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食货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魏食货志- 第5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霎时间周围只余下微弱的虫鸣声。

    郭奕端正了坐姿,然后站起,铜制的酒樽被搁在石阶上,发出一声清脆的轻响。他悠然自若地反问道:“女君不也是?”

    “女君?”曹卉挑了挑眉,有些不悦:“郭文学是不知我已于建安十六年嫁与夏侯家了么?”

    她话甫一出口,两人同时一怔。

    竟已过去了六年之久么。

    “是奕的过错,方才有些醉了,还请夫人恕罪。”郭奕一揖,也不知说些什么好了。

    不只他有些醉,曹卉也是醉了,她瞥了他一眼,突然想起什么,借着酒劲问道:“我听说是你向阿兄提议,让他劝三弟将大胜鲜卑的军功分给诸将的?”

    听她说起这个,郭奕眼角眉梢都挂上了轻松的笑:“不错。虽然三公子本也不是贪功之人,将功劳均分正利于巩固他在军中的影响力。那些将士感激三公子的同时,也不会忘记二公子的。”

    “做的不错。”曹卉轻描淡写地称赞一句,浅浅笑着。

    百灵提了灯过来,站在不远处,而郭照寻过来时,正好看见这一幕。

    正欲抬步上前,她身后突然响起一道声音:“郭夫人?”

    回头一看,却是许久不见的陈群。

    “长文先生怎在此?”郭照笑着打了招呼,见他虽未着官服,装束却也十分正式,规规矩矩的裾衣里外三层,纵使是夜晚,这样的装扮在夏季也有些闷热了。况且,他鲜少出现在后园中,尤其是在夜里。这么一见确实有些惊讶了。

    “魏王唤我来处理些公务,现在已经结束了。”陈群笑着解释了一句,长长吁出一口气,如释重负。

    郭照点点头,一时未想其中深意,只道:“子桓与子文子建,还有伯益他们今夜在园中宴饮,先生可愿同往?”

    陈群摇摇头,谢绝道:“我该走了,不然该宵禁了。”不过说到郭奕,他向远处眺望一眼——郭奕与曹卉俱未发现他们的存在。他道:“我听魏王说,郭夫人正为伯益婚娶的事情劳心费神?”

    可不是劳心费神?

    “是,只是我看他还是没有成家的心思。”郭照叹了一声,很是忧虑。

    “这个……”陈群有些咬牙切齿,身为长辈的他确实也有些束手无策:“不像话啊!”

    郭照想着,若郭奕是陈群的亲儿子,恐怕陈群此刻就该骂上一句“不孝子”了。

    “罢了,我改日再与他谈谈。”陈群摇摇头,只能先行告辞。郭照也不敢将希望寄托于他身上,毕竟郭奕那任性的样子,就是他亲父再世也管教不住。

    她本想送一送陈群,但被他三两下谢绝,于是便站在原地目送他远去。

    另一边百灵也送着醉酒的曹卉回房歇息了,待郭照回到筵席上时,郭奕早已似先前那样悠然地坐在中间,倒不令人担忧。

    只是曹征这会儿坐到了姜楚的身边,不知姜楚与他讲了什么趣事,使得他乖巧地听着。不仅如此,甄氏也侧首看着他,姣好的面容淑雅而沉静,不知在思忖何事。

    郭照猜想定是曹征这个好奇宝宝又在问东问西了,而那姜楚看上去也是个极喜欢小孩子的,温和而耐心,直到她余光瞥见郭照归来,才露出些忐忑的神情,敛了敛裙裾欠身恭敬道:“阿楚见小公子十分聪颖可爱,便忍不住陪小公子玩笑了一会儿,还请郭夫人宽恕。”

    曹楷也坐在一边,他不等孙玪开口解释便先张嘴为姜楚开脱道:“是啊,姜姬讲了许多江东好玩的事情,有什么孔雀和大象的,侄儿也喜欢听!”

