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小吏》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宋小吏- 第15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云雁回找到包拯哭嚎,包拯却笑着说:“不是你说的吗?要为本相成家出力?”

    云雁回无语凝噎,他开玩笑说的这话,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脚,不对,这回是搬起黑锅砸自己的脚。

    “我错了,那您也要真叫我帮忙啊,您要是真想成家,那还好办了……”

    ……

    挡箭牌谁想当啊,云雁回本以为自己告诉每一个上门的人,他不接这差事就行了,谁知道,这消息竟然已经传出去了,有些不是媒人的人也知道了。

    包拯绝对算个如意郎君,朝中不少人“觊觎”已久,这会儿听到风声,纷纷找上云雁回,打探消息,不是媒妇,都是当官儿的――赶都不好意思赶,得客气着呢。

    云雁回指天发誓:“这么重要的事,我怎么敢给相爷做主,假的,假的,消息都是假的,我没这个权限。请大家不信谣,不传谣。”

    结果人家说:“就算不叫你做主,谁不知道包相公对你很是信赖,逐风啊,你索性就替我探一探吧,我家里是这么个情况,幼女年方二八……”

    云雁回:“……”

    又或者是:“什么?包相公不归你负责吗?那好吧……说起来,拙荆娘家外甥女儿已然及笄,上次龙舟争标,你们开封府的白护卫英姿勃发,他是什么意向呢?什么?你不知道?不对啊,你现在不是全权负责开封府所有未婚外地男子的亲事吗?白护卫是外地人吧?”

    云雁回:“??”

    所以云雁回都不知道消息是怎么扭曲成这样的,说包拯请他帮忙也就算了,还算是符合真相,但是说什么他要代理所有开封府外地未婚男青年的婚事……也太可笑了吧?!

    最可怕的是,这些人一听云雁回说没这代理权,就会转而请他帮忙问一问,说动说动,理由就是他人・缘・好。

    问的人还挺多,白玉堂和展昭行情是最好的,尤其是白玉堂,上次龙舟争标俘虏了很多少女的芳心,包括不少想招他做女婿的妇女,来探问的人之时,不乏家世一流的。

    不过白玉堂和展昭都暂时无心成家,白玉堂倒是听说那么多人来问,去“探看”了一下,回来后对云雁回表达了一下质量堪忧的想法,某些竟然还不如他自己。

    其次就是开封府其他优秀男青年,最开始是来问家在外地的,愿不愿意在京中结亲。云雁回实在推脱不过去,无法,只好说他帮忙转达一下。

    结果,竟然还真有成了的!

    这一下,可真是一发不可收拾,任云雁回怎么解释,大家也不相信了,还都夸他:“要不逐风怎么人缘好呢,多热心啊,看到哪个同僚比较困难,都愿意去帮一帮……”

    “现在的媒妇不靠谱,还不如先问过逐风,他知道的多呢,若是可信,再找媒妇去说亲也不迟!”

    “就是就是,逐风知道的比媒妇多,还不会像她们那般瞒着呢!”

    最后大家一致认同,云雁回之言,比媒妁之言要靠谱多了。

    这么一来,云雁回的“业务”范围就更广了,甚至有人要给他谢媒礼,因为虽说他没有走流程,但是帮忙牵了线。云雁回自然是严正拒绝,坚决不认。

    开什么玩笑,真拿了谢媒礼,他还能脱身吗?

    云雁回被包拯坑了一把,一个好好的未婚青年,老是被人拦下要求帮忙打听对象、亲事,虽说人缘是越来越好了,但是社会定位也是越来越奇怪了……

    更有不太好的一面,先时,云雁回被人缠住说媒长说媒短时,被赵允初撞上了,还以为是来给他说亲的呢。

    赵允初当时就黑气缠身了,幸好云雁回及时解释清楚,不然不知道要闹出多大阵仗来。

    即使不是给云雁回说亲的,赵允初也特别不满――这些人全找雁哥儿打听别的男人是什么意思?雁哥儿居然还都细细答出来了?什么情况?!

