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你胡说!”古朴脸色惨白,愤怒回击,只不过他的话听起来,带着颤抖,似乎底气不足。
朱权却是更加得意,对着文官们,不停大骂。
“你们干净吗?北平藏着这么多的明教党羽。他们都敢弑杀天子,尔等视而不见,你们渎职了!”
“明教匪人给了你们多少钱?我这里都有一本账,要不要让我公布出来,让大家都完蛋?哈哈哈!”
……
疯了,真的疯了!
朱权指责一个又一个。
在场文官都听不下去了,阁臣杨荣紧走了两步,到了柳淳面前,躬身道:“辅国公,此人已经丧心病狂,攀扯之意十分明白,下官以为应该立刻斩首,以绝后患。”
柳淳沉吟片刻,突然笑了,“杨学士,既然大家都知道他在攀扯,那又何必在意呢!我看就让他说,看看他能说什么来。毕竟有句话大家都知道,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吗!对吧?”
杨荣被噎得够呛,“柳大人,下官以为此刻安定人心最为重要,还请大人以大局为念,京城乱不得啊!”
有他带头,好多文臣都涌了上来,向柳淳提议,要尽快斩杀朱权。
哪知道柳淳丝毫不为所动,“诸位大人,你们有这个心思,还不如好好想想,北平何以会有如此多的的明教贼人?身为锦衣卫指挥使,我也要向陛下请罪!”
说完这话,柳淳转身入宫,去面见朱棣去了。
其余诸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全都傻眼了。
他们已经预感到,一场前所未有的整顿,已经迫在眉睫了。不管是郁新,还是朱权,他们肚子里都有太多的秘密,能牵扯到的人都太多了。
满朝文武,无不战战兢兢,接下来谁死谁活,真的只有老天爷才知道了。
果不其然,就在柳淳入宫不久,就传来了圣旨,朱棣任命朱勇担任五城兵马司都指挥使,并且规定都指挥使对天子负责。
这道旨意下来,顿时让无所朝臣目瞪口呆。
朱棣的心思再明白不过了。
北平冒出了这么多明教贼人,所有衙门视而不见,贼人竟敢攻击天子,意图弑君……朝廷养了这么多官员,都是吃干饭的吗?
朱棣授予朱勇大权,并且直接从禁军当中,调拨人手,充实给他。说白了,小小年纪的朱勇,一下子成了京城卫戍司令,手握实权。
如果说锦衣卫偏重侦查监督,那么朱勇就复杂抓人拿人,十足的行动派。
他上任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抓人!
凡是跟明教有关的,一个也跑不了。从民间到朝廷,一张恐怖的大网已经张开。该抓就抓,没有半点客气可讲。
顺天府的大牢被装满了,刑部又满了,就连锦衣卫诏狱都塞满了人。
朱勇完美执行了朱棣的旨意,没有一丝一毫的折扣。
这一下子整个官场,凄风苦雨,愁云惨淡。
谁都不知道厄运会不会落到自己的头上?三天时间过去,被拿下的七品以上官吏超过了一百人。
尤其是郁新执掌的户部,更是重灾区,十三个清吏司,如今只剩下三个官员,其余悉数被拿下。
户部空了,工部也好不到哪里去,直接被拿下了两位侍郎。
剩余的兵部,吏部,也都有卷入。
现在好多衙门都是空的,想要找人办事,还是去天牢比较方便,毕竟那里的官比衙门的要多多了!
整个大明的这台机器,几乎一夜之间,躺了一半!
“太子殿下,当此之时,唯有殿下能力挽狂澜了!”大学士胡广跪在了朱高炽的面前。作为朱瞻基的现任老师,胡广觉得他有希望说动朱高炽。
“胡先生,你想让我做什么?”
朱高炽靠着宽大的太师椅,幽幽说道。
胡广跪爬了半步,磕头作响。
“殿下,这段时间以来,朝局动荡,大事不断发生。如今百官下狱,朝廷政务很多没人处理。尤其是户部,执掌天下财赋,如今俨然一座空衙门。如果不尽快恢复秩序,整个天下就要大乱了!”
“臣非是要替那些贪官污吏说话,臣也恨不得杀了他们,以解心头之恨。可臣以为,当务之急,还是把国朝天下放在第一位。贪官污吏可以慢慢查,国事却耽误不得。臣一片拳拳之心,都是为了大明江山,还请殿下明鉴。”
胡广说完,趴在了地上。他以为这番肺腑之言,能够打动朱高炽。可哪里知道。胖胖的太子殿下根本不为所动。
胡广这一套,乍听之下,是很有道理的。所谓大局为重,顾全大局,是在很多时候,无奈的选择。
天子也是一个人,没法跟一大堆人作对。关键时刻,也是要低头的。
可朱高炽却清楚,有些事情拖不得,更马虎不得。
“郁新执掌户部多年,现在整个财税体系已经烂掉了,每年数以亿计的国帑民财,就管理在一群贪官污吏的手里,他们吸食大明的血液,中饱私囊,无恶不作。”
“尤其可恨,他们竟然跟明教勾结在一起,试图弑君杀父,事情到了这个地步。我想请教胡先生,什么是大局?还有什么事情,比这个更大的?若是连这种事情都能暂时放在一边,那大明还有是非吗?还有王法吗?”