    而曹征离了母亲一会儿,这时早已悄无声息地黏了过来,忽闪着两只黑葡萄似的眼睛。孰不知他这般招人怜爱的神情与他父亲如出一辙,是郭照再无法抵御得了的。

    她噙着笑柔声说道:“无妨,这两个孩子都喜欢听你讲故事,说明你也是个有故事的女子,比寻常女子伶俐有趣的多了。”

    见姜楚微微一羞赧,樱唇欲启,郭照又张口堵住她的话头,对曹征说道:“我们园中也是有大象的,正是孙将军命人从江东运过来的,改日让你二伯父带你去看。”

    不动声色地瞥了曹丕一眼,郭照有恃无恐地自作主张,丢了个无伤大雅的小任务给他。曹楷看了看曹征,知晓就算是弟弟也有些敬畏曹丕,他又怎能不惧。不过,能见得大象便好了,他二伯父也算神通广大。

    经孔雀大象这么一化解,众人又各归各位,各自谈笑。郭照抿了一口酒,余光捕捉到恢复娴静模样的姜楚,暗道:真是孙权送来的麻烦,还得用孙权来解决。

    眼前灯光阑珊处,郭奕一个谈笑间的目光流转便足以点亮夏夜,使郭照不得不将注意力放回在他身上。她默然地看着婢女上前添了些灯油,目光一直追随着由弱渐亮的火光,燃亮了一部分回忆。她没有忘记多年前与郭奕的对话——

    “你就没有意中人么?”

    “有,可我不会娶她。”

    “为何?”

    “因为她已经嫁人了,且这么多年来,她还从未正眼看过我。”

    ……

    前些时候,她还问他可还惦念那个意中人,他道见不着倒也还好。也难怪他今日早早地从宴席上跑了出来……她思绪一转,想到他们又难免在曹操寿辰上遇见,贾如也免不了出场。

    她抬手扶了扶因酒精而变得沉重的眉头,撇下这一桩理不清的麻烦事,侧头问向百灵:“你明日去西园守卫那儿打探一下,今晚可有哪位外臣来过?”她想了想,又补充道:“尤其是陈群先生。”
………………………………

第100章 建安夜其七

    甄氏察觉出她话语中的一丝悲凉与不舍,在阑珊夜色中那样和谐,却又在一片静谧中那样突兀。

    “阿娴,你……”甄氏自诩善于言辞,不然也不会使得卞夫人十分看重她。不过,她向来不懂曹家的男人,眼前的崔娴似乎比她要懂得多,也似乎因此而更加痛苦。

    千言万语在唇齿边滞留许久,她最终只吐出一句无力的“你可莫要做傻事啊”。

    崔娴语气淡淡地回应道:“并非我想做傻事。只是甄姊姊你也看到了,连叔父都朝不保夕,何况我呢?”

    崔琰的遭遇是一桩彻头彻尾的冤案,他旧时曾在袁绍手下谋事,那时甄氏已经嫁到了袁家,也一直久闻崔琰高名,长久以来十分敬仰。对于这次不幸,她虽明白这是源于政治斗争的无可奈何,但她终究对曹操这个名义上的公公怀有不满与不理解。

    除此之外,她也不明白崔娴这样的想法。纵使崔琰此次遭受迫害,哪怕他就此一蹶不振,不足以做崔娴的依靠,可毕竟曹植还是她的丈夫啊。

    “子建会护你啊。”甄氏忍不住开口,蹙眉说道。

    崔娴踏上台阶,走在曲折的回廊中,心中亦是百转千回:“但那前提是他能做上魏太子,如果他败给子桓……那就一切都是空谈了。”

    “难道夫君……会害你?”近日对曹丕也存了一丝怨气的甄氏,此时更对他满怀芥蒂。成王败寇之事她明白,她也明白她与曹丕之间从不存在一荣俱荣的说法,故此对于外界眼中波云诡谲的立嗣之争,她并不关切。曹丕胜了,与她无关;若是曹丕败了,她与现状的境遇也不会有什么大的不同。

    崔娴摇摇头,笃定道:“他不会。但只怕有人会更加容不下我。”不等甄氏深思她为何如此相信曹丕,又听她话锋直转,言语坚定:“所以无论如何,我都想帮子建这一回,我不想欠他。”

