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崛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宋崛起- 第1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就像是同时约好的一样,河南道山东道许多城市,都出现了元军将领被暗杀的事情,还有整个州府内衙役和百姓一起动手,把一些元朝官员当堂打杀。

    南方传来的消息越来越多,元军已经全面溃败的消息,几乎就在一夜之间遍布了黄河两岸,从新归附大宋的事宜,在无数个隐秘的所在商量密谈。

    已经停止所有工程建设的元大都,到处都是散落的砖石,从江南漕运过来的各种建筑材料,也在码头上堆积成山,已经没有心思运往燕京。

    忽必烈眼睛熬得通红,身前围坐一圈的三十余人文武官员,个个低头垂坐没有人敢抬头说话,没有人能够回答他的问题,没有人能告诉他哪里做错了,更没有人能够挺身而出,去重整大军助他马踏万里河山。

    本书来自


………………………………

第三百二十章 触景生恨

    第三百二十章 触景生恨

    这一坐就是许久,忽必烈啪的一拍桌子,对着郭守敬吼道:“郭守敬,你有什么建议?我朝大军连连败北,一众功勋之臣接连陨落,难道这是天意?”

    郭守敬虽然是一代大才,熟知天文地理,尤其擅长那个水利工程,可是天下大局战场上的事情,对他来说可是生疏的很,不过忽必烈开口点名问他,其中必有含义。()

    “大汗,微臣今日夜观天象,没有什么变化,大汉才是正统天下之主,不过是征途之上的几颗尘埃罢了,很快就将天下太平尽归我主。”

    郭守敬说完脸上泛红,急忙低下头去行礼,继而掩饰自己的尴尬之色。心中突突的直打鼓,说谎话的滋味确实不好,有其他这生性务实求真的脾气,如此的说话心里特别不舒服。

    “既然是这样,天命所归之下还有什么可以犹豫的,各位大人都去做些准备,郭大人再去夜观天象,寻出一个出兵的好日子,我要集齐大军御驾亲征!”

    “大汗,不可以啊!”

    “大汗,您是万金之躯,不能再去受舟车劳顿了!”

    忽必烈摆了摆手,看着一脸焦急之色的文武百官,稍微感到了一丝安慰。

    “我大蒙古帝国的可汗,哪一个不是马背上骁勇的战士,都不用劝我了,此次出兵群臣皆随军出战,大家也就不再用担心什么了!”说完一转身退走,留下这一圈几乎已经傻了的官员。

    这是个什么情况,大汗要御驾亲征领军南下,为什么要带着这些文武官员,真正能够领军参战的不过寥寥几人,这些大多都是中书省的文官居多。

    不过郭守敬心中猜测了半天,也弄不懂忽必烈要做什么,宋军强势反击,这个已经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值得大汉重视。蒙古骑兵作战又不是没输过,这次被宋军大败的原因大家心知肚明,那是因为宋人的火炮太过厉害,尤其是在固定的城防战中,对蒙古骑兵的杀伤实在是太厉害了。

    既然让郭守敬观看天象来确定出兵的时间,他干脆把出征的时间往后拖延了一些,借此来查看忽必烈的意思,你若是嫌晚了,我就再看看星空,还是可以提前出征的嘛。

    南阳是宋军继续北上的第一步,这时候襄阳的宋军已经超过二十万,新招募的士兵约占一半,但是赵天佑设立的部队中连帮带的传统,让每一个新兵加入之后进步都非常快。

    当宋朝大军浩浩荡荡经过新野之时,赵天佑想到三国中的故事,荆州牧刘表让刘备屯兵新野,才让这个刘皇叔开始他的雄图霸业,有了自己的军队。在新野的六七年里,他积攒了最初始的军事力量,隆中对之后还得到了诸葛亮这个绝世的大才,可是说新野就是刘备起家的根据地。

