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的工业革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明的工业革命- 第14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可惜小王爷不在京城,他们没有权利动用私库里的金银财宝,只能用尽手段再从大宗药材商身上再剐下一层油水,送到工人票号。

    大宗药材商们这些年一批一批的给满清送药材,赚的盆满钵满,到头来银子全部送到了工人票号。

    黄宗羲效仿朱舜开办京师大学堂亲自培养的二三十名年轻账房,清点折色了五六天时间,总算是清点出了具体数目。

    朱舜坐在工人票号的公舍里刚吃过早茶,疲倦的黄宗羲坐在朱舜面前,点燃了一炉沉香说道:“没想到这些药材商真是富有,可以说上富甲一方了。”

    “这次收缴来的银子,完全足够北直隶北方五个州府修筑工业小学了,外加县里的工业中学。”

    工业小学完全覆盖北直隶北方五个州府,最少需要上千所工业小学,还需要几十所工业中学。

    从大宗药材商贾那里坑来的银子,丰厚程度已经超出了朱舜的预估,看来他们没少给满清送药材。

    朱舜把账本只是放在了黄花梨书案上,没有翻开仔细看两眼,既然全权交给了黄宗羲,就给他足够的信任。

    黄宗羲疲倦的脸容多了一丝笑意。

    为了尽快清点出来这些金银财宝,黄宗羲连续好几天没有睡好觉了,带着一身的倦意离开了这里,走到隔壁的厢房睡觉了。

    经济署署政黄宗羲躺在柔软的床上睡觉了,那些年轻账房们却没歇着,又开始忙忙碌碌的继续以前活计。

    用精准小秤称量工厂主们送来的银子,清点出具体数目,存放在混凝土银库里面。

    工人票号门口工业大道上停放的运银马车,还排着长长的队伍,好在运银马车都在工业之城里面,倘若是在外面估计早就引来了一堆山贼强盗。

    当年的孙管事孙大因为起的比较早,今天头一个把银子送到了银库,抬头挺胸的走出了工人票号。

    孙大手里拿着一张荔枝红折子在焦掌柜面前晃了晃,上面用清晰工整的楷体字,记录着缴纳的日子、数额、票号位置等等,分别盖上了工人票号的公章和孙大的私章。

    孙大早已经不在北平火器总局了,还是习惯性的喊了一句掌柜:“掌柜的,工人票号入股了。”

    焦掌柜坐在车架上,放下手里的鞭子,看向那张薄薄的荔枝红折子多了几分羡慕,更是感慨良多:“把自己的银子放在别人手里,还得争着,还高兴的好像是中了状元。”

    “黄宗羲做生意的本事当真是前无古人了。”

    众多运银马车的头顶,工人票号的公舍内。

    朱舜放下手里硬毫毛笔,细数自己这一次的收获。

    首先就是解决了工业小学的银两问题,不仅是在顺天府修筑的费用有了,接下来在北直隶北方五州府的修筑费用也不用担心了。

    其次是铲除了曹掌柜这个给满清运送药材的大汉奸,断了满清一条很重要的药材来源。

    建立工人票号的最大目的也完成了,工厂主们比谁都着急的把银子存在工人票号,还让工人票号入了股息。

    彻底整合了工厂主们,暗中掌控了所有蒸汽工厂生产的工业品。

    朱舜拎起渔樵耕读青花瓷茶壶,倒了一杯桂花茶,淡淡的笑了:“一切准备就绪了,接下来就要放手去干了,把工业革命横推到北直隶的北方五州府。”

    留下这句念叨,朱舜站起来向外走去,骑上一匹辽东大马,带着铁塔汉子等一群护卫前往了密云县。

    要想在北方五个州府顺利开展工业革命,首先要解决的难题还是政治问题,不然东林党有太多手段阻碍工业革命的进展。

    当初在顺天府推行工业革命,为舅哥宋应晶谋取了顺天府知府的位子,这一次朱舜要为幺弟朱玉谋来一个知州。

    几十匹辽东大马在工业大道上狂奔了半柱香时间,在即将冲出工业之城的时刻被一个人拦下了,带来了一个噩耗。

    宋老太爷病故了。

    朱舜心情瞬间变的很是沉痛,这位老太爷在他推动工业革命的初期,给了太多的帮助,常常笑谈说要亲自开一次蒸汽火车,连铁轨都没见到便仙逝了。

    朱舜紧紧抿着嘴唇,闭着眼睛说道:“去宋家。”