    虽然甄氏不懂崔娴为何谈欠与不欠,因为以旁观者看待曹植毫无怨尤的执着与坚定,他们夫妻之间是不需要谈什么亏欠的。

    然而无论怎样,那也是他们夫妻之间的事,她没有立场置喙。于是只能说道:“阿娴,你放心。阿楚她不会认为这里有什么委屈,只是子建他……”她顿了顿,犹疑道:“他是否愿意接受阿楚。”

    “这正是症结所在啊,甄姊姊。”崔娴苦笑一下,道:“子建总以为我的所作所为毫不必要,他以为凭他一己之力便足以护住我们两人,可这正是因为从小到大,他的一切都来得太容易。”

    就是从这里,崔娴倏地言辞激动起来:“相貌、才华、金钱、地位、女人,甚至是快乐。男人追求了一辈子的东西他都唾手可得,他还没有意识到努力的重要性,他不知道有的东西来之不易!”

    “可是子桓知道。”她又低声说道。

    这……大抵就是兄弟两人决一胜负的因素之一吧。

    甄氏因她的言论惊诧了半晌,回神之后来不及表达感想,先拉着崔娴瘦如枯骨的手腕,将她带进了最近的一处小屋。

    这里本是为游园之人暂时休憩而设的一间小轩,内有软榻软席,每日都有婢女更换鲜花,中央的木案上摆着鲜果与佳酿,只是二女如今都没有闲情享受便是了。

    崔娴这时也反应过来,自知刚才不该在空旷之地高声发表那样的言论,但话已出口,不如此刻一道说完。

    “所以他不知道何为让步,何为妥协,何为以退为进。”这里指的仍然是曹植不肯纳妾一事。然而能否成功夺取魏太子之位的因素又有许许多多,这里除了关乎子嗣,还关乎着曹操的偏爱,那是曹植手上最大的王牌,他不能丢弃。

    无论是用人之道,还是律己自饰。他不知道的事,曹丕都知道;他没有意识到的问题,曹丕也都清楚。

    也许晚了一步,但是现在魏太子一日未定,便不可放弃。

    “这……”甄氏一时无言,只因无法反驳她的话,也无法劝解她,“无论如何,你都应再与子建谈谈,他会明白你的苦心的。”

    崔娴再次摇了摇头:“前几日我已与他提过多次,可是他始终无动于衷,固执己见。如若不然,我也不会罔顾他的意见。”

    甄氏叹了口气,无从说起。

    “甄姊姊也有心事?”崔娴怔了一下。

    甄氏不过是想到几日前书房中的不愉快,终究没提曹丕坚决反对曹植纳姜楚的事。

    她隐隐约约知道崔娴当年的少女心事。

    那年她刚跟着卞夫人来到铜雀园,也回到了阔别多年的邺城。物是人非,她只能随遇而安。彼时崔娴还未嫁,却常常来园中作客。甄氏在园中行走时,曾见过她几次。

    同时也见过她看到曹丕时,眸中流露出的淡淡情愫。

    后来过了几年,崔娴因受惊小产,一连恍惚了月余。当时曹植在外随曹操出征,甄氏便常去探望她。

    就是那时,她从崔娴的口中渐渐拼凑出一个令人遗憾的误会。

    “那年我及笄,听叔父说,曹公有意把我许给他的四公子。当时子建早已以文采斐然名动天下,又贵为丞相公子,不知有多少女子爱慕……”

    “后来我无意间拾到一张绢,上面写了一首诗……是从那人身上掉下来的……”

    “岁月无穷极,会合安可知?愿为双黄鹄,比翼戏清池1……”

    “可笑我当时同世人一样,以为丞相家里只有一位文采出众的公子,还以为那是子建所作……还以为他就是子建……还曾陷入他所描绘的情景之中,以为世间最美好的情意不过如此……”

    “仅因为这一个阴差阳错,我便已辜负子建太多。”

