况告诉他,宁远恐怕会有危险。
吴三桂又宴请了蒋北铭,虽然这几天蒋北铭同他说起过满清可能会再次破关的事情,但是吴三桂并没有放在心上。因为满清的数次破关都不是从宁远这边打的,皇太极知道宁远城的防守是严密的。吴三桂想的是怎么和蒋北铭再提升一下两方的贸易额,自从和榆林湾做起了烟草、布匹生意,吴家的银子赚的是钵满盆满。火器吴三桂是不敢往外卖的,也不想往外卖,但是其余的物资已经卖遍了黄河以北,就算自己的关宁铁骑如今也算是鸟枪换炮了。
“蒋将军请了。”吴三桂端起酒碗豪爽的喊了一句。
“吴将军请。”蒋北铭也一口干了。
“辽东苦寒之地,粗茶淡饭,让蒋将军见笑了。”
两人推杯换盏喝了几碗,吴三桂又端起了酒碗:“这一碗三桂表达一下对将军的感谢之恩。自从将军同我们合作以来,我辽东将士深得益处,别的不说,单单是过冬的棉衣和各家各户的粮食就没有再缺过了。”
“多谢蒋将军,多谢将军。”周围的几个军官也纷纷举起了酒碗。
“吴将军见外了。”蒋北铭笑道,“这都是将军和诸位自己的功劳。在下早就说过,有了银子何愁没有军队,又何愁鞑子来犯。”
“将军说得好,有了银子就有了一切。”吴三桂放下酒碗说道,“蒋将军,银子是赚不够的。如今托将军的洪福,托你们榆林湾的洪福,三桂手里也有了些银钱。为了圣上的嘱托,为了大明的安稳,三桂日前又征召了一批士兵,这银子嘛,有些紧张了。不知蒋将军您看能不能再多卖给我们一些货物,价钱好说。”
“哈哈哈哈。”蒋北铭冲着吴三桂大笑道,“吴将军不但在沙场上骁勇善战,做生意也是一把好手。将军还需要什么货物尽管和在下说,只要我们榆林湾能提供的我们会尽量提供。”
“蒋将军痛快。”吴三桂没想到蒋北铭能答应的如此痛快,心中大喜,“三桂再敬将军一碗。”
蒋北铭喝完放下了酒碗:“不过吴将军还需上心,关外的鞑子可不会让咱们安安稳稳的赚钱做生意的。”
“蒋将军多虑了。”吴三桂笑道,“我宁远城原本就固若金汤,如今又有了你们的火器,鞑子岂能越雷池一步。”
“吴将军莫要大意。”蒋北铭说完左右看了看。
吴三桂看出蒋北铭有话要说,挥了挥手:“你们都先出去。”
屋子里只剩了吴三桂和蒋北铭两个人,蒋北铭拿出了许朗写的信:“在下刚刚收到北京方面的消息,一两月之内,鞑子会兵分五路猛攻大明,将军的宁远城是鞑子的主攻方向。”
吴三桂的神色沉重起来,自己在东北的眼线日前也传回消息来,皇太极有调兵的迹象。但是吴三桂并不知道皇太极调兵的目的是什么,如今听蒋北铭这么一说,他的心里也有些暗暗担忧。
蒋北铭拿出来的这封信是许朗写的第二封专门给吴三桂看的,许朗在信里并没有说皇太极进攻宁远只是为了拖住关宁铁骑,而是夸大了皇太极的力量,并且明确表明宁远将会是皇太极的主要目标。
吴三桂看完了蒋北铭给他的信:“蒋将军,你们的这个消息准确吗?”
“千真万确。”蒋北铭答道,“我们已经将这个消息上报朝廷,吴将军不日也应该能收到朝廷的旨意。”
吴三桂沉默了一会:“蒋将军,鞑子分兵五路,来宁远城的能有多少?”
“这个在下也不是很清楚。但是据在下推测,可能会有两种情况,要么不多,一万而已;要么很多,五六万也有可能。”
吴三桂有些迷糊,指着书信问道:“蒋将军为什么这么说,你们的情报不是说宁远将会是鞑子主攻的地方吗?”
