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在洪武末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奋斗在洪武末年- 第36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第一课就让朱棣摇头了:我是什么人?

    这叫什么东西?

    朱棣匆匆扫了两眼,就怒道:“柳淳,你又在玩什么花样?

    柳淳冤枉透了,“陛下,臣一心编书,可没有花样,陛下要是觉得不妥,不妨提出来,臣一定为陛下解答。”

    朱棣没搭理柳淳,他发现了课后的问题:请用课堂所学,介绍自己是什么身份?

    这几个编书的扔在一边,朱棣扭头,正好看到了木恩。

    “你过来!”

    木恩连忙跑过来,躬身道:“皇爷有吩咐?”

    朱棣瞧了他半天,随口道:“你说,你是什么人?”

    “啊!”

    木恩一下子就蒙了!

    这是什么问题?

    难道皇爷说自己不是人?或者说自己做了对不起陛下的事情?这,这可怎么回答啊?

    扑通!

    木恩就跪在了地上,磕头作响,痛哭流涕。

    “陛下,奴婢冤枉啊,奴婢忠心耿耿,奴婢没有对不起皇爷的事情,奴婢只是收了下面孝敬的一点银子,奴婢……”

    朱棣这个气啊,飞起一脚。

    “蠢奴婢!朕几时问这些?朕问你,是什么人?”

    木恩在地上滚了好几圈。脑子都晕晕的,勉强爬起,一脸苦兮兮的。

    “皇爷,恕奴婢愚钝,奴婢真的不知道自己是什么人。”

    “你不知道自己是什么人,那你算什么东西?”

    “奴婢,奴婢不是东西!奴婢求皇爷饶命啊!”木恩又磕头起来。

    这时候太子朱高炽咳嗽道:“木恩,父皇的意思是让你介绍一下自己的身份,就比如说,咱们两个素不相识,你想让我认识你,你要怎么说?”

    经过朱高炽的解释,木恩终于明白过来,他简直想抽自己两个嘴巴子。明明这么简单的问题,竟然把自己弄得这么狼狈,千万别让东厂的人知道,不然还不把自己笑话死了。

    木恩认真想了想,笑嘻嘻道:“启奏陛下,奴婢是永乐天子的奴婢,承蒙皇爷恩典,提督东缉事厂,奴婢忠心耿耿,唯命是从,绝不敢有片刻懈怠,奴婢……”

    “够了!”

    朱棣怒喝一声,“没用的奴婢,滚一边去!”

    木恩越发想不通了,自己到底是哪里说错了,怎么陛下会这么生气呢?他讪讪退到一旁。此刻朱棣再度低下头,仔细翻看手里的教材。

    他耐心把第一课读完,然后又反复思量许久,这才缓缓点头。

    “是朕小瞧了这堂课的重要啊!”

    柳淳笑道:“陛下圣明,臣以为借着大兴教化的机会,必须让百姓清楚,自己到底是什么人,这才是基础的基础。”

    你是什么人,听起来像是很幼稚的一个问题,但是却蕴含着对自己身份的最基本认同,也是构建一个国家的基础。

    就拿后世来说,你去问一个人,他的身份认同,只要脑筋正常,基本都会告诉你他是中国人,然后才是其他的身份,某个省的,某个行业的,某个阶层的,一层层下来,勾勒出一个完整的人……即便不说,他的心里也会默认自己的国籍。

