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崛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宋崛起- 第14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第一场大规模的城外战役开始之前,赵天佑率领的大军也开到了大兴府,二十多万宋军驻扎在大兴府西南,一个叫陈家镇的村子成了宋军大营的驻地。

    这么多部队集中在这块平原之地,既无天险可利用也没有人工建造的城防,宋军就这样的把大军一座座布置开来,摆出了一副就在这里和元军展开决战的架势。

    如果换在以前,元军只需派出两个万人队的精锐骑兵,就可以在宋军大营杀个七进七出,倒退两年多以前就是这样,两万元军面对十万宋军会毫不犹豫的直接开战。

    可是现在宋军就在平原之上扎下了营地,每日派出的骑兵小队都毫不掩饰踪迹,已经把周边当做了自己家后院,丝毫不在大兴府的元军,就连往返大兴府和元大都之间的斥候信差,也要时刻着提防宋军小队的偷袭。

    忽必烈在元大都每天都在关注战事进行的情况,相聚就这么几十里的距离,他也很好奇宋军为啥不进一步包围大兴府,直接把两城之间的联络切断,那样逐步的蚕食一城一地,进而对元大都形成战略上的包围。

    如果换忽必烈来攻,肯定是按部就班的这么来打,而宋军自从霸州之后,主力部队一直就是磨磨蹭蹭,不知道是不愿意打大型会战,还是有什么事情没有准备好呢。

    忽必烈想到这里又动心了,围攻霸州之时损失那么多条人命,最后也没有试探出宋军火药和炮弹的库存大小,真像那时候元兵私下传播的,宋军的炮弹永远打不完,那么这仗基本上就不用打了。

    心里的念头一动,忽必烈立刻调兵遣将,派出刚从西北来支援的一只劲旅,这个部族以前和西夏相邻,被西夏追杀欺负了很多年,元灭西夏之后归顺了蒙古。

    他们还没有上阵和宋军打过仗,不知道宋军火炮的威力,属于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状态,此仗正好可以用作先锋军队冲营,正好把宋军在平原上如此摆阵的底牌摸清楚。

    忽必烈同时命令大兴府哲胡所部,从侧方配合这支部队作战,如果可能的话,从宋军营地中缴获几门大门,那么当算立下头功一件。如果能够抢到宋军的大炮和炮弹,可不止是普通升官进爵,忽必烈还有千里封地奖赏,当个异性的王爷也不是难事。

    新来的生力军肯定是受到了刺激,他们在西夏就属于在欺负中苟且偷生,沿着不算富裕的河道生活繁衍,受着各方势力的压制,得不到更好的生活环境。

    如果能够从忽必烈手中得到封地,对他们几十万族人来说,那简直就是被幸运砸到了头,一块能够生存休养的土地,是他们整日梦寐以求的愿望,当然值得去拼生打死了。

    陈家镇的宋军指挥部,原来是镇子十字街上的一家小客栈,本来生意也不咋地,战事一起周边百姓各自逃命,这里也成了无人看管之处,正好就被赵天佑给占了。

    一屋子的年轻将领,正在分成两部分展开辩论,赵天佑、杜浒两人端着茶杯在一旁观看,他们讨论的主要议题,是在平原机动作战之时,火炮的战术地位是否要降下一等级,重点提高弩手的装备和人数,来应对元军骑兵的冲锋战术。

    这种辩论并没要分出高下的意思,也不是说一方站的观点绝对正确,而是在这种大环境的压力之下,进一步的开动这些年人将领的头脑,让他们每一个人都从多个角度去考虑问题。

    “这仗你想怎么打?这个绞肉机计划的名字,如果被忽必烈听到了,恐怕连夜调兵逃回蒙古草原吧,那时候咱们可追不上他们,所以要在大兴府就开始绞杀元军的兵力?”