“不错,吴将军。”蒋北铭解释道,“按照目前的情报的确是这样,所以在下说鞑子的兵力可能会在五六万人。但是也可能有另外一种情况,这份情报不准确,鞑子也可能会佯攻宁远,实攻北京。所以我们必须要做好两手准备。”
“不知蒋将军有何高见,如何做好两手准备?”
蒋北铭没有回答,反问道:“在下冒昧,吴将军在宁远的兵力和火器不知能否告知在下。”
………………………………
第四百五十八章 榆林湾的准备
“将军多虑了。”吴三桂笑道,“你我如今已是同气连枝。三桂在宁远的关宁铁骑有五万多人,但其中精锐不足一万。至于火器,将军见笑,真正能拿的出手的还是将军卖与三桂的五千多支燧发枪和30多门火炮。”
“在下有一计,可保将军万无一失。”蒋北铭装模作样的想了一会,把许朗的计策说出来,“如果鞑子兵多,将军可凭借宁远的城防和火炮坚守城池,我榆林军和北京的快枪队也可支援将军。宁远城城高沟深,将军又有30多门重炮,自是万无一失。如果鞑子兵少,将军可抽调五千精锐组建一支奇兵,趁着盛京空虚奇袭盛京,我榆林军的战舰可以在海上接应将军。”
吴三桂仔细的想了一会蒋北铭的计策:“五千人马能够奇袭盛京吗,鞑子在盛京定会重兵防守的。”
蒋北铭笑道:“将军不用多虑,在下不才,当年一千人马照样纵横辽东。”
吴三桂不再多问,端起了酒碗:“多谢将军指点,三桂敬将军。”
酒宴散尽,吴三桂直接去了吴襄的书房:“爹,今天蒋北铭说了一件大事。”
“在你的眼里,他哪件事不是大事。”吴襄看着儿子笑道,“又有什么大事。”
“皇太极要攻明。”
吴襄听完儿子的讲述,自己思索了一会问道:“你觉得蒋北铭的话可信吗?”
“我觉得只能信一半。”吴三桂分析起来,“皇太极有可能会破关,但是他主攻宁远不太可能,宁远不好打,离着北京又远。我们坚守宁远没什么问题,再说还有舅舅那边,可是蒋北铭要咱们奇袭盛京,这个我觉得不太妥当。”
吴襄很欣慰的拍了拍儿子:“既然你已经想清楚了,为父也不多说了。好好招待蒋北铭,你知道该怎么做。”
榆林湾也收到了许朗送回来的信,联合指挥部又召开了一次会议。
许朗的信在五个人的手里传阅,等大家都看完了,张国栋问道:“都说说,满清五路进攻,咱们分兵抗敌可行不可行。”
韩万涛挠了挠头第一个说道:“我怎么觉得有点悬。我不是说别的悬,许朗的这个分析简直就是一部三国演义的斗智。现实中可能会有这样的事情吗,涛敏会这么聪明吗,明朝政府会听咱们的吗?”
“是有点太戏剧化了。”王华也点点头,“这要是放在后世,也只有中才能有这样的高人,一个五路进攻,一个分兵抗敌。”
“我倒不这么认为。”冷天冰说道,“人生就是一场戏,你我都是演员,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已。”
“那你想演什么角色。”夏天阳碰了碰冷天冰,“我可听说了,李琳为了你要纳妾的事要跟你离婚,都闹到了史显扬那里了。你们家可又在榆林湾里放了一个大炮,女人也能主动休夫,这在大明朝可算是头一次。”
“唉。”冷天冰叹了一口气,却突然间严肃起来,“都说什么呢,说什么呢。咱们现在是开会,说正事,怎么扯到我们家事上来了。”
众人一起笑起来,张国栋敲了敲桌子:“别笑了,别笑了,现在还有心思开玩笑。大战在即,都赶紧说说咱们怎么应付。”
夏天阳不笑了:“许朗的分析从逻辑上说没有问题,如果涛敏真的这么聪明,他一定会这么做的。所以我的意见是按照许朗的意思我们做好准备,北面的事由蒋北铭、许朗和林兆龙全权负责,咱们家里集中力量对付西洋人就可以。”
“北面就他们三个能行吗。”王华问道,“要不要再派几个人过去,我怕他们忙不过来。”
“我觉得没有这个必要。”冷天冰回答道,“许朗的来信说的很清楚了,北面的事基本安排妥了,咱们就是再派人去也帮不上什么忙。咱们现在的主要任务应该是积极备战,曾广贤也就这几天就会回来,王兆星应该也差不多。咱们家里要抓紧编练联合舰队,再给李福强送信,让他无论如何抢在西洋人前面拉拢住英国人。”
张国栋问道:“王华,澳门那边有消息吗?”