    很多人或许会认为“中国人”这个认同很容易,其实不然。就拿大明朝来说,绝大多数底层的老百姓,尤其是一些偏远的农村,他们对外界一无所知。

    问他们是什么人,他们多半会回答自己是某个村子,或者是某一家的人,能弄清楚在什么县,什么府,已经凤毛麟角了。

    至于皇帝啊,官员啊,那都是非常遥远的,或许有个朦胧的印象,可也跟庙里的神像差不多了。

    他们接触最多的就是小吏,所以朝廷在百姓的心里,多半就是要钱要粮食,张牙舞爪的胥吏,仅此而已。

    别说百姓,就连一般的读书人,他也未必能弄清楚自己是哪一国的人,或者说在他们的心里,国家是次要的。

    你要问他们是什么人,他们多半会说自己是湖广人,是山东人,是岭南人。在他们的心里,家乡是排在第一位的。

    另外呢,他们也会说自己是某某的门人弟子,以此来彰显身份。

    说来很有趣,在古代,最大的,最广泛的认同的,就是儒家认同,不管天南地北的读书人,都以孔孟门徒自居。

    很多人都说儒家维护了几千年的大一统,从这个角度来看,也是很有道理的。

    因为儒家认同最广泛,最牢固,因此哪怕是异族杀进来,也要向这个儒家认同低头。

    但儒家的作用也仅此而已了,出了读书人的圈子,普通百姓还都是家乡认同。因此听说边关有战事,他们未必愿意牺牲,一旦敌人杀到了家门口,许多人就会奋起保护家乡,甚至不惜牺牲生命,慷慨就义。

    因为他们生于斯,长于斯,对这块土地有着深刻的感情,知道是这块土地养育了他们,当距离超过他们的认知之后,自然也就冷淡了。

    “陛下,这第一堂课,臣想构建的就是大明认同,当问到每一个人头上,他们能答出自己是大明的人,自己的君父是朱家皇帝,自己生活在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度……历朝历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创造了灿烂的文明,有太多了不起的人物历史,值得去铭记缅怀。”

    “当所有人都有了共同的记忆,他们就会自觉维护这个国家,当国家遇到了困难,就会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亿兆黎民,能够拧成一股绳!陛下不需要依靠士绅,就能动员这个国家最基层的力量,让大明朝真正立于不败之地!”

    朱棣的瞳孔紧缩,瞬间又绽开,宛如鲜花绽放,心情一下子好了起来,这才是真正的大一统,哪怕连秦始皇都不敢奢望的大一统……什么欠款,什么内帑空虚,根本不重要了。

    为了柳淳所描绘的局面,花多少钱都值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第633章 想钱想疯了

    朱棣晕乎乎的,很不幸,这位永乐大帝忘了自己是来干什么的,直接上头了。情不自禁加入了众人的讨论。

    其实这本常识教材,就是之前测试百官的,只不过更加基本,也更加具有体系罢了。百官考试的结果如何,谁都知道。

    官员们这么差,老百姓怎么可能会好。

    所以在朱棣看来,这本书实在是太重要了。

    不仅关系到他的大帝霸业,也关系到大明王朝的千秋万代,因此必须仔细用心,毫不客气地说,这玩意要比什么圣人微言大义重要多了,书里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观点,都要反复论证,反复推敲,不能存在漏洞。

    比如说这第一课,当百姓认同了大明,觉得我是大明的人,可是对一些年纪大的人怎么办,毕竟大明建立还不到四十年,在那些五十岁以上的人,还记着有个元朝呢。

    难道说我十几岁之前是大元的人,十几岁之后是大明的人?再往前,还有许许多多的朝代,又该如何?

    “陛下,除了大明之外,还有一个汉人身份,这是在族类上面的认同。”黄观认真道。

    朱棣皱着眉头,“汉人,明人……宋人,唐人,似乎都差不多啊!百姓不会混淆吗?你们编书的时候,要想着百姓还很蒙昧,几乎什么都不懂。”

    这时候柳淳道:“陛下,千古以来,我们也自称中原,华夏,臣以为不如以华夏来定义族群。太祖起兵的时候,也说驱逐胡虏,恢复中华。在族群上面,我们是华夏,也就是中华,居天地之中,有服章之美的礼仪之邦!”

    “我们的文明源远流长,能追溯五千年之久,我们有过辉煌,也有过落魄,最大的劫难莫过于蒙古入寇,窃据中原,我太祖皇帝,起义兴兵,横扫六合,恢复中华,功高三皇,德过五帝!”