    赵天佑微微点了点头,他的注意力在辩论的年轻将领身上,杜浒的话只是听了一半,当下没有回答,等着听完曲六的发言,才转过头回答杜浒。

    “嗯,不能忽必烈逃走,要把他留在元大都,还有他调来的这些军队,全部都要留在这里,一个都不能走。”

    杜浒轻轻的嗯了一声,但是赵天佑也明白他并不理解,也有身边年轻的将领,同样不理解赵天佑的行为。有的时候杀人如同宰鸡,无无论杀了多少人连眼睛都不会眨一下,可有的时候又显得犹豫不决,因为可能危害百姓的安全,而放弃很重要的行动。

    “老杜啊,有一些国家还有民族,需要打的疼一点,打得狠一点,如果能够整个灭掉也无所谓!就是要让他们记得,这个世界无论怎么变化,永远不要与华夏为敌!”

    本书来自


………………………………

第三百五十八章 死亡冲刺

    三万名毫无畏惧的部族士兵,千里迢迢的赶到了元大都,好好在大都北面的山脚休息了三天,享受着从大都送来的好酒好肉,可让这个一直受穷的部队开了荤。

    都无需忽必烈去做战前的动员,好好的吃了几顿饱饭之后,哪怕是立时刻就战死了,这些人都不会后悔。他们生活条件非常恶略,前后左右都有惹不起的国家或者势力,他们仅仅在荒芜的土地上苟活而已,几乎每天都在生死边缘挣扎,对于死亡看的极为淡漠。

    为了一块将来能够让族人栖息的土地,他们本来就不太灵光的头脑,变得更加的狂热和急切,迫不及待的想要上阵杀敌立功。忽必烈眼里这些人不过是群会说话的牲畜,比南方汉人的等级高不上多少,所以战场试金石的使命,就由他们去完成吧。

    在这个北风开始呼啸的清晨,从元大都方向缓缓的开来了一支队伍,他们有的骑马有的步行,手中拿的武器也是五花八门,身上的衣着更是杂乱无章,根本不像一支合格的军队。

    如果是以前的宋朝军队,肯定会去嘲笑这支叫花子一样的军队,漆黑的面庞还有消瘦身影,怎么看都不像有多高的战斗力,就像是元军经常驱赶在阵前送死的肉盾一般的模样。

    可是现在这些经过讲武堂学习出来的军官们,培训他手下的士兵时,第一个告诉他们的就是,不要轻视任何敌人,只要他们是活的就有巨大的威胁,要想不让这些威胁落在自身,最佳的办法就是用最简单的方法杀死他们。

    所以他们一出场自身所带的迷惑性,并没有给宋军造成任何影响,就连配合他们行动,从大兴府聚集而出的那几支骑兵队伍,在宋军的战地情报分析中,级别都是一样的,那就是“活动的敌人”。

    “咚咚咚!”

    红夷大炮对着他们来的方向,射出了一排十几发炮弹,在密集的队伍中炸开了一片片血花,这差不多有两里地的射程,加上足够的杀伤力,是宋军用来判断这支衣衫褴褛军队目的所发射。

    如果一排炮弹把他们炸散了,转头拔腿就跑,那么接下来的重点目标就是大兴府的骑兵,火器营会根据比例调整备战火炮的瞄准方向,对敌人来袭击的主攻方向做出预判。

    如果这队人马是不畏生死的主力部队乔装打扮,那么这一排炮击可能就让他们露出马脚,那么已经上马备战的骑兵和步兵,就要冲出营地准备迎敌作战。

    这支队伍被炮击之后只是呆愣一下,然后碎裂的尸体和鲜血刺激了他们神经,仰着头朝天呼啸着奇怪的声音,毫无章法的直接朝着宋军加速冲击而来。

    这一段的距离有点长,就是元军士兵也不会这么早提前加速,何况他们是杂乱的坐骑,甚至还有不少人是用腿来跑,费尽力气跑到阵前还有力气打仗吗?

