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悬挂会首公舍牌子的门口,推门而入,看见了坐在官帽椅上的朱舜,温和笑道:“十朋,这么着急有何事。”
几名美貌丫鬟送上茶壶,端上茶食,主动关门退了出去。
朱舜示意宋应星喝口茶先缓一缓,等到他喝了几杯茶,淡淡笑道:“三兄,数理化小学差不多可以推行了。”
宋应星放下手里的茶杯,儒雅的脸容,出现了一丝苦笑:“十朋是见不得为兄闲着了,刚把前往北方五个州府的学子选定,又要挑选数理化小学的义学先生。”
朱舜笑了笑,没有说话,站起来亲自给宋应星倒了一杯岕片茶:“能者多劳。”
“再者说了,数理化小学的重要性,三兄心里应该是有数的。”
顺天府的数理化人才潜力已经被挖掘殆尽,接下来朱舜就要建立小学自己培养了,一旦建立了小学,科学就不再是无根浮萍,正式在底层扎下了根基。
宋应星很清楚数理化小学对于科学的作用,在他看来甚至超过了京师大学堂。
京师大学堂是一棵桃李树结出的累累硕果,而数理化小学却是种子,一颗颗撒在乡野间的科学种子。
有了这些科学种子才能一茬又一茬的结出果实,要不然京师大学堂最后只能沦为空中楼阁,招收不到任何精通数理化的天才学子。
宋应星想起一件事,温和笑道:“教材问题就不劳十朋费心了,为兄已经整理出了一套适合六七岁孩子的教材。”
“另外,你所说的六年制,时间太过漫长了,为兄整理的这套教材,可以达到你所说的六年级知识水准的同时,还把学习时间缩减为了三年。”
“三年数理化小学,二年新式学堂,三年京师大学堂,等到这批孩子培养出来,刚好到了娶妻的年纪了。”
朱舜已经准备好了一套六年制的小学教材,没想宋应星整理出来一套只需要三年的教材,缩减了整整一半,大大缩减了培养数理化人才所需的时间成本。
等到这些学子从京师大学堂毕业,大致在十四五岁左右,放在后世还是未成年,在大明已经可以娶妻了,更加符合大明的风土人情。
朱舜郑重拱手:“科学的种子,以后就拜托三兄了。”
宋应星却是站起来,深深长揖。
直到这一刻他才发现,播下一颗颗科学种子,远比编撰一部《天工开物》让人心潮澎湃的多。
对于大明王朝来说,遗泽万世。
()
………………………………
第三百一十二章 橡胶娃娃
教育问题,是朱舜在崇祯八年的头等大事,不光是要在乡野间埋下科学的种子,还有一件堪称转折点的大事。
帝师。
太子朱慈烺已经六岁了,正是改变他的观念和思想的最好年纪,朱舜要用《毛概》、《太祖自传》、《太祖兵法》亲自培养太子。
不求太子朱慈烺能够成为太祖那样的千古伟人,只要能够吸收这三本旷世奇书的三成知识。
大明这艘腐朽的烂船,就有救了。
不过要想成为帝师,还需要一个契机,朱舜坐在工业之城里,静静等着契机的到来。
崇祯八年,大明发生了三件大事。
第一件大事,苦熬到崇祯八年的袁崇焕被东林党骂死了,没了袁崇焕的压制,晋商疯狂涌向了女真,给女真送去了急需的各种辎重。
袁崇焕的死给崇祯减轻了很多压力,这位辽东督师坐镇辽东快十年了,积威深重,正如东林党所说万一出现了第二个赵匡胤,大明王朝就毁在了他朱由检的手里。
崇祯一直没能下定决心,担心袁崇焕死了以后没人抵挡的住建奴大军,大明各省到处都是流寇,这个时候建奴再来插一手,内忧加外患,大明财政用不了几年就会崩溃了。