朱高炽像是连珠炮似的,质问胡广。
这位博学多才的大学士竟然瞠目结舌,不知道如何回答。恍惚之间,他仿佛看到了朱棣附体。
“殿下,臣非是不明是非,袒护那些人……可臣以为处理国家财政,到底还是要靠那些人,不能因小失大啊!”
朱高炽冷哼,“放心吧,大明这么大,能人辈出,贤才遍地。区区户部运行,难不住我,更难不住父皇。”
胡广脑袋嗡了一声,陷入了彻底的凌乱。
太子殿下的话是什么意思?莫非真有办法,能够取代户部?既然户部能被取代,其他的各部又如何呢?
要说起来,文官手里最重要的一件武器,就是“大局为重”这四个字。
就拿现在来说,朱棣已经气疯了,必须要一查到底。
可查案子就会影响正常的公务运行,甚至让户部停摆。
没有哪个国家能不依靠税收活着。
要不了多久,天下就会大乱。
胡广出面找朱高炽,就是笃定陛下会妥协,他只需要给朱棣找个台阶就够了。这家伙信心满满,可他万万没有想到。
连朱高炽都没法说服,他也太失败了!
胡广惴惴不安,一路失魂落魄,返回了内阁值房。
等在这里的三位大学士更是像热锅上的蚂蚁一般。
连续几日,陛下都没有召见他们。
作为天子近臣,几乎每一天都要面君,商讨政务,一连三天没有见到天子,实在是太不正常了。
“这几天辅国公一直陪着陛下。如果所料不错,陛下必定又有惊人之举了。”金幼孜无奈道。
他只能祈求朱棣能稍微高抬贵手,他们的小身板,可真承受不起啊!
仿佛是为了回应他们的祈求,朱棣下旨把内阁四位学士全都叫了过来。
朱棣的眼圈泛着血丝,可是精神头却十分充足。
“这几天,朕和辅国公反复商议,要如何整顿财税。朕总算有了一些心得体会。”朱棣欣然道:“朕打算全面推行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杨荣不解。
“就是将所有财税田赋,统一折算成货币,朝廷收税,只收钱币。如此以来,核算监督都会容易许多。像郁新之流,更是无法借机敛财了。”
杨荣躬身道:“陛下圣明,只是当下户部空虚,新法要如何推行,臣还请陛下指点。”
朱棣哈哈大笑,“户部空虚?这算什么大事!”他扭头道:“柳淳,朕把户部的差事交给你们锦衣卫,可能担负起来?”
柳淳笑道:“请陛下放心,锦衣卫一直以来,都在监督朝廷预算,还真有些粗通财税的人才。”
朱棣又道:“瞧你这么说,空虚的不只是户部,还有工部,兵部,你们锦衣卫都能挑起来吗?”
柳淳道:“这就要看陛下的圣意了,只要陛下点头,臣等唯有勇挑重担,当仁不让了。”
朱棣欣然大笑,“好,锦衣卫果然是天子亲军,能替朕分忧。你们先把户部的事情做好了,让朝野上下,好好瞧瞧!”
………………………………
第723章 涨点俸禄真不容易
锦衣卫能干好户部的差事吗?
这是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先不妨假设一下可以……如果锦衣卫行,那户部就可有可无了,换句话说,户部的那帮玩意就没救了。
朱棣不但会杀了他们,还会灭了这帮玩意的九族。
而且对于文官来说,也失去了跟天子叫板的筹码。要知道一直以来,文官都喜欢说一句话,能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
也就是说武夫光能打仗,治理百姓,还必须靠他们。
既然要依靠他们,就要给文官一点甜头,甚至要纵容他们撒娇卖萌,极端情况下,也就有了君王和士大夫共治天下的说法。
不过一旦有人能取代文官,情况可就不一样了。
对他们来说,那绝对是灭顶之灾!
想想就让人不寒而栗,天崩地裂啊!
“不可能!绝无可能!”
这是胡广的看法,“我承认锦衣卫有些本事,柳淳也是才能过人,但是锦衣卫就是锦衣卫,他们如何能管理庞大的财税体系?这不是笑话一样吗?
杨荣板着脸道:“凡事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这些年锦衣卫弹劾了不少官吏,可见他们的水平还是很高的。”
金幼孜却道:“我不这么看,锦衣卫那帮人,说到底还是抓人整人的,他们挑毛病是行家,可是让他们真正做事,那可就未必了。而且我就不相信,锦衣卫上下都是那么干净?别忘了,前些时候,柳淳还把北平的锦衣卫办了一大堆。说死我也不相信锦衣卫能干好!”
这几位互相看了看,既然如此,那就等着看锦衣卫的笑话吧!
“天下人都在盯着咱们,这一次可是关乎重大,我们必须拿出真本事了。”柳淳轻笑着道:“多年来,咱们一直跟文官周旋,惩办贪官污吏,为了这个天下,兢兢业业。到了现在,陛下把最重要的户部交给了咱们,锦衣卫到底能不能扛起这副担子,就要看咱们的本事了。”
柳淳没有太多的豪言壮语,可每一句话,都说到了这些锦衣卫头目的心上,压力如山啊!