    宋军看到他们的反应,立刻做出了相应的对策,骑兵部队和步兵的方阵各有使命,在他们来的方向做出了相应的准备。而火器营的士兵们忙个不停,飞快的调整炮车和炮架的方向,各种战术目的的炮弹也准备齐全,只待瞄准之后立刻就会发射。

    接下里的炮击就像铁锅炒崩豆一样,发射的炮声还有炮弹落在元军队伍中爆炸的声音,连成了一片让人分辨不出节奏,到底是再打炮还是炮弹爆炸。

    从大兴府出来的骑兵不由自主的夹了下马腹,缓缓的降低速度,宋军的炮声对他们形成了深深的印象,发自内心的恐惧感让他们不愿意直接面对敌人的炮火,这对于士兵的影响是极其重大。

    李益明一身盔甲骑着高头大马,率领着骑兵大队在宋军的阵地前方,静静的等候适合出击的机会。他没有轻视任何来攻打的敌人,反倒是对远方奔来的敌人非常重视,能够在炮火的覆盖性轰炸中,能够跑到宋军阵地前的都是精锐,值得他尊敬和重视。

    三万人的队伍在不断的消融瓦解,在密集的炮火轰炸之中,他们向前冲击的速度没有降低,反倒有些兴奋之后的加速,一点没有畏惧先前的这条死亡之路。

    “吼!”

    步兵方阵中的强弩手在做准备,现在的强弩手都是一人双持,并且身边都有一个协助的辅兵配合,可以让他在最快的速度内发射出第三只弩箭。

    在他们的身后就是普通的长弓射手,他们的人数最多,而战备任务也是最重要,他们全体分为三层,依靠时间上的配合发射破甲锥,UU看书  形成一个不间断的火力网。

    他们能够发射的弓箭也不过是四五支,按照元军的骑兵速度,他们射完几支破甲锥之后,也要转身向后撤退,把接下来的战斗让给手里握着铁壳霹雳弹的长抢手。

    他们是宋朝步兵的最后一道防线,当然是指在这一轮防守反击之中,已经到他们身后的强弩手和弓箭手,会继续发射弓弩来掩护他们的安全。他们投掷完手中的霹雳弹之后,就要把自己的身体向下低伏,抵住手中将近一丈五的长枪,用一片枪林迎向冲来的敌军。

    宋朝的步兵安排层次分明有序,按照他们手中武器的射程,用接连不断的手段去杀死冲来的元军,冲到距离宋军百步之内的时候,三万人的部队士兵,只剩下五六千人。

    两轮弓箭覆盖射击之后,只有七八百骑兵靠近了宋军的步兵士兵三十步之内,其余的那些已经永远的倒在路上,应该在没有机会来完成这段死亡之路。

    轰轰的一顿乱炸,近距离的人喊马嘶之后,最后剩余的两百余骑兵,虽说已经是满身带伤,却依旧不要命的催动胯下的坐骑,冲向那片闪着寒光的枪林。

    “真是一群弱智,忽必烈从哪调来的送死鬼,为了看我的战术安排,被忽必烈派出来送死都不知道。”

    赵天佑在大黑背上悠闲的坐着,看到大兴府内骑兵畏畏缩缩的表现,他都能猜出忽必烈的用意,这支衣衫褴褛绝非蒙古族的部族战士,只是忽必烈抛出来试探他的试金石,从杀出来的时候就已经被元军抛弃。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笔趣阁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
………………………………

第三百五十九章 雾夜

    宋军大摇大摆的派出刀盾手,再骑兵的护卫下沿着战场一路向北,把这一路上倒地的伤兵尽数砍死,而大兴府的骑兵犹豫了几次之后,没有胆量出击而调头退回了城内。

    三万具人马的尸体散布在两里长的一片开阔地,秋风吹过带着一股浓烈的血腥气,失去生命活力的肉体逐渐的冰冷僵硬,把生命中最后的一幅画卷固定在这秋风瑟瑟的日子。

    而就在一个时辰之前,他们还憧憬着立下战功,从忽必烈手中赢得一块永久的土地,能够让每日饥寒交迫的族人有一块繁衍生息的地方。

    忽必烈派出的亲信卫队,就在不远的地方仔细记录着,把今天在战场上发生的一切细节,所有被他们观察到宋军的战术配合,一一的记录在案备查。

    哲胡在城上看的非常仔细,直到宋军打扫完战场,收拢了不多的可用的物资之后,就有人推着车拉着木柴,用大钩子把尸体拖成一堆,与木柴一起码成一垛。

    在战场焚烧尸体是赵天佑强烈要求的,不管敌我胜负如何,只要具备条件马上就要焚尸,不允许拖延一天。有人私下说赵天佑有仁义之心,不愿意把战士的尸体弃置荒野,哪怕都是地方的战士也要举行火葬,不过赵天佑从没有解释过这件事情的真正理由。