    老朱要是听到柳淳的话,估计能笑醒了。

    总算没白照顾这小子,死了好些年了,柳淳还记着他的身后名,这个臣子比儿子还要好哩!

    柳淳也是没办法,在大明朝混日子,总不能昏了头去强调汉唐吧!

    所以这部书的第一章讲的是我是什么人,第二章讲的就是国家由来,着重放在朱元璋起兵驱逐胡虏上面;第三章则是讲这个国家有多大,从一十三省,九边重镇,说到山川河流,物产丰饶,南北气象风俗等等,紧接着又开了一个大章节,讲述历史,从三皇五帝开始讲起。在教材的最后,又讲了各个朝代,各个行业的成就人物,其中孔孟放到了春秋诸子行列,着重提了科技成就,顺便把郭守敬也放了进来。

    至于周王朱橚最满意的地方在于这本书写了好几位名医,包括扁鹊、华佗、张仲景,身为医者,替老祖宗鼓吹,也是职责之一。

    你柳淳干得出来,俺也不能差了。

    黄观作为主要修书的人,看得出来,每个人都有倾向,包括他在内,都坚称孔孟是先秦诸子当中,成就最大,影响最广的,算是给孔老夫子争取面子了。

    但是尽管有倾向,整体来说,书中观点还是中庸平衡的,也没有过分夸大的东西。

    尤其是整本书,语言平实,行文简洁流畅,普通人看着容易,学校的师长教起来也方便,绝对是一本很好的教材。

    “陛下,臣以为初步的蒙学教育,也就是几项简单的内容,包括基础算学,包括识字,常识,还有一些常见的律令,以及纪律训练。”

    柳淳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兴学的目的如果简单构建出一个大明百姓,那就太浪费精力了。

    归根到底,教育是为了培养合用的人才,这个人才不只是官吏,也包括数量惊人的工人。

    当下江南许多地方,不但出现粮荒,甚至还出现人荒。蓬勃发展的工商业,急需劳动力补充。

    可许多农村的孩子,在没有经过系统培训之前,空有一身蛮力,并不能作为合格的工人。

    所以柳淳觉得要借此大力培养出数以百万计的工人。有了这些工人,大明的工业必定走向一个新的阶段。

    说到底,兴学教育,还是一本万利的事情,只不过回收期有些长罢了,甚至要几十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

    朱棣哼了一声,“老百姓常说儿孙自有儿孙福,可是朕这个父亲,却偏要替儿孙背着种种负担,便宜你们了!”

    朱棣扫了一眼朱高炽和朱瞻基,抓起书本,转身回宫,他还要研究一下。

    这一路上,朱棣脸上的笑容就没有断过。

    他越想越高兴,竟然忍不住用破锣似的嗓子,唱起了小曲,手里捧着这本书,那叫一个开心啊。

    由于用心看书,朱棣下车的时候,没有留心,把那坛子洪武二十年的老酒给踢翻了。顿时酒水洒满了车内,就连龙袍都溅上了。

    木恩吓得赶快伺候朱棣下车,然后对那些小太监吼道:“都小心点,可别碰坏了车里的东西,不然在阉你们一次也还不上!”他也是被吓怕了,生怕朱棣迁怒于他。

    木恩说者无心,可朱棣却忍不住皱起了眉头。

    这玩意前途虽然光明,收获也十分巨大,但付出的代价也是实实在在,让人肉疼啊。而且朱棣也看出来了,柳淳这小子点石成金的本事的确有,还是全天下第一的,但是这小子花钱的本事,更是举世无双。

    他不但能把今天的钱花了,还能把明天的,后天的钱都给花了。

    这么干固然能做很多的事情,但是负担也是很沉重的。

    哪怕你是首富,账面财富再多,能动用的现金也是有限的。所以几乎所有的霸道总裁并不是无限度的提款机,公司市值也不等于他们个人的财富,而个人财富中,地产啊,股票啊,债券啊,珠宝啊,古玩啊……这些又是不能变现的。