但根据东林党呈上来的奏章来看,洪承畴已经基本扑灭了流寇,东林党又送来袁崇焕有二心的各种奏章,崇祯终于在八年下定了决心。
已经过了春分时节,京城又下起了一场大雪。
漫天大雪,天地一白,远远的看去,就像是一幅静谧朦胧的水墨画。
在这幅水墨画里走过出一个人,一名落魄中年。
一身囚衣。
袁崇焕走出了牢房。
去年还是权势煊赫的两辽总督,今年却成了即将被处决的犯人,这其中的巨大落差,足够让一位宦海沉浮多年的老臣崩溃。
袁崇焕还是面色无情。
就在袁崇焕走出牢房的那一刻,站在阳光下,却感到彻骨的冰冷。
多年来,一直面色无情的袁崇焕,几乎落下泪来。
罪名竟然是通敌卖国。
那一年,一个年轻人跪在父母面前,想要父母原谅他不能在身边侍奉,他要去两辽。
从年轻人站在两辽土地上的那天开始,这一生就再也没离开过这片苦寒之地。
戎马半生,倾尽心力阻挡满清入寇中原,呕心沥血的守护这个国家。
最后换来的,却是一句通敌卖国。
已经成了一具行尸走肉的袁崇焕,带着一副手铐脚镣,木然的来到了行刑地点。
一路上有很多百姓围观,这些他用半生去保护的老百姓,嘴里说的不是在为他喊冤。
而是,一句句谩骂。
袁崇焕紧紧握住了拳头。
离开父母,离开家乡,在一处苦寒之地呕心沥血半辈子,究竟是为了什么。
为了国家,国家说他是卖国贼,为了百姓,百姓说他是建奴包衣。
英雄的悲哀,不在于死,而是为了自己的民族流尽了鲜血,最后却被这个民族当作叛徒。
袁崇焕很想撕开身上的囚衣,指着遍布全身的伤疤,一道一道的说着这些伤疤的来历。
他没有,只是缓缓的闭上了眼睛。
坐在监斩台上的几名官员,全是东林党人,看着披头散发即将被凌迟处死的袁崇焕,都是出现了极大的快意。
他们不知道的是,正是因为他们这些东林党人的这个愚蠢行为,九年后,丧失不只是金银土地,还有汉人的尊严。
世人皆以自称奴才,为荣。
朱舜站在人群里看着这一幕,静静等着午时三刻。
斩邢一般是在午时,让犯人死了以后可以当个鬼。
午时三刻是一天阳气最盛的时刻,在这个时辰斩首犯人,让他连鬼都做不了。
本以为袁崇焕改变了凌迟的结局,没想到却换成了午时三刻斩首,对于他内心的打击更大了。
皇帝连鬼都不让他做。
“午时三刻已到!”
“轰!”
就在这时,地面突然剧烈晃动了一下,就像是发生了地龙翻身一般,大量的瓦砾从屋檐上摔了下来。
负责监斩的几名东林党成员,惊慌失措的逃离了这里,免的被倒塌的梁柱给砸死了。
监斩台一片慌乱的时候,两名壮汉架着一样东西跑上了监斩台,扔下在了台上。
还有一名壮汉穿在一袭宽大的袍子,早就在旁边等着,在那样东西落地的瞬间,从一个谁也看不见的死角,迅速把袁崇焕装进宽大袍子里,抱着袁崇焕迅速逃离了监斩台。
一炷香以后。
所有人又回来了,不是地龙翻身,是因为兵仗局的火药存储不当再次发生了天启年间的大爆炸,波及了监斩台。
几名东林党官员回来以后,当即查看了袁崇焕还在不在,担心是多余的,袁崇焕还在监斩台上,只是脸上的脸色僵硬了些。
想到袁崇焕从高高在上的辽东督师,成为了阶下囚,脸色僵硬那是应该的,立即下达了命令:“行刑。”
随着刽子手手里的大刀落下,袁崇焕的头颅被砍了下来,诡异的一幕发生了。
袁崇焕体内没有骨头和筋肉,全是鲜血,在大刀落下的瞬间全部喷了出来。
朱舜脸色平静的离开了这里。