    这时候新野县境内已经坚壁清野,沿路的良田无人耕种,到处都是半人高的荒草,这就是按照阿术的想法,把整个河南道的良田土地,都变成适合放马的牧场。

    县城之内的人口也不多,元朝设立的行政机构和官员,已经随着宋军北上的消息解散,有点良心没有作恶事的人还敢留下来,一些为虎作伥的人早就闻风而逃了。

    远道而来的宋军不可能了解每一个当地官员的言行,在此组建机构的时候,必然是要听取当地百姓的意见为主,那些做过坏事迫害过当地人的汉人,也跟着逃往南阳避难。

    宋军对于元人的伤兵俘虏,向来不会手下留情,这是赵天佑头脑中的顽疾,不杀俘虏的说法,很多官员提过一次之后就不敢再说。都知道了这位赵将军,在渔寨抗击海盗的时候,就曾大开杀戒,一个不留的竖起人头桩,吓得侥幸生还的海盗终生都做噩梦,可是一位下手狠辣的人。

    马匹静静地向前走,留下了少量的人员帮助新野县的民众,百姓们被抢走了唯一的口粮,在不开垦种庄稼,这一个县的几万人也都要饿死了。

    经过这片被阿术肆孽杀戮的河南道土地,赵天佑可算是开了眼界,路边惨死的百姓遗骸已经白骨,整个村子里到处都是风干的残尸碎骨,这一路之上比比皆是,已经多到了无人去收敛,就任凭时光这把快刀,慢慢的把这些伤疤似的惨景磨平。

    “传我的命令,从这里往北,所有的蒙元士兵官员,不论大小不论任何理由,全部砍头不留全尸!”

    赵天佑在南阳城外,见识了一堆才被杀死,因为无人掩埋就倒在路边的普通汉人百姓。那饱受饥寒交迫瘦骨嶙峋的身体,那年龄幼小,还没来得及高过母亲腰间的幼童,还没有闭合的空洞双眼,都是向上望着灰蓝色的天空,对着上苍讲述自己所遭受的不公。

    屠杀敌人普通百姓的传统,来自于蒙古帝国的开创者成吉思汗,他是这样说的:“人生最大的乐趣是把敌人斩尽杀绝,抢夺他们所有的财产,看著他们亲属痛哭流泪,骑他们的马,强奸他们的妻子和女儿。”。

    这就是草原游牧民族的血亲复仇,尽情屠杀你的敌人,灭门灭族是普遍现象,不仅仅是成吉思汗的心态。蒙古草原原本是多民族聚集区,在蒙古草原上,被成吉思汗消灭的民族不知有多少,最后统一为一个民族蒙古族。

    赵天佑抬头远望,南阳城头那面素色的大旗迎着风在飘,越向北走越压抑不住的仇视感。这并不是赵天佑不正常,而是被元朝统治过的地方,那些民众百姓脸上,露出的种种怯弱表情,已经失去了作为人类的尊严,逆来顺受的忍受屈辱究竟是对是错?

    赵天佑抽出腰间的弯刀,向前轻轻的一挥!

    他身边的数万骁勇将士,立刻爆发出轰天彻底欢呼声。

    “吼吼!杀!”

    “吼吼!杀!”

    分工明确的各类兵种,依照作案计划迅速进入自己预设的阵地,把整个南阳四面紧紧围住,没有留下一丝的缝隙。

    “我要一次畅快淋漓的杀戮,让远在大都的忽必烈感到胆寒,因为我的到来而战栗!”

    本书来自


………………………………

第三百二十一章 血屠全城

    第三百二十一章 血屠全城

    南阳城内三万三千余守军,其中汉军约有一万五千人,在城内生活居住的百姓也就是有五六万人,和繁华昌盛之时的十几万常驻人口,有了天差地别的变化。

    当宋军第一天完成四面合围之时,南阳城内的守将哈木力就没了底气,宋军这一路之上连克城池十余座,但是从来都没有摆出这副不放走一人的架势。

    不管是是哪一座城池,只要有心逃走的元军,始终都留有一条生路可寻,怎么到了我南阳就要四面围城,难道是和我哈木力有意的过不去吗?