    总体来说,不管一个人多有钱,能动用的现金都是少之又少,哪怕贵为天子,也不例外。

    所以历代的皇帝,都会努力经营自己的小金库。

    很多史学家都喜欢拿明朝皇帝的内帑说事,以此作为明朝皇帝贪婪的罪证。

    但是他们似乎忽略了,某位特别喜欢下江南的皇帝,每次大动干戈出巡,都是勒索盐商,让他们孝敬开支。

    当然了,这些盐商也活该,谁让他们把人家从山水之间,请到了中原花花世界。这些人可比老朱家的人凶悍多了,跑马圈地,把商人当成予取予求的小金库,下江南花他们的钱,征战塞外,让他们出钱,出人,转运军粮,损失自己扛着,人死了认倒霉……就这样,他们的后人还要心心念念,想着主子的好,替主子吹捧,岂止一个“贱”字了得。

    貌似有些跑题了,再说回朱棣……他现在别说内帑了,就连皇家的几个公司产业都被柳淳给坑了,朱棣急需给自己弄个小金库,挣点现金花花。

    而且朱棣已经被柳淳给弄怕了,绝对不能找他,不然自己还会被坑的。

    那找谁呢?

    朱棣想来想去,总算想起了一个人,那就是纪纲!

    朱棣对纪纲十分了解,这家伙跟王琎的案子绝对有牵连,而王琎又跟李至刚有关系。李至刚呢,又是建文旧臣。

    朱棣虽然弄不清楚纪纲为什么会跟这些人勾结在一起,但是他心中了然,纪纲绝对不简单,而且也不值得信任。

    但是又有什么关系呢?

    用他就在于一个狠字!

    而且纪纲有这么多的毛病,一旦出了事情,正好把所有罪责都推到他的身上,到时候一杀了之,比什么都方便!

    朱老四沉吟了许久,终于拿定了主意。

    他没召见纪纲,只是给了一份手谕。

    不准损害大明的百姓,给朕弄点钱花。

    这要是放在过去,纪纲还真没有办法,最多是去勒索商人,绑架敲诈,怎么赚钱怎么来。可有朱棣这道手谕,再加上虎视眈眈的锦衣卫和东厂,绝对不能冒险。

    纪纲还真有些歪才,他思索了许久,反正现在海外贸易那么繁荣,不能动大明的百姓,那就动海外的人。

    大老远去开疆拓土,必须要朝廷的支持,那是李景隆干的事情。

    他必须用其他方法才行!

    纪纲憋了三天,憋出一个绝招,他准备招募水手,去抢夺海外的商船。

    这个主意简直绝了。

    现在大明的造船业已经到了很不错的程度,但是由于起步晚,大明缺少技术过硬的航海家,因此还有许多海外的商船,不断往来大明,贩运商货。

    如果有海盗专门找这些人的麻烦,不但不会损害大明的百姓,还能给大明的船队提供发展的契机,简直一举多得。

    朱棣面对这个结果,那叫一个满意啊!

    他琢磨了一阵子,将墙上的一把宝刀取了下来,让人去送给纪纲。

    这人逼急了,什么主意都能想得出来,堂堂大明皇帝,竟然成了海盗的大老板,要一起瓜分利益。

    “殿下,为师有个发财的主意,你敢不敢做?”柳淳笑呵呵对朱高燧道。

    这位赵王殿下托着下巴,一脸的疑问,“师父,不会是干坏事吧?”

    柳淳笑道:“坏事已经有人干了,我们是减轻风险的!”

    书客居阅读网址:


………………………………

第634章 十倍差距

    “皇嫂,那个矮马真是太有趣了,还有那些孔雀,五颜六色的,飞起来的时候,映着晚霞,可真是好看啊!”

    一个小丫头,围着徐氏叽叽喳喳,说个不停,徐氏拉着小丫头的手,笑容可掬。这小丫头跟当初的徐妙锦十分相似,徐氏待她比亲妹妹还亲呢!

    “宝庆,想玩就跟嫂子说,咱们女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