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上的苜蓿长出来了。
苜蓿鼎鼎大名,是极好的牲畜饲料,全因为蕴含的维生素K高得令人发指,胜过一切蔬菜。
但是最适合作为牧草的,乃是紫花苜蓿,而不是左华山中的,中国土产的“南苜蓿”,但是也是极受牛羊喜爱了。
陆哲是怎么认识山里的南苜蓿的呢?原来,南苜蓿作为一种野菜,它的另一个名字在后世长江三角洲地区可为鼎鼎大名,那就是江浙人春天极其爱吃的草头(金花菜)。
酒香草头,草头煎饺,草头饼,草头白蛤汤,都是后世江浙人,在春天里寻到的一味鲜。
作为资深吃货的陆哲,一眼就认出了后世让他唇齿留香的草头,试着让村人割了一些加入到牛群的饲料中,这下,简直一发不可收拾,牛一个比一个吃得欢,看得畜牧组的成员对陆哲肃然起敬。
可是当某日,村中的食堂出现了凉拌草头和草头鱼肉豆渣饼之后,众人对于这种不起眼的野菜,更是竖起了大拇指,哦,对,古人是不用这个手势的,这个手势还是陆哲教给这帮古人的,他们觉得简单好用,也逐渐使用起来,当然,也是仅仅限于少年们,你让村中的成人甚至长老要做出这类手势,简直比杀了他们还难。
全村上下,无论人还是畜,对于苜蓿热情度如此之高,导致左华山的苜蓿急剧减少。陆哲不得不给长老们科普了下可持续发展观,又被鬼长老给镇压了。
“浑说什么!这草头乃天生地养,今年挖完明年又会长出,哪会如此娇贵,有断绝之虞,还不赶紧挖些,届时若是村中缺粮,还要靠此物。”这是邓长老的原话。
长老们和村人的观点很朴素,那就是一切都以不饿肚子为前提,这野菜以前不知道能吃,但是现在知道了之后,哪有放过的道理,先挖些存起来,能存一些是一些,谁知道今年会不会饿肚子呢,多存些粮食总没错。
来在物质丰富后世的灵魂,表示也理解古人们对于粮食的紧张态度,就像三年困难时期过来的人,比起这90后,00后,总是显得要自私些一般,不是因为其素质低,因为其饿怕了。
所以,在绵绵的春雨中,五庄观的无论人还是兽,个个的肚子都混了个溜圆。好在盐是不缺的,不少的草头都被制成了腌菜储存了起来。
但是心中想着下半年牛群青贮料计划的陆哲,在付出了一瓶烈酒的代价下,让村人帮他开了一片地,种起了苜蓿。
虽然陆哲的行为再次让村人有些瞠目结舌,但是发觉自从这位哲小郎君得到仙人传授之后,一向如此,而且种的也算是粮食,也就没有多说。
得益于曲辕犁和耕牛的帮助,今年的春耕不仅提前完成,而且许多人家还种下了比往日更多的粮食,如果不是木氏送粮食过来,村人就会因为种粮消耗过多,提前进入半年野菜半年粮的阶段了。
事实上,这段时间村人的主食就是豆渣和野菜,味道也不坏。
好不容易耕种完毕,你是否觉得村人就可以休息一段时间了。不!活计还多着呢。
自从豆腐豆芽蕈子等物被这位陆小郎君开发出来之后,村人对于山林中的产出,愈发重视起来。许多山上开荒的人家,都留出了不少地,准备种黄豆。而此时春天到来,阳气滋生,万物萌生,村人除了挖鱼塘之外,纷纷走上了“靠山吃山”的道路。
摘木耳,挖野菜,挖春笋。妇人和少年们一有空都会进山,带回满满地山货,偶尔还能逮到野兔和山鸡什么的,交给食堂,晚上就有香喷喷地肉汤可以喝了。
这么多山货,一时间吃不了也没有关系,晒干储存起来,只要能吃的东西,都被村人以极大的热情给存储起来了。