    不过赵天佑可没有耐心给他解释,早就在一路上积聚了过多仇恨的宋军,只用了一个上午的时间就攻破了东南两座城门。城内的汉人百姓跃跃欲试,虽说没有长刀短枪,但是一些年轻人也拿着棍棒菜刀走出了家门,和攻入城内的而宋军一起追击在城内四处逃窜的元军。

    这时候大部分汉军放下了刀枪停止抵抗,抬着两手跪在街边,等着攻进城宋军接受俘虏,他们忽略了他们在元军手下干了很多坏事,并不是没有人记得。

    十几万宋军杀进南阳城内,把整个城池翻了一个底朝上,把所有的元军斩杀捉拿之后,九成九的宋军整队撤出南阳,留下一部分人处理战俘安抚百姓。

    这次不需要赵天佑在多言,这一路上的惨状都是有目共睹的,将军在攻城之前说的话已经传遍了全军,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道斩尽杀绝的命令。

    几千活捉的元军,还有一部分被城内居民指认,或者被一些被逼无奈反叛的宋军主动说出来的,那些很不得自己爹娘是蒙元人的败类,也圆了自己想和主子同生共死的梦想。

    六千多人被绑约在正南门外,愿意参与行刑士兵,或者可以证明身负血海深仇的普通百姓,一起动手在南阳城外埋起了六千根木桩。然后大家一起行刑,砍掉仇敌的头颅,并且把他们的头颅插在木桩之上,承受风吹日晒飞鸟啄食。

    这个做法本来就是赵天佑曾经用过的,自己知道只有对敌人的威慑力,其实和蒙元到处杀人屠城,遇到有反抗就更加残暴的手法一样,让敌人没有勇气反抗无力反抗自己。

    宋朝北伐大军第一次暴露出残忍无情的一面,南阳屠元军战俘六千的消息随风而走,在河南道山东道引起极大的轰动。这些在领地都是在北宋时末期,被辽国一点一点的占去的,在蒙宋联手大败辽国的时候,并没有按照当初的约定返还宋朝,而是被蒙元借故占领不还。

    经过这么多年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统治,众多百姓被这两个国家已经折腾的差不多了,做梦都想回到宋朝统治安居乐业的时代,当听到宋军北伐大神威的时候,他们的反应要比南部的那些城市大得多。

    从黄河南岸到长江北岸这块饱经战火之地,抗元归宋的地下活动如火如荼,忽必烈曾经重用的一些汉官,也开始有了动摇之心。本来一些占山为王的绿林豪杰,更是揭竿而起打起了香港岛的旗帜,尤其在山东路靠近沿海一带的地方,从水路上知道早就知道南海舰队的威名,更是乱扯起南海舰队陆上部队的名号。

    从南阳开始一路向北,宋军的脚步从没有停止,一座座不断收复的城市,从西向东一直到达山东东路,已经把三百年来不断丧失的国土一点点的收回来。

    因为元军主力退回黄河以北,赵天佑没有下令大军强行渡河北上,而是一直向东清理个山东道,这里可比不得南方诸城汉民为主。这里毕竟被金辽元等不同政权统治,就是普通百姓的之中,也是多个民族混杂,多年相互通亲繁衍,已经混在一起很难在区分了。

    把所缴获的大部分财物土地,按照一定的规则比例分给普通百姓,农业是国家强大最基础的保障,优先发展农户的耕种作业,是为了解决辖区和人口在不断攀升之后面临的吃饭问题。

    用了大半年的时间,已经兵分无路的大军从陕西打到山东,把整个黄河南岸元军的力量彻底肃清。在这个时候只有真金率领的蜀地元军,还有云贵两地的十万元兵在宋军身后,而他们在想回到北方,势必登天还难了。

    忽必烈已经决定孤注一掷,把几个汗国的自由和税负的权利交换,从新募集了五十万的蒙元骑兵,已经开始从不同的方向朝着中书省进发,配合忽必烈御驾亲征的南下伐宋。

    其实这个时候已经不叫南下侵宋了,灭金灭辽之后占下的地盘,现在已经被宋朝占了不少,虽说以前大多也是北宋所有,但是我蒙古帝国是从别人手里抢来的。

    从岭北行省强行征收牛羊马匹,以供给从其他汗国征调来的骑兵所用,从辽阳诸地强征粮食,强掠青壮劳力加入苦役营。在忽必烈已经陷入惊恐的状态中,安抚生息才能长治久安的政策再次被抛弃,还是拿出了最原始的手段,不服就杀不听就死的手段。