    ()


………………………………

第三百五十四章 幺弟朱玉的改变

    顺天府最北,密云县。

    密云位于中原平川与燕山山脉的交界地带,辽阔的燕山山脉横亘在密云县北郊,仅有一条古北口峡谷通往北方草原。

    密云县因此成为北直隶通往北方草原的重要门户,拥有京师锁钥之称。

    作为拱卫京师的北方重镇要津,潮河从中奔流穿过的古北口,设立了足足两个卫所。

    知县身为地方上的土皇帝,在县内的吃穿用度说不上云锦玉带,也能穿戴一身绸缎团花纹右衽衣。

    密云南郊,汤水和潮河的交汇处。

    田野边缘的凉棚里。

    新任密云知县却穿着一件青布直缀,头戴一顶竹笠,脚上穿着一双黑布鞋,还沾满了泥水。

    哪里是一位上万老百姓生杀大权的一县土皇帝,分明是乡野间的贫寒百姓。

    密云知县朱玉依旧是唇红齿白,不过晒黑了很多,也瘦了。

    但整个人的精气神却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王恭厂担任掌厂时还有几分富家公子哥的做派,透露着一股子轻浮。

    现在浑身上下只透露着一种气息,务实。

    精气神更是前所未有的饱满,如一株沉甸甸的稻穗。

    朱玉站在凉棚里,拿着一个缺口白瓷碗,喝着井水,望向远处平整成一个个方块的田地,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笑容里还有几分沉痛。

    崇祯七年。

    朱玉轻车简行骑着大伯硬塞到他手里的小毛驴,老爹偷偷塞给他的五百两银子,娘亲装了一大包袱的蜜饯糕点,还有二伯临走以前亲手锻造的一口雁翎刀。

    要不是朱玉强烈的拒绝,兄长朱金还会塞给他几名美貌伎人,当做使唤丫鬟。

    带着一家人满满关心,前往了北方密云县。

    朱玉家里以前也很穷苦,但勉强还过的去,仗着老爹在京师做牙人日子还能吃饱饭。

    抵达了密云县,朱玉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穷苦。

    县内只有一条东市街,勉强称得上街道,店铺破败不堪,有几处店铺还是随时都会倒的样子,用几根木桩撑着屋梁。

    密云县因为有着抵御北方蒙古鞑子和满腔八旗兵的重任,城池修筑的还算挺大,但除了这条街道以外,其他大片的地方全是荒地。

    朱玉骑着小毛驴前往县衙,土路两边随处可见骨瘦如柴的贫苦百姓,其中一个年纪不大的小女孩,让他感到了极大的震撼。

    小女孩都不能说是骨瘦如柴了,全身上下没有一两肉,活脱脱就像是一个披着人皮的骷髅,肚子很大。

    朱玉知道她这不是怀孕了,而是吃观音土吃的肚子发胀,看起来就像是怀孕了。

    朱玉实在是有些看不下去了,从包袱里拿出了几个蜜饯给了小女孩,可是她却连咬动蜜饯的力气都没了。

    双手捧着吃的,却活活给饿死了。

    朱玉给过蜜饯便赶着去县衙递交公文了,没看到这一幕。

    给过小女孩蜜饯以后,立即就围上来一大批骨瘦如柴的女人,年纪有大有小甚至还有一位五十多岁的老妇人。

    也不是讨要蜜饯,询问朱玉要不要快活一把,只要半个面饼。

    要不是朱玉身边有大哥塞给他的一个班的步枪兵,手持斗米式步枪在四周护卫,这些骨瘦如柴的女人当场都能强行与朱玉发生一些勾当。

    朱玉的脸色当即有些难看,自己治下的老百姓怎么这么的风气败坏,厉声喝道:“本堂尊是本县的知县,快快闪开。”

