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的工业革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明的工业革命- 第9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作为老爹曹文耀,名声也跟着大涨,都说他会生儿子,两个儿子打仗一个比一个生猛。

    曹鼎蛟倘若是留辽东,以后的成就不可限量。

    但是老爹曹文耀回家了,曹变蛟曹鼎蛟两兄弟就得有一人回去侍奉双亲。

    曹鼎蛟不顾兄长的反对,毅然决然的回家侍奉双亲了,把功成名就的机会留给了兄长。

    曹鼎蛟今天过来,是朱舜专门找曹文耀商量过以后,得到了他这个父亲的同意,让他在自卫处担任一个要职。

    正堂的主位上,有一张紫檀做的大书案,后面放着一张紫檀官帽椅。

    紫檀书案上放着湖笔、宣纸、端砚、程墨。

    朱舜坐在紫檀官帽椅上,开始谈论关于自卫队的事宜:“今天叫各位过来,是为了尽快把自卫处的框架搭起来。”

    “自卫处,分为两营一大队,分别是步兵营,火箭营,狙击大队。”

    “这里有一份关于两营一大队的编制,你们三人看看。”

    团练乡勇的编制同样不能与朝廷官职名称相同,朱舜决定使用后世的军队编制。

    行军打仗向来讲究两个词,快速,高效。

    大明的编制有些混乱,很容易造成底层那些大字不识几个的军士,不清楚官职大小,造成指挥上的混乱。

    这种混乱放在平时,没有太大的影响,如果放在战时,很有可能造成一次大溃败。

    后世的军队编制就是一种很简单高效的编制,通过肩章,很清楚的知道对方是什么级别,即便是不认识军官的长相,也知道。

    小小的一个肩章,就有了一种极大的好处,可以让散兵游勇迅速形成战斗力,团结在级别最高的军官麾下。

    战场上的散兵游勇,不管是大明也好,建奴也罢,只能向后方溃逃,没有了半点战斗力。

    谁也不认识谁,谁知道官大,还是官小。

    朱舜刚开始是准备照搬后世的军队编制,曹文耀宋应升两人听到肩章制度,也是惊奇于朱舜真是个全才,治军也有这么高深的见解。

    不过两人却对军队编制进行了简化,剔除了上尉少校制度,只是用班长排长连长。

    团练乡勇都是没读过书的乡下人,又是连长又是上尉的,太过繁琐,很容易让他们搞不清该听哪个的。

    直接用班长排长连长,配合肩章制度。

    关于肩章图案,朱舜和两位战略处的参谋,也商讨了很长时间,最好能让乡勇们一眼就能认出。

    商量了几天,最终决定使用铜钱和银子,在肩章上绣铜钱和银子作为区分。

    另外铜钱肩章,也不能叫做一文肩章二文肩章,文这个字显的太过廉价,不利于建立等级感,改为铜钱的钱。

    最后又敲定了一些细节,两名战略处参谋也觉的没有任何问题了,就把肩章制度定了下来。

    全营使用三三制度,以连为作战的基本单位。

    一个班十人,班长佩戴一钱肩章。

    三个班一排,一共三十人,排长佩戴二钱肩章。

    三个排一连,一共九十名作战步兵,另外每连配备一个炊事班,一个通讯班,一个内务班,一共是一百二十人,连长佩戴三钱肩章。

    营,下属三个连,一共三百六十人,另外配备直属的警卫排,通讯班,内务班,还有一个营参谋部,共计四百二十人,营长佩戴一银肩章。