    这时候的黄河之水,主要的流向现在北上经海河,从大沽口入海。当年为了抵抗金兵南下入侵,建炎二年冬,金兵南下,杜充弃城南逃时,扒开黄河大堤,使黄河水自酒入淮,企图以此阻挡身后追兵。

    决口以下,河水东流,经今滑县南,濮阳、东明之间,再东经、鄄城、巨野、嘉祥、金乡一带汇入泗水,经泗水南流,夺淮河注入黄海。

    掘开的黄河大水并没有阻止金兵南下的脚步,却一下淹死了途径的几十万普通百姓,造成几百万人流离失所,把当时最繁华的淮河两岸变成一片汪洋。

    不过现在的宋军已经不是昨日的弱旅,当把驻守往日都城开封的元军全部消灭之后,并没有觉得有多大的成就,而是继续追击逃走的元军,一直到黄河岸边才算罢休。

    忽必烈已经集结了大军六十万,在至元八年也就是1271年六月初八的黄辰吉日,忽必烈在大都摆了隆重的祭天大礼,然后领军御驾亲征南下伐宋。

    本书来自


………………………………

第三百二十二章 全面反击

    第三百二十二章 全面反击

    赵天佑比忽必烈还要着急,他着急的是忽必烈遭受这么多打击,可别哪天一病不起咽了气,就是他死了也不要紧,腰上那条玉带可得给我留下。()

    跟随他的这支宋军在战火中不断成长壮大,收复大部分黄河南岸的疆域之后,已经有骑兵二十万,步兵三十余万的规模。按照赵天佑不断分化不断裂变的底层机构,队伍壮大的过程中,也是分散和学习成长的过程,只要基层有合格的军官,不管多么大的基数,战斗力成长的速度基本是可控的。

    这时候南海舰队的主力已经拿下更多的港口,三百多艘主力战船,满载着给火器营的大批炮弹物资,在山东东路的宁海军和登州靠岸,和刚刚占领密州滁州的赵天佑会和。

    把各路大军的炮弹和物资卸到登州港口之后,赵天佑率领大军首先朝着大名府进发,南海舰队协同配合,沿着海岸线向北进发。益都府、滨州淄州先后投降,在当地驻守的元军已经成了惊弓之鸟,本来数量就少,宋还没有杀到就先行撤退,残余的地方官员只能竖起白旗迎宋军进城。

    炮打泰安军绕过泰山之后,五路宋军包围济南府,吓得元将阿巴日弃城领军北逃。在大名府被忽必烈的先锋官,四王子那木罕截住,将阿巴日和亲军六百人处死,尸体绑在马尾拖成烂泥。

    那木罕率领六万生力军,在徳州与赵天佑手下的八万骑兵相遇,因为那木罕这次出兵的移动速度过快,宋军情报部分没有及时掌握其行踪,在德州城外打了一场真正骑兵之间的会战。

    德州城本来的城墙已经损毁,目前的是在原址上勉强筑起的一道丈八土墙,只是有个城墙的模样,却几乎没有什么防守的价值。所以那木罕没有进城,而是在城外驻扎,处死了逃将阿巴日之后,勉强稳固了一下士气,急需找到宋军,想用一场胜利来宣告他的到来。

    赵天佑还在趵突泉那里洗澡,拿下山东的过程很顺利,但是也超过了预估的时间,主要是这道路上的泥泞,一场小雨之后,整个行军的计划就要延后。

    这还是宋军已经配备了相当数量的马匹,移动行军还这么缓慢困难,可想而知的当年抗元的艰苦,大部队都是两条腿和四条腿的去比赛,还有开始就已经熟了八成,等到开打的时候就是输了十成。

    赵天佑在济南府停留了两天,然后沿着海岸线北上,拿下沧州青州就等于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