    骨瘦如柴的女人们听闻是本县知县,一个个吓的赶紧给朱玉磕头,希望堂尊老爷饶了她们。

    朱玉只是一时心生怒气,没想到密云县的贫寒百姓对于官吏这么畏惧,要知道在京师有些贫寒老妇人见了五品大官都敢不避让。

    只能尽快离开这里,加快速度前往了县衙。

    密云县的县衙也让朱玉失望了,和他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没有半点衙门该有的威仪。

    衙门大门上的牌匾挂着蜘蛛网,里面也是破破烂烂,还不如一些小太监偷偷修筑的寿藏处寺庙。

    朱玉走下小毛驴,这匹皇上御赐预示着大兄开始崛起的小毛驴,走进了衙门大堂。

    里面只剩下一个为民请命的牌匾,其他水火棍等木制衙具全都没了,整个衙门大堂内空落落的。

    几根柱子上还有刀斧劈砍的痕迹,应该是被人砍了当柴烧了。

    听到有动静,一名六房掌案模样的白发文吏穿着一件带着补丁的皂隶服,从大堂后面走了出来,有气无力的说道:“这里没什么可砍的柴禾了,你还是回去吧。”

    朱玉拿出任命文书和知县大印交给了白发文吏,客气的说道:“这位老先生,本堂尊是本县的新任知县。”

    白发文吏也没接过来任命文书和知县大印,看向朱玉的眼神很奇怪,居然带着一丝怜悯,叹了一口气说道:“堂尊想必是在官场得罪了什么人吧。”

    “既然来了,就慢慢熬上几年,总有机会离开这里的。”