    狙击大队的成员,普通成员直接给班长待遇,佩戴一钱肩章,五人小队长二钱肩章,五十人中队长三钱肩章,百人大队长一银肩章。

    步兵营和狙击大队的武器装备好办,尤其是目前只有中队规模的狙击大队,配备2。5倍镜的300式线膛枪,可以保证300m内精准射击。

    关于最为重要的火箭营装备,朱舜和两名战略处参谋经过商讨,三人发射一支火箭,其中两人负责搬运,一人负责测量距离和点火。

    火箭营一次可以发射八十一枚火箭。

    关于团练乡勇的待遇,朱舜和曹文耀宋应升两人也商讨了很长时间,决定大幅度提高团练乡勇们的待遇。

    普通乡勇三两银子月钱,班长五两银子,排长十两银子,连长二十两银子,营长五十两银子。

    两营一大队的营长和大队长人选,也定好了,就从胡瞎子杨百岁曹鼎蛟三人里面选择,至于怎么选,就看他们三人自己的主意了。

    胡瞎子杨百岁这几年被朱舜强制要求学了字,他们俩也很羡慕读书人,就拼命识字。

    虽然已经过了识字的最佳年纪,但是两人还算努力,作不了诗词歌赋,查看手里的批文还是没有问题。

    胡瞎子杨百岁其实都想担任狙击大队的大队长,一来这是他们俩的老本行,二来两人很是享受戏文里说的千里之外取人首级的快感。

    ()


………………………………

第二百四十五章 招兵买马

    曹鼎蛟当年在辽东的地位,比这两名夜不收和塘骑高多了,但在这里他只是个新人。

    没去争夺什么,只是沉稳的坐在老爹的下首,等着两位老卒挑选完。

    胡瞎子杨秃子两人经过商量,决定由胡瞎子亲自率领狙击大队,凭借他比狗鼻子还灵敏的嗅觉,能让狙击大队发挥更大的作用。

    凶悍的杨秃子决定亲自率领步兵营,说是步兵营,其实是一支马上步兵,也算是杨秃子的老本行了。

    战场上为了能让士兵发挥最大战斗力,两点很是至关重要,一是机动性,二是体力。

    一来可以让士兵尽快到达战场,二来士兵可以保证充足的体力进行战斗。

    如果是一天急行五十里,士兵到达战场累的手臂都抬不起来了,哪里还有战斗力可言,只是一群待宰的羔羊。

    朱舜的视线落在曹文耀身上:“辽东大马买了多少了。”

    一匹中等辽东大马,在边关只需要八两银子,到了京城就贵了很多,最少二三十两。

    朱舜安排曹文耀采买的就是中等辽东大马,又不是用来冲锋陷阵,只是当做步兵营和火箭营的机动性辅助,中等辽东大马已经足够了。

    上等辽东大马过于昂贵,饲养的成本又高,步兵营和火箭营暂时使用中等辽东大马。

    曹文耀拿出一卷书册,翻开其中一页递给了朱舜:“我家大兄,这两年倒是俘获了不少辽东大马,便私自做主从大兄那里买了一批辽东大马。”

    “大兄给的价钱相对也比较低,七两银子一匹。”

    “辽东大马的采买倒不是很难,咱们在辽东聚拢了一股不小的势力了,大兄那里不够,还可以从黄得功那里采买。”

    “不过马匹的数量很多,算上拉着各种辎重铅弹的骡马,最少也需要一千三百匹辽东大马,真正难的是饲养。”

    “马厩、马场、草料等等,都要跟上,这些跟不上,买来的辽东大马很容易变的瘦弱,丧失大半马力。”

    朱舜在手边的一张宣纸上,写下了马场马厩问题,盖上工人协会的印章,交给了曹文耀:“这件事尽快办法,需要多少银子,直接去找经济署去批。”

    “嗯,经济署署政暂时就由宋兄代领,各个蒸汽工厂捐纳的自卫队筹银,由经济署掌管。”

    “另外,乡勇的招募也要尽快完成,争取在半个月以内招募全部的八百四十名乡勇,这件事也劳烦曹兄了。”