监斩台上的那个人,早就不是袁崇焕了,其实是用橡胶倒模出的袁崇焕,又招募了一名擅长变脸的江湖术士,用漆彩描绘出了袁崇焕的脸容。
不得不说那名江湖术士的手艺高超,栩栩如生,要不是朱舜早就知道是假的,还以为真是袁崇焕。
那名江湖术士已经被福王世子带去南洋了,橡胶倒模也是福王世子亲手制作。
当福王世子知道要从朱由检手里抢走袁崇焕,亢奋的好几天没有睡着觉,亲手操刀,倒模了袁崇焕,送到京城以后交给福王府的管家灌了猪血。
这件事从前到后,都是福王世子在操纵,就算是被东厂查出来也查不到朱舜的头上,只能查到福王世子。
对于这名京城第一二世祖,崇祯也是没有办法,只能任由他胡作非为了。
崇祯要的是袁崇焕已死,去除袁崇焕在辽东边军的威望,至于真死还是假死,就不在乎了。
灯笔
………………………………
第三百一十三章 孙传庭的小改变
袁崇焕化成一堆鲜血这件事,可正可反,正了,说成满腔热血。
善于揣度圣意的几名东林党监斩官,很清楚皇上一定要杀袁崇焕的个中缘由,直接给袁崇焕盖棺定论了:“袁崇焕没有骨气的暗地里投靠了建奴。”
“老天爷为了惩罚他,化成了一堆脓血,这是在警示世人莫要做对不起祖宗的事情。”
听风便是雨的京城愚民们,想到自己平日里在市井的种种卑劣行为,赶紧跟下来连连磕头,希望老天爷不要惩罚自己。
主斩官看见老百姓这副惊慌失措的样子,心中大定,袁崇焕没有骨气这件事算是敲定了,自己距离升官也不远了。
几名东林党副斩官对着主斩官郑重揖手,有了这句没有骨气的盖棺定论,他们也能沾光跟着升官发财了。
也就没人去理睬袁崇焕的尸首了,至于是真是假,以当前这个情况,假的也得是真的了。
有识之士默默叹息了一声。
无论袁崇焕个人品行的对错,但他对历史的功绩是不可湮没,确实一直在抗击建奴,比起很多将官的贪生怕死,确实杀了很多建奴。
结果,到头来只换来一句通敌卖国软骨头。
朱舜救走了袁崇焕,坐在会馆里静静等着第二件大事。
因为朱舜清楚的知道,崇祯八年对于流寇来说也有了质的改变,天下十三家义军首领在荥阳会盟,推举闯王高迎祥为盟主。
从这以后分散在各省的义军拧成了一股绳,也有了盟主意识,彻底成了大气候。
没过多久,第二件大事果然发生了,东林党奏章里已经被扑灭的流寇,攻克了凤阳府。
张献忠刨了大明皇室的祖坟,挥师南下,接连攻克了庐州、安庆、和州等地,一直打到了长江边。
崇祯得到了这个奏报,换上了一身丧服,神色恍惚的走进了太庙,颓然跌坐在祖宗牌位下,默默流泪。
工业之城,工人会馆。
凡事都要谋定而后动的朱舜,坐在黄花梨官帽椅上,慢慢的抽丝剥茧:“这一次的目的是为了成为大明帝师。”
“满朝的‘君子’知道这件事,一定会极力阻拦,绝对不会允许已经成为勋贵的我,再成为帝师。”
“但这件事的决定权在崇祯手里,东林党无权插手这件事,所以绕开东林党就行了。”
抽丝剥茧的第一条脉络,这一次不能去针锋相对东林党了,白白浪费气力,还容易横生枝节。
决定要绕开东林党,朱舜毫不犹豫的把耗费了很多心思又与战略处的宋应升曹文耀商讨了很久的庙算,从谋划里删减了。
“想要成为帝师的关键既然在于崇祯了,就要想办法取得他的信任,解决他最棘手的难题。”
“这个难题,很多朝臣应该还是惯性思维的觉得是辽东的建奴,从崇祯八年开始,不是了,换成了破坏大明生产秩序的流寇。”