    包拯一言,影响如此深远,后果如此严重,令云雁回不得不说一声:太黑了,包拯真是太黑了!(注:心黑)

    面对如此情形,云雁回深刻感受到,不避避风头是不行了,于是严正声明:“我要主动申请借调,谁要我?谁要我?”
………………………………

第234章 赚钱不如花钱

    你好我是防盗章~一个小时后替换哦

    不过事实上云雁回是想太多了,的确,在古代很多行业妇女都受制于性别无法从事,大多只是操持家务,却不代表家里没男人就养不起三个小孩了。

    云雁回担忧的目光在郑苹把缂机搬出来后,瞬间转变成了狂喜。

    伟大的古代劳动妇女!

    缂机,郑苹居然会缂丝!

    云雁回在现代时采访过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找了很多资料,采访时还现场了解了,观看缂丝手艺人工作,记忆深刻。

    缂丝是一种丝织品,其织法独特,耗时久,价格昂贵。上等的缂丝作品,称得上是一寸缂丝一寸金,曾经很长一段时间,这是皇室专享的织品,民间会这种技艺的人都不多。

    历史上缂丝的大盛时期,正是现在,宋朝。因为宋朝皇帝的审美,导致缂丝作品从实用、装饰转变为了艺术性更强,大量采用书画作品为原样。

    云雁回采访的那位手艺人,完成一幅缂丝作品用时少则数月,长则以年计,而其本身对于书画也有且必须有很深的理解。

    至于郑苹……在郑苹画样子时,云雁回看了一下,她好像只打算缂一条丝带而已,技法单调,而且花纹单调,即使叫云雁回这个外行看,也没有什么新奇之处。

    而不止是缂丝,就算是一般的绣品要卖出要价钱,艺术创造力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如此来说,以缂丝的耗时,和这丝带的大小、价值……想靠郑苹缂丝过上好日子好像不太可能。

    云雁回有点点失望,也是他之前高兴过头了,都忘了想,有那本事郑苹还去慈幼庄打工做什么。再说了,要缂出比较大的作品耗时太久,回本慢,根本不适合他们家。

    不过虽然没法致富,好歹也不用担心饿死了,以郑苹的手艺,和北宋这个时代富裕的程度,足以养活大家。

    而且除了缂丝,郑苹还会刺绣,她把云雁回、双宜和小宝带回来后,除了买东西就没出过门,每天端坐在家里刺绣。

    云雁回现在乖得很,双宜可以帮忙照顾小宝,所以郑苹能够全心工作。

    隔壁的胡三娘经常来郑苹家一起做绣活儿,白天来,晚上也来,但是也常自己带灯火,算是和郑苹平摊灯火钱。

    胡三娘过来一般都带着她七岁左右的女儿,一开始还会把小儿子也带来。但是,她儿子和云雁回差不多大,特别能折腾,总爱去闹小宝。小宝一被闹就哭,害得郑苹不好干活。

    尤其这个时候云雁回在旁边还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都看得到,她儿子还尿裤子呢,雁哥儿就会自己解手,完了还特别爱干净的洗手擦干。

    所以这样有了两三次后,胡三娘便不好意思把儿子也带来了,都让她婆婆带。

    胡三娘的女儿就安静很多了,她跟在胡三娘旁边是学习刺绣的,自己也些碎布头练习。郑苹就让双宜和她一起,玩一会儿练习一会儿,自己则和胡三娘一面闲谈一面做工。

    就是从胡三娘和郑苹有一搭没一搭的闲聊里,云雁回得知了一些讯息。

    比如郑苹当初去慈幼庄工作就是胡三娘介绍的,当时郑苹生完孩子,家里没男人,自己一个人带孩子睡都睡不饱,也没时间做绣活,没有收入。于是去了慈幼庄,那里几个妇女可以照应着,还包吃住。