男人们的活计也更加繁重,挖鱼塘,修葺房屋,砍竹子修篱笆,都是重体力劳动。而且,在苜蓿地弄好之后,陆哲已经把水车的图样和想法告诉了村中长老和隔壁林木匠,得到了村里的极大重视,林木匠都放下了手里的活计,跟自家儿子一起,每日进山伐木,而邓长老每日奔波于山间,和陆哲一起,希望找出一个最佳的水车安置地点。
就连小豆丁们,每天的作业都多了起来,还多了一个收集鸡鸭粪的活计。
小小的山村,在春风的吹拂下,如果初长成的少女一般,慢慢地变得充满活力起来,村人们也对今年充满了希望。
这些变化虽然看着不甚起眼,而日日劳作,造成这些变化的村人们也觉得没什么,但是落在长老们和外人的眼中,变化就有些不小了。
“山门果然有其不凡之处,老有所养,幼有所学,果然如世外桃源一般。”再次造访的孙思邈,笑吟吟地对着明长老和鬼长老的说。
“哼!”回答他的,依然是鬼长老一声冷哼。
“吾等久居山中,不过颇得些野趣而已。”穿着新制春衫的明长老,站在自家的梨树下,笑吟吟地看着村中干净的街道,还有那一边放养鸡鸭,一边背课文的孩童,脸上也有了几分笑模样,看着颇为自诩的样子。
“那都是因为吾家有千里驹啊。”看着山下,抽背小豆丁课文的陆哲,不由得吟诵起当日陆哲准备盘火炕之时,所念的两句诗。
“皎皎白驹,在彼空谷啊。”
“生刍一束,其人如玉。”鬼长老和孙思邈也不由自主地念起了下句。
哼!发觉自己竟然和老对头心有灵犀地念出下一句,鬼长老不由得长袖一甩,再次冷哼出声。
“这老鬼。”看着鬼长老老小孩的样子,孙思邈不禁哑然失笑,就连明长老,也有些忍俊不禁。
哈哈哈哈——明长老素净的石屋前,传来了老人们爽朗的笑声,在春风中回荡。
………………………………
第一百零五章 陈州城外车马喧
磐石镇上的酒楼,和大唐其他每一处地方都有些不同,不仅掌柜竟然是一个和尚,而且这个和尚据说整治得一手好肉食。
如果说光是酒肉和尚,大唐倒是有很多,而厨艺好的酒肉和尚,大唐也有不少,但是武功奇高的酒肉和尚去当酒楼掌柜的,在大唐就有些凤毛麟角了。
不仅如此,更加不同的是,磐石镇上这唯一的一家酒楼,竟然兼开了客栈,这一点在大唐,绝对是仅此一家。
其实在古代,百行百业都有明确分工,酒楼是酒楼,客栈是客栈,绝对不像后世那样,一般的大酒店带都宴会和住宿的。最多充其量就是,客栈只会卖一点简单饭食给客人充饥,但是酒楼一般不提供住宿。像这种酒楼和客栈合二为一的,几乎只有到民国时期才出现。
所以,磐石镇上这家名为天然居的酒店,算是蝎子粑粑,独一份了。
“卢兄,前面便是明冲所说的天然居了。”崔元礼,字明冲,此时骑在高头大马上,停在磐石镇口,对着身后的一名锦衣青年介绍到。
“倒也有几分意思。”被崔元礼称为卢兄的青年皱着眉头看着周围的一切,说出了这句话。
此时的磐石镇,与几个月前比起来,热闹了不少,不少人来来往往,除了贩石头的商人之外,还多了许多文生士子,甚至陈州城内的士族子弟,都会来此游玩。
吸引他们的,正是此地一家名为天然居的酒楼。
其实卢拙玉是不想来这个腌臜地方的,但是今日可是崔家郎君相邀,同为五姓七望子弟,他也拒绝不得,而且,据说长安来的高人和公主府的女官都经常来此镇,大为好奇下,趁今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于是与崔元礼一起,相约来此踏青饮酒。
随着一行人缓缓进入镇中,卢拙玉便发觉此镇与别处有些不同,镇子的左边,如同大唐一般小镇一样,污水横流,臭气熏天,人畜粪便混杂,街边也俱是破破烂烂的房屋和店铺。
但是镇子的右边,却是干干净净,道旁种着杏树,此时杏花正开,微风吹拂下,粉白飞舞,让人心旷神怡。