    对于已经逝去的生命有所尊重,多少有一点这方面的原因,而真正让他屡次强调要及时处理尸体的原因是为了自己士兵的身心健康。先不说人们迷信的说法,尸体有什么邪性尸毒之类的,大规模的尸体腐败会影响空气清洁,污染水源引起瘟疫,其中最主要的是细菌的滋生和传染。

    在没有发明消炎药物配备军队的情况下,由饮水和食物引起的感染过于严重,一旦产生病源之后,由于隔离和治疗的手段跟不上,经常有一夜几千人同时病倒的先例,所以赵天佑非常重视战场上尸体的清理。

    太阳渐渐的偏转向西方落下,被血迹染得斑驳的大地上燃起了大火,几十堆熊熊燃烧的尸堆火光冲天,那西挂的斜阳都显得有些暗淡。交战的双方都很默契的没有接下来的动作,都在远远的观望着那些燃烧的火堆,当然心中的想法各不相同,有的兴奋有的伤感还有人担心明日自己的命运,是否也会变成火堆中燃成灰烬的尸体。

    忽必烈和手下连夜在大殿议事,把宋军在今天所用各种手段,都一一拿出来分析,寻找可以应对的方法,可是翻来覆去的也很难有更好的办法来和宋军对抗。

    元朝生产火药、铸造大炮的工坊一直就没有停止过,也寻找雇佣不少汉人工匠,但是始终都没有突破性的进展。火药性能总是停留在最初的阶段,做个烟火爆竹还将就用,达不到在战场上应用的威力,大炮的铸造更是出问题,拿不出让可以和宋军大炮相提并论的东西。

    这其中的差距可不是靠脑袋能想出来的,焦炭融铁炼钢的技术不是什么秘密,一般的铁匠打造百炼钢武器的时候,已经应用的十分广泛,可是在往深一点的技术,元朝根本没有掌握。

    不过有宋军部队有一个细节,曾经被他们反复的拿出来讨论,就是雨雪天气对于宋军火炮发射的影响力,究竟有多大,是否能够达到不能开炮的地步。因为在数次的战役分析到最后,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火炮,如果天气的而影响降低宋军火炮的威力,那么元军的骑兵很容易就能打败宋军。

    为此忽必烈命郭守敬主持做过实验,虽然做不成可以上阵实用的火药,但是大概的特性是差不多的,就是大炮的炮膛之内,每天都有低温凝结的露水,每天都要用炭火去给炮管加温祛湿。

    郭守敬实验之后有了结果,雨水和低温雾气等原因,都会影响火药的性能,炮管内露水过多还会影响发射,造成哑炮或者炸膛。不过郭守敬也知道,宋军对这些天气或者雨雪等自然条件,都有了相应的预防,元军不能过高的估计天气对宋军作战能力的影响,否则会吃大亏的。

    但是他没有直接告诉忽必烈,忽必烈需要的是一个战胜宋军的希望,哪怕小一点的机会,就是付出再多的代价,他也会去赌一赌的。再说霸州城外那些被砍掉的脑袋,郭守敬还历历在目一般的清楚,不要在不合适的时候,说一些不中的话,这是一个保护自己性命的技巧。

    不过老天很快就给了忽必烈机会,这天傍晚天降大雾,几乎是伸手不见五指,在野外站上一会,衣服都会被浓重的雾气打湿。早雾晴晚雾阴,晚雾不收,细雨淋淋,明天不但不会晴天,还有九成的可能会下小雨。

    二十万元军骑兵在深夜里开始战备,从元大都附近的三处军营集结,在夜色中缓缓的走向大兴府方向,沿途之上衔枚马缚口,严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