    现在郑苹手头的活也有胡三娘介绍的,汴梁繁华,需要绣品之处多了去了,汴梁绣娘的作品也随处可见,从店铺的望子到行人身上的新装,她们的作品装饰了整个汴梁。

    汴梁甚至还有街巷是专门做刺绣买卖的,住了很多绣娘。胡三娘她们做的绣品也是送到那儿去,之后郑苹的缂丝作品也得在哪里找销路。

    还有,现在的时代大约是北宋中期――缂丝的转变及大盛,是在北宋晚期。现在缂丝作品虽然仍以实用或装饰为主,但已经有了往更高层次发展的趋势,只是还没有普及化罢了。

    可惜了郑苹好像没有什么艺术细胞……云雁回做起了白日梦,要是郑苹突然醍醐灌顶灵光一现了,绣出一幅艺术品,然后卖出天价,从此带领全家脱贫……

    这是云雁回的一个美好盼望,以他现在还没缂机高的身量,每天除了吃喝拉撒,也只能做做白日梦了。

    吸溜了一下梦想的口水,云雁回推了推打瞌睡的双宜,用眼神鼓励她好好看郑苹缂丝,小妹妹,好好学习手艺啊,不说有了生存技能,说不定一夜暴富就落在你身上了呢……

    大半个月后,郑苹和胡三娘一起去绣巷送绣品,回来的时候,手里大包小包提了不少东西,有吃的有用的,还有丝线等物,看来作品得到了肯定,不但结了钱还有新活了。

    云雁回也挺高兴的,这可算是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有了稳定的趋势。

    郑苹打开一个油纸小包,解开来便有甜香散发,里面装着五六个点缀着芝麻的黄色点心,“来,娘买了些脂麻团子。”

    郑苹把点心放在床沿,云雁回和双宜就凑了过来,小宝闻到甜香也挥了挥胖胳膊,可惜他现在还不能吃。

    双宜咽了口口水,“我不吃,雁哥儿吃吧。”

    要放在以前,“雁哥儿”肯定是抓起来就狼吞虎咽的,现在呢,郑苹就惊奇地看到她儿子慢条斯理地把脂麻团子往双宜那边推了推。

    真是懂事啊,郑苹温声道:“双宜吃吧。”

    双宜就红着脸拿了一块,慢慢吃起来。

    云雁回又对郑苹说:“娘也吃。”

    郑苹愣了一下,才感慨地吃了一块。

    这时云雁回才拈了一块,先观察了一下,才咬了一口。分辨了一下,应该是谷物做的,除了外面的芝麻,里面还有猪油香,有花生碎,倒不像云雁回想得那么甜,总体来说还挺好吃的。

    小孩子食量小,云雁回又知道克制,吃了一块就不吃了,“娘和双宜吃吧。”

    郑苹还以为云雁回是不喜欢吃脂麻团子,她以前也没带过这款点心。

    双宜吃着脂麻团子,又看一眼云雁回,觉得自己特别的满足。

    郑苹则把自己买的新纸打开了,云雁回还以为她又要给丈夫写信了呢。但实际上,郑苹是准备给云雁回开蒙了。

    郑苹在纸上写了一到十,十个大写数字,把云雁回叫过来,“雁哥儿,这个还记得吗?”

    云雁回随口说:“一二三四五六七□□十。”

    郑苹还有些惊讶,调换顺序写了一下,“这样呢?”

    云雁回:“……五七三□□十二一。”

    郑苹教儿子识数是在一个月前了,也就是现在的云雁回穿过来之前,这一个月因为先是摔了一下,又失业,回来后忙于赶绣品,就没督促。她都没有想到,雁哥儿居然还记得!

    郑苹惊讶之后自然是欣喜,“雁哥儿真棒,娘现在教你识字可好?”

    云雁回点了点头,他以前就练习过书法,还常常有朋友让他帮忙写扇面、春联之类的,在现代可能算不错,但是在古代,恐怕算不得什么。

    虽然对文言文很头疼,但认字,加上写得一手好字,无论在现代还是古代都很有好处。所以,对于郑苹给他启蒙的要求,他是肯定会配合的。

    非但如此,云雁回还装作玩的样子去抓笔,学写起数字。

    郑苹惊喜非常,她拿着儿子人生首份墨宝,念叨着要寄给丈夫看看。但是一下子又想到,她虽然坚持认为丈夫还好好的,但是这独特的第一份,寄出去就看不到了。

    于是,郑苹独出心裁地以云雁回的“墨宝”为原样,绣了出来。

    云雁回非常开心!