    ……

    甄氏也是自幼饱读诗书,现在也时常读些邺下文士所作的诗赋。那首诗,她也曾读过,是曹丕所作。

    *

    暑往寒来,邺城几乎一下子跳过了秋季,毫无征兆地步入了严寒。

    当众人换上厚衣裳时,郭奕已经披起了貂毛大氅。尽管如此,他的脸色又开始变得苍白。

    这些日子,曹丕和郭照都没有闲暇再顾及他与贾如的姻缘,只因崔娴出了事,而崔琰也相继被曹操处死。

    本来一直到曹操的寿宴结束,一切都是平和安宁的。皇后曹节在铜雀园又住了三日,方才返回皇宫。谁也未曾想到在第四日,崔娴被曹操的人请走,欲要处死。

    这件事本来是要瞒着曹植的,然而被一同请走的还有甄氏,她未去之前便已有不祥预感,趁整理着装的功夫,使姜楚立刻去给曹植报了信。

    另一边曹丕和郭照也同样得知了此事。曹丕今日难得在家休息,在书房检查着曹征的课业,本想结束之后带他去看孔雀,补上没有兑现的诺言,却突然被百灵的通报打断。

    自从姜楚出现后,曹丕与郭照夫妻两个一时猜想不到孙权的用意,看她一个弱女子似乎也没有能力掀起风浪,于是暂且搁置,不予理会。园中到处都是曹丕的人,时时盯着她与甄氏的一举一动,没有什么可担忧的。

    不过一经姜楚向曹植那里奔走而去,又听闻甄氏也被请走,郭照一联想寿宴当夜所见,稍一思索便能推断出个大概。

    “这着实不是个好时机。”郭照喃喃说道。曹操近来因为崔琰的事,本就容易上火,随时可能有人被迁怒,尤其是与崔琰有着血缘关系,又如履薄冰的崔娴。

    即使曹操想拿崔娴开刀,向众人立威,也不是没有可能的。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便已足够骇人,更怕崔娴这回是真的犯了忌。

    曹丕低头看了她一眼,吩咐百灵先将曹征带出去玩,待门缓缓关上时,他才开口问道:“怎么了?”

    他的声音轻而低柔,只因他指的不是崔娴如何,也无关甄氏姜楚,而是留意到她的忐忑与不安。郭照本跪坐在他身侧,现在交握的双手都被他包在掌心,粗砺的拇指来回摩挲着她细腻的手背。

    “不知道……只是没由来的心慌,也许是因为我当时也在场,”郭照低头回想着那夜的情景,她当时有意忽略那两人,注意力全然未在上面:“但也许与那夜无关。”

    曹丕背靠着隐囊,目光沉了沉。

    现在他们不方便过去,只有静观其变。

    他低头亲了亲她,霸道与沉着的气息包围了她整个身躯,予以了她坚不可摧的安全感。他说:“无论如何,定然与你无关。”

    与其说是一句安慰,倒不如视作一个保证。

    他很快着手此事,动用了曹操那边的关系――一个最近十分得宠的姬妾,姓王。王夫人不过锦瑟之年,却十分懂得看风向,一早便跑来向曹丕示好。

    毕竟她作为曹操的枕边人,最是明白他的身体如何。已是风烛残年的枭雄,再也不得不面对时代将要被更替的现实了。
………………………………

第101章 建安夜其八

    王夫人此时正在文石室外徘徊。

    文石室是邺宫后宫一处居所,曹操喜欢将它用作书房,也时常在这小憩。王夫人作为这年最受宠的姬妾,时常伴随曹操左右,对这里已十分熟悉。只是现在没有曹操的准许,她不得进去。

    早在一刻前,她便派人告知了曹丕,而那时曹丕甚至还未遣人前来。

    王夫人今年不过十八芳龄,幼时便成为乐女进入邺宫,虽然被曹操纳去不足一年,她却已在这个浮华之地浸淫许久,嗅觉十分敏锐。此事关乎崔娴、甄氏,却不是普通的后院之争,背后定然关联着曹家兄弟。

    与曹操同在文石室内的还有丁夫人。自曹卉出嫁后,丁夫人已不理琐事多年,长久居住在西园中的僻静之所,将大小事务都甩给了卞夫人代为掌管,每逢大宴时才会以当家主母的身份出席。

    所以,王夫人认为此事非同小可的另一原因,便是丁夫人的出现。

    ……

    文石室内。

    甄氏初一步入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