“还没有,张主席。”王华答道,“我们在澳门并没有发现涛敏的踪迹,澳门的葡萄牙人也没什么异常情况。”
“盯紧,不能松懈。”
“我明白。”
夏天阳又问道:“万涛,榆林湾现在的戒严情况怎么样,对征兵有没有影响。”
“戒严还在继续,对征兵没什么影响,不过对咱们的商贸影响很大。孙天昊找过我好几次,问什么时候可以解除戒严令,联合总会那边也问过。”
“现在还不能解除。”张国栋说道,“虽然咱们已经戒严两个多月了,对商贸的确是影响很大,但是根据柳冠南那边的消息,人口清查还没有结束。我的意见是等这次和满清的大战打完,人口清查结束,榆林湾真正安定下来以后再解除戒严令。”
“对了,张主席。”韩万涛问道,“沈大兴那边什么情况您知道吗,线膛枪生产了多少?”
“没多少。”张国栋说道,“咱们原先让他两个月生产出两千只来,现在刚刚800多,看来手工是真的不行。不过万涛你也不用担心,这800多支就不给北面送过去了,先装备你的独立二师。”
“谢谢张主席。”韩万涛显得有些兴奋。
张国栋拿出笔记本看了看,向夏天阳问道:“老夏,孙大雷收税的事怎么样了,咱们现在控制了多少地方,修路工程开始了没有。”
“孙大雷收税正在进行,还没最后结束。”夏天阳也摸出了笔记本,“现在还有三个县没有展开,文昌县、安定县和会同县,其余的州县都派了税警,基本可以半控制。修路的事情狄冲和我汇报过,虽然资金很紧张,但是已经在进行了,第一阶段先完成崖州到万州的老路改造,再修筑一条从崖州到感恩县的大路,估计今年的七月能完工。”
………………………………
第四百五十九章 威德尔舰队
“运输公司成立了没有。”冷天冰问道,“别到时候光有路没车跑。”
“这个你放心,孙天昊已经成立了运输公司。天昊这小子是个做生意的料,现在运输公司除了可以用银子投资,还可以用马车、牛车和福船入股。他们现在已经有了100多辆车了,牛车占了大部分。天昊向我申请过,他们要承包田独铁矿的运输。”
“这小子脑子够大的。”韩万涛笑道,“他这是要垄断啊。”
张国栋翻了翻笔记本:“如果没别的事咱们就散会,都回去抓紧自己的工作。老王,再给李福强送个消息,强调一下拉拢英国人的重要性。”
李福强此时并不在越南,而是在新加坡,因为威德尔亲自到了新加坡。今年的1月17日,威德尔船队离开果阿,先后在巴特卡耳、柯枝、亚齐等地建立商馆,并进入马六甲。但是威德尔在马六甲并没有得到葡萄牙人的礼遇,反而遭到了驱逐。相反,和马六甲相隔很近的新加坡向他伸出了橄榄枝。
威德尔船队的六艘战舰和榆林湾第一舰队代司令赵德全的四艘战舰全部停泊在新加坡的港口内。
“尊敬的威德尔船长。”在新加坡城堡内,李福强举着酒杯款待了这位远来的英国人,“这杯酒首先祝你们的查理国王和我们大明帝国的皇帝陛下万寿无疆。”
“感谢尊敬的阁下。”威德尔也学着李福强的样子举起了酒杯,“我也祝在座的各位永远会得到上帝的庇护。”
威德尔这次来亚洲的主要目的是要开通从澳门到果阿的航线。李福强知道,虽然在1635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同果阿的葡萄牙总督达成协议,同意英商自由出入澳门从事贸易,但是葡萄牙人对英国人的这个请求却予以了拒绝,因为这会影响到葡萄牙的利益。而且李福强猜测,马六甲的葡萄牙人现在开肯定不知道台湾发生的事情,否则他们决不可能驱逐了威德尔,而这正是自己的机会。
