很多,一直困扰元大都的粮食问题彻底的解决了。虽然有许多河道需要翻修重整,需要耗费的时间和工程量也很大,但是对于未来太重要了,这条大运河马上就得返修阔道。

    “郭守敬,来来来,再陪我喝上一杯。”

    一直负责元大都水域休整的郭守敬,立刻从另一桌过来,低头向着忽必烈敬酒。

    “一会散席之后你留下,和张萱一起,咱们说说大运河的事情,尽快让燕京与涿州的水域相连。”

    郭守敬喝完之后点头退下,他是元朝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工程专家。早年师从刘秉忠、张文谦,官至太史令、昭文馆大学士、知太史院事,是忽必烈非常依仗的大臣。

    早先负责疏通西夏的水利工程,或得了卓越的成就,后来负责元大都的护城河的设计修建,这次完成通州与涿州大运河之间的连通,又是一项可以载入史册的伟绩。

    此时的元宋战争,忽必烈心中早就认为结束只是时间问题,万里疆域已经有九成落入元军手中,只有两广HN那么一小块苟延残喘,哪里还值得他费心。

    他现在需要费心的是,如何让族人从游牧状态中解脱出来,创造更加优越的环境,让人口稀少的MGZ人,尽快的休养生息多多繁衍。如此繁华的大好河山,拼尽了力气和勇士的生命打下来的,如果没有足够的人口去占领去受用,那么岂不是浪费苦功白打了。

    学习汉族文化,学习汉族的科学,任用汉官管制汉人,利用投降的宋兵宋将,转头去攻打的宋朝的城市,他选的这条路非常的正确,也是元朝打败宋朝的基础。

    一匹高大的红鬃马冲过了卫兵的阻拦,一直向南飞驰而去,装腔作势的士兵只能呼喝几声,谁也不敢动手放箭,只能飞快的跑回去报信。因为那匹马谁都认得,是大汗最喜欢的坐骑,经常背负着他们大汗四处驰骋,巡视他建造的都城。

    “什么?又跑了!还骑走了火云?这个弥月啊,就是惹祸精,真该打断她的腿!”

    忽必烈在案前转了几圈之后,心中的怒气渐渐消散,他知道弥月还是要去找她的母亲,那个法兰西的美人!那个永远在他心中留下影子的神奇女子。

    “传乌日达来见我!”

    围困潮州的张弘范,始终没有等到广州的援兵,很是失望的在潮州城下观战,望着城上已经快要绝望的守军,下达了攻城的命令。真的只用半日,就攻破了城门,如潮水般涌进城中的元兵,再也没有遭受有效的抵抗,守城的宋军实力已经消耗殆尽无力再战。

    八十辆马车拉着沉重的大炮,缓缓的穿过潮州城,向着码头方向行驶,没能骗来广州出兵,很是让他失望。神勇大炮铸造出来之后,张弘范觉得已经摸到了加官进爵的边缘,依靠这个无敌利器,还有哪座城池能够阻拦我的大军?

    攻下潮州之后就地休整,按照他的行军计划下一站就是番禹广州,十几万大军一趟而过,然后拿下整个GD让船上的张世杰无岸可靠。

    可是朱清的一封密信,让他不得不放弃陆路,在潮州码头等候泉州送来最新的战船,准备从海上去迎击从雷州出发的张世杰。

    蒲寿庚造船的速度和质量在当时,那是世界第一流的水准,最好的造船工匠和材料都汇聚在泉州。这三百条船是最新打造,质量和行驶速度都有了突破,对上张世杰的船队,自身就有很大的优势,再加上张弘范大军新胜的士气,还有八十门神勇大炮的威力,张弘范简直快要乐开花。

    “起航!”

    三百条满载士兵的战船起锚扬帆,从潮州港出发,向着茫茫大海驶去。
………………………………

第一百五十二章 大幕逐渐拉开

报大人,张弘范大军自潮州港登船出海,去向不明。”

    “再探!”

    “报大人,元兵弃城而去,梅州潮州未留一兵一卒。!”

    “再探!”

    派出去的斥候陆续传回一个个惊人的战报,广州城已经开始准备抵御张弘范的大军,番禹主要乡镇的百姓已经转移了大部分,组成的乡军抗元部队,都已经把据点设到了深山。

    可是张弘范十几万大军就这么离开了潮州,登船出海,那么自然就是水路发动攻势了,香港岛、珠江口岸的水军船只提高了戒备,火器营的装备也进驻了码头,架设了用来岸防的红夷大炮。

    可是过了五天,海面上也没有发现元军的战船,后来得自出海打渔的人传回的消息,曾见过非常大的船队在蓝海之上。茫茫大海之上肯定不会看错的,也不可能有其他的船队出现,不管是不是张弘范所属,但一定是元朝的兵马战船。

    广州城内张镇孙非常的紧张,多的时候飞奔而出的快马斥候就达到过上千人,分散到各个方向,侦查有可能出现的敌人。一只老虎趴在你的西门,总比一头消失的老虎要让人放心许多,除了寻找张弘范的主力部队,还要预防李恒整军之后再次来攻的可能。

    赵天佑在岛上和广州城隔三差五的来回跑,一边要参与广州城内的军情会议,还要时刻要安排调整驻扎在广州城内的火器营队伍。自从整合广州附近的大商家,产于北方的煤炭和铁矿石有了稳定的供给之后,火药和精铁的产量屡创新高,火器营的编制和人员也翻了几番。