“由于官绅不纳粮这项国策,经过一年又一年的土地兼并,发展到现在,大明财政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已经彻底成了气候的流寇,只要多折腾几年,大明财政最多五六年时间就会彻底崩溃,大明也就没救了。”
“崇祯不会看不出来,从崇祯八年开始,闯王高迎祥这些流寇的威胁程度,已经齐平甚至超过了建奴。”
抽丝剥茧的第二条脉络,找到解决闯王高迎祥的策略。
朱舜的手指轻敲官帽椅扶手,开始转换概念,目的从大明帝师,变成了消灭闯王高迎祥。
只要消灭了闯王高迎祥,帝师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经过一连串的抽丝剥茧,大明帝师这个空泛想法,落在了实处。
朱舜叫来两名美貌丫鬟,在她们俩的服侍下换上了一身素服:“备轿,去太庙。”
太庙。
朱舜走出蓝绸湘绣轿子,守在正门五彩琉璃门两侧锦衣卫拦住了朱舜,没有皇上的特许,国公来了也进不去。
锦衣卫知道工业伯朱舜和东厂督公王承恩的关系不一般,安排了一个人进去通传。
朱舜站在门口静静等着,打量了几眼大明的太庙。
建造风格和紫禁城很像,四周的围墙是红墙,重檐庑殿的顶部铺着黄琉璃瓦,雕栏全是汉白玉。
不同的是,紫禁城里没有一棵树木,朱舜透过敞开的大门望向太庙里面,栽种了很多苍劲古拙的古柏。
以那些古柏的粗壮,还有枝繁叶茂,少说也得有数百年了。
一名锦衣百户挎着绣春刀从古柏中间的御道走了出来,抱拳道:“伯爷,请进。”
朱舜跟着这名锦衣百户走进了太庙,贴赤金花的大殿内,崇祯神色憔悴的跪在祖宗牌位下。
朱舜不能进入大殿,只能站在大殿门口,王承恩同样是守在了这里,脸色焦急。
这位东厂督公看见了朱舜,就像看见了救星,焦急的说道:“工业伯想办法劝劝皇上,皇上已经一天没有进膳了,再这么下去龙体会垮掉的。”
朱舜递给王承恩一个眼神,让他稍安勿躁,声音不大却能让崇祯听到:“皇上,现在不是伤春悲秋的时候,最主要的是如何剿灭这群流寇。”
崇祯听到剿灭流寇,脸色更加悲戚了:“袁崇焕已死,谁还能剿灭流寇。”
不论袁崇焕涉及多少利益,在崇祯心里这位辽东督师始终是大明最能打仗的臣子。
袁崇焕死了以后,东林党为了推卸责任把洪承畴递上了的军情奏章送了上去,跪在太庙里的崇祯已经知晓流寇彻底成了气候。
在这个贪官污吏横行军头林立的大明朝廷,唯一能剿灭流寇的人,只有镇守辽东多年的袁崇焕了,可惜他已经死了。
朱舜说了一句话:“皇上,是否相信臣。”
这六年来,朱舜把一件件不可能的事情,变成了可能,总能在关键时刻化腐朽为神奇。
今天突来进入太庙,突然说了这么一句话,难道。。。。。。。
崇祯猛然转过脸:“爱卿请讲。”
朱舜说了两句话。
“臣今天要举荐一人,完全可以平定叛乱,还我大明一个朗朗乾坤。”
崇祯认真的看向了朱舜,王承恩郑重的看向了朱舜。
在两人期待的目光下,朱舜吐出了第二句话。
三个字。
“孙传庭。”
()
………………………………
第三百一十四章 一万支斗米式步枪
崇祯对孙传庭这个名字,倒是有印象,当初决定要修筑大凌河堡,就是他在朝堂上不卑不亢的传达了袁崇焕的意思。
也仅限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