“尊敬的阁下,非常感谢您的款待。”坐在威德尔身边的一个人说道,多亏了范秋明也在新加坡,否则李福强还真听不太懂这些十七世纪的英语,“我们英格兰希望能同大明帝国保持良好的商贸关系。”
威德尔的身边坐着四个英国人,纳撒尼尔蒙特尼是私商首席代表,蒙特尼的弟弟约翰蒙特尼、历史学家皮特芒迪作为船队航海日记的记录者、精通葡萄牙语的托马斯鲁滨逊全都伪装成商人随威德尔船队一同来到了亚洲。
经过刚才的介绍,范秋明知道说话的正是私商代表蒙特尼,范秋明用一口流利的英语说道:“蒙特尼先生,和你们英格兰交好也是我们皇帝的意思,你们可以在大明帝国得到别的国家无法得到的利益。”
威德尔问道:“不知道阁下说的这个利益究竟有多大,我们走了快一年才来到了这里。”
范秋明并没有正面回答威德尔的问题:“威德尔先生,我知道你们现在正在征服新大陆,但是你们到现在还没有在东亚真正建立一个属于你们自己的落脚点吧。您现在就在新加坡,你的特使也去过贡布,不知道威德尔先生对这两个地方有没有兴趣?”
威德尔没有听懂范秋明的话,难道大明帝国想把这两个地方拱手相让。威德尔没有去过贡布,但是也听自己的特使说过,而新加坡,这个地方太好了,不仅可以扼守住马六甲海峡,单单是新加坡目前的城防建设就完全是一个坚固的堡垒。只是对面的这些明朝人会这么好心吗?
“威德尔先生不要有什么疑虑。”李福强笑道,“我们可以给您更大的利益,但是利益一定是有交换条件的,没有从天上掉馅饼的事情。”
威德尔还真觉得从天上掉下里一个大馅饼,只是他不敢相信:“尊敬的阁下,请原谅我并不是完全明白您的意思,您能说的清楚一些吗?”
李福强笑着拍了拍手,刘军打开了一个箱子,从里面拿出了一件件的商品。
李福强知道英国的工业革命现在还没有开始,各种商品还是奇缺的:“这是我们大明帝国生产的东西,我们愿意同你们全面贸易,你们可以买到你们想要的任何东西。我们的生产基地就在我们琼州府的榆林湾,你们的商人不但可以直接去榆林湾做生意,而且还可以去那里定居,我们欢迎所有的英格兰人。另外,新加坡和贡布这两个地方你们也可以居住,甚至我们允许你们派遣军队驻扎在这两个地方以便保护你们英格兰的利益。这就是我说的更大的利益,不知道威德尔先生现在听懂了吗。”
威德尔听懂了,所有在座的英国人也都听懂了,但是谁也没说话,因为这有些不可思议。
蒙特尼终于开口问道:“阁下,您刚才也说过,利益一定有交换条件,不知道阁下需要我们做什么。”
“很好,蒙特尼先生,我很感谢您的坦诚,我们的确需要你们做些事情。”李福强又端起了酒杯,“目前尼德兰人和西班牙人入侵了我们的台湾,虽然我们已经将他们赶出了台湾,但是我们大明帝国也和他们彻底翻脸了。我们即将面临一场同尼德兰、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全面海战,所以我们需要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