    朱玉跟着白发文吏走向后面的公廨,两名步枪兵跟在身边,剩下的八名步枪兵自发的开始打扫破败县衙。

    后面的公廨也是破破烂烂,朱玉为了能尽快融入这里,闲聊了两句。

    突然僵在原地,久久没能挪开脚步。

    刚才被他呵斥的骨瘦如柴女人们,全是北方两个卫所漕河所、密云后卫的军户家眷,日子实在活不下去了才出来做些暗门子生意。

    朱玉不敢相信,那些为大明驻守国门的军士们,家眷竟然沦落到要去当娼妓,这对大明来说简直就是奇耻大辱。

    想到朝堂上那些东林党人整天就知道吵架弹劾,为自身争取利益,根本不会理睬这等‘小事’,不免有些心灰意冷。

    难怪大兄说过一句大明气数已尽,当时他还很奇怪京师这么繁华,大明怎么就气数已尽了。

    直到现在朱玉还不是不相信,却有了一丝动摇。

    朱玉没有继续寒暄,放下手里的包袱便离开了县衙,带上四名步枪兵去乡野体察民情了。

    因为没穿官服,各个村庄的里长只是以为他是富家少爷,没去低三下四的伺候,只是安排一名亲随去盯着这名富家少爷在作甚。


………………………………

第三百五十五章 农学院的情况

    朱玉离开县城以后,顺着官道绕过一座小丘陵,看见了一座小村庄。

    带着四名步枪兵走了过去,田地里随处可见面黄肌瘦的贫寒百姓,种植的也不是土豆,还是像过去一样,水田种麦子旱地种些豆子棉花。

    这些田地都是依傍着汤河,收成应该不错,出身于乡野的朱玉不像其他八股文知县不识五谷,只是看了一眼附近的情况,大致就估计出一季的收成。

    应该可以达到正常水准,两石多一亩。

    按理说这么好的收成,这些贫寒百姓的日子应该还能过的去,不至于这么的面黄肌瘦。

    想来只有一个可能了,这些贫寒百姓只是佃户或者长工,负责给本县乡绅们种植田地。

    顺着田间小路继续走去,走了好几天,路过很多村庄,走的路越多朱玉心里越是沉痛,心里只有一个念头。

    改变。

    改变密云县军户家眷们穷苦日子,不敢说碗里有油,最起码能让这些军户家眷们吃饱饭。

    朱玉过去做过几年的胥吏,深知吏道二字对于官场,尤其是对地方的影响力。

    新科进士们除了有幸入选庶吉士的进士,其余进士正常都会按照太祖朱元璋定下的规矩,下放到地方磨砺一段时间。

    但这些八股文出身的进士们说起经史子集头头是道,各种朱子曰二程曰背的倒背如流,面对地上治理只能抓瞎了。

    记录着一县人口、土地多少、课税、秀士举人多少的鱼鳞册子,在这些八股文进士眼里只是鬼画符,胥吏却能轻易找到知县想要的任何一项数目。

    知县们为了不在吏部考核中出问题影响到自己的仕途,只能把这些繁琐细碎的地方政务交给六房胥吏去处理,这也就造成了胥吏把控地方政务的景象。

    胥吏们一般都是世袭,仰仗着手里的权利成了拥有不少田地的大户,还与本县的乡绅们勾结在一起欺压贫寒百姓。

    密云县军户们的军田,正是被县衙胥吏和本地乡绅大户所侵吞,以至于军户家眷们只能逼良为娼了。

    县衙里也就那名白发文吏还有良心,没去干那些勾当,还守在县衙里等着新任知县。

    现在不是征收课税的时间,其他胥吏们已经很长时间没来点卯了,在家过着自己的富足日子。

    朱玉很清楚吏道的沉疴,想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只能进行兄长教授他一些道理时,说的土改。

    但这些乡绅大户们又与府衙勾结,甚至是与东林党京官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不是他一个小小的知县所能进行的。

    首先要有绝对的威望,并且掌握一支强大的暴力机关。

    这个人只能是太子,大兄给了太子三本书,伟人生平传记、毛概、陆军训练手册。

    据说太子对那本充满传奇色彩的伟人生平传记尤其的喜爱,喜爱程度甚至超过了文人雅士对于昆剧的追捧,常常手不释卷的看到深夜。

    土改是不可能了,朱玉只能另想办法,冥思苦想了很久也没能想出来个好法子,只好离开了密云县几天,去请一位高人过来。

    朱玉骑着小毛驴来到了京师大学堂,这一次要请的高人,正是大兄朱舜七名弟子中的一位。

    朱舜的七名弟子各有各的风采,二弟子宋士意在工厂主里的声望最高,发明的宋氏织布机、宋氏梳棉机、改进的朱氏纺纱机等等工业化机械,造就了一位位实业家。

    工厂主们每到逢年过节的都要先去看望宋应星,说是看望宋应星,谁心里不和明镜一样是去巴结宋士意,希望他以后发明了新式纺织机械可以先给他们使用。

    三弟子焦勖如今是最得皇上看重的弟子,每个月总会被皇上叫入宫中几次,比起六部侍郎还要频繁,这份简在帝心让很多中枢重臣都心生羡慕。

    四弟子赵斗米则是大明王爷们都要巴结的人物,赵斗米的母亲过大寿,老家县衙的一名六房掌案嫉妒赵斗米当了官,酸溜溜的说了一句不就是个九品芝麻官,有什么值得重新祠堂的。

    这句话说了没有几天,赵斗米家门口来了一顶顶绸缎蝠纹轿子,走下来的居然是一位位王爷府管家,过去给赵斗米母亲拜寿。

    吓的那名六房掌案当天晚上去了一趟赵家,以给赵斗米母亲拜寿的名义磕了一个响头,但是赵家宗族子弟心里都清楚,这位过去需要赵家仰望的大人物是在给赵斗米赔罪。

    五弟子薄珏更不要说了,早在朱舜收下他以前就是名动京师的第一美男子,这些年京师大学堂天文学院的墙头,差点没被京城官宦小姐和富家小姐们给扒烂了。

    那可是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的墙头。

    六弟子毕明珪自从发明了四大工业母机之一的蒸汽锤,隐隐被当做工业伯朱舜的接班人,在工业派学子们心里是毫无疑问的‘大师兄’。

    七弟子徐积薪拜师最晚,凭借他凡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