    曹文耀行事作风也干脆利索,从来不拖拖踏踏,拿上朱舜给的批文就推着轮椅出去了。

    宋应升站起来拱了拱手,走出了会首公舍,走进了两旁的经济署公舍,清点各个蒸汽工厂捐纳的筹银。

    筹银也不多,经过三人的商议,暂定为一年收益的百抽一。

    百分之一确实不多,但是架不住蒸汽工厂的体量大,单是宋家的蒸汽面粉厂一年就能送来二万两白银。

    永定河岸边又有五十多家各种蒸汽工厂水力工厂,算上各地的梳棉厂,一年少说也有个七八万两白银。

    供养上千名团练乡勇暂时足够了,不过如果真的有了战事,这个银子就远远不够了。

    火箭营的一波齐射就能烧掉一千两左右的银子,加上各种火枪铅弹的消耗,一场战事下来,少说也得上万两白银。

    朱舜现在能做的就是加快蒸汽时代的进程,最好先把金融体系搭建起来,这样就能用一两银子杠杆十两甚至一百两银子使用了。

    曹文耀回到已经重建的家里,写了一封书信交给了亲随,让他尽快把书信交给大老爷曹文诏。

    接下来就是处理乡勇的招募了,这件事对于曹文耀来说也是熟门熟路,让家丁搬来一车的现银,拉着一车白灿灿的雪花银,招摇过市的去了乡野。

    秋收过后,老百姓忙着打谷米,打好谷米输租给官僚乡绅。

    然后趁着难得的农闲时月,勤着做些别的生计,贴补家用。

    顺天府的老百姓不用这么麻烦,直接把高产二十石的土豆卖给宋家,用银子代替粮租,拉上自家留着吃的土豆,去蒸汽磨坊碾磨成面粉。

    顺天府各县的蒸汽磨坊每到秋收过后,也就成了最繁茂的地方,聚集了大量前去碾磨的乡野百姓,逐渐形成了临时的市集。

    曹文耀拉着一车银子来到良乡县的蒸汽磨坊,远远就看见这里人头攒动,到处堆满了乡野百姓。

    “刚出锅的炸秦桧呦,一文钱一根。”

    “土豆馎饦——喝了身子热乎,两文钱一碗。”

    “卖估衣喽,卖估衣喽。”

    买卖土豆炸秦桧、土豆馎饦、土豆姜汁索饼等等各色小吃的支着一个个棚子。

    针头线脑,铁器铜簪,布匹估衣,各种沿街叫卖。

    曹文耀看到远处喧嚣热闹的一幕,不得不感慨,朱舜推动的蒸汽时代,对于大明的影响真是巨大。

    就在三四年前,顺天府到处都是食不果腹的流民。

    蓬头垢面,卖儿卖女,易子相食的都大有人在。

    堂堂天子脚下的顺天府,就像是一处人间地狱,每天都有人饿死,每天都有小孩子被吃掉。

    谁能想到短短三四年时间,顺天府就像是变成了人间天宫,老百姓从内到外焕然一新。

    土豆面粉的产生,把辅粮变成主粮,老百姓从此能够吃饱饭了,手里还能有一些余钱。

    纺织体系的初步建立,不仅把棉布的价钱降低到了一个从未有过的低价,还让顺天府的手工经济得到了极大的旺盛发展。

    过去全家只有一条裤子,谁出门谁穿的老百姓,基本上都能穿上一整套棉布对襟了,只有很少的补丁。

    不过衣服的款式有了很大变化,剪裁的方式多多少少都模仿了蒸汽工厂的工作服。

    看来命名为工人的蒸汽工厂工人,在大明老百姓心里是一群很有地位的人。

    曹文耀走进近处,果然看到一些穿着工作服的工人,挺直腰板很有自信的里面走来走去,好像自己是一位乡绅老爷。

    相熟的人,也都热络给工人们主动打招呼,能够得到回应,也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情。

    ()


………………………………

第二百四十六章 正式成立

    曹文耀来到喧嚣热闹的市集口,那一车白灿灿的银子,很快就引起了老百姓的注意,全部都是楞在了原地,不停的吞咽口水。

    曹文耀只带了四五名家丁过来,却没有一人敢去哄抢。

    因为靠近这里的几名工人,正好是曹氏织布厂的工人,认出了工厂主。

    几名工人自发的走了过去,隔开了老百姓,防止有人冲过去抢夺银子,嘴里还不停的吆喝。

    “老六,赶紧过来,曹工厂主来了。”

    “石老三,赶紧的,别在那乱逛了。”