若是此景放在别处,倒也乏善可陈,但是跟左边对比之下,让人觉得格外的秀美。
随着几人越来越接近镇中心,就见那杏花环绕之中,出现了一大片建筑物,可是被高大的围墙将其围住,虽然隐隐能看到里面种着不少花草树木,但是在杏花的包围下,有些隐隐绰绰,看不真切。
最妙的是,一条特意被开出的水渠,围绕着整片建筑物,水里养着不少鲤鱼,清风吹落花瓣,水渠中的鲤鱼纷纷露出头来,争相啄食落在水渠里的花瓣(关于这个,并非鹤杜撰,唐朝好像有记载,而后世日本街边的排水沟里面,也有养着锦鲤的,不知道是不是我大唐遗风)。
在大片杏花以及群鲤的包围中,一座三层小楼和身后的建筑群,便显得鹤立鸡群,遗世独立,仅仅有一小石桥与外界相连,与对面脏乱差的小镇对比,仿佛来自另一个世界。
这便是让陈州士子大为赞誉和感兴趣的天然居了。
酒楼略显陈旧,但是极为整洁干净,看来是好好打理过,但是很奇怪,破旧的酒楼处于大簇的杏花之间,反而隐隐透出一股岁月的韵味。
酒楼门口有一株大柳树,占地颇大,几乎连酒楼的门脸都快遮了小半,天然居的牌匾都只能隐隐看到然居这两个字,这株柳树不仅没有阻挡住来人想要探寻的意图,反而隐隐有种深山藏古寺的感觉,让人忍不住想要进去看看。
其实,这杏花,这柳树是陆哲让木氏从别处买来,为的就是提高逼格,打造出这帮文人士子最爱的怀古韵味,跟后世那些人工打造的小清新网红景点,没有什么不同。虽然后世这些东西被人看厌了,但是在大唐,还是头一份,杏花,群鱼,柳树,老店,再加上对面脏乱差的对比下,简直就是世外桃源,狠狠地击中了唐代文人的G点好么。
“这仙人弟子所开之店,倒是有几分不同。”仔细端详了这片建筑的全貌,卢拙玉亦是点头赞叹,感叹着仙人弟子的巧思。
柳者,留也,这万粉当中的一树新绿,不仅不突兀,反而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虽然此时还没有画龙点睛这个典故,但是就是这个意思),让人诗兴大发。
卢拙玉诗兴大发,刚刚下马的他,只吟出一个柳字后,随即便闭上了嘴,神情微妙,有种被人当胸打了一拳的憋屈感。
这仙人弟子,端的有些可恶,咳咳。卢拙玉看着门口的大柳树,不禁有些郁闷。
原来,在苍劲古朴的柳树下,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四行字。
“古木阴中解缰绳,
酒幌催某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
我擦,看着面前明晃晃地一个酒字的幌子,卢拙玉总算体会到之前观鱼会上,众生面对着那山水郎的诗文,无诗可写的憋屈了。
饶是如此,卢拙玉不得不承认,此诗极佳。读之让人齿颊留香,就连着破旧的木楼,也隐隐多了一分这大隐隐于市的悠然味道。
“此诗被时人称为下马诗,不少士人骑马而过,看到此诗,纷纷下马驻足也。”看到卢拙玉微微变色的脸,崔元礼也能猜出发生了什么,心中暗戳戳地想笑。
之前亦有不少诗人看着此景,诗兴大发,不少吟诵出一些杏红柳绿的诗文之时,结果刚刚吟完,就遇到此碑,顿时哑口无言。有种拉屎拉到一半被人强行打断的感觉。
别说这些士族纨绔,便是那号称陈州诗文第一,观鱼会上败于山水郎之手的太守之子郑德瑾,见到此诗的时候,亦是下马观之,久久不语。
颇为有趣的是,自从陆哲山水郎的名号和种种事迹传开之后,对陆哲赞誉最多的,反而是这郑德瑾,现在更是逢人必称道清都山水郎的仙气飘飘,很有些陆吹的意味。