    赵天佑和杜浒商议准备将其扩编成九个营,组成三团合为一师,按照兵器的品种和装备的细化,形成战力特点鲜明更加高效的队伍。为了有效的区分火器营和怀念赵天佑的过往,这第一个以火器为基础装备的专业部队诞生了,并且名字起的也颇有气势,第二炮兵第一师。

    虽说现在都是入门的火炮和粗糙的低级爆炸武器,但是其地位与赵天佑时代的第二炮兵集团相若,同样是一国之本,从诞生伊始便肩负着保障华夏民族根本生存利益的重任。

    红夷大炮产量被赵天刻意的压缩了一半,留出一半的生产力和技术人员,加班加点的在攻克佛郎机炮的制造难点,尽最大的努力达到赵天佑提出的要求。

    对于佛郎机赵天佑起得名字叫子母炮,因为红夷大炮的威力巨大,如果筑造出来的子母炮威力不够,等于凭空浪费有限的生产力。这次赵天佑提出了三个标准,如果工艺达不到的话,严禁大规模生产铸造。

    第一母炮炮身的统一标准,口径分为三寸和五寸,要求做到极地的误差,方便生产标准口径的开花弹。和红夷大炮的九寸巨大口径不同,对开花炮弹的工艺要求提高了很多,本身子炮装药量小,炮弹口径要和母炮炮膛的口径严丝合缝,才能达到更有效的射程。

    第二子炮的流水线生产工艺,要做到丝毫不差,随便一个子炮装填好炮弹之后,可以在任意一个母炮上填充发射,契合程度的误差要求十中八九,也就是达到百分之八十的通用特性。

    第三是优化炮身的瞄准性能,同样要求达到成熟炮手在三炮之内掌握标尺度量,从第四发炮弹以后就要求一半的命中率。这几个要求说起来内容倒是不多,要求也不过分,可是做起来之后,十几个组上百名的能工巧匠都失败了。

    赵天佑开始也没着急,提了几个关键点之后让他们继续做实验,目前的战争事态主要是防守,红夷大炮足够支撑的下去,可子母炮早一天问世,赵天佑就等于多一张王牌在手。

    香港岛的工业生产依靠的是海量的物资,庞大的人力投入,如果单凭赵天佑理财的能力,早就入不敷出欠一屁股债了。就是依靠在香港岛交易免税的招牌,已经陆续有几个国家的商船试探性的来香港岛交易,已经入驻香港岛的十几家两广的商行,凭借着先手的优势发了一笔小财,一下就把香港岛上的商业烘托了起来。

    现在每天都有大小的商船货船在大浦海靠港,除了是香港岛自己采购的物资之外,已经有一多半是免税吸引来的海外贸易量,并且每天都在增加。

    项目重点在于军火研发的香港岛,最先赚钱的是优质铁器的贸易,并且是非军工的副产品。钢制的滑轮铰链非常的结实耐用,初级的车轮轴承能够大幅提高马车的速度和舒适度,被印度和大食国的商人高价采购,至于回去是否仿制生产,赵天佑并不在意。

    已经是半工业化流水线式的炼钢炼铁,巨大的成本优势已经体现在每一件铁器之上,尤其是这种由不同零件组和的生产工具,成本低到别人无法想象。香港岛不担心别人拿回去仿制,因为按照这个质量标准在做出来,成本比从这里买只高不低,最大的秘密是标准化流水线生产,也不是看一眼就能偷学去的东西。

    张弘范大军登船出海,起初最紧张的赵天佑,后来一想这块不毛之地刚刚开发,绝不可能吸引到张弘范的注意力,两座大城他都弃之不要,很明显的是有更大的战略目标。

    除了在雷州一带漂泊游荡的张世杰,这个世界上恐怕没有第二个目标能够让他这么着急的杀过去了。朱清那封密信中的内容有很多,除了蒲寿庚恰好交付三百艘新式战船,必须要填充十万左右的兵力朱清手中没有之外,还有另外的小算盘。

    李恒广州兵败之后返回梧州修养整军,这时候他也得到了张世杰在雷州徘徊的情报,虽然当时高州和玉林两城还在宋军手中,但是如果领军一路南下雷州,要比硬撼广州要来省心省力,并且功劳还要大很多。

    让李恒迟疑不决的是无法判断张世杰的动向,如果他杀过去了,张世杰上船跑了,让朱清在海上捡个便宜,这个功劳可就送给别人了,还不如稳扎稳打的继续攻打广州。

    这时候,侵宋的总指挥丞相伯颜的军令到了!
………………………………

第一百五十三章 南海舰队

伯颜的命令他整军继续攻打广州,并且还要分出一路人马,轻骑兵为主的快速部队,突进阳江茂名一带,配合张弘范和朱清的海上战船,围堵可能靠岸的张世杰。

    “哼!好你个张弘范,动作抢先李某一步,这功劳你捧得起来么!”

    李恒把军令拍到了桌案之上,手按着军令闭上了双眼,深深的长出了一口气,舒缓了一下焦躁的情绪。现在他很容易的就发怒失态,尤其是牵扯到军情大事,一旦涉及广州,以沉稳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