    “穿工作服的都赶紧过来。”

    老六和石老三听见吆喝走过来一看,瞧见骡车上满满的一车银子,先是愣了一下,然后赶紧挡在了曹文耀前面,隔开了老百姓。

    凡是身穿各个蒸汽工厂工作服的工人,不管认识还是不认识,属不属于曹氏织布厂,全部自发的隔开了老百姓。

    老百姓里什么人都有,不缺少好吃懒做的光棍,想要鼓动老百姓哄抢白银,瞧见二十几名工人自发的围在四周,只能放弃这个念头了。

    自称为工人的乡民们,在各自村里的地位越来越高了,谁家婚丧嫁娶的要是请不来几名工人坐场子,都是一件很丢脸面的事情。

    有了工人们自发的隔挡,谁也不敢哄抢了。

    曹文耀对于这种情况没有半点反应,还是那副不温不火的样子,心里想到已经多达上万人的工人,大部分还都是壮劳力。

    脑子里突然出现了一个词。

    振臂一呼。

    曹文耀把这个词从脑子里驱赶出去,让身边的亲随开始招募。

    戴着瓜皮小帽的亲随,利索的爬到骡车上面,抓起一锭沉重的十两银子,呼喊道:“工人协会现在招募乡勇,每个月三两银子。”

    老百姓们听到工人协会四个字,登时出现了不小的骚动,工人协会是啥意思不清楚,不过纺织协会却是知道。

    纺织协会就是所有织布厂成立的社,那这个工人协会肯定就是所有蒸汽工厂成立的社。

    进入工人协会,不就能成为工人了。

    月钱还高达三两银子!

    不过听到乡勇两个字,老百姓们却是迟疑了,大明军户过的什么日子,老百姓再清楚不过了。

    市集里面还有一些军户的遗孀,要不是因为土豆面粉和梳棉厂,这些遗孀现在还在做娼妓。

    老百姓们很想成为工人,但是想到军户们的凄惨日子,全部都吓的退缩了,没有一人敢走过去。

    曹文耀早就预料到了会出现这种情况,也不强求,拉着一车银子回去了。

    回到白色圆府,曹文耀先把银子存放在自卫处专属的库房,推着轮椅去会首公舍找到了朱舜。

    朱舜正半坐半躺的坐在官帽椅上,规划着明年的一个战略大计,瞧见曹文耀进来了倒是先说了一件事:“家里为我寻了一门亲事,过两天请曹兄一定要到场。”

    听到朱舜终于要成亲了,曹文耀不温不火的脸容,总算是露出了一丝笑意:“谁家的女儿。”

    朱舜指了指刚好进来的宋应升,笑道:“你也认识,宋老太爷的小女儿。”

    宋应升温和的笑了笑,坐在官帽椅上,慢慢品茶。

    曹文耀脸上的笑意更浓了:“是个良配,宋家小女儿在京城都是很有名的书香女子,不仅人长的美貌,听说性情还十分的贤良淑德。”

    以曹文耀的脾气从来不会主动夸赞任何人,今天为宋家小女儿破例,看来这个宋家小女儿名声极好。

    何止是极好,这两年凡是见过宋家小女儿的权贵子弟,哪一个不是惊为天人。

    高官、勋贵、豪商、甚至还有几位皇室子弟的媒人,都快把宋家的门槛给踏破了。

    宋老爷子老来得女,对于小女儿那是奉为掌上明珠,一直没舍得嫁出去。

    谁知道员外朱忠仁老两口,过去了一趟,喝了两杯茶,就把很多煊赫权贵都没解决的婚事给定了下来。

    朱舜自己倒是也见过宋家小女儿一面,不仅是见过,还多看了两眼,因为宋家小女相貌真的很美。

    很像八九十年代,红极一时的港片美女,还多了一分书香女子所特有的贤良淑德气质。

    朱舜笑了笑,暂时把这件事揭了过去,询问道:“乡勇招募的怎么样了。”

    曹文耀收起脸上的笑意,不温不火的回答道:“会首应该猜到结果了,没有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