    当然不是因为他那故意写得很烂的字要被永久保留下来了,而是因为郑苹绣字绣得非常好,明明是很普通的幼儿习字,但是她通过深浅不一的黑色丝线,将墨色的变化还有幼儿稚嫩的笔迹全都表现了出来。

    这正是缂丝、刺绣等活计统一的特点,任何事物都不是单纯的颜色。

    就像现代的素描一样,任何部分都有深浅变化,将这种变化表现出来,物体才会立体,栩栩如生。

    如此高超的技艺,让云雁回觉得他那故意写烂的字都变成了艺术品!

    从这就可以断定,郑苹的缂丝技艺绝对也不低,至少云雁回看到她缂出来的那些丝带就绝对不是她的真实水平。

    郑苹平时做的刺绣和缂丝都是没有很大变化,导致云雁回以为她不但没有艺术创造力,技法也普通。现在看来,那只不过因为她绣的东西不需要太大变化,就没有上心罢了,否则耗时久,性价比也不高。

    ……可是,如果是这样,那为什么郑苹不绣些精致的作品呢?

    云雁回渐生疑惑,要是说郑苹是因为家里没钱支撑她长时间的创作,可是如果真的有那样的手艺,完全可以和绣巷的店铺谈,甚至直接供职啊。

    而且即便是耗时相对不那么长的小型作品,如那丝带,也有可以下功夫的地方,价格相比之前绝对翻着番儿。

    还有,之前郑苹提起自己因为生育后因为带孩子,所以不得不去慈幼庄工作,细想也有点牵强,明明有更好的工作可以让她活得更轻松吧。

    云雁回一时间发现,他现在这个娘好像很不简单。

    郑苹便擦擦眼泪,说正是要这么做。

    云雁回一下子就明白了,古人对身后事很重视,即便不用运云大郎的尸首回来,也得耗费好一笔银钱,才能办好丧礼。

    家里现在日常支出倒也罢了,要办丧礼,加上请和尚做佛事的费用,就不太现实了。

    唯一的办法,就是郑苹缂丝卖钱。
………………………………

第235章 做好事从吃肉开始

    云雁回连大门都还没有出,就带着林易折回来了。

    包拯看到,还以为他有什么事没来得及交代;于是摆出了倾听的架势。

    结果云雁回说:“相爷,方才我和林局长聊了一下,发现我们慈幼局过得比较清苦啊;您这儿有什么肉啊菜啊,是不是能捐一点给我们?”

    包拯:“……”

    什么就“您这儿”?你好像借出去还不到半个时辰吧!

    包拯深吸了一口气,所以;云雁回现在已经是代表慈幼局在和他说话了?

    林易站在一边,颇有点瑟瑟发抖的意思;不知道该点头还是该摇头。包相公的脸那么黑,又不怒自威,他也看不出来到底是什么心情啊!

    要说捐东西;包拯是真愿意捐的;但是云雁回这倒回来帮别家募捐的架势;也太微妙了;包拯不得不服;好;不愧是云雁回。

    林易只见包拯沉吟良久;最后缓缓说道:“可以吧,我给你写个条儿,你去仓曹领吧。”

    包拯刷刷几笔,果然手书为证,给云雁回领物资。

    云雁回潇洒地出了书房,竟看到林易仍有些战战兢兢,便劝慰道:“局长,您现在就吓成这样,待会儿去御史台可怎么办啊?”

    这安慰,直叫林易差点腿软了,普通官员,那能喜欢台官吗?都是一群乌鸦啊!

    “御史台……我们就不要去了吧?台官清贫,想来也没什么可捐的……”

    “怎么没有,捐点笔墨纸砚书本给我们啊!”云雁回说得理直气壮,“局长,我了解过,慈幼局好像并没有教孩子们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