当然,不是因为郑德瑾对于陆哲有多喜爱,而是输给仙人弟子,严格来说不仅不丢人,反而是一种谈资。就跟我被阿尔法狗对弈输了一般,但能跟其对弈,就很说明问题了。
跟后世那“反正3比0,我上我也行”的味道也差不多。
陈州城外有好诗,时人下马细观之。
此诗果然不凡,卢拙玉再三的品味一番,令人细细抄录,珍而重之地收了起来。
有此诗垫底,再加上崔元礼等人的重视,卢拙玉自然再不肯以等闲村店视之,而是视为士族风雅之地,吩咐随行仆从不可造次,随即整了整衣冠,与崔元礼一起,穿过这小小石桥,往天然居走去。
迎面而来,便是一栋木楼,虽然看着有些破旧,但是在文化氛围的加持下,卢拙玉反而觉得颇有些古意了。
酒店的二楼,挂着一方牌匾,上面写着天然居。
而更加奇怪的是,客栈的门口两边,各挂有两块长木板。一块上面有字,上面写着“客上天然居然天上客”。
而另一边,则是空空如也。
………………………………
才开始码,今天要稍微晚点。
才送完人回来,还没有吃饭,正在码字,今天稍微晚点更新或者兄弟们明早起来看。
………………………………
第一百零六章 客上天然居
“此乃?”看着天然居门口这物事,卢拙玉不仅有些迟疑,回头望着崔郎君,希望他帮自己解惑。
“此乃楹联也,又名对联,亦是这山水郎所发明,讲究对仗工整,贴于门上,讨个口彩罢了,不信汝回头看看,一看便知。”
顺着崔元礼的视线,卢拙玉回头看去,原来那写着下马诗的石碑后面,密密麻麻,刻着不少的字,走近观之,上面详细地写着对联的玩法。
“有趣,有趣,这山水郎将桃符化作这楹联,倒也吉利。”很快看完这对联的规矩,卢拙玉也是轻轻击掌,不由得赞叹出声。
对联,其实就是古代的桃符进化产生的,桃符在先秦时期就有了,就是过年的时候贴在门口,驱邪避灾的。而桃符进过先秦两汉,特别是经过了文气迸发的六朝之后,到了唐朝之时,已然有了几份对联的模样。
三阳始布,四序初开。
福庆初新,寿禄延长。
例如,一般的桃符,就类似之前陆哲拜年时候的吉祥话。
到了唐朝后期,桃符又叫楹贴,出现了当年的生肖的内容。又比如:
宝鸡能僻恶,瑞燕解呈祥。
立春著户上,富贵子孙昌。
这就一看就是鸡年到来了,看着燕子归来筑巢,立春的时候贴的。而第一幅真正意义上的对联,是残唐五代时候,那个除了当皇帝其他什么都厉害的诗画双绝,娶了一个歌姬的后蜀后主孟昶,联曰: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就跟后世的春联就没有什么两样了。
虽然陆哲此时就把对联这个名字提出来,其实对于唐人来说,不过类似以前的淘宝商城变成了天猫,虽然换了个风马牛不相及的名字,但还是不难理解的。
“既是如此?为何这天然居门口这楹联,只有这上联呢?”卢拙玉看完了对联的介绍,微微颔首,接着又向崔元礼提问到。
“这边是那山水郎的一个小小考验了,据此店掌柜,河南名僧定明大师所言,此联乃是山水郎所出,言称能对出下联者,终生在此饮酒免费且不限量。不瞒卢兄,这天然居之美酒,可谓冠绝大唐矣,因其产量极少,故每人限购一斤,最普通之玉五福,就值五百钱,更莫说那贵台与五粮精,极其香醇美味,乃十三叔卢公谓庭栋者,尤喜五粮精,直言此酒若是在长安,价值百贯也,且不说对上这仙人绝对,名满河南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