不过压力越大,动力也就越大。
锦衣卫从前能打仗,后来能监督百官,现在治理国家,也没什么不可以的。
财政的核心无非就是两件事情,其一,是把钱收上来,其二,是把收上来的钱,再给花出去。
至于怎么收钱,怎么花钱,还真难不倒锦衣卫。
经过几天的商讨,柳淳将一份详细的计划递交给了朱棣。
等到这份计划送上去,朱棣看完只说了三字:“太妙了!”
能得到皇帝如此赞许,锦衣卫到底拿出了什么妙法呢?
首先,柳淳认为,依照上一年的各种税收,统一计价……凡是粮食作物,每石做价一贯钱,布匹丝绸做价十贯,糖类和油料做价两贯……根据柳淳的方法,计算出一年大明的税收总额。
这个做价方法其实和郁新那套折价的办法,几乎没什么区别,甚至还要更加粗糙,郁新还区分了稻谷、粟米、芝麻一类的,柳淳却没有这么做,而是笼统分为粮食、糖料、油料、布匹。
这样做不会造成更大的收税困难吗?
你姓柳的又能比郁新厉害到哪里?
试问锦衣卫就能按规矩办事,比原来户部的文官还清廉吗?
笑话一样,不管是内阁,还是六部,全都嗤之以鼻。
可是当他们再看到下面的一半,顿时傻眼了。
这次是彻彻底底傻眼了。
柳淳用的估价办法,根本不是用来征税的。而是作为投放货币的凭证。
咱不妨举个例子。
就拿长沙府来说,去岁提供税赋20万石,今年长沙府的银行就会得到20万贯钱。这20万贯钱,是给地方仓库,用来收购粮食的,而朝廷征税,则是征收货币。
也就是说,老百姓可以将产出卖给仓库,换取货币,然后交给地方衙门。
直接征税就直接征税,弄这么一套复杂的东西干什么啊?姓柳的是不是脱裤子放屁啊?
那些脑筋不太清醒的翰林官,还有一部分言官,都是这个看法。
可内阁诸公。包括六部的循吏,都迅速看懂了柳淳的高明之处,甚至忍不住拍案叫绝。这套办法可以说将原来户部的弊端全都给解决了不说,还顺带着推行了一条鞭法,实现了货币下乡。
越想,越让人拍案叫绝,五体投地。
不妨先从一条鞭法分析……很多史学家都把一条鞭法当成了良法,可他们忽略了两个致命伤。
在货币严重短缺的情况下,逼着老百姓缴纳银子,势必会出现谷贱伤农的问题。
老百姓为了得到货币,就不得不贱价卖粮,再加上火耗的问题,造成对百姓的两次盘剥。
其次,商品经济不发达的背景下,光是收取货币,却不一定能顺利换成物资。市面上的东西就那么多,朝廷卖的多了,老百姓自然就少了,而且还会出现物价飞涨的局面。
这一点在明末的历史上已经得到了验证。
关外开支增加,就要征用物资,结果北方物价飞涨,粮食甚至超过了二两一石,老百姓破产加剧,由外患发展成了内忧,最终无法收拾。
柳淳在一条鞭法之外,配属了一个官方收购粮食的体系。
由于这套体系是由官方负责,因此就有最低价格保障。
老百姓觉得商人开价合算,就卖给商人。商人开价不合适,就交给官府托底儿,这样一来,能最大限度避免谷贱伤农。
老百姓拿到卖粮的钱,就能去朝廷纳税,也就解决了货币不足的问题。
朝廷统一征收货币,方便简单,能防止原来征税的弊端。
另外呢,由于各地官仓的存在,朝廷需要物资的时候,并不需要从市场上购买,而是可以通过官仓系统,进行调节。
这样一来,既能保证物资充裕,又能防止市场价格过分波动,对朝廷的不利影响。
内阁的几位越是分析,就越觉得高明。
难道这一套方案就没有弊端吗?
也有!
黄淮就道:“征税的确方便了,可各地的仓场府库,要增加许多官吏,又要增设皇家银行的分行,还要建立储粮仓库,这些都是开支,而且还不在少数。照顾了百姓,就要朝廷承受负担……自古以来,从来没有两全其美的办法。”黄淮说到这里,突然老脸红了,因为他发觉在这个方案之中,柳淳代表的锦衣卫照顾了百姓。而他们这些文官,平日喊着为民请命的口号。
到了关键时刻,他们为百姓想的还不如锦衣卫多。
真是让人惭愧啊!
同样有这个抱怨的还包括朱棣,难不成他又要吃亏了?
不过就算吃亏,他也认了。
“该花的钱,朕是不会小气的!”朱棣豪迈道。
柳淳含笑,“陛下,您再品品,看看朝廷会不会吃亏?”
朱棣紧皱眉头,难道不吃亏吗?那钱从哪里出呢?
朱老四仔仔细细,前前后后,他突然发现一个环节是